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五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五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五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五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五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五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曾说,作者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 审核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考点学校、考场号及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五言诗的产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大事件,一个大进步。《诗经》中的诗歌,大体是四言的。《楚辞》及楚歌,则为不规则的辞句。楚歌往往陷于粗率。而四言为句,又过于短促,也未能尽韵律的抑扬。又其末流乃成了韦孟《讽谏诗》、傅毅《迪志诗》等等的道德训言。五言诗乘了这个时机,脱颖而出,立刻便征服了一切,代替了四言诗,代替了楚歌,而成为诗坛上的正宗歌体。自屈原、宋玉之后,大诗人久不产生。五言诗体一出现,便造成建安、正始、太康诸大时代。曹操、曹植、陶潜诸大诗人便也陆续地产生了。诗思消歇的“汉赋时代”遂告终止。
    五言诗产生在什么时候呢?钟嵘《诗品》托始于李陵。萧统的《昭明文选》也以“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几篇为李陵之作。徐陵选《玉台新咏》则以“西北有高楼”“青青河畔草”诸作为枚乘之诗。如果枚乘、李陵之时,五言诗的体格已经是那么完美了,则它们的起源自当更远在其前了。至少五言诗是当与汉初的《楚辞》及楚歌同时并存的。然而,在汉初,我们却只见有“大风起兮云飞扬”“诸吕用事兮刘氏微”“力拔山兮气盖世”,却绝不见有五言诗的踪影。即在武帝之时,也只有“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东方朔歌),“凤兮凤兮归故乡”(司马相如歌),“秋风起兮白云飞”(武帝《秋风辞》),却绝不见有五言诗的踪影。那么,枚乘、李陵的“良时不再至”“西北有高楼”等等的至完至美的五言诗,难道竟是如摩西的《十诫》、穆罕默德的《可兰经》似的从天上落下,由上帝给予的么?像这样的奇迹,是文学史上所不许有的。
    我们且看,主持着李陵、枚乘为五言之祖的人,到底有提出什么重要证据来没有。钟嵘、萧统皆以李陵为五言之祖。然钟嵘他自己已是游移其辞:“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昭明文选》,先录《古诗十九首》,题曰古诗,并不著作者姓氏,其次乃及李陵之作。然钟嵘尝说:“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去者日以疏”正在《古诗十九首》中。钟氏既疑其为“建安中曹、王所制”,而萧统却反列于李陵之上。可见这两位文艺批评家对于这些古作的时代与作者,也是彼此矛盾,且满肚子抱了疑问的。刘勰说:
    “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好见疑于后代。”此语最可注意。《汉书·艺文志》选录歌诗,最为详尽,自高祖歌诗二篇,以至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三篇,南郡歌诗五篇等,凡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无不毕录。假如李陵有如许的佳作,《艺文志》的编者是决不会不记录下来的。又《汉书》传记中,所录诗赋散文,至为繁富。《苏武传》中,李陵有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这是苏武还汉时,李陵置酒贺武,与武诀别之诗。所谓李陵别苏武诗,盖即此诗而已。别无所谓“良时不再至”诸作也。这诗乃是当时流行的楚歌的格式,也恰合李陵当时的情绪与气概。“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恨恨不能辞”“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这三首“别诗”,诚极缠绵悱恻之至,然岂是李陵别苏武之诗!又岂是“置酒贺武曰:‘异域之人,一别长绝。’因起舞而歌,泣下数行,遂与武决”的李陵所得措手的!《古文苑》及《艺文类聚》中,又有李陵的《录别诗》八首,“有鸟西南飞”“烁烁三星列”等,则更为不足信了。
    苏武亦传有“结发为夫妻”“黄鹄一远别”诸诗,其不足信,更在李陵诗之上。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诚是一篇悲婉至极的名作,却奈不能和苏武这一个人名联合在一处何!又有武《答李陵诗》一首,见《古文苑》及《艺文类聚》;《别李陵诗》一首,见《初学记》。则更为显然的伪托。
    为什么钟、萧诸人定要将这些绝妙好辞抬高了三个多世纪而与李陵、苏武发生了关系呢?可能的解释是:自“五胡乱华”之后,中原沦没,衣冠之家不东迁则必做了胡族的臣民,苏、李的境况,常是他们所亲历的,所以他们对于苏、李便格外寄予同情。基于这样的同情,六朝人士便于有意无意之中,为苏、李制造附加了许多著作。有名的《李陵答苏武书》便是在这样的动机下伪作出来的。将许多无主名的古诗黏上了苏、李的名字,其动机当也是这样的。至于五言诗始于枚乘之说,则连钟嵘、萧统他们也还不知道。这一说,较之始于苏、李的一说为更无根据,更无理由。第一次披露的,是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他以《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迢迢率牛星》《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八首,定为枚乘作,更加了《兰若生春阳》一首。大约硬派这九首“古诗”于枚乘名下的,当是相沿的流说,未必始于徐陵。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已说起:“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徐陵好奇过甚,以此“或称”,径见之著录了。
    总之,五言诗发生于景、武之世(公元前156年——前87年)的一说,是绝无根据的。在六朝以前没有人以五言诗为始自景、武之世,也没有一首五言诗是可以确证其为景、武之世之所作。
    (摘自郑振铎《古代文学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嵘和萧统这两位文艺批评家都认为五言诗始于李陵,徐陵的《玉台新咏》则认为一些五言佳作是枚乘之诗。
    B.作者认为在汉初或者推迟到武帝时都不见一点五言诗的踪影,因此那些至完至美的五言诗不可能是枚、李的作品。
    C.钟嵘、萧统对“去者日以疏”等作品的创作时代与作者均有自己的看法且对其确信无疑,但二人的看法是相互矛盾的。
    D.作者认为五言诗发生于景、武之世没有根据,这与人们无法证实任何一首五言诗的确切创作时间是景、武之世有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歌与四言诗的不足给五言诗征服一切提供了时机,由此可知后来的七言诗可能也是基于五言诗的某些不足而诞生的。
    B.由原文第二段所引用的诗歌中多含“兮”字、题目中多含“辞”或“歌”字来看,汉初及武帝时楚辞、楚歌等文体是最流行的。
    C.《汉书艺文志》和《汉书》传记中收录的文章非常丰富,然而都没有“良时不再至”这首诗,可见利用此类书籍证伪是一种有效途径。
    D.作者认为三首“别诗”缠绵排恻之至,与李陵当时的情绪气概不符,说明做研究推理不能脱离人物的经历和特点。
    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提出五言诗诞生的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反复使用“便”字体现其影响的迅速与巨大。
    B.第二段先提出五言诗产于何时的问题,然后介绍钟嵘、萧统、徐陵的错误观点,树立批驳的靶子。
    C.第三段作者首先批驳对方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据,这些论据资料详实丰富,且思考角度多样。
    D.第五段探究钟、萧、徐要将五言诗诞生时间提前并认定作者是苏、李的原因,应该是他们的境遇与苏、李相似。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摩西的《十诚》、穆罕默德的《可兰经》从天上落下,由上帝给予,这种奇迹出现在宗教作品中是正常的。
    B.作者认为,五言诗从诞生时便有枚、李“良时不再至”“西北有高楼”等至完至美的作品,是不可接受的。
    C.作者将五言诗的作品与《十诫》《可兰经》放在一起形成类比,使错误观点的荒谬之处显而易见。
    D.运用“难道”加强反问语气,以“竟”突出不可置信,以“不许有”表达断然否定之意,加强了议论语言的情感性。
    5.徐陵在编辑《玉台新咏》的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听雨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被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②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蒙蒙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犹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摘编自散文集《二月兰》)
    文本二
    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的产品。蒙田的《随笔》,确给人以率意而行的印象。我个人认为,在思想内容方面,蒙田是极其深刻的;但在艺术性方面,他却是不足法的。与其说蒙田是一个散文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无凭,有文为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脍炙人口,无人不晓。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经营之迹,昭然可见。像这样的名篇还可以举出一些来,我现在不再列举,请读者自己去举一反三吧。
    (摘编自季羡林《漫谈散文》)
    【注】①季美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市临清市。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②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第2段的“同一种死文字拼命”与第3段的“死文字仿佛又活了起来”相照应,突出雨声带给“我”写作上的灵感与内心的愉悦之情。
    B.文本第4段说“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6段又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前后表述不一,影响了“我”的形象的塑造。
    C.“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一个“竟”字,写出了久早未雨,作者急切盼望下雨,忧心如焚,现在终于下雨了的难以控制的喜悦心情。
    D.文章从下雨开篇,到盼望雨声长久响下去结尾,在写听雨的过程中,既写了眼前的雨景,又写了想象的雨景,收放自如,主题鲜明。
    7.下列对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雨“润物细无声”,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抓住春雨细小无声的特征,写出春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
    B.蒋捷的《虞美人》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空相融合,写出了他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现今听雨时的惆怅心情。
    C.蒙田的《随笔》确给人率意而行之印象,作者认为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其说他是一个散文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
    D.《醉翁亭记》的语言极具特色,全文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而有灵动之妙,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8.作者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真情”?(5分)
    9.作者认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请结合文本一,说说作者是如何实践这一创作原则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之才,师河南穆修。修性卞严寡合,虽之才亦频在呵怒中,之才事之益谨。时苏舜钦辈亦从修学《易》,其专授受者惟之才尔。修之《易》,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之才初为卫州获嘉主簿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曰:“好学笃志果何似?”雍曰:“简策之外,未有迹也。”之才曰:“君非迹简策者,其如物理之学何?”他日则又曰:“物理之学学矣,不有性命之学乎?”雍再拜,愿受业,于是先示之以陆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仪《五经》,既可语《五经》大旨,则授《易》而终焉。其后雍卒以《易》名世。
    (书选自《未央·僵林一》,有删改)
    材料二:
    雍,先生之名,而尧夫其字也。先生始学于伯原,坚苦刻厉,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先生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未尝及四方,遽可已乎?”于是走吴适楚,过齐、鲁,客梁、晋。久之而归,曰:“道其在是矣!”盖始有定居之意。既学,力慕高远,谓先王之事为可必致。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观于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在洛几三十年,始至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讲学于家,未尝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人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之先生之庐。接人无贵贱亲疏之间,群居燕饮,笑语终日,不取甚异于人,顾吾所乐何如耳。病畏寒暑,常以春秋时行游城中,士大夫家听其车音,倒屣迎致,虽儿童,皆知欢喜尊奉。其与人言,必依于孝弟忠信。乐道人之善,而未尝及其恶,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
    (节选自《明道先生文集·卷四》,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之才初卫州A获嘉B主簿C时邵雍D居E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F布裘蔬食G躬爨H以养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再拜,愿受业”与“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出师表》)两句中的“受业”词义相同。
    B.“未尝强以语人”与“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强”含义相同。
    C.“士人之道洛者”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
    D.“无贵贱亲疏之间”与“俯仰之间,以为陈迹”(《赤壁赋》)两句中的“间”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之才从师于穆修,穆修性情严厉、常对其呵斥,之才却更加谨慎地对待师父。B.在邵雍的求学过程中,李之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引导邵雍走上适合于他的学术道路,为其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C.邵雍从古人身上得到启发,决定遍游四方以充见闻,为此他曾客居多国,定居之后继续探寻道之所在。
    D.随着学问的增长,邵雍致力于参透宇宙万物变化之规律,在生活中他便豁达酒脱,看轻物质虚名,但求愉悦顺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曰:“好学笃志果何似?”
    (2)在洛几三十年,始至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
    14.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分析邵雍的人物形象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元明韵寄子由①
    黄庭坚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②?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③行问道,定知石友④许忘年。
    脊令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注】①元明:黄庭坚之兄黄大临的字。子由:苏轼之弟苏辙的字。②凌烟:阁名,唐太宗曾令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③铜章:指县令的印。④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⑤脊令:一种水鸟,后常用来借指兄弟。《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逝水相衬,用反问表情,诗歌一开篇就已表达出深沉的慨叹与浓烈的情谊。
    B.颈联,表达对子由虚心学习的肯定与仰慕,和对他忘却年龄之差与自己相交的感激。
    C.全诗融抒情、描写、议论于一体,将眼前景色、历史典故、心中情感等统一于一诗。
    D.此诗与周邦彦的《苏幕遮》都含有思归之情,但两首诗主人公思归的原因并不一致。
    16.颔联无一字言情,却情深无边。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以回蕩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鸣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荒凉落寞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示,自己之所以简单地给司马光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是因为“ , ”。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从李白的诗中找出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问:① ?
    黄茜: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人体内多巴胺大量释放时,人们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因而它也被称为“快乐荷尔蒙”。“多巴胺穿搭”就是人们通过穿着( A )的服装,调动正面情绪,从而创造积极力量的穿搭方式。
    问:“多巴胺穿搭”高饱和的明媚色彩似乎与中国传统审美并不一致,这是不是一种纯粹的“舶来品”潮流呢?
    黄茜:“多巴胺穿搭”以高明度的淡黄、粉红、天蓝、灰白为主,中国传统色则有杏仁黄、淡绯、蝶翅蓝、银鱼白等作为呼应。唐代服饰就有极强的色彩感,颜色以鲜艳明丽为主。在各个朝代的审美选择中,艳丽色彩也从未缺席过。可以说“多巴胺穿搭”② 。
    中国古代的“多巴胺穿搭”不是对色彩的跳脱堆砌,而是对个人性格和社会地位的含蓄表达。贾宝玉登场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大红与石青叠穿,既是光彩夺目的青春少年,又是③ 。透过唐三彩立俑鲜艳的色彩,我们便能一窥盛唐的富丽磅礴。色彩与文化是高度关联的,如果没有文化作底色,审美当桥梁,繁多的色彩只能让( B )。
    材料二:
    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折射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东方既白”是天空蓝蒙蒙透点白的颜色,“海天霞”是上霞光之淡红。与诗歌中的意象相似,色彩的名称可以理解为传达色彩观念的意象。依据我们在讨论传烧色彩名称时,头脑中浮现的物像、画面或者情境、体验,可以大致将之分为特征意象、情景意象、感觉意象。
    特征意象是由名称而联想到某种事物表象的色彩。比如藕色、橙色等易使人想到莲藕和甜橙的外观,墨黑和苔绿使人极易联系倒书画的墨汁和无人小径。
    情景意象是由色彩名称而生的联想超出了事物本身的特征,产生了一种朦胧意境或氛围,具有更为强烈的文化气息的色彩。由桃红联想到粉红的桃花时它是特征意象,若进而想到桃花盛开的春天则可归入情景意象。
    随着“画面”朦胧程度的增加,使情景想象会转变成一种笼统的心理体验,这类色彩被称之为感觉意象。色彩名称易于产生大小、厚薄、深浅、明暗、冷暖等。其意象多属感觉意象。例如“肥”作肥大解,白色有扩张感,肥白更强调了这扩张感。这类色彩还有老紫、退红、窈蓝等。
    18.请在材料一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材料一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材料一中“舶来品”与材料二中“肥”都使用了引号,作用是否相同?请进行分析。(4分)
    22.两则材料中都出现了丰富的色彩,请你写出带有多巴胺色彩的诗句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它的颜色带给你怎样的联想。(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广东揭阳一名7岁小女孩正在路边练习舞狮,一支专业舞狮表演队路过,自发为她敲锣擂鼓。听到鼓声响起,孩子也心领神会地进行了一段表演。“舞狮爱好者能把舞狮传承下来,我们也很开心”“以后会加强练习,争取到更大的舞台进行表演”,当天真烂漫的孩子遇到关爱鼓励的前辈,文化传承者之间的这份惺惺相惜,诠释了“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
    阅读以上材料,请作为青少年的你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共4页。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共9页。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