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01
    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02
    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共11页。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已经无处可逃。”海默尔在探究日常生活与文化研究的未来时,曾提出这句箴言。他站在过去预言了数字时代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数字媒介全面占领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无法逃避媒介化的生存规则,无法逃避技术体系的统治原则,亦无法逃避连绵不绝的信息流和无处不在的网络空间。
    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介带来的进步性成果有目共睹,数字媒介作为改善生活的力量能够帮助青年群体获得知识,满足情感需要,达成身份认同。当代文化与数字媒介之间的关系已变得密不可分,即使是大力批判技术消极作用的反技术主义者也不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回归前技术时代。然而,“任何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即使数字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消费内容,但与此相悖的是,它似乎又削弱了人类生存的可能性。由媒介技术融合而成的虚拟世界几乎已经覆盖了现实社会的所有个体,人们被持续不断地吸入数字世界中。同时,数字技术用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来定义着使用者的世界观,不断强化数字生活相较于真实生活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部分人开始沉迷数字媒介并对其产生依赖,甚至脱离真实生活。乔姆斯基提出,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是强化沟通,而是“自我隔离”,新媒介的运用会使人变成孤立的生物。
    日本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的说法描述了当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媒介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没有实质的接触,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而当个体沉浸在媒介所建造的信息空间中时,“转瞬即逝的信息非但无法阐释当下真实的世界,反而会使世界变得纷繁芜杂,无法观察……我们纵览万物,但没形成任何洞见;我们积累朋友和粉丝,却连一个他者都未曾遭遇”。
    (摘编自《媒介技术的抵抗》)
    材料二:
    “数字极简主义”是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作为一种指导数字生活的理念方式,“数字极简主义”的本质是提醒人们注意数字技术对日常生活的侵袭,以及让个体对技术依赖产生警惕心理。它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主张通过改变自身行为,重建自身对数字生活的掌控。纽波特认为,想要在繁复的数字世界中回归简单的生活,就必须极限简化数字技术的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在“数字极简主义”理念的指导下,部分青年开始聚焦于实际的行动,他们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数字工具使用情况,在不完全隔断与数字世界的互动下,改善自身与技术的关系。2019年,一些有意实施该理念的青年于豆瓣成立了“数字极简主义者”小组,践行纽波特在书中提出的“数字断舍离”,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合理使用数字技术的方式。目前,小组成员数量已达3.2万,并在持续增长。
    在“数字极简主义”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网络隐居”生活可以分为大隐、中隐和小隐。出于各种原因,短暂退出数字世界、卸载某款软件、规定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不得超过多少时间的“断舍离”,可称为“大隐”。若只是为了让自己免于争论或非议,尽量少地留下明显的观点和态度,而没有其他明显的“反技术依赖”行为,可称作“小隐”。在保持使用的前提下,对算法追踪的主动拒绝,是一种“中隐”,它并不能完全被纳入“数字极简主义”的范畴,因为用户并未刻意减少使用或断开连接,也不愿意承担与世界失联的代价,而是不希望留下痕迹,阻止各类能够被数据化的个人信息和特征被收集,从而自主控制所见、所闻。
    年轻互联网用户个体化的“网络隐居”虽然只是一种很弱的自我保护,但其价值在于向政策制定者、互联网科技企业和全社会表明,“网络隐居”是一种基本权利。这一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带来了切实可感的变化。202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是我国首部相关领域的行政规章,旨在规范APP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的顽疾,为用户的“网络隐居”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同样,不少科技企业开始意识到,保护用户隐私与企业长远利益并不相违背,相反会赢得更多用户的尊重,给自家产品带来更高的声誉和信任度。
    (摘编自《数字极简主义:当代青年人互联网“隐居生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技术主义者虽然大力批判技术的消极作用,但也承认技术能带来积极影响,推动社会进步。
    B.乔姆斯基和中野收都认为,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介的运用是当代人呈现孤独、封闭状态的原因。
    C.卡尔·纽波特提出了“数字极简主义”,认为只有极简数字技术的使用,才能回归简单生活。
    D.选择“小隐”的用户,不会刻意减少数字技术的使用,所以不属于“数字极简主义”者的范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任何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一句强调每一种技术都具有两面性,既会带来便利,也会伴随问题。
    B.材料一中“沉迷”“甚至”等词,反映了作者认为真实生活较数字生活更为重要,人们不应脱离真实生活。
    C.材料二中豆瓣“数字极简主义”小组的例子旨在说明“数字极简主义”这一理念已得到了部分的社会认同。
    D.材料二中“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这两者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前者的影响下,后者逐渐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豆瓣留言的对应关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容器人”——“您拨打的用户有电话恐惧症,请不要再拨……”有的时候想找人聊天,但一旦对方提出见面或打电话,我就会产生逃避的心理。
    B.“小隐”——现在大家好像都更喜欢当一个旁观者,我经常在评论中看到“我就看看不说话”“只转不评”等,“群内潜水”也已是一种常态了。
    C.“中隐”——数字应用越多心理负担越重,现在永久地退出了朋友圈,注销了很多账号,删除了很多小程序,简简单单的生活真的让人内心舒畅。
    D.企业对“网络隐居”的保护——我现在更喜欢小米手机,因为它有三种个人隐私数据专项保护功能,例如“隐匿面具”可以给予用户空白通行证。
    4.根据材料内容和下面的表格,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使用数字媒介产生多巴胺从而得到愉悦感后,多巴胺会促使人更加依赖数字媒介。
    B.当代“容器人”若与他人有实质接触,就能产生催产素,克服社交羞涩,摆脱孤独。
    C.如果脱离了真实生活,那么人们很有可能会因为无法产生内啡肽,进而变得情绪化。
    D.人们在实践“数字极简主义”时,可能会释放出更多的血清素,更有助于人的进步。
    5.针对材料一中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介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节选)
    祝勇
    时至今日,我们对张择端的认识,只有《清明上河图》跋文中的寥寥16个字:“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此外再无更多信息。我们只能想象,汴京这座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他,怂恿着他,终于有一天,春花的喧哗让他感到莫名的惶惑,他拿起笔,开始了他漫长、曲折、深情的表达,语言终结的地方恰恰是艺术的开始。
    张择端在12世纪的阳光中画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笔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为汴京这座光辉的城市留下了最后的遗像。他只是在完成一幅向往已久的画作,他的身前是汴京的街景和丰饶的记忆,除了笔尖在白绢上游走的陶醉,他在落笔之前,头脑里没有丝毫复杂的意念。一袭白绢,他在上面勾画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忘记了无论是自己,还是那幅画,都不能挣脱时间的统治,都要在时间中经历着各自的挣扎。
    他画“清明”,“清明”的意思,一般认为是清明时节,也有人解读为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这两种解释的内在关联是:清明的时节,是一个与过去发生联系的日子、一个回忆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张择端也不例外,在清明这一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这座城市的深远背景;而张择端这个时代的政治清明,又将成为后人们追怀的对象。
    “上河”的意思,就是到汴河上去,跨出深深的庭院,穿过重重的街巷,人们相携相依来到河边,才能目睹完整的春色。那一天刚好有柔和的天光,映照他眼前的每个事物,光影婆娑,一切仿佛都在风中颤动,包括银杏树稀疏的枝干、彩色招展的店铺旗幌、酒铺荡漾出的新酒的芳香、绸衣飘动的纹路,以及弥漫在他的身边的喧嚣的市声……所有这些事物都纠缠、搅拌在一起,变成记忆,一层一层地涂抹在张择端的心上,把他的心密密实实地封起来。这样的感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他庆幸自己成为这城市的一分子。他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梦幻感,他因这梦境而陶醉。他铺开画纸,轻轻落笔,但在他笔下展开的,却是一幅浩荡的画卷,他要把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画下来,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没有内心的强大,支撑不起这一幅浩大的画面,零落之雨、缠绵之云,就会把他们的内心塞满了,唯有张择端不同,他要以自己的笔书写那个朝代的挺拔与浩荡,即使山河破碎,他也知道这个朝代的价值在哪里。
    这不是鲁莽,更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成熟、稳定,是胸有成竹之后的从容不迫。他精心描绘的城市巨型景观,并非只是为了炫耀城市的壮观和绮丽,而是安顿自己心目中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浩荡的人海。汴京的平民和商人,是城市的魂,构筑了城市的神韵风骨。
    画的主角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他们的身份,比以前各朝各代都复杂得多,有担轿的、骑马的、看相的、卖药的、驶船的、拉纤的、饮酒的、吃饭的、打铁的、当差的、取经的、抱孩子的……他们互不相识,但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运。他们拥挤在共同的空间和时间中,摩肩接踵,济济一堂。于是,这座城就不仅仅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张择端把他们全部纳入到城市的空间中,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他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变化的空间。他画的不是城市,是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在多变的城市空间里,每个人都在辨识、寻找、选择着自己的路。选择也是痛苦,但没有选择更加痛苦。张择端看到了来自每个平庸躯壳的微弱勇气,这些微弱勇气汇合在一起,就成了那个朝代里最为生动的部分。
    没有汴河,就没有汴京的耀眼繁华。在《清明上河图》中,河流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但这只是张择端把汴河作为构图核心的原因之一,对于他来说,这条河更重大的意义,来自它不言而喻的象征性——变幻无形的河水,正是时间和命运的赋形。如李书磊所说,“时间无情地离去恰像这河水;而时间正是人生的本质,人生实际上是一种时间现象,你可以战胜一切却不可能战胜时间。因而河流昭示着人们最关心也最恐惧的真理,流水的声音宣示着人们生命的密码”。于是,河流以其象征意义,无可辩驳地占据了《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置,时间和命运,也被张择端强化为这幅图画的最大主题。
    河道里的水之流,与街道里的人之流,就这样彼此呼应起来,使水上人与岸边人的命运紧密衔接、咬合和互动。没有人数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赖水而生;没有人知道,饭铺里的食客、酒馆里的酒客、客栈里的过客,他们的下一站,将在哪里停泊。对他们来说,漂泊与停顿是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主题,当一些身影从街市上消失,另一些同样的身影就会弥补进来。我们从画中看到的并非一个定格的场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过客,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瞬,是一个朝代。
    汴京以130万人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成为东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壮丽顶点。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没有辜负水的恩德,创造了那个时代最辉煌的文明。但另一方面,水也是凶险的化身。就像那艘在急流中很有可能撞到桥侧的大船,向人们提示着水的凶险。汴河的泛滥曾给这座城市带来过痛苦的记忆,它在空间上的漫滤正如同在时间上的流逝一样冷酷无情。
    甚至连《清明上河图》自身,都不能逃脱命运的神秘性——近一千年过去了,这幅画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仔细端详了千次万次,但每一次都会发现与前次看到的不同。以至于今天,每个观赏者对这幅画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者更为画上的内容争吵不休。
    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
    张择端的结局,至今没有人知道,但无论他死在哪里,他在弥留之际定然会看见他的梦中城市。那时城市里河水初涨,人头攒动,舟行如矢。
    (本文选自《故宫的古物之美2》,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张择端的春天之旅”,既指张择端于春日观察汴京街景的过程,也指《清》呈现的画中人“清明上河”之旅。
    B.张择端的生平经历虽然记载寥寥,但是其精心描绘的《清》却在近千年的辗转流传中引发了观看者各式各样的解读。
    C.张择端在《清》中或以其所处时代的政治清明为深远背景呈现了汴京城的光辉,书写了属于那个朝代的挺拔与浩荡。
    D.汴京城成熟、稳定、壮观、绮丽的神韵风骨,依托张择端画笔下清明时节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有记叙,又有描写,还不时穿插了议论和抒情。
    B.作者行文往往采用诗化的语言,为读者营造出了情感丰盈、诗意浓郁的生活场景。
    C.文章引用李书磊的议论,旨在说明时间如河水流逝,它是无情的,是不可战胜的。
    D.文末设想张择端生命将尽之时的情景,言有尽而意悠远,且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
    8.作者为什么认为张择端“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5分)
    9.有评论者认为,祝勇的《张择端的春天之旅》破除了历史的距离感,还原了历史现场。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①,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又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逐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由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且爵赏亦岂必其足荣哉?荣以其难得而已。人主轻之,天下猎之;人主重之,天下荣之。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吝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怀慝②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甚③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刓散:在手里磨损。②愿:奸邪,邪恶。③基:憎恨,怨恨。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由斯言也A信之B所以徒任为将C而不与闻D天下E之略F且以不保其终者G胥在H是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文中指曾经,与荀子《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的“尝”意思相同。
    B.劫,文中指胁迫,与《六国论》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劫”意思不同。
    C.害,文中指侵害,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不同。
    D.数,文中指列举,与司马迁《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认为,在勇悍仁强等方面,刘邦比不上项羽;但是项羽不得人心,所以他的优势很容易被削弱。
    B.韩信认为,在秦地刘邦比项羽更有群众基础,三秦之地可传檄而定。刘邦采用韩信之计,平定三秦。
    C.王夫之认为,君主不应把封爵当作收买人心的手段;且只有当爵位难以获得时,封爵才能使人荣耀。
    D.王夫之认为,针对“项羽之失”的说法,韩信不如陈平公允。他还更进一步指出项羽的用人错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2)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吝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
    14.王夫之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龙吟·题瓢泉①
    辛弃疾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②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③风树,一鸣渠④碎,问何如哑。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此时辛弃疾因上书言事被再次罢官。瓢泉:泉名。②栖栖:忙碌状。③挂瓢:相传隐者许由饮水常以手捧,人赠以瓢。许由瓢饮毕,挂瓢于树。风吹瓢响,许由烦,遂抛。④渠:它。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两句说稼轩怎么会是贫穷的呢,瓢泉就是身边的财富,展现了一种乐观精神。
    B.词中化用颜回的典故,赞其安贫乐道的精神,作者借此自比,表现出淡泊的人生态度。
    C.诗人劝告泉水姑且居于山中,保持自我本色,寄托其不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的理想。
    D.诗人揽镜自照,容颜已老,故认为应追求安逸生活。他借“应”字表达了自己的释然。
    16.“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两方面突出了登山之艰难。
    (2)在《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两句既抒发了主人公对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了对爱情的忠贞。
    (3)古典诗词常以叠词增强悲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如“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初夏清晨,行走在校园里,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__①__。忽然瞥见路边小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远望去, 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我__②__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娇艳欲滴。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 ),此时,恰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写照。古人把石榴称作“丹若”,就是取自石榴花的颜色。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初夏,石榴树__③__,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枝头果实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18.请在文中加点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着”和文中加点的“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前面的房间里面有小班的孩子正在睡觉,大家走路的步子都轻着点儿。
    B.沿着边城的小路漫步,路边花草竞相开放,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C.年轻的战士背着枪,枪筒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摇曳的野菊花。
    D.此地民风淳朴,家家户户从不关闭大门,敞开着的大门透着家的气息。
    20.下列诗人的诗句最适合填到括号中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口中的“荒台野径共跻攀,正见榴花出短垣”
    B.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C.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D.李商隐口中的“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每年春秋两季,成千上万的候鸟飞过天空,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进行长距离的往返迁徙,构成奇特的生命景观。
    在候鸟迁徙的过程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__①__,比如迁徙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保持特定的队形能使每只鸟都能看到同伴的位置,__②__,这有效减少了由个体数量增多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另外,研究表明,“人”字形能使大雁在长途飞行中节省12%~20%的能量,相比于其他队形,这有助于鸟群__③__,完成长达数月的迁徙目标。
    不过,对于一些独自迁徙的大型宽翅猛禽来说,它们有另一套维持长时间飞行的方法。这些猛禽具有宽阔的翅膀,能更好地借助风力进行滑翔。它们往往在白天活动,太阳加热空气所带来的热气流可以减少它们主动飞行所需的能量。然而,热空气仅在陆地上形成,狭窄的海峡便成了这些猛禽迁徙的必经之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论语·乡党第十》中言“不时不食”,指的是要应时令、按季节而食,这反映了古人的养生智慧。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随时能吃到不同季节的食物。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D 【解析】“不属于‘数字极简主义’者的范畴”错。“网络隐居”是在“数字极简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代表性的行为,其三种类型都属于“数字极简主义”的范畴。(“中隐”不能完全被纳入,不等同于“不属于”)
    2.(3分)C【解析】“旨在说明”错,此例子旨在说明在“数字极简主义”理念的指导下,部分青年已经有意识地开始了实践。
    3.(3分)C【解析】并非属于“中隐”,而是属于“大隐”。
    4.(3分)B【解析】“若……就……”过于绝对。
    5.(6分)①用户要主动改变自己的数字工具使用情况,进行“数字断舍离”/极简数字技术的使用,回归真实简单的生活;②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领域的行政规章,防止相关企业非法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避免网友过度沉迷数字媒体。③企业应注意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充分尊重用户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消极影响:人们被持续不断地强制性地吸入数字世界;传递给人们数字生活更重要的世界观,使部分人沉迷数字媒介并产生依赖,脱离真实生活;人与人的接触变为隔着媒介的接触,没有真实的交流,世界更加复杂。
    6.(3分)D 【解析】“成熟、稳定、壮观、绮丽的城市神韵风骨”错,“成熟、稳定”是指张择端个人气质。
    7.(3分)C 【解析】“旨在说明时间如河水流逝,它是无情的,是不可战胜的”错,作者是想借李书磊的议论证明河流的象征性。
    8.(5分)①他画面的主角是平民和商人构成的人海,表现的是变幻无定的平民故事;②他画出了人的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③他看到个体的微弱勇气汇合在一起表现出的鲜活生活,体现出的生命意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内容上:A.作者深入张择端的内心世界,探寻张择端作画的缘由;(2分)B.作者由《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还原了历史中鲜活的人物群像,呈现了北宋汴京城的市民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破除了历史的距离感。(2分)②手法上:作者根据《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有限制性的虚构、生动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北宋鲜活流动、富于生命力的历史图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分,手法写到2个,有阐释就给2分。手法写到1个,有阐释就给1分)
    10.(3分)AFG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语法知识。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的“信”指韩信,“信”是“之所以……”的主语,所以应在A处断;“天下之略”是“闻”的宾语,不能分开,故在F处断;“胥在是矣”中的“是”为指示代词,必然是指代前句出现过的事物,所以应在G处断。参考译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信之所以名义上被任命为大将却根本不能参与天下大计的制定,而且最终难以保全自身的原因,全在于此。
    11.(3分)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知识。A选项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尝”是曾经的意思,与文中意思相同。B选项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劫”是胁迫的意思,与文中意思相同。故选B。C选项中“而心害其能”的“害”指嫉妒,与文中意思不同。D选项中“数目项王”的“数”是屡次、多次的意思,与文中意思不同。
    12.(3分)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章分析理解能力。B选项对应的原文是“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传檄而定”只是言三秦易得,并不是具体的作战计策。刘邦听从的是韩信起兵东进的计策。
    13.(8分)
    (1)(4分)项王发怒咆哮时,千百人都被慑服,然而他不能信用贤将,这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喑噁叱咤”1分,“废”1分,“特”1分,句意通顺1分。)
    (2)(4分)项羽不惜委屈自己,礼贤下士,却吝惜代表上天意愿的爵位,这难道就是不合乎道义而必定走向败亡吗?(“下人”1分,“吝”1分,“何遽”1分,句意通顺1分。)
    14.(3分)原因:①任人唯亲,不重用有才能的人;②项羽怀着奸邪之心想求得亲友援助;
    ③亲戚背叛。(每点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章概括和分析能力。根据“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得出原因一:任人唯亲,不重用有才能的人;根据“怀慝求援,而终以孤立。”得出原因二:项羽怀着奸邪之心想求得亲友援助;根据“非刓印不与者甚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原因三:亲戚背叛。
    15.(3分)D 【解析】D项,作者不是“揽镜自照”,而是在瓢泉水面上自照。“应”是反语,流露出不甘与愤慨。
    16.(6分)①诗人笑着挂瓢于树,风吹瓢响,瓢因有声而碎,不如作哑以自全。②化用许由“挂瓢”的典故,表达自己对超然物外、闲适自在生活的追求。③诗人以“笑”领起全句,看似轻松,实际笑中含泪,诗人以“瓢”自喻。瓢因“鸣”而“碎”,与诗人境遇相似,故诗人欲作哑以自全,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嘲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
    18.(3分)①神清气爽/心旷神怡②情不自禁/不由自主③枝繁叶茂/绿意盎然/苍翠欲滴/翠色欲流(每空1分)
    19.(3分)C 【解析】原文中的“着”表示动作的持续。A项,用在动词或表程度的形容词后面,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B项,加在某些词后面构成介词。C项,助词,表示动作的持续。D项,助词,表示状态的持续。
    20.(3分)B 【解析】前文语境中有“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娇艳欲滴”,指向雨后石榴花的状态,B最合适。
    21.(6分)
    ①聚集的鸟群喜欢排成队形(主语鸟群/候鸟1分,排成队形1分)
    ②避免相互碰撞(2分)
    ③坚持更长的飞行时间(更长时间/更远距离1分,比较“更”1分)
    22.(5分)大型宽翅猛禽/猛禽之所以能够长时间飞行,(1分)是因为它们有宽阔的翅膀/能够借助风力滑翔,(1分)在白天活动/能利用热气流减少能量消耗,(1分)并且迁徙路线经过陆地/海峡。(1分)(因果关系1分)
    23.(60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信说:“大王您自己估计,在勇猛仁爱等方面与项王比较哪个强?”汉王沉默了好一会,说:“我比不上他。”韩信拜了两次(作揖)祝贺说:“就是我也认为大王您比不上他。不过我曾经跟从过他,请让我说说他的为人吧。项王发怒咆哮时,千百人都被慑服,然而他不能信用贤将,这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有人病了,他流泪送上饮食;到了派人打仗,有了战功应当封官授爵时,他把印拿在手里,直到玩弄得磨去棱角,还舍不得给人家。这仁爱也就是所谓女人的仁慈罢了。项王虽然称霸天下而统治诸侯,但他不占据关中而在彭城建都;违背义帝‘先破秦人关者王之’的约定,而把自己亲近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们愤愤不平;驱逐过去的诸侯王而让他的将相为王,又迁徙义帝到江南去,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毁灭绝的;老百姓不归附他,只是被他的威势强横所胁逼罢了。他名义上虽称霸王,实际上不得人心,所以他的强大容易削弱。大王你进入武关,对百姓无丝毫侵犯。废除秦朝苛刻的法律,和秦民约定三章法规,秦民没有不希望大王您在秦地称王的。按照诸侯事先的约定,您应当在关中为王,这是关中百姓都知道的。大王您失去应得的职位进入汉中,秦民没有不感到遗憾的。现在大王您起兵东进,三秦一带只要发布一道文告就能平定。”于是汉王很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这个人才太晚了,因而听从韩信的计谋,部署各路将军出兵进击的路线。
    材料二:
    韩信历数项羽的过失说:“有些人因功劳应当封爵,但项羽将印绶都摩掌损坏了,也舍不得授予别人。”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韩信之所以名义上被任命为大将,却根本不能参与天下大计的制定,而且最终难以保全自身的原因全在于此。封赏爵位,应当是遵循上天的意愿赐给有功之人,以表彰和推崇他们,而不是作为君主收买天下人心的手段。而且封爵一定都能使人荣耀吗?封爵之所以能使人荣耀,在于其难以获得。如果君主轻易将其授人,那么普天之下的人都会想侥幸猎取它;如果君主慎重封赏,那么天下之人都会把它视为莫大的荣耀。项羽不惜委屈自己,礼贤下士,却吝惜代表上天意愿的爵位,这难道就是不合乎道义而必定走向败亡吗?至于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吝惜封爵。韩信的说法,不如陈平的说法公允。陈平说:“项王所喜爱、重用的人,不是项氏一族,就是妻子的兄弟,除此之外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项羽怀着奸邪之心想求得亲友援助,最终却落得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下场。并不是项羽舍不得封赏的那些人因为怨恨而残害他,实际上项羽的亲戚们早已背叛他很久了。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全真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全真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全真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全真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题,共11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