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人教版)
2024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B卷 真题通关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B卷 真题通关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B卷真题通关卷原卷版docx、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B卷真题通关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B卷•真题通关卷)1、训练范围:人教版九年级第3单元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S-32 C1-35.5 K-39 Ca-40 Cu-64 Zn-65第Ⅰ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无锡)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箔后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偏转几乎达到180°。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核不带电 D.原子核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大【答案】B【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原子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解答】解: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则金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A错误;B通过上述实验,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偏转几乎达到180°,能说明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B正确;C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因是α粒子在运动中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说明原子核的电性与α粒子相同;故C错误;D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因是α粒子在运动中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能说明原子内有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核;故D错误;故选:B。2.(2022•天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Fe B.Al C.Si D.O【答案】D【分析】利用识记知识,结合地壳中元素的含有情况的比例进行判断解决即可。【解答】解:根据记忆可知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故选:D。3.(2023•怀化)生活中常见的“加铁酱油”、“富硒大米”、“高钙奶粉”等物质中的“铁”、“硒”、“钙”指的是(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答案】B【分析】“加铁酱油”、“富硒大米”、“高钙奶粉”等物质中的“铁”、“硒”、“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解答】解:“加铁酱油”、“富硒大米”、“高钙奶粉”等物质中的“铁”、“硒”、“钙”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4.(2020•杭州)2019年8月《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18,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答案】A【分析】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含有18个碳原子。故选:A。5.(2023•扬州)重氢可应用于光导纤维制备,重氢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体积 D.相对原子质量【答案】A【分析】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重氢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故选:A。6.(2022•北京)火箭推进剂涉及的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H B.N C.O D.Al【答案】D【分析】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据此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A、H为氢元素的元素符号,带“气”字头,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B、N为氮元素的元素符号,带“气”字头,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C、O为氧元素的元素符号,带“气”字头,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D、Al为铝元素的元素符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故选:D。7.(2023•威海)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熟石灰能够改良酸性土壤——氢离子与氢氧根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B.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与氯化镁溶液反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二氧化碳分子使紫色石蕊变红【答案】D【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熟石灰能够改良酸性土壤,氢离子与氢氧根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B、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C、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与氯化镁溶液反应,是因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解释正确。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分子使紫色石蕊变红,故选项解释错误。故选:D。8.(2023•益阳)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 )A.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B.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答案】A【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B、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故选项解释正确。C、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D、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9.(2023•广西)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闻到臭味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的体积很小【答案】A【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是因为乙硫醇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臭味。故选:A。10.(2023•长沙)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他们研究功能分子,搭建出复杂的分子结构。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B.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水变成冰以后分子停止了运动 D.构成H2O和H2O2的分子相同【答案】B【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物质不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B、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说法正确。C、水变成冰以后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D、构成H2O和H2O2的分子不同,分别是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11.(2022•长春)若用小球表示原子,则分子模型可用于表示( )A.Fe B.H2 C.CO2 D.NH3【答案】C【分析】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图中分子模型,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且1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图中分子模型,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且1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A、Fe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H2分子是由氢原子一种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C、CO2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且1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故选项正确。D、NH3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但1个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故选项错误。故选:C。12.(2023•株洲)下列微粒中,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是( )A.Na+ B.OH﹣ C.O2 D.Mg【答案】B【分析】根据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即该粒子带负电荷,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Na+,带正电荷,为阳离子,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B、OH﹣为阴离子,带负电荷,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故选项正确。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不显电性,分子也不显电性,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D、Mg可表示镁原子,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故选:B。13.(2022•盘锦)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答案】D【分析】A、根据常见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为1个钠离子,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原子的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再分,能分成原子核和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也能转化为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为1个钠离子,只是核外电子数发生了改变,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变,则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4.(2023•内江)如图为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铝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铝原子带正电 B.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13个电子上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答案】D【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解答】解:A、图中“+”表示原子核带正电,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于电子质量很小,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弧线表示电子层,由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5.(2022•聊城)如图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③属于同种元素 B.②的微粒符号可表示为O2﹣ C.②③可形成化合物NaO D.④中x的值为8【答案】C【分析】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B、②中微粒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进行分析判断。C、②③分别是氧离子、钠离子,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①③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②中微粒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微粒符号可表示为O2﹣,故选项说法正确。C、②③分别是氧离子、钠离子,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钠,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故选项说法错误。D、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2+8+x,x=8,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16.(2021•温州)2021年4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是92。则铀﹣2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92 B.122 C.214 D.306【答案】A【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质子数是92,故其核外电子数为92。故选:A。17.(2023•威海)碘元素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要成分。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B.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C.碘元素和氯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D.碘元素和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质子数不同【答案】A【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B、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C、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B、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碘元素和氯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D、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碘元素和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质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18.(2023•兰州)我国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镁离子电池”项目荣获2022年国际“镁未来技术奖”。如图是镁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x=12 B.镁属于金属元素 C.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D.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易失去2个电子变成Mg2﹣【答案】D【分析】A、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D、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解答】解:A、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z=2+8+2=12,故选项说法正确。B、镁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故选项说法正确。D、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变成Mg2+,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19.(2021•北京)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Ca(OH)2 B.H2CO3 C.H2O2 D.H2【答案】D【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可知,含有氢分子的物质中必须含有氢气单质,注意含氢元素的物质中不一定含有氢分子。【解答】解:A.氢氧化钙是由离子构成的,含有氢元素,但不含有氢分子,故A错误;B.H2CO3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B错误;C.H2O2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C错误;D.H2由大量的氢气分子构成,故D正确。故选:D。20.(2021•衢州)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多国对此表示反对。核污水中含有氚,如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答案】B【分析】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并结合图示进行分析、【解答】解:A、根据图示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故错误;B、核电荷数=质子数,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因此核电荷数为1,故正确;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因此相对原子质量=3,故错误;D、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因此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相等,故错误;故选:B。第Ⅱ卷 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7分)21.(2023•岳阳)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1)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A (填字母)。A.门捷列夫B.拉瓦锡C.道尔顿D.阿伏加德罗(2)氟元素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能防治龋齿。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9.00 。(3)已知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请写出该微粒的符号 O2﹣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2O3 。(5)表中Ne和Ar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答案】(1)A;(2)19.00;(3)O2﹣;(4)Al2O3;(5)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1)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A;(2)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的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因此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3)已知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差2,表示氧离子,符号为:O2﹣;(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为O,两种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化学式为Al2O3;(5)元素的性质是由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因此表中Ne和Ar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答案为:(1)A;(2)19.00;(3)O2﹣;(4)Al2O3;(5)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2.(2022•攀枝花)观察图1、图2中各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共有 5 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是 BD (填字母序号)。(2)由图1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MgCl2 。(3)若图2表示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y= 3 。(4)在特定条件下,A原子失去2个电子留下的原子核即为α粒子,α粒子的化学符号为 He2+ 。【答案】(1)5;BD;(2)MgCl2;(3)3;(4)He2+。【分析】(1)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铝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3,进行分析解答。(4)根据在特定条件下,A原子失去2个电子留下的原子核即为α粒子,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EF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5种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是BD。(2)图1中的阳离子是C,为镁离子;阴离子是F,为氯离子;构成化合物是氯化镁,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MgCl2。(3)铝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3,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13=2+8+y,y=3。(4)在特定条件下,A原子失去2个电子留下的原子核即为α粒子,则α粒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其离子符号为He2+。故答案为:(1)5;BD;(2)MgCl2;(3)3;(4)He2+。23.(2022•嘉兴)从镍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科学家在不断提升电池的性能。(1)金属失去电子后形成 阳 离子,锂、钠、钾等原子很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2)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如图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 钾 电池。【答案】(1)阳;(2)钾。【分析】(1)根据电子带负电,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题意,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电子带负电,金属失去电子后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2)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由图示可知,钾离子的离子半径最大,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快,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钾电池。故答案为:(1)阳;(2)钾。24.(2023•凉山州)2023年5月1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上采用了铷(Rb)原子钟提供精准时间。请根据图1、图2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2中的微粒共表示 2 种元素。(2)铷原子与图2中 A (选填“A”“B”或“C”)微粒化学性质相似。(3)请写出由B和C两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化学式 K2S 。【答案】(1)2;(2)A;(3)K2S。【分析】(1)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B和C两种微粒分别是钾离子和硫离子,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B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2种元素。(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则铷原子与图2中A微粒化学性质相似。(3)B和C两种微粒分别是钾离子和硫离子,构成物质是硫化钾,钾元素显+1价,硫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K2S。故答案为:(1)2;(2)A;(3)K2S。25.(2020•黔西南州)某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利用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铵固体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开始时,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一段时间后,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玻璃管。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Cl+NH3=NH4Cl↓ 。(2)此实验证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 小 (填“大”或“小”)。【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盐酸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2)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解答】解:(1)盐酸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故答案为:HCl+NH3=NH4Cl↓;(2)盐酸中溶质为HCl,相对分子质量为36.5,氨水中挥发出分子为NH3,相对分子质量为17,在A处先有白烟生成,说明氨分子先运动到A处与氯化氢分子接触发生反应,所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小;故答案为:小。三、实验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8分)26.(2023•吉林)化学实验也要“数字化”。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进行如下实验。(1)如图1,打开传感器开关,实验进行至170秒时绘制出图2中曲线AB段,接下来用手给塑料瓶外壁加热130秒左右,绘制出曲线BC段、对比曲线AB段和BC段,分析推理氧分子具有的特征是 在加热条件下,温度升高,氧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 。(2)300秒时松开双手,停止加热。立即倒转使瓶口向下,绘制出曲线CD段。观察到氧气浓度比曲线AB段降低较快,分析推理氧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停止加热后,瓶子倒转,此时氧气浓度传感器位于上端而瓶口朝下,CD段氧气浓度远远小于AB段,说明此时的氧气分子主要集中在瓶口位置,故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1)在加热条件下,温度升高,氧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2)停止加热后,瓶子倒转,此时氧气浓度传感器位于上端而瓶口朝下,CD段氧气浓度远远小于AB段,说明此时的氧气分子主要集中在瓶口位置,故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分析】(1)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2)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解答】解:(1)BC段曲线的下降程度远远大于AB段,故在加热条件下,温度升高,氧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故答案为:在加热条件下,温度升高,氧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2)停止加热后,瓶子倒转,此时氧气浓度传感器位于上端而瓶口朝下,CD段氧气浓度远远小于AB段,说明此时的氧气分子主要集中在瓶口位置,也就是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停止加热后,瓶子倒转,此时氧气浓度传感器位于上端而瓶口朝下,CD段氧气浓度远远小于AB段,说明此时的氧气分子主要集中在瓶口位置,故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35分)27.(2021•泰安)常用的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可用于杀菌消毒,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请完成下列计算。(1)乙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2)92g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48 g。【答案】(1)4:1;(2)48。【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乙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4:1。(2)92g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92g××100%=48g。故答案为:(1)4:1;(2)48。28.(2023•河南)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活、生产中的现象。(1)当我们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2)6000L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答案】(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1)当我们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2)6000L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答案为:(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29.(2022•临沂)载人飞船舱内常用高氯酸锂(LiClO4)获得备用氧气。生活中,锂电池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有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由图甲可知,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6.941 。(2)锂原子与B粒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LiCl 。(3)C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 8 。(4)锂原子与图乙中 C (填“A”、“B”或“C”)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答案】(1)6.941;(2)LiCl;(3)8;(4)C。【分析】(1)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书写化学方程式;(3)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2)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化合价为+1价,B质子数为17,电子数为17,是氯原子,氯最外层电子数为7,容易得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锂原子与B粒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LiCl;(3)C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属于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19=2+8+x+1,x=8;(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锂原子与图乙中C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它们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故答案为:(1)6.941;(2)LiCl;(3)8;(4)C。30.(2023•威海)从原子论到分子学说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材料二:1811年,阿伏加德罗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学说。对于化合物而言,分子相当于道尔顿所谓的“复杂原子”;对于单质而言,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单质分子。(1)完成下列表格(2)上表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 C6H12O6、SO2 (写化学式)。(3)你同意材料一中加点部分的观点吗? 不同意 ,请选用(1)表中的物质说明理由 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 。(4)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谈谈你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何感想 科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大胆创新或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合理即可) 。【答案】(1)(2)C6H12O6、SO2;(3)不同意;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4)科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大胆创新或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合理即可)。【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2)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3)根据原子构成分子来分析;(4)根据科学理论的发展来分析。【解答】解:(1)葡萄糖是由葡萄糖分子构成的,葡萄糖分子的符号为C6H12O6;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分子的符号为H2;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分子的符号为SO2;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是由氦原子构成的,氦原子的符号为He;故答案为:(2)由题干信息可知:道尔顿认为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则上表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C6H12O6、SO2;故答案为:C6H12O6、SO2;(3)不同意材料一中加点部分的观点,因为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故答案为:不同意;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4)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对科学理论的发展的感想有:科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大胆创新,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物质葡萄糖氢气二氧化硫氦气构成物质的微粒(写微粒符号) C6H12O6 H2 SO2 He 物质葡萄糖氢气二氧化硫氦气构成物质的微粒(写微粒符号)C6H12O6H2SO2He 物质葡萄糖氢气二氧化硫氦气构成物质的微粒(写微粒符号)C6H12O6H2SO2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