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考点解读)(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94205/0-171691913162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考点解读)(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94205/0-17169191316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考点解读)(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94205/0-17169191317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考点解读)(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94205/1-17169191350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考点解读)(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94205/1-171691913512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考点解读)(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94205/1-171691913515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人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时练习,文件包含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考点解读原卷版docx、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2)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②不支持燃烧;
应用: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不能供给呼吸,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前,做灯火实验。
(3)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①实 验:将CO2倒入装有高、低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面的蜡烛比上面的先熄灭。
②现 象:将水倒入装满CO2的软塑料瓶,旋紧瓶塞,振荡,软塑料瓶变瘪。
③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变小,大气压使瓶子变瘪。
(4)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资料: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5)证明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操作: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反应方程式:CO2+Ca(OH)2 = CaCO3↓+H2O(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有利的方面:促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满足人和动物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的合成和对氧气的需求;以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和自然界的碳、氧的循环,等等;
(2)不利的方面:①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它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
②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森林遭到破坏等)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现在地球上气温越来越高,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因为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具有保温的作用,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除二氧化碳外,现在这一群体的成员越来越多,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氟利昂等,使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还有,海平面升高也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近100年,海平面上升14厘米,到21世纪中叶,海平面将会上升25-140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亚马逊雨林将会消失,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全部融化,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③虽然大气中的水蒸气、云量、颗粒物有可能抵消温室效应,但对温室效应及其长期影响还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共同采取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例如,人类应该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等。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S-32 C1-35.5 K-39 Ca-40 Cu-64 Zn-65
【考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
【典例1-1】(2023•榕城区一模)如图为采用“数字化”实验,可将传感器采集的实验相关信息显示成曲线图,其中物质X表示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某液体,纵坐标Y表示烧杯中的某个量,则在持续通入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下列对物质X与纵坐标Y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BC.CD.D
【典例1-2】(2023•北京二模)第24届冬季奥运会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1)火炬“飞扬”以液氢为燃料,采用航天氢氧发动机燃烧技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速滑场馆“冰丝带”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从微粒的角度分析,CO2由气态变为固态时,变化的是 ,固态CO2的俗称是 。
【典例1-3】(2023•朝阳区模拟)小致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了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A应 (填“缓慢”或“快速”)倾倒CO2气体;
(2)实验B,向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倾倒约体积的澄清石灰水,迅速盖好瓶塞,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C中湿润的石蕊小花变红,原因是 。
【变式1-1】(2023•礼泉县三模)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B.
C.D.
【变式1-2】(2023•宝鸡模拟)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干冰常温下易升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澄清石灰水换成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会变红 B.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
C.U形管内右端红墨水液面升高 D.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变式1-3】(2023•雁峰区校级模拟)某中学课外活动小组一次野外考察中,遇到一口干涸的深井,小组成员想下井探险。小明同学提出在下井探险前,必须探测干涸的深井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现请你帮小明设计二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后,才能决定是否下去探险,二种方法及判断依据可能是:
(4)方案一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变式1-4】(2023•江源区模拟)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实验1中,a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能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现象是 。
(2)实验2中,将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并晾干的小花,一半喷水后放入集气瓶中,该实验的目的是 。
(3)实验3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
【考点2 二氧化碳的用途】
【典例2-1】(2023•东洲区四模)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态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 B.工业制纯碱、尿素
C.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上的云雾 D.用作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典例2-2】(2023•信阳一模)2022年冬奥会中国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以实现CO2循环利用。
(1)请写出固态CO2用做制冷剂的原理 。
(2)科学家成功利用CO2和氢气合成乙醇和另一种常见液态物质,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计算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质量比为 。
【变式2-1】(2023•安徽模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关于CO2的性质和用途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变式2-2】(2022秋•沭阳县校级期末)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冰箱中放入活性炭除异味,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2)固态二氧化碳叫作干冰,升华吸热,因此常用于 ;
(3)生活中常接触到“加碘食盐”,其中的“碘”指的是 选填(“元素”或“原子”)。
【考点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典例3-1】(2023•虞城县三模)2022绿色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大会的主题为“绿色低碳 合作共享”。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提高城市绿化面积B.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C.推广使用共享单车D.植物秸秆露天焚烧
【典例3-2】(2023•丹东)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于2023年6月11日至14日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间内,CO2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
(1)大气中CO2过多会导致 的加剧。
(2)下列是常用的碳中和方案。
①碳捕集:应选择 性(填“酸”或“碱”)试剂吸收捕集CO2。
②碳循环:为降低CO2含量,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它能吸收空气中的CO2并转变为乙醇(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3X,则X的化学式为 。
③碳替代:选用氢气作为碳替代能源的理由是 ;氢气可以采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得,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还可以作为碳替代能源的有 (答一种即可)。
(3)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行为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双面使用纸张 B.植树造林 C.露天焚烧垃圾
【变式3-1】(2023•昭阳区二模)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图是用技术将CO2压入地下实现CO2的封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图封存技术可行的依据的微观解释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C.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所谓的“低碳”就是较低的碳单质的排放
【变式3-2】(2023•利通区校级模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请写出一条从获取的信息
。
(2)“碳捕集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每年将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封存,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可压缩的原因是 。
(3)为实现“碳中和”,达到“净零排放”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B.开发氢能,更多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C.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一、选择题。
1.(2023•镇江二模)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元素含量:B.铜元素质量分数:
C.碳元素的化合价:D.气体在水中溶解性:
2.(2023•东城区校级模拟)某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25℃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打开止水夹,向3个充满二氧化碳的100mL烧瓶中,分别注入20mL、40mL、60mL蒸馏水,关闭止水夹,振荡前后压强的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
B.曲线①中c点和e点可能进行了振荡
C.曲线③对应的实验是注入60mL蒸馏水
D.终点气压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时,1体积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体积
3.(2023•泰安二模)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结构观: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组成元素不同
B.分类观: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混合物
C.变化观:在一定条件下,CO2和O2可以相互转化
D.微粒观: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4.(2023•吴忠校级模拟)用如表实验探究CO2能否与H2O发生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酸性物质可使石蕊变红
B.步骤1的作用是验证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C.步骤2的现象是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D.由该实验能得出“CO2与H2O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
5.(2023•邗江区二模)化学能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吸附性
B.氦气通电发出粉红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C.干冰升华会放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D.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所有杂质
6.(2023春•淄川区期末)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建议:在塑料大棚中种植植物时,可向大棚中通入适量的CO2.这是因为( )
A.CO2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病虫害
B.施用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C.CO2可产生温室效应,从而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D.CO2可灭火,施用后防止火灾
7.(2023•嘉禾县校级三模)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2030年前中国要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下列途径或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加大以氢能为代表的低碳能源开发力度
B.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
C.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D.坚持节能减排战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增强森林碳汇
8.(2023•宝鸡模拟)碳减排和碳增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决定因素,碳增汇即固碳。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A.随意燃放烟花爆竹 B.利用风能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C.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尾气排放 D.植树造林,发挥生态系统的碳增汇作用
二、填空题。
9.(2022•沂水县一模)下列A~C是初中化学的3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A实验所用药品不能换成木炭的理由是
。
(2)B实验中,盖紧瓶盖、充分振荡后,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如果将烧杯中的水换成一种有颜色的试液 ,还能说明该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
(3)C实验中,在电源正极得到的气体能用 进行检验。
10.(2023•新县校级三模)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利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碳单质“家族”
下列有关碳单质“家族”性质与对应用途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石墨有导电性,可用来做电极 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c.焦炭具有可燃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d.金刚石的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2)碳的氧化物
①实验室利用上述仪器可以制取二氧化碳,组装发生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有 (填大写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用H、I装置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管口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填小写字母序号)。
③将生成的CO2通入J中观察到石蕊溶液变红。由此并不能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 ,之后再加热J试管中液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碳中和”的实现
①“碳”封存: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然后压入地下玄武岩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的原因。
②碳转化:绿色植物在晴天时。通常每平方米叶片每天需要吸收5gCO2来进行光合作用。一棵叶片面积为1.8m2的树,假设一年我国北方平均有200天为晴天,这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多少碳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1.(2023春•杜尔伯特县期末)描述下列反应的现象: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
(2)硫在空气中燃烧: ;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4)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
(5)将二氧化碳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
12.(2023•金凤区一模)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且分布极广。如图是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碳的几种单质的结构模型图。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图①、②、③对应三种碳单质,其中图①单质的名称是 ,这三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的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
。
(2)碳与氧气反应既会生成CO,又会生成CO2,CO2在生活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CO2可以用来灭火体现了CO2的性质是 。
13.(2023•朝阳三模)水和空气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电解水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
(2)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 。
(3)节约用水是保护水资源的有效途径,请写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
。
(4)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 。
(5)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 ,使全球气候变暖。
三、解答题。
14.(2023•射洪市校级模拟)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和性质实验的常见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 。
(2)F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15.(2023•天门模拟)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
(1)认识物质组成结构。
宏观角度,干冰由 种元素组成;微观角度,干冰由 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在水中加入干冰,杯中白雾缭绕,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②如图所示实验中,可观察到U型管内右端红墨水液面 (填“升高”或“降低”)。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3)认识物质的制法。
干冰的工业制法是在6250.5千帕压力下,把二氧化碳冷凝成无色的液体,再在低压下迅速凝固而得到。从微观角度看,制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
16.(2022秋•费县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有关CO2气体性质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甲同学将集气瓶中的CO2缓缓倒入烧杯中,由该实验的现象推知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如图2所示,乙同学将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并轻轻摇晃试管,产生的现象是 。
(3)丙同学挤压图3装置中滴管的胶帽,使澄清石灰水滴入烧瓶,振荡烧瓶,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2023•抚松县模拟)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全部抵消掉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1)“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
A.碳原子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活性炭
(2)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外出尽量选择公交出行 B.加大化石能源的使用力度
C.国家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实验
操作
= 1 \* GB3 ①干燥的石蕊小花上喷稀醋酸
= 2 \* GB3 ②干燥的石蕊小花上喷水
= 3 \* GB3 ③把干燥的小花放进CO2气体中
= 4 \* GB3 ④把用水湿润的石蕊小花放入CO2气体
= 5 \* GB3 ⑤取出实验 = 4 \* GB3 ④取出用吹风机烘干
现象
变红
不变红
不变红
变红
红色变为紫色
分析
稀醋酸能使石蕊变红
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使石蕊变红
碳酸不稳定分解
结论
CO2不显酸性,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
H2CO3=H2O+CO2↑
CO2的用途
依据的性质
= 1 \* GB3 ①干冰(固体二氧化碳)作制冷剂,用于食品冷藏、制造舞台雾景、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物理变化)
= 2 \* GB3 ②灭火
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②不支持燃烧;
③密度比空气的大
= 3 \* GB3 ③温室肥料(气肥),可以增大农作物的产量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促进光合作用
= 4 \* GB3 ④制汽水饮料(碳酸饮料)
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 5 \* GB3 ⑤化工原料,制纯碱、尿素等
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选项
物质X
纵坐标Y
A
Ca(OH)2溶液
溶液的质量
B
水
溶液的pH
C
NaOH溶液
溶液中水的质量
D
NaOH溶液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方法1:加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1:(1)
二氧化碳含量可能高,不适应下井探险
方案二:
方法2:(2)
现象2:(3)
选项
性质
用途
A
化学性质稳定,没有毒性
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B
能参与植物光合作用
可做农业生产中的气体肥料
C
固体二氧化碳叫作干冰,升华时吸热
用于人工降雨
D
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
步骤
操作
1
向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上喷水
2
将润湿后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2课时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4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2课时考点解读原卷版docx、4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2课时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1课时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4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1课时考点解读原卷版docx、4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1课时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课题3 元素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33元素考点解读原卷版docx、33元素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