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中考化学模拟冲刺卷(含答案)
2024届中考化学模拟五月冲刺卷 【陕西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中考化学模拟五月冲刺卷 【陕西专用】,共14页。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列有关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碳的单质B.都由碳元素组成
C.物理性质相同D.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下列物质俗称与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 )
A.水银—B.烧碱—C.小苏打—D.干冰—
3.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以下图片展示的是四个不同的侧面,其中与物质化学性质相关联的一项是( )
A.放烟花B.贴对联
C.剪窗花D.包饺子
4.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B.量筒读数
C.过滤D.点燃镁条
5.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不易溶于水B.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氧气具有可燃性D.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6.氮气作为未来能源具有节能环保、易存储、储量丰富等优点。如图是氨气燃烧的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气燃烧的产物能够加剧温室效应
B.该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该反应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
D.该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都为化合物
7.在探究金属X、Y、的活动性顺序时,将铜片分别插入X和Y的盐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插入X的盐溶液的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析出,插入Y的盐溶液的铜片表面无明显变化,那么上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X>Y>B.X>>YC.>X>YD.Y>>X
8.如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能实现M、N之间相互转化的是( )
A.从N→M:先向N 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升温
B.从N→M:先将N升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后过滤,再将其升温
D.从M→N:先将M 升温,再将其蒸发部分水
9.甲、乙、丙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能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①甲、乙、丙必须含同种元素。
②图中所示关系均可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③甲若是碱,丙只能是盐。
④丙若是氧化物,甲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⑤甲、乙、丙可以是同一类别的物质(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4个B.3个C.2个D.1个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6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计27分)
10.《中国制造2025》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1)下图所示的汽车部件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铝合金轮毂B.橡胶轮胎C.塑料保险杠D.钢板车身
(2)传统汽车使用的燃料是由石油炼制而成的,石油属于___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3)下列属于车用新能源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汽油B.太阳能C.柴油
(4)我国首个兆瓦级“绿电制绿氢”项目运用质子膜电解水制氢气,促进了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使用。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11.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六位航天员在空间站胜利会师,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Ⅰ.航天材料
(1)航天员舱外航天服使用的聚氯酯橡胶是______(选填“隔热”或“导热”)材料。
(2)制造太阳能电池板需要使用铝合金箔片,铝合金加工成箔片利用了金属的______性。
Ⅱ.生命保障
(3)航天员每天的食物都要经过科学的计算和设计,以保证航天员的营养均衡。牛肉为航天员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______。
Ⅲ.能源系统
(4)“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使用的推进剂为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四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12.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等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1)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其良好的______性;
(2)工业上用赤铁矿石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为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铝制品耐腐蚀是因其表面生成了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2)℃时,5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3)将℃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14.在一定质量、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充分反应后,过滤,可以得到固体和溶液。
(1)请写出一个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向所得固体上滴加盐酸,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
(3)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反应前溶液的质量相比,可能保持不变,为什么:______。
15.某化学小组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他将过量稀盐酸滴入如图所示盛有不同物质的试管中:
(1)不发生反应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冒气泡的是______。
(2)D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E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
(4)充分反应后,某试管中溶液变成浅绿色,其所得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______。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计10分)
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完成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常用装置A制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若使用装置E作为制取的发生装置,与装置A比较,除了废物利用的优点外,请写出其他一个优点_______。
17.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该小组同学改变了药品滴加顺序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图像(如图二),同时用温度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温度变化图像(如图三),实验过程中保温良好,忽略热量散失。
图三中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成分是______(填写化学式)。
(2)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______;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一:、、
猜想二:、
猜想三:______
【设计实验】
【反思拓展】
(4)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______(写化学式)。
四、计算与分析题(5分)
18.黄铜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锌,多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船舶的零件,枪炮的弹壳等,某化学趣小组为了探究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探究,根据图示实验过程和所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碳单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
2.答案:B
解析:A.水银是汞的俗称,其化学式为,故选项错误;
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故选项正确;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故选项错误;
D.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故选项错误;
故选:D。
3.答案:A
解析:A、烟花中的火药燃烧时会发光,故放烟花是利用了火药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B、贴对联,不涉及化学变化,故与化学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
C、剪窗花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
D、包饺子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点燃镁条时要用坩埚钳夹持,不能直接用手拿着加热,镁燃烧生成的氧化镁容易溅落,如果溅落在实验台上时,会烫坏实验台;为了防止烫坏实验台,应该在实验台上放一片石棉网,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5.答案:C
解析:A、氧气不易溶于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约-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符合题意;
D、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C
解析:A、氨气燃烧的产物为氮气和水,不能够加剧温室效应,故A说法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生成物水和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6:2=3:1,故B说法错误;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则该反应可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故C说法正确;
D、由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氨气和生成物水均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该反应中反应物氧气和生成物氮气均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析: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置换活动行弱的金属,铜插入X的盐溶液的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析出,活动性铜大于X,插入Y的盐溶液的铜片表面无明显变化,活动性铜小于Y,故填:D。
8.答案:C
解析:A、从N→M,即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升温,A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可能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从N→M:先将N升温,A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再加入适量固体A,溶液可能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从M→N:即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先将M降温,有晶体析出,再过滤,能实现M、N之间相互转化,故选项正确。
D、从M→N:即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先将其升温,A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但溶质质量不变,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再将其蒸发部分水,溶液可能会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答案:C
解析:①若甲为锌,乙为硫酸亚铁,丙为铁,可以满足图示关系,则甲、乙、丙不都含同种元素,错误;
②若甲为锌,乙为硫酸亚铁,丙为铁,则图中所示关系均可通过置换反应实现,正确;
③甲若是氢氧化钠,乙为硫酸铜,丙氢氧化铜满足图示关系,故丙不是只能是盐,错误;
④丙若是氧化物,若丙是,甲是C,乙是二氧化碳,满足图示关系;若丙是二氧化碳,乙是氧气,甲为一氧化碳,满足图示关系,所以甲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正确;
⑤甲、乙、丙不可以是同一类别的物质(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没有能满足如图关系的物质,错误;
正确的有2个,故选C。
10.答案:(1)BC
(2)不可再生
(3)B
(4)
解析:(1)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橡胶轮胎中的橡胶为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符合题意;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符合题意;
D、钢板是一种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2)石油为化石燃料,是经过亿万年缓慢形成的,在短期内的得不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A、汽油属于化石燃料,不是新能源,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属于新能源,符合题意;
C、柴油属于化石燃料,不是新能源不符合题意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1.答案:(1)隔热
(2)延展
(3)蛋白质
(4)+4价/+4
解析:(1)航天员舱外航天服使用的聚氯酯橡胶是隔热材料,才能够保护航天员的自身安全;
(2)铝合金能加工成箔片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
(3)牛肉富含蛋白质;
(4)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四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填+4价。
12.答案:(1)导电
(2)
(3)
解析:(1)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其良好的导电性;
(2)工业上用赤铁矿石炼铁,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3)铝制品耐腐蚀是因其表面生成了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与氧气继续反应,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13.答案:(1)A>B>C
(2)90
(3)B>A>C
解析:(1)由图可知,℃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
(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8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80gA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5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A物质,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g+50g=90g;
(3)由于℃时溶解度关系为B>A=C,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A、B、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B>A=C,则升温到℃时,A、B溶解度增大,则A、B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还是B>A,而C溶解度降低,则C的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小,变为℃下的饱和溶液,则升温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B>A>C。
14.答案:(1)或
(2)产生大量气泡
(3)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溶液的质量减小,锌与硝酸铜溶液反应,溶液的质量增大,当减小与增大的质量相等时,溶液的质量可能保持不变
解析:分析:金属活动性:,向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锌与硝酸镁不反应,锌过量,故硝酸铜、硝酸银完全反应。
(1)由分析可知,发生的反应为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锌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分析可知,锌过量,硝酸银、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故所得固体中含Zn、Cu、Ag,向所得固体上滴加盐酸,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产生气泡;
(3)锌与硝酸银反应:,65份的锌置换出216份的银,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锌与硝酸铜反应:,65份的锌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如果增加的质量与减小的质量相同,则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反应前溶液的质量相比,可能保持不变。
15.答案:(1)A;BC
(2) QUOTE (2)???+2???=????2+?2? (2)CuO+2HCl=CuCl2+H2O
(3) QUOTE (3) (3)溶液变红色
(4) QUOTE (4) (4)亚铁离子
解析:(1)A QUOTE (1)? (1)A中,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元素后面,则铜不能与盐酸反应。B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位于氢元素前面,则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C中,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D中,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E中,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则不发生反应的为A;冒气泡的为B和C。
(2) QUOTE (2)? (2)D中D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QUOTE ???+2???=????2+?2? CuO+2HCl=CuCl2+H2O。
(3) QUOTE (3) (3)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E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
(4) QUOTE (4) (4)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时为浅绿色,则说明该试管为B,又由于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且由于不确定盐酸是否过量,则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其中的阳离子为亚铁离子。
16.答案:(1)锥形瓶
(2)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2)A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与装置A比较,该装置可将固体置于铜网中,关闭弹簧夹,通过去底塑料瓶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导管及去底塑料瓶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故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17.答案:(1)、
(2)两种物质相互之间不能结合为水、气体、沉淀
(3)、、;无气泡产生;钠(合理即可)
(4)、
解析:(1)由图三可知,A点时加入X溶液的质量为60g,再结合图二可知,加入60gX溶液时,溶液显碱性,由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2)氯化钠和氯化钡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
(3)丙试管中,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又由于沉淀增加,则说明丙试管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钡和碳酸钠中的一种,再结合其他猜想可知,猜想三为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钡。
[设计实验]由于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结论为猜想一不成立,则现象为无气泡产生;又由于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结论为猜想三成立,则可滴加少量硫酸钠溶液,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4)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为、。
18.答案:(1)0.2
(2)75%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氢气的质量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2)设合金中锌的质量为x。
则合金中的质量分数为:
答:则合金中的质量分数为:75%。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______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______
有白色沉淀生产
猜想三成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中考化学模拟五月冲刺卷 【江西专用】,共15页。
这是一份2024届中考化学模拟五月冲刺卷 【新疆专用】,共15页。
这是一份2024届中考化学模拟五月冲刺卷 【广西专用】,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