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二轮】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7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文件包含专题17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练原卷版docx、专题17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突出族合训练与巩国已有成果相结合;
第二,强化备题规范意识与指导答题技巧相结合;
第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1、课合训练。主要就是以完基的古文阅读题(高考成题与自主设计题相绝合)为材料。主要是养成学生基体阅读能力,强化语感能力,强化语境推新能力。
2、孔国已有成系。主要是指有计划地得一轮复习的系统知识分解设题。
3、强化答题规范意识。主要是指古文翻译中的“采点意识”与“潘照意识”。
4、指导答题技巧。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依据国有的知识推断调的意义与用法。选用资料应该是由课内延伸到渠外。
专题四 理层次,细分析——准确分析概述文本内容题
【考点分析】
分析概述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题干在表述时一般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选项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2023年高考试题材料具有较强的议论色彩,因此对于材料中人物观点态度的把握,成为命题的核心。
从2020年新高考开始,文言文阅读新增加了一道主观类分析概括题,题型为简答,主要考查对文中特定信息的筛选、整合、概括,立足于局部内容的理解,侧重于事件的由果溯因等。主观题型,表明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精准解题】
(一)整体把握,局部细查——做准选择题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考生要对给定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与层次,明确基本信息。如传记文,要弄清写了几种人,传主是谁,所居何朝,所任何职,写了其人多少事,其人物事迹是关于孝义、勤学还是关于清廉、爱民等,都发生在什么时候。
2.认真查找,仔细辨别
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规定,仔细辨别各选项中的细节,判断各项的表述是否符合文意。应将选项中的概括与判断一一理解,然后回到原文一一对应判断。
3.比对细节,答题有据
题文细比对,可以提高答题的敏感性,是提高综合题解题能力的一条捷径。
技能1 比对人物事件
【即时体验1】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来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技能2 比对语句关系
【即时体验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景公为是省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题流程】
技能3 比对观点、评价
【即时体验3】 (2023·深圳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题流程】
(二)深入理解,要点全面——做对主观题
文言文的主观简答题,近几年得以稳定。这种题型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意的分析与概括,常见的是基于文本内的原因分析探究、内容分析概括、发表个人看法、进行比较分析这几类题目。
熟悉各类题型特点
1.归纳型。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句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
2.阐释型。要求考生读懂文本,重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
3.评析型。要求考生能结合文句内容对文中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进行分析评价。
4.探究型。要求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思考,用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去审视古代作品的思想内涵。
技能1 把握事件脉络,认真分析情境
【即时体验4】
(2023广州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1.景子从哪两个方面批评孟子不去朝见齐王?请简要概括。
步骤3:整合理解,分点作答。
【答案】 ①不合君臣的伦理关系;②不合《礼》的规定。
2.孟子是如何反驳景子批评他对齐王不敬的?请简要分析。
3. 孟子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技能2 找准关键位置,提取有效信息
【即时体验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选自王安石《兴贤》有删改)
魏征曾写《谏太宗十思疏》向唐太宗谏言,如果梦回大唐,你也要上疏向唐太宗谏言,请根据文本简要列出你谏言的三个要点。
技能3 把握观点态度,做好比较分析
【即时体验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材料二:
田表圣奏议叙
苏 轼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谊之言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
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 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
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阐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异。
技能3 把握写作目的,分析观点态度
【即时体验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速递】
(2024南京二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 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 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 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 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 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 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14. 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比对细节
对应的设误角度
比对人物:关注“谁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具有何种品质”,比对选项的相关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张冠李戴:①在某一事件中,将某一人物换成另一个人物;②错误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③选项换用表现数量、范围的词,对数量、范围的叙述与原文有偏差。
比对时间、地点:关注选项中标志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颠倒时序:将此时说成彼时,将已然说成未然,或将未然说成已然。
比对关键词:比对选项转述时有无遗漏关键词语,有无夸大、歪曲或理解错误。
曲解词义: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在意思的表述上制造干扰项。这类错误往往不易把握,需要通过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或需要揣摩语气,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对增减内容:比对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或遗漏内容的情况。
无中生有:文中本无此信息,命题者往往添枝加叶,将此信息硬加在某人头上;或者只有不确定信息,命题人故意说成确定信息,造成选项内容无中生有。
比对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改变因果:或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或原因不充分。强加因果是常见的设误类型之一。这类错误往往将人物的行为和未必是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强加联系。
选项
标注题眼
定位信息
分析推断
A
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
由文章相关信息可知,周尧卿从小就机敏聪慧,父亲去世后,虽然仅有十二岁,为了不使母亲感到伤心。见到母亲都会抑制自己的伤心情绪,这种表现如同成人,极其懂事
B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曲解文意。“有慢己者”中“慢”意为“懈怠”,此处可意译为“怠慢”,即“有怠慢自己的人”,而非“不如自己的人”
C
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
由文章相关信息可知,周尧卿不迷信古人所作的《诗经》传注,而以通晓为目的。他认为《传》追求简明,却有缺少讲求经义、探究名理学问之处,《笺》想要详细,就有疏远性情的地方,“是可以无去取乎”告诉我们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有所取舍
D
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由文章相关信息可知,范仲淹认为周尧卿可以担当师者模范,肯定了他的学问和品行;欧阳修在为他的墓碑撰文中褒扬他的孝道至高,擅长研究学问
选项
标注题眼
比对判断
A
A. 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比对人物观点:由材料一“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可知,分析正确。
B
B. 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比对人物观点:由材料一“‘ 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可知,分析正确。
C
C. 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比对语句关系:“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分析错误,综合两则材料可知,晏子主张节俭,是不想因为自己奢侈享受而劳民伤财,助长国君奢靡之风。分析错误。
D
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
比对人物事件:由材料一“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材料二
“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景公为是省于刑”可知,分析正确。
选项
标注题眼
定位信息
分析推断
A
舜遇见尧,禹遇见舜,源于天意;舜、禹为民服务、赢得民心,则体现本人的努力。成就大功名不能忽略天意,也不能轻视个人努力。
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比对观点态度:由文章相关信息可知,成就大功名不能忽略天意,也不能轻视个人努力。概述正确。
B
B. 舜耕地捕鱼时,带着部属辛勤劳作,得以免去冻饿之苦;成为天子后,得到百姓的爱戴。无论处境如何改变,舜的贤德始终不变。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比对观点态度:由文章相关信息可知,舜耕地捕鱼时,带着部属辛勤劳作,得以免去冻饿之苦。概述正确。
C
C. 公孙枝大力举荐百里奚,在缪公担心重用贱民会被人耻笑时,据理力争以打消缪公的顾虑。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比对观点态度:缪公担心和公孙枝据理力争正确,但作者认为百里奚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而非公孙枝。概述错误。
D
孔子告诉弟子,霜雪能彰显松柏的气节,陈、蔡之厄也能彰显自己对道义的坚守,应该算是幸事;听罢,子贡为先前不理解老师而惭愧。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孔子曰:“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 ……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比对观点态度:有文中相关分析,孔子的态度分析正确,子贡的话“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能够表明他为先前不理解老师而惭愧。该书正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专题10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课件PPT,共39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5讲 概括分析(练),文件包含第5讲概括分析练解析版docx、第5讲概括分析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5讲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含答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