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展开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
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
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客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二)
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
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
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而是这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
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摘编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基础不同,前者以“事实”为基础,后者以“母题”为基础,相比较而言,“母题”比“事实”更具感情色彩。
B、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并借助感性叙事,以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但情节安排上也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
C、为了让新闻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新闻记者在理性地用客观事实来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感性的描写与刻画。
D、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以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主观因素而将个人情感代入叙事中,进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受到商业化趋势的影响,新闻报道也“故事化”了,但作者认为,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叙事还是要以真实为第一要义。
B、因为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相反,新闻叙事则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
C、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的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决策者做决策时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一个社会化主题。
D、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二部分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和看到的不同人物遭遇的综合体,并加上了作者艺术的情感消染。
B、新闻《见证生命的奇迹——69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现场直击》以现场直击的形式记录了脱困矿工、救援人员以及现场所有人的激动、喜悦和感动。
C、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路易十四、黎塞留红衣主教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也仅仅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推断这些人物应该有的语言和行为。
D、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三句话就概括了解放军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英勇气势和宏大规模。
4、根据原文内容,对下面表格中作品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实娥冤》通过性格、感情的冲突来塑造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B、《“探界者”钟扬》中的钟扬这一真实人物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C、《促织》中的主人公成名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百年孤独》,一者纪实,一者虚构。
5、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文学作品《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哀伤
[俄]契诃夫
旋匠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早已出名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早已出名的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这段路有三十来俄里,道路糟透了,连官府的邮差都很难对付,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朝哪方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雪大得叫你分不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树林。每当强劲的寒风袭来,弄得格里戈里都看不见眼前的车。那匹枝弱的老马一步一步吃効地拖拉着,它的全部精力全耗在从深雷里拔出腿来,并扯动着头部。
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过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乐,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这个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
“你呀,玛特廖娜,别哭了……”他小声嘟哝,“你忍着一点儿。上帝保佑,我们会赶到医院的。你的那个病……巴维尔·伊凡内奇会给你药水喝,或者吩咐人给你放血,或者他老人家高兴,用酒精给你擦身……可是巴维尔·伊凡内奇会把眉头一皱,嚷道:‘我早就知道你!大概你一路上进过五家酒馆吧!’我就对他说:‘您老人家!难道我是坏蛋,还是异教徒?我的老太婆正在把灵魂交给上帝,快死了,我还有心从这个酒馆到那个酒馆!您这是什么话呀,求主恩典吧!什么酒馆不酒馆,滚它的!’于是巴维尔·伊凡内奇吩咐人把你抬进医院里去,我呢,在他的面前跪下来……”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警!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
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
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
这下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他想: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皮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耗都看不见了。雪桃有时撞到小纵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
“我这是往哪儿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过来,“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变傻了!”
旋匠又掉转雪,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击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起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
“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歌。”
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吨。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
他真想从雪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
“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
“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
“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
“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
“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为什么?”
“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老爷!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金还没有做得,健球还没有做得……”
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注】①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作者便几笔勾勒出了主人公形象,既“出色”又“最没出息”,是一个令人赞赏又令人鄙夷的小人物形象。
B.“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是因为旋匠意识到依恋的妻子可能会死去,自此之后,他无忧无虑的生活将随之消逝。
C.“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反复想着,这表现了他对妻子没能过上好日子的深深歉疚和想重新振作的愿望。
D.小说结尾部分,从旋匠的恳切的哀求来看,他想做一个有责任心、讲信誉且对美好生活有向往追求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细节描写客观、冷峻,如写旋匠老婆的死,“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B.“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这一环境描写为后文旋匠想捡缰绳但“手活动不了”“开始打盹”等情节埋下伏笔。
C.作品将旋匠夫妇二人40年的婚后生活集中在一天来揭示,以一件不幸之事唤醒一个人的灵魂,叙事凝练,意味深长。
D.大房间中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的言行既深化了“哀伤”意蕴,又暗示了旋匠这类小人物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8.作品在叙述旋匠的故事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9.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作比较关注下层人物的生活,可称作“含泪的微笑”,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①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低水上,禽赵王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按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②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将军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韩信兵B号C数万D其实不过E数千F能千里而袭G我H亦已罢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向前、前进,与《项脊轩志》中的“前辟四窗”的“前”用法不同。
B.麾下,文中指部下,其中的“麾”与“麾之即去”中的“麾”意思不同。
C.儒者,指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一般的读书人。
D.按,文中指收拾、放下,与成语“按图索骥”中的“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率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认为如不出战,诸侯会认为赵国胆怯,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
C.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2)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
14.李左车分别为成安君和韩信献策,这两种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放言五首①(其三)
唐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②。
试玉要烧三日满③,辨材须待七年期④。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杂兴八首(其三)
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钻色、祝蓍(shT):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③周公:周成王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造作流官,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外出追难。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慕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赠”字强调此法乃经验之谈。
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
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
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富有理趣,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16.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的人才观,并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以君子“ , ”这两种生活的追求,引出对热爱学习的表现的探讨。
(2)《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而又细腻,其中“ ”和“ ”这两个动作,饱含了祖母对孙子的呵护、牵挂和勉励之情。
(3)在古典诗歌中,“夕阳”给人一种或壮美、或感伤的感受,荒烟落日、羁旅斜阳、余霞晚归等,无不形成浓重的日暮情思,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宇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比如,用微信时,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没有这个句号, A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①也就是说,②微信已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这个功能,③“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让人们适应了。④在这种情况下,⑤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⑥就刻意像是在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如果前面是以“好、可以、同意”之类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 )。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像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试、友好,请使用“呲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另外,现在 B ,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十步笑百步 B.笑口常开 C.皮笑肉不笑 D.笑里藏刀
19.文中标有①~⑥序号的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明了,不超过50个字。(5分)
22.第四段中加点的“我们“和“大家”都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但在文中表意有差别,请作简要说明。(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心理学家提出让自己更幸福的策略包含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谈谈你对幸福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
1.【参考答案】B
2.【参考答案】B
3.【参考答案】D
4.【参考答案】C
5.【参考答案】①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思考,体现了她的矛盾:她的人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状况:②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小说借“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可以让小说人物、情节显得真实可信:③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小说以祥林嫂生与死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6.【参考答案】B
7.【参考答案】D
8.【参考答案】①小说以旋匠的视角(第三人称或全知视角)叙事,使事件显示全面清晰,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心理。
②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现旋匠“懊丧伤感、自责悔过”等心理,塑造旋匠这一人物形象。③运用联想和想象(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如想象与医生的对话,回顾与老太婆共同的漫长生活,勾联回忆与现实,丰富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
④用对话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的思考。
⑤贯穿全文的风雪情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运。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9.【参考答案】本文中老旋匠悲苦的命运、巨大的哀伤是以较为诙谐的笔调写出来的。①“含泪”指小说的悲剧内涵。(1分)本文通过旋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的人生境遇,展现了小人物人生无尽的“哀伤”:社会专制下的底层人生活的受穷、酒、打骂展示人世间的荒凉和辛酸,旋匠心灵刚觉醒而生命却义面临结束的悲哀,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却又无法得到的无奈等。(2分)
②“微笑”在本文中是指语言上的诙谐、轻松。(1分)如旋匠送老婆去医院途中想象与医生的对话,诙谐的话语却无法消除旋匠心中的哀伤;义如旋匠临死时与医生的对话,“你跟胳膊与腿告别吧”,戏诚滑稽的语言中呈现人世间最大的悲哀痛心。(2分)
(解说概念词句1分,结合材料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
10.【参考答案】DFH
11.【参考答案】B
12.【参考答案】B
13.【参考答案】(1)希望你暂借我三万奇兵,从小路去拦截他们的粮草。
(2)现在让疲惫不堪的士兵驻扎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燕国如果不投降,齐国又边境上加强防御以自保,这就是将军的短处。
14.【参考答案】①给成安君的策略:避敌锋芒,攻敌弱点。
②给韩信策略:避己之弱,示敌以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王派遣张耳和韩信一起领兵向东北攻击赵国、代国,攻破了代国的军队,擒获了夏说。韩信和张耳带领数万军队,想要向东攻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和成安君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他们,就集结重兵扼守井经口,号称二十万军队。广武君李左车给成安君献上计策说:“我听说汉将韩信已经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擒获了夏说,决计要攻下赵国,这是乘胜而远离国土的战争,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就面有饥色;临时打柴割草来做饭,军队就经常吃不饱。如今井陉的道路狭窄,无法通过并行的两辆战车,骑兵不能排成行列前进,行军前后绵延数百里,那种形势下军粮一定是排在部队的后面。希望你暂借我三万奇兵,从小路去拦截他们的粮草;您要深挖战,高筑营垒,拒不出战。他们向前进无法交战,向后退无法回去,我率领奇袭部队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野外劫掠不到任何粮食,不出十天,两位将领的首级就能送至您的帐前。希望您认真考虑我的计谋。否则,一定会被这两个人所俘虏。”成安君是个儒者,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能使用诈谋诡计,说道:“我听兵法讲‘兵力超过敌人十倍便可以包围他们,超过一倍便可以交战。’如今韩信的军队号称几万,事实上不过数千人,又千里跋涉来袭击我们,也已经精疲力竭了。现在面对这样的敌人还退避不出击,以后假如遇到更强大的敌人,我们依靠什么来抵抗呢?诸侯会认为我们胆小而轻易地前来攻打我们。”因而他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探查,知道广武君的计策没被采纳,回报情况后,韩信大喜。于是就率兵攻击,大破赵军,在派水上斩杀了成安君,擒获了赵王歇。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如果违背了作战规律,没有不失败的。如果遵守了作战规律,就没有不取胜的。胜利之后,势如破竹的态势就可形成,迎刃而解的时机也会随之而来。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招揽豪杰志士,设置各级官吏,安抚体恤百姓,接收和查验地图和户籍,颁布教令与法律。这些所谓的攻取土地,首先需要考虑什么策略呢?回答是:这是需要时机的,只要遵循作战规律去做就可以了,并非都要动用武力。
李左车对淮阴侯说:“将军俘虏魏王、擒获夏说,不到一个早晨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这是将军的长处。但士兵们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现在让疲惫不堪的士兵驻扎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燕国如果不投降,齐国又在边境上加强防御以自保,这就是将军的短处。为将军计议,不如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宣扬将军的优点,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燕国一旦服从,然后往东进攻齐国,即使有智者也不知道该为齐国出什么计策。”
(节选自《乾坤大略》)
15.【参考答案】D
16.【参考答案】
白诗人才观: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1分)顾诗人才观: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人当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因材施用,不要求全贵备。(1分)
白诗手法:①类比。白诗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②用典。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的故事,再用王莽篡汉自立的典故,证明上述道理;③假设。尾联先用假设引发读者思考,再用反问揭示自己的看法。④正反对比。正面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反面以周公、王莽之例说明不经过时间考验就会误判人才,以为周公想篡权,王莽是君子。(3分,四点任意答出一点给2分)
顾诗手法:类比。使用骏马犁田渡河来表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2分)
(补充答案:如答顾诗“使用典故”,也给分。顾诗两句均有出处,但题目注释没注,不要求必答。出处:《淮南子》中记载“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正义》中记载“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17.【参考答案】(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3)示例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示例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示例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示例四: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示例五: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示例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示例七: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示例八: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18.【参考答案】C
19.【参考答案】③不合逻辑,
改为:示例一: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
示例二:“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
示例三:“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
⑥语序不当,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
20.【参考答案】A:示例:意思完全不一样示例二:语气和意味大不一样
B:微信语言(交际/表达)中还有一个趋势(一种现象/情况/情形/现象/变化)
21.【参考答案】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
22.【参考答案】“我们”用在对话中,指作者和读者。
“大家”表示一种普遍现象,指所有人。
23.作文略
作品名称
简介
《窦娥冤》
中国四大悲剧之一
《“探界者”钟扬》
人物通讯
《促织》
选自文言志怪小说《聊斋志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百年孤独》
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9页。
2023年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