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中学联考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中学联考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共44分)
1.(4分)下面所摘录的名家评论中的字音字形存在错误,请你帮忙改正。
作家徐迟说:“游记,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它描摹山水风光、记录人文胜记、抒发游者情思。沿路途中,可以呼吸那沁(xìn)人心脾的花儿香。游记里或有芳草如荫的春色、或有汹涌澎湃(bài)的波涛、或有鹰歌燕舞的美景……
(1)(2分)字音修改:沁(xìn)人心脾 汹涌澎湃(bài) 。
(2)(2分)字形修改:芳草如荫 鹰歌燕舞 。
2.(4分)请仔细观察下边的字帖,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用正楷临写在田字格内。
3.(3分)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菜畦(wā) 酝酿(niànɡ) 亢奋(kànɡ) 忍俊不禁(jīn)
B.迸溅(bènɡ) 澄清(chénɡ) 畸形(jī) 惟妙惟肖(xiā)
C.琐屑(xiè) 地壳(ké) 萌发(ménɡ) 中流抵柱(dǐ)
D.嫌恶(wù) 阔绰(chuò) 招徕(lái) 销声匿迹(nì)
4.(3分)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思辨 眼花缭乱 绝壁断崖 拭目以待
B.拮责 辛苦恣睢 娇揉造作 人声鼎沸
C.诓骗 涕泗横流 正经危坐 消声匿迹
D.落第 妇儒皆知 恃材放旷 进退维谷
5.(3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得意扬扬。
B.她在全市中学生舞蹈大赛中,以其优美舒展的舞姿和新颖的编排,征服了评委,获得了一等奖,全家简直是乐此不疲。
C.在学校创新作文比赛中,李明的《心中的温暖》一文,构思别具匠心、选材新颖典型,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D.你这篇轻描淡写的检讨报告,根本没有说明问题所在。
6.(3分)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用不着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痛哭流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胜了,我可以把脚下的基石夯硬。
①如果败了,我可以从头再来
②人生本来就充满坎坷,没有创伤的珍珠贝,怎会有闪烁迷人的晶莹
③如果在一条阴沟里都翻了船,你的人生一定苍白,绝对不会生动
④跌几次跤,摔几次跟头,是经常的事
A.④②③①B.②③④①C.④③①②D.④①③②
7.(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都是地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为主题的《中国民歌大会》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
C.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
D.这次“爱闯训练营”活动对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8.(3分)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C.《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9.(4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甲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乙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甲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乙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甲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乙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甲曰:“舍此之外,某实不知。”乙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甲曰:“谁能当之?”乙以手指甲,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某耳!”
(1)(2分)请填写出文段中甲、乙的人物姓名。
甲: 乙:
(2)(2分)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在《三国演义》哪个回目之后?( )
A.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B.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C.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D.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10. (4分)班级举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系列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2分)任务一:在研学活动中,同学们参观“知青纪念馆”时,纪念馆正在征集对联,小米同学拟的上联是“峥嵘岁月显芳华”,豆豆同学对了几个下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选出合适的下联( )
A.河山锦绣留青春B.河山锦绣青春留
C.锦绣河山青春留D.锦绣河山留青春
(2)(2分)请你从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友谊——最真挚的友谊,不是形影不离的相处,而是来自雪中送炭的温暖。
备选词语:旅行 距离 风景
11.(10分)默写古诗文。
(1)(1分)知不足, 。(《虽有嘉肴》)
(2)(1分)羹饭一时熟, 。(《十五从军征》)
(3)(1分)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2分) ,巴山夜雨涨秋池。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1分)持节云中,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2分)“浊酒”不“浊”,因为那《渔家傲·秋思》里“ ”的背后是将士对家乡故土的清澈思念,因为那《游山西村》中“ ”的背后是村民对到访来客的淳淳热情。
(7)(2分)三年同窗,即将分别,小语准备借用古诗作为毕业留言册的赠言,合适的诗句是“ , 。”
二、诗歌鉴赏(共6分)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3分)“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江上怎样的景色特点?
(3分)这首诗歌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共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①。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②记。通籍③后俸④去书来落落⑤大满素蟫灰丝⑥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释:①形诸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②省,明白。③通籍:做官。④俸:官吏的薪水。⑤落落:堆积的样子。⑥索蟫:指书里的蠢虫;灰丝:虫丝。
14.(4分)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色愈恭,礼愈至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④生固幸而遇予乎
15.(3分)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B.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C.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D.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16.(3分)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归而形诸梦 人不知而不愠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故有所览辄省记
C.无从致书以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录毕,走送之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17.(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8.(3分)甲乙两文写作目的都是为勉励后生刻苦发奋学习,在说理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13分)
杏花如雪
肖复兴
两年前的春天,我对面一楼的房子易主。新主人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女儿。娘儿俩住进之后,一天到晚脚不拾闲地忙乎。上一家的主人有些邋遢,弄得屋子凌乱不堪。收拾完屋子,她们又马不停蹄地收拾院子。院子里原是一架藤蔓式植物,夏秋两季绿叶密不透风,从窗台爬满房檐。冬天,几只野猫会在那里猫冬。把屋子和院子收拾利索之后,娘儿俩买来了三棵小树。工人把树扛到院里,和娘儿俩一起把树种下。正是花红柳绿的时候,小树枝叶葱茏,绿得格外清新,给小院一下子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枝叶摇曳在窗前和门前,屋子也显得神清气爽。
每天下楼,我几乎都会和这娘儿俩打照面。寒暄之后,渐渐熟络起来。我问这种的是什么树?她们告诉我是杏树。我吃过杏,从来没见过杏树。或许见过,但并不认识。我知道杏树开白花,但梨树也开白花,山桃最初开出的小花也是白色的。分不清这三种树,闲聊时,便好奇地请教这娘儿俩。
母亲耐心地告诉我:山桃开花早,这三种树,山桃最先开。然后,杏花才开;最后,梨花才开。梨花一般要到清明前后才开的。你分清这前后的次序,就好分辨了。
我依然好奇,母亲怎么知道这么多,分得清桃杏梨花的。
母亲对我说:从小在农村长大。原来老家屋前就种着杏树……女儿抢过母亲的话说:是我姥姥种的,种了好多棵,结的大白杏,可好吃呢!①母亲望着女儿,笑了起来。
她们娘儿俩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夏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来了一辆宝马,从车上下来一个男人,帮她们从屋子里扛出行李等好多东西,锁上了大门,像是要离开的样子。
我很奇怪,刚买了房子,住了才两个多月,就要走。不住了吗?我走过去,问母亲:你这是要去哪儿啊?
母亲告诉我:我家住沈阳,这不,孩子他爸爸来接我们回去了,在这里住的时间不短了,家里也需要照顾。
我又问她: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说:明年,明年开春就回来,带我妈一起回来。买这个房子,就是为了给我妈住的。老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想让她到城里享享福。到时候,我就提前办了退休手续,让孩子他爸爸把公司开到北京来,一起陪陪老太太。
她说着,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孩子他爸爸,②他搂着女儿,偷偷地笑。
这不,老太太稀罕老家门前的杏树,我特意先来北京买房,把杏树顺便也种上,明年,老太太来的时候,就能看见杏花开了!
听了她的这一番话,我的心里挺感动,难得有这样贴心的孩子。当然,也得有钱,如今在北京买一套房,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撑,老太太再美好的愿望、女儿再孝敬的心意,都是白搭。
明年见!她钻进小车,冲我挥挥手,汽车扬尘而去。第二年的春天,她家门前的三棵杏树都开花了。别看杏树长得都不高,开出的花却密密实实的,非常繁茂。我仔细看杏花,和山桃,和梨花,都是五瓣,都是白色,还是分不清它们,好像它们是一母同生的三胞姊妹。
可是,这家人都没有来。杏花落了一地,厚厚一层,洁白如雪。
今年的春天,杏花又开了,又落了一地,洁白如雪。依然没有看到这家人来。这让我有些奇怪,怎么说好了,一连两年都没有来呢?家里人嘲笑我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人家的老太太来不来的,肯定有人家的原因。
一地杏花,那么的厚,被风也一点点地吹干净了。叶子长出来了,先小后大,先红后绿,三棵杏树换装了,似乎不急了,静静地等候着来年春天再开花的时候迎接主人。
清明到了,梨花一片雪,替班一样,接替了杏花,用几乎同样的容颜装扮着这个渐行渐远的春天。长满绿叶的杏树,寂寞无主,摇曳在门前和窗前。
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我忽然看见对面一楼房子的灯亮了。主人回来了。尽管没有赶上杏花盛开,毕竟还是回来了。忽然,我的心里便高兴起来。
第二天上午,我在院子里看见了那个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告诉我,这次来北京,是要把房子卖了。
房子卖了,三棵杏树还在。每年的春天,还会花开一片如雪。
(选自《天津日报》)
19.(2分)文章第一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0.(3分)文章①②两处划线句都写到了人物的“笑”,试分析其内涵及所蕴含情感的异同之处。 21.(2分)文章主要写的是杏花,为什么还要写“梨花”?
22.(3分)“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主人回来了,请根据前文内容揭示谜底,补写她没来北京的原因,注意与上下文连接顺畅。
23.(3分)本文以“杏花如雪”为标题,有什么用意?
(二)(10分)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春天的竹蜻蜒,过年的兔儿灯。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24.(3分)小说开头写道:“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回忆了有关戴车匠的哪些往事?
25.(2分)品味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分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26.(2分)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有什么作用?
27.(3分)汪曾祺自称“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文章“在那么单纯古朴的旧日人物身上,在那乡情浓酽的风俗氛围中,隐藏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写作题(共60分)
28.(10分)生活中,有些父母因害怕孩子考试失利、完不成学校作业等,而纷纷为孩子请家教、亲自操刀替孩子写作业……请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明,言之有理;150字左右。
29.(50分)从下面两道文题中任选一道,完成作文。
(1)有一首小诗写道:只要春天还在,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纵使深陷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冬雪终会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请以“只要▲还在”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2)六月的栀子花香,乘着微风,掠过一千多个日夜,载着三年的情谊,汇成一首不舍的骊歌。临别之际,往事如昨。三年的时光里,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曾给你温暖,令你警醒,促你奋进,给你力量,助你成长。
请选择一位你最想感谢的人,以“给▲的一封信”为题目,写一封致谢信。
要求:①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②不少于550字。
答案
1.(1)qìn;pài (2)茵;莺
2.示例:汉兴六十 余载内安
3-8 DABABC
9.(1)刘备;曹操 (2)C
10.(1)D
(2)示例一:旅行——最潇洒的旅行,不是跋山涉水地奔走,而是发现真实率性的自我。
示例二:距离——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千里之外的城市,而是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示例三:风景——最美丽的风景,不是如诗如画的山水,而是欣赏历经风雨的彩虹。
11.(1)然后能自反也 (2)不知饴阿谁 (3)日暮乡关何处是
(4)君问归期未有期;何当共剪西窗烛 (5)何日遣冯唐
(6)浊酒一杯家万里;莫笑农家腊酒浑 (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拟人。“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13. 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14.周到;等待;得到;本来
15. B 16. B
17. ①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示例1:甲乙都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来说理,都写了自己少年借书读书的经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后生要不畏艰苦,刻苦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人易于接受。
示例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甲文把“先达”的严肃和“我”的谦恭做对比,乙文将自己入仕前后对待书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勉励后生刻苦发奋学习。(其他言之有理均可)
19.①环境描写营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②表现主人勤劳善良的品格。③为下文花儿的开放做铺垫,与结尾处生命的逝去对比,表现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20. 同:①②两处的“笑”都表现了对于前面所说内容的默认。
异:①处的“笑”包含了母亲对于女儿的宠溺。②处的“笑”包含了“孩子他爸爸”对于妻子母亲的爱,表现了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为下文写清明过后“那个女人”的回归卖房做铺垫,暗示了其母亲的命运,为文章营造了淡淡的悲哀气氛。
原文:触目惊心的是,她的臂膀上戴着黑纱。问起来才知道,去年春天要来北京的时候,老太太查出了病,住进了医院,盼望着老太太病好,却没有想到老太太没有熬过去年的冬天。今年清明,把母亲的骨灰埋葬在老家,祭扫之后,她就一个人来到北京。
①表现景物的生命力之旺盛以及美丽纯洁;②喻指女人心灵之纯洁美好,更歌颂孝顺的传统美德。
24.①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②戴车匠认真做木工活;③戴车匠养着一窝洋老鼠给孩子玩;④孩子们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
25. ①动作描写:运用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②运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③侧面描写: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
26. ①开头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写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②结尾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与开头相呼应并深化了文章主题——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的惋惜,对故乡淳朴和谐的生活的怀念。
27. 旧日人物:戴车匠身上具有中国工匠的优良品质:勤劳、吃苦耐劳。他“起得很早”,“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作者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对以戴车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和品德的赞美钦佩之情。而闲暇之余的琐碎小事,替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儿,为孩子们做螺蛳弓等,无不体现出他的善良、热心。也表现了浓浓的乡情。
丰富意蕴:随着戴家车店,乃至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的消失,传统工艺逐渐消亡,传统生活方式也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发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忧虑之情,对四十年前故乡自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
28.略
29.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区长城中学联考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中学教研联片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57,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中学联片教研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