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人教版)
2024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模拟测试01(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模拟测试01(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三次月考模拟测试01原卷版docx、第三次月考模拟测试01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1、训练范围:人教版九年级第1~6单元。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S-32 C1-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I-127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B.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C.使用无磷洗涤剂D.积极开发新能源
【答案】B
【分析】根据保护生态环境,要减少污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可以保护水资源,防止对土壤造成污染,该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未经处理就用于农田灌溉会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危害人体健康,该做法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B符合题意;
C、使用无磷洗涤剂,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积极开发新能源既能节约化石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该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正确“取用”和“存放”化学药品,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下列关于化学药品的“取用”和“存放”操作中正确的是( )
A.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④⑤
【答案】A
【分析】根据液体、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中的瓶塞要倒放,错误;②中的胶头滴管要先在试剂瓶外排完气后再伸入吸取液体,错误;③中固体药品取用操作正确;④中毛玻璃片的粗糙面向下,增大摩擦力,操作正确;⑤中固体药瓶应该装到广口瓶中,操作错误。
故选:A。
3.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2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器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U型管a的湿棉花团逐渐变红
B.图中曲线X对应的为U型管b
C.实验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0~1分钟浓度为零说明此时微粒静止
【答案】C
【分析】A、根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进行分析;
B、根据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进行分析;
C、根据对比实验可知温度高时,分子运动速率更快进行分析;
D、根据NH3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进行分析。
【解答】解: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U型管的湿棉花团都会逐渐变红,故A错;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a端有电热丝加热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氨气浓度测出值大,因此曲线X对应的U型管为a,故B错;
C、通过a、b对比可知温度高时,分子运动速率更快,因此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故C正确;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0﹣1min,氨气浓度为零可能是因为此时氨分子还未运动到传感器位置,故D错误
故选:C。
4.氮化镓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和优异的电子输运性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如图依次是氮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氮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B.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
C.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x等于3
D.两种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C
【分析】A、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
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5,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3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7,相对原子质量不是7,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1=2+8+18+x,x=3,故选项说法正确。
D、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5.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几种关系。则对下列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包含关系
B.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属于交叉关系
C.化学反应与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D.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答案】D
【分析】A、根据纯净物与混合物定义解答;
B、根据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定义解答;
C、根据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定义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与单质的定义解答。
【解答】解:A、纯净物是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两者属于并列关系,故A错误;
B、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中物理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两者属并列关系,故B错误;
C、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基本反应类型,两者属于包含关系;故C错误;
D、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者属于并列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6.含碳物质种类丰富、应用广泛。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石墨能导电,可用作电池电极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做除味剂
C.木炭有可燃性,可做燃料
D.金刚石坚硬,可制作首饰钻戒
【答案】D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石墨能导电,可用作电池电极,故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做除味剂,故正确;
C.木炭有可燃性,可做燃料,故正确;
D.金刚石坚硬,可制作钻探机的钻头,故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般不选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因为二者反应速率太快
B.不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答案】C
【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确定其收集方法;
C.根据气体验满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气体制备的原理及装置的选择条件进行分析。
【解答】解:A.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速率过快,气体不易收集,所以一般不选用,故A正确;
B.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B正确;
C.将燃烧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中,故错误;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因为都是固、液反应且不要加热,故D正确。
故选:C。
8.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某同学用一根铁丝穿4片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按照图示将醋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1、2、3会变红,4不变色
B.该实验证明CO2能与石蕊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C.该实验说明CO2能溶于水
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多个实验合为一体,对比性强
【答案】D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A、醋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水不能是石蕊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色,因此1、3处变红色,2、4处不变色,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紫色石蕊变红色,二氧化碳不能与石蕊反应生成红色物质,故B错误;
C、该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故C错误;
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多个实验合为一体,对比性强,故D正确。
故选:D。
9.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境友好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亚运会积极推广绿色出行
B.就地焚烧农作物的秸秆,变废为宝
C.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资源
D.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答案】B
【分析】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更要考虑长远影响。据此解答。
【解答】解:A、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焚烧农作物的秸秆会产生有害物质,不利于环境保护,故B符合题意;
C、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可以节约资源,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C不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二氧化碳是由( )组成
A.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组成的
B.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的
C.1个碳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的
D.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D
【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来分析。
【解答】解: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故选:D。
11.教材中的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红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
D.肥皂水滴入硬水中,产生较多的泡沫
【答案】C
【分析】A、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来分析;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来分析;
C、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来分析;
D、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A描述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B描述错误;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故C描述正确;
D、肥皂水滴入硬水中,产生较多浮渣,泡沫较少,滴入软水中,产生较多的泡沫,故D描述错误。
故选:C。
12.从化学视角着“烟、雾、光和焰”是有区别的。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B
【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3.丙烯酸乙酯(C5H8O2)存在于菠萝等水果中,是一种香料。工业上可用物质A转化为乙醇(C2H6O),乙醇与丙烯酸(C3H4O2)反应生成丙烯酸乙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烯酸乙酯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B.乙醇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
C.一个丙烯酸分子中含有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
D.物质A完全燃烧有水生成,说明A中一定含有H、O元素
【答案】C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个丙烯酸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丙烯酸乙酯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8):(16×2)=15:2:8,则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乙醇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4:1,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个丙烯酸分子中含有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A完全燃烧有水生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物质A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4.关于化学反应C+O2CO2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在点燃条件下,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化合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C.每1ml碳和1ml氧气点燃后反应生成1ml二氧化碳
D.每1g碳和1g氧气点燃后反应生成2g二氧化碳
【答案】D
【分析】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解答】解:A、该反应可读作碳和氧气能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微观上,该反应可读作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化合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可读作每1ml碳和1ml氧气点燃后反应生成1ml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可读作: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2g碳和32g氧气点燃后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5.在古代,我国化学工艺有相当成就。下列传统工艺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机杼织布B.瓷器的烧制
C.铁的冶炼D.青铜器的制造
【答案】A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机杼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正确;
B、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发生了燃烧,涉及化学变化,故错误;
C、铁的冶炼过程中,生成了铁等新物质,涉及化学变化,故错误;
D、青铜器的制造,生成了新物质,涉及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A。
16.化学使世界绚丽多彩,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
A.研究海洋深处“可燃冰”的组成性质及用途
B.探究单晶硅的内部结构
C.研发新型特效药物
D.研究小行星在太空中的运动轨迹
【答案】D
【分析】根据化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指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等;但有时还会涉及到科技前沿领域进行分析。
【解答】解:A.研究海洋深处“可燃冰”的组成、性质和用途,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故A正确;
B.探究单晶硅的内部结构,是化学研究的对象,故B正确;
C.研发新型特效药物,是化学研究的对象,故C正确;
D.研究小行星在太空中的运动轨迹,是物理研究的对象,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故D不正确。
故选:D。
1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稀盐酸B.加热胆矾
C.氧气的验满D.处理废液
【答案】B
【分析】A、根据胶头滴管不能倒置进行分析;
B、根据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进行分析;
C、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取用液体药品,胶头滴管不能倒置,防止盐酸进入胶帽中,腐蚀胶帽,故A错误;
B、用外焰加热胆矾,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B正确;
C、氧气的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不能伸入,故C错误;
D、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该倒到指定的容器中,故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至完全反应
D.加热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制取氧气
【答案】D
【分析】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C、反应前氧气质量是0。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解答】解:A、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气压增大,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氧气消耗,气压减小至小于原气压,故选项不正确。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二氧化锰质量不变,固体质量减小,二氧化锰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选项不正确。
C、反应前氧气质量是0,故选项不正确。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中钾元素和锰元素质量比始终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9.“推理归纳”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所以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B.化学变化通常会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等变化,所以化学变化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CO2不可燃,一般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CO2
D.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B
【分析】A、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
B、根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关系分析;
C、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分析;
D、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解答】解:A、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但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中不含中子,故A错误;
B、化学变化通常会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等变化,则化学变化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氮气均不可燃也不助燃,则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为二氧化碳,可能为氮气等,故C错误;
D、元素是指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D错误。
故选:B。
20.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也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将22.2g镁条在盛有足量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经检测有10g氧化镁生成,则容器中氮气的质量减小( )
A.5gB.4.36gC.6.3gD.5.6g
【答案】C
【分析】镁条和氮气燃烧反应生成氮化镁,根据氧化镁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
【解答】解:设有10g氧化镁生成时镁反应的质量x。
2Mg+O22MgO
48 80
x 10g
x=6g
因此与氮气反应的镁的质量为22.2g﹣6g=16.2g;
设参加反应的氮气的质量为y。
3Mg+N2Mg3N2
72 28
16.2g y
y=6.3g
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24分)
21.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 三态变化 实现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 间隔和排列方式 。
(2)生活中可用 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常见的几种净水方法中,对地下水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是 蒸馏 。
(4)我们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请你写出一种节水措施 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
【答案】(1)三态变化;间隔和排列方式;
(2)煮沸;
(3)蒸馏;
(4)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水的天然循环以及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4)根据节约用水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故答案为:三态变化;间隔和排列方式;
(2)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答案为:煮沸;
(3)常见的几种净水方法中,对地下水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是蒸馏,因为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故答案为:蒸馏;
(4)节水措施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服的水拖地等;故答案为: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22.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或N2) ;
(2)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这种说法 不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3)菜农定期会向蔬菜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这样做有利于植物进行 光合 作用;
(4)稀有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 0.94%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它的 物理性质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答案】(1)氮气(或N2);
(2)不正确;
(3)光合
(4)0.94%;物理性质。
【分析】从空气的组成及其各成分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故答案为:氮气(或N2);
(2)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解有氧气,不能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故答案为:不正确;
(3)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故答案为:光合;
(4)稀有气体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94%,通电发光时没有产生新物质,故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0.94%;物理性质。
23.小志在实验学习时总结了相关知识,请你帮他完善下列空白笔记。
(1)若称量15.8g固体药品时,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了(1g以下使用游码,其他操作均正确),则称得的实际质量是 14.2 g。
(2)若少量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了,则应立即 用湿抹布盖灭(合理即可) 。
(3)量取8.0mL稀盐酸,应选用 10 (填“10”或“50”)mL的量筒,若量取时俯视读数,则实际体积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托盘天平、酒精灯和量筒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若称量15.8g某固体药品的质量时,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了(其他操作均正确),则称得药品的实际质量是15g﹣0.8g=14.2g;
(2)少量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3)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量取8.0mL稀盐酸,应选用10mL的量筒,若量取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量取的盐酸体积偏小。
故答案为:
(1)14.2;
(2)用湿抹布盖灭(合理即可);
(3)10;偏小。
24.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题中信息回答: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9.00 。
(2)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
(3)D中x= 8 。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B (填序号)。
【答案】(1)19.00;
(2)BC;
(3)8;
(4)B。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2)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来分析;
(3)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来分析;
(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解答】解:(1)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
故答案为:19.00;
(2)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C,这是因为BC中的质子数相等;
故答案为:BC;
(3)D的质子数为18,是氩元素,氩元素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D粒子是氩原子,则18=2+8+x,x=8;
故答案为:8;
(4)A粒子是氟原子,其最外层有7个电子,B是氯原子,最外层也是7个电子,二者化学性质相似;
故答案为:B。
25.生活中很多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中可以燃烧,比如:
(1)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2MgO 。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Fe3O4 。
(3)一定条件下,4.8gCH4与16.0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8gH2O、4.4gCO2和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H4+5O2CO2+6H2O+2CO 。
【答案】(1)2Mg+O22MgO;
(2)3Fe+2O2Fe3O4;
(3)3CH4+5O2CO2+6H2O+2CO。
【分析】(1)根据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进行分析;
(2)根据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进行分析;
(3)根据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氧化碳,结合题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解答】解:(1)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3)一定条件下,4.8gCH4与16.0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8gH2O、4.4gCO2和C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一氧化碳的质量为:4.8g+16.0g﹣10.8g﹣4.4g=5.6g,则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3:5:6:1:2,化学方程式为:3CH4+5O2CO2+6H2O+2CO。
故答案为:(1)2Mg+O22MgO;
(2)3Fe+2O2Fe3O4;
(3)3CH4+5O2CO2+6H2O+2CO。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6分)
26.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电解水时,需要在水中预先加少量氢氧化钠或硫酸钠,目的是 增强水的导电性 。
(2)日常生活中,可用 肥皂水 区分硬水和软水,若为硬水,可通过 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图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4)小华将浑浊的水样经过一次过滤后,得到的水仍然有明显的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ACD 。
A.滤纸破损
B.未用玻璃棒搅拌
C.滤液高于滤纸边缘
D.仪器不干净
(5)某同学自制简易净水器如图三所示,其中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这样的结构使活性炭具有较强的 吸附 性。
【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2)肥皂水;煮沸;(3)引流;(4)ACD;(5)吸附。
【分析】(1)根据增强水的导电性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仪器的用途来分析;
(4)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5)根据活性炭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1)纯水的导电性较弱,因此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需要在水中预先加少量氢氧化钠或硫酸钠,故答案为:增强水的导电性;
(2)日常生活中,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若为硬水,可通过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答案为:肥皂水;煮沸;
(3)图二(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答案为:引流;
(4)将浑浊的水样经过一次过滤后,得到的水仍然有明显的浑浊,其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滤液高于滤纸边缘或仪器不干净,切不可用玻璃棒搅拌,故答案为:ACD;
(5)某同学自制简易净水器如图三所示,其中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这样的结构使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故答案为:吸附。
27.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问题:
(1)如图1所示,将一小块干冰放进一塑料袋,将袋口扎紧,一段时间后,塑料袋鼓起。
①从物质分类看,干冰属于 氧化物(或化合物、纯净物) 。
②从物质组成看,干冰由 碳、氧两种 元素组成。
③从物质变化看,塑料袋鼓起的过程中干冰发生了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如图2所示实验,请回答:
①实验Ⅰ的现象是 蜡烛火焰从下到上依次熄灭 ,此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
②实验Ⅱ的塑料瓶预先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向瓶内加入约体积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可观察到塑料瓶变干瘪,其原因是 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气压降低 。
【答案】(1)①氧化物(或化合物、纯净物);
②碳、氧两种;
③物理;
(2)①蜡烛火焰从下到上依次熄灭;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②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气压降低。
【分析】(1)①根据物质分类分析;
②根据物质组成分析;
③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分析;
(2)①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②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分析。
【解答】解:(1)①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②千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 CO2,它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③干冰由固态变成了气态的二氧化碳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①实验Ⅰ中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看到蜡烛火焰从下到上依次熄灭;
②实验Ⅱ中向预先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加入约体积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气压降低,可观察到塑料瓶变瘪。
故答案为:
(1)①氧化物(或化合物、纯净物);
②碳、氧两种;
③物理;
(2)①蜡烛火焰从下到上依次熄灭;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②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气压降低。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20分)
28.甲同学将30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固体的总质量为20.4g,请计算:
(1)该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为 9.6 克。
(2)反应前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多少?(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1)9.6;
(2)81.7%。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生成氧气的质量;
(2)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前固体中氯酸钾的质量,然后根据反应前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解答】解:(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30g﹣20.4g=9.6g
(2)设生成9.6g氧气需要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9.6g
x=24.5g
反应前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81.7%
答:反应前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81.7%。
故答案为:
(1)9.6;
(2)81.7%。
29.有六种途径可以制得氧气,如图所示:
(1)写出B、F两种途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B: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F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
(2) D (填序号)途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二氧化锰在B、F两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扮演了两个角色,分别为 生成物 和 催化剂 ;
(4)根据“绿色化学”理念, A (填序号)途径是实验室制氧气的最佳方法。
【答案】(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2)D;
(3)生成物;催化剂;
(4)A。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绿色化学”理念的要求来分析。
【解答】解:(1)B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F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2)D途径是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B途径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均不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F途径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4)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无污染,且在常温下进行,节约能源,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
故答案为:(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2)D;
(3)生成物;催化剂;
(4)A。
30.某化学兴趣小组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①的名称是 过滤 。该操作时所用的玻璃棒作用是 引流 。
(2)操作②主要是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需加入活性炭,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 性。
(3)山泉水可适当的给人补充钙、钠、钾,这里的钙、钠、钾指的是 元素 (填序号)。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4)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 肥皂水 (填试剂名称),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是该山泉水是硬水。
【答案】(1)过滤;引流;
(2)吸附;
(3)元素;
(4)肥皂水。
【分析】(1)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以及仪器的用途来分析;
(2)根据活性炭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4)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操作①是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方法,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该操作时所用的玻璃棒作用是引流;故答案为:过滤;引流;
(2)操作②主要是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需加入活性炭,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故答案为:吸附;
(3)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山泉水可适当的给人补充钙、钠、钾,这里的钙、钠、钾指的是元素;故答案为:元素;
(4)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是该山泉水是硬水;故答案为:肥皂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01(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期中测试卷01原卷版docx、期中测试卷01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01(第1~8单元)(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01第18单元原卷版docx、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01第18单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模拟测试02(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一次月考模拟测试02原卷版docx、第一次月考模拟测试02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