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

    语文: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第1页
    语文: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第2页
    语文: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统筹(chóu) 意蕴(rùn) 暄染(xuàn) 目不忍睹(dǔ)
    B.涉猎(shè) 要诀(jué) 怯懦(qiè) 味同嚼蜡(jiá)
    C.拘泥(nì) 真挚(zì) 凝视(níng) 心犷神怡(kuàng)
    D.茸毛(róng) 瘦削(xiā) 凄惨(qī) 雕粱画栋(liáng)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A.意蕴(rùn)——yùn,暄染——渲染;
    C.真挚(zì)——zhì,心犷神怡——心旷神怡;
    D.瘦削(xiā)——xuē,雕粱画栋——雕梁画栋。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行走,是一种积极的人生 。它既能治愈疲惫和寂寞, 能唤醒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渴望。在自然中流连,听燕语呢喃,观星辰大海;在岁月中穿行,见证社会变迁,领略时代风采;在经典中 ,感受文学魅力,纵观世间万象;在生活中追寻,感悟人生真谛,谱写生命华章……路在脚下,行者无疆。行走,让心灵伴随脚步,让生命遇见 的美好,走向梦的远方!
    A.姿态 也 徜徉 不期而至B.姿势 也 穿行 不期而至
    C.姿态 还 穿行 不约而同D.姿势 还 徜徉 不约而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姿态:指容貌神态,样子,风格,气度等。姿势:指身姿架势和呈现的样子。“姿态”和“姿势”都可以与“人生”搭配,但“姿态”更偏向于抽象的、持续的状态,而“姿势”则更偏向于具体的动作或形态。在这里,“行走”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所以选“姿态”;
    第二空,“也”和“还”都是连词,但“也”用于连接两个相似的事物,而“还”则有一种递进的意味。在这里,“治愈疲惫和寂寞”与“唤醒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渴望”是两种相似的影响,所以选“也”;
    第三空,徜徉:安闲自在的徘徊。穿行:从中间通过。“徜徉”和“穿行”都有行走的意思,但“徜徉”更偏向于漫无目的、悠闲的行走,而“穿行”则有一种穿越、通过的含义。在这里,与“经典”搭配,“徜徉”更能体现出在经典作品中自由漫游的意境,所以选“徜徉”;
    第四空,不期而至:没有预料地到来。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期而至”和“不约而同”都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但“不期而至”更偏向于形容事物的到来,而“不约而同”则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意见的一致。在这里,与“美好”搭配,“不期而至”更能体现出美好的事物出乎意料地出现,所以选“不期而至”更为合适。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②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③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上,二者缺一不可。④我们不仅要树立远大志向,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⑤不论学习还是工作,成功都源于深入实践、苦干实干的结果。
    A.句①中“伟大”是形容词,“我们”是代词,“中华民族”是并列短语。
    B.句②中方框内的标点符号应填逗号。
    C.句③中“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中”是状语,句④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D.句⑤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句末“的结果”删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A.句①中“中华民族”是偏正短语;
    B.句②中方框前后是两个并列关系分句,故方框内的标点符号应填分号;
    C.句④“不仅……还……”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我们学过的《曹刿论战》选自其中。
    B.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C.《朝花夕拾》中《琐记》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南京求学的经历,其中还记述了作者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阅读《鉴略》的情景。
    D.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童话式的叙事风格,讽刺了 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现实,如小人国内“高跟党”和“低跟党”之争,是挖苦英国两个政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琐记》记述了作者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阅读《天演论》的情景。
    5.名著阅读
    我市中学开展“演绎名著·再现经典”戏剧表演活动,学校拟征集《骆驼祥子》《简·爱》两部名著的改编创意。下面是小语同学拟写的部分剧情提纲。请参照示例,结合小说内容,将提纲补充完整。
    (1)《骆驼祥子》
    第一幕《憧憬》 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祥子进城拉车,他从早到晚,从东到西,辛苦攒钱,终于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
    第二幕《挣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幕《②_____》 祥子的自私导致深爱的小福子自缢,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祥子沦为了一具行尸走肉。
    (2)《简·爱》
    第一幕《艰难成长》 自幼父母双亡,寄居舅妈家的简·爱饱受欺辱,被送到孤儿院求学又遇不公正待遇,简·爱在顽强抗争中成长。
    第二幕《重写命运》 ③
    第三幕《收获爱情》 简·爱遵从内心终于找到罗切斯特,尽管他已经失去健全的身体和巨额的财产,但简·爱依然选择与他相守。
    【答案】(1)①祥子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卖掉骆驼,攒钱买车,钱却被孙侦探敲诈;得虎妞资助再次买了车,又遇虎妞难产,卖车葬妻 ②示例一:堕落;示例二:梦碎;示例三:绝望
    (2)示例: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靠学识与能力获得了尊重,与主人罗切斯特互生爱意后,简·爱勇敢追爱,得知他有妻子后又决然离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
    第①空:根据祥子的三起三落分别是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骗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因此,第二幕《挣扎》可概括为: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骗去,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不幸又遇虎妞难产,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第②空:根据“祥子的自私导致深爱的小福子自缢,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祥子沦为了一具行尸走肉”可概括为:沉沦、梦碎、绝望等。
    (2)本题考查对《简·爱》情节的把握。简·爱的成长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1)寄人篱下(住在姑妈家)简·爱的父亲是个穷牧师,当她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感染伤寒双双去世,简·爱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并决定把她送进达罗沃德孤儿院。(2)青年时期(做家庭教师)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靠学识与能力获得了尊重。庄园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性情古怪,他和简·爱在日常相处中慢慢了解对方。在一次家宴上罗切斯特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爱被召进客厅,却受到英格拉姆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爱,他只是想试探简·爱对自己的爱情。(3)迷茫时期(得知罗切斯特先生有妻子,悲愤远离)简·爱正要和罗契斯特结婚的时候,发现他还有个疯妻,毅然出走,然后病倒荒村,正巧被自己的远亲表哥表姐救了,然后继承了叔父的遗产。表哥向简·爱求婚被简·爱拒绝,再次求爱,就在简·爱想放弃罗契斯特的时候听到了罗切斯特的呼喊。(4)圆满时期(与罗切斯特先生重逢,两人最终在一起)简·爱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罗切斯特此时失明了,房子也被他的疯妻子烧了,而简简却因为继承了亲戚遗产有了体面的生活。但简简还是嫁给了他。后来罗切斯特的视力又好了。
    根据“《重写命运》”的提示,可概括为: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家庭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赢得了尊重。她与庄园主人罗切斯特相爱,但当得知他已有妻子时,简·爱坚决地离开了他。
    6.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兔从狗窦入,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3)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喻冬雪,发挥联想,既写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能谤讥于市朝 (2)雉从梁上飞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长河落日圆 (5)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逄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
    唐·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①,天星合剑文②。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注】①“野日”句:金戈在白日的照耀下,在原野上闪闪发光。野日:指日照原野。②“天星”句:古有“七星剑”,谐合天上的七星,故云。此处指剑影在星光下翻舞。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述志诗,甲诗回顾身世及过往表达诗人的誓死不屈,乙诗描写战场的残酷和战争的激烈表达诗人志在从军的豪情壮志。
    B.甲诗三、四句运用对偶和拟人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五、六句巧用地名,再次展示自己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
    C.乙诗的五、六句富有动感,“抱汉月”“践胡尘”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场面,表现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决心。
    D.两诗的结尾两句都直抒胸臆,甲诗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甲诗三、四句句意: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此处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国家危亡和个人命运漂泊不定的景象,而不是拟人手法。
    (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蒋琬①,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亮卒,以琬为尚书令②。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③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愤愤④,诚非及前人。”或以白⑤琬,主者请推⑥治⑦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愤愤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愤愤矣。复何问邪?”后敏坐⑧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⑨,得免重罪。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注】①蒋琬:诸葛亮在世时的参军。②尚书令:与下文的“东曹掾”“督农”都是官名。③构:陷害。④愤愤(kuì):糊涂。⑤白:告诉,陈述。⑥推:推究。⑦治:惩处。
    ⑧坐:因……获罪。⑨适莫:厚薄,即偏见。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所广益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此皆良实 良多趣味(《三峡》)
    C.或欲构戏于琬曰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D.各如其面 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愤愤,诚非及前人。”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公 与 戏 语 而 不 见 应 戏 之 慢 上 不 亦 甚 乎
    11.【甲】文中诸葛亮说“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对此诸葛亮给刘禅提出哪条建议?【乙】文哪几件事可以看出蒋琬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
    【答案】8.D
    9.(1)示例: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2)示例:又有督农杨敏曾经毁谤过蒋琬说:“做事糊涂,确实不如前人。”
    10.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11.建议:亲贤远佞(或答:“亲贤臣,远小人”或答“亲之信之”)
    事件:
    有人构陷杨戏,蒋琬认为杨戏是一个诚实的人;
    杨敏曾经毁谤蒋琬,蒋琬不予追究;
    杨敏犯罪坐监,蒋琬不存成见,使杨敏得以免除重罪。(任意两件事,概括出大意即可)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A.益:名词,好处/副词,更加;
    B.良:善良/非常,很;
    C.或:有的人/或许,也许;
    D.如:都是“像”的意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亲:亲近;远:疏远;倾颓:衰败。
    (2)毁:诋毁;愤愤:做事糊涂的样子;及:比得上。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您与杨戏讲话而他不答理,其傲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可知,“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描述了蒋琬与杨戏交谈但杨戏没有回应的情景。“戏之慢上”又是一个独立的表述,指出杨戏对上司的怠慢。“不亦甚乎”是一个反问句,用于强调前面的描述,即杨戏对上司的怠慢确实很严重。
    综上所述,这句话应该断为: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和概括。
    (1)【甲】文中,诸葛亮在提到“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后,紧接着提出了对刘禅的建议:“亲贤臣,远小人”。这一建议明确指出了刘禅应当亲近贤能的臣子,远离奸佞小人。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建议,正是因为他深知,只有那些真正忠诚、正直、有节气的臣子,才能为国家带来安定和繁荣。因此,诸葛亮提出的“亲贤远佞”这一建议,正是基于他对“贞良死节之臣”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肯定。
    (2)首先,当有人想要构陷杨戏时,蒋琬却表示理解,他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这句话说明蒋琬对杨戏的性格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相信杨戏是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构陷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这显示出蒋琬的公正无私和明察秋毫。其次,当督农杨敏曾经毁谤蒋琬时,蒋琬并没有因此记恨在心,反而坦然接受,他说:“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这种宽容和大度的态度,再次证明了蒋琬的“贞良死节”之品质。最后,当杨敏犯罪坐监,众人犹惧其必死时,蒋琬却心无适莫,最终使杨敏得以免除重罪。这充分显示了蒋琬在处理事务时的公正无私和明理大度,他并不因为个人恩怨而偏袒或报复,而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综上所述,从蒋琬对待杨戏和杨敏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他忠诚于国家,坚守节操,公正无私,是值得信任和尊敬的大臣。
    参考译文:
    甲文: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乙文: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诸葛亮去世,朝廷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东曹掾杨戏性格向来简略,蒋琬同他谈话,他有时不应不答。有人想在蒋琬面前诬陷他,便对蒋琬说:“您与杨戏讲话而他不答理,其傲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蒋琬回答说:“各人心性不一样,就像人的容貌有差异,当面应承背后非议,这是古人告诫人们注意之事。杨戏想要赞成我,但不是他的本心,想要不赞成我,又怕暴露我的不是,所以默然不应,这正是他的诚实之处啊!”又督农杨敏曾经毁谤过蒋琬说:“做事昏昏然,确实不如前人。”有人以此话告诉蒋琬,主管官员请求让他们去推究其事治罪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有什么可推究杨敏的呢?”主管官员再次陈说而蒋琬不允推究。主管官员则请蒋琬去责问杨敏说他昏昏糊糊的情状。蒋琬说:“如果不如前人,则处事不合理,处事不合理,则昏昏糊糊。还有什么好问的呢?”后来杨敏犯罪坐监,大家都担心他必死无疑,而蒋琬心中不存成见,故杨敏得以免除重罪。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世界各国、地区或国际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框架中,几乎无一例外把沟通与合作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位置。有研究报告指出:沟通与合作素养位列各个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关注的七大核心素养之首。
    ②人们经常把“沟通”和“说话”画上等号,仿佛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就是沟通,其实不然。沟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沟通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说话、写字、表情等多种因素(详见下图)。一个沟通素养良好的个体,能够综合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媒介,有效地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流。
    ③有效沟通是一种人际交流过程,需要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同协议。为了最终达成沟通协议,需要注意三个策略:首先是沟通者要“深度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意图、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次需要“有效表达”,沟通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等多种形式,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第三,沟通者还需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处理问题,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同理心比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因素,而同情心比同理心包含更多的情感因素。有研究表明,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他,同情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利他动机,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帮助他人减少痛苦而不期待奖励;利己动机,则想减轻自己的压力,或者避免不利的感受,或者期待奖励。
    (改编自康翠萍等多人撰写的《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
    【材料二】
    沟通漏斗,是指工作、学习、生活中沟通效率逐渐下降的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着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100%的东西时,这些信息已经漏掉了20%,那么你说出来的信息就只剩下80%了。而当这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原因,信息量只存活了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并消化了的信息大概只有40%。三天过后,等听众遵照领悟的40%的信息开始行动时,信息量最终变成了20%。三个月后,信息衰减得可能只剩下最初的5%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争取让这个“漏斗”漏得越来越少。
    (改编自中国知网《沟通漏斗》)
    【材料三】
    有效沟通,需要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有效沟通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提供不同维度的思考方向和支架,它是帮助我们刻意练习,以达到自如沟通的工具。
    有效沟通大纲.
    (改编自罗颖、桑国元、石玉娟编著的《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
    12.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际沟通非常重要,其本质在于个人信息的单向输出。
    B.同理心比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因素,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
    C.只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就能完全避免“沟通漏斗”现象。
    D.借助有效沟通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明确沟通的策略。
    13.相较文字表达,图示更为清晰直观。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完善下面的“沟通漏斗图”,需根据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呈现数据及内容。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14.下面是小文和妈妈的一段对话。请你根据这段对话,结合材料一、三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小文提出三条建议,以帮助小文更好地与妈妈沟通。
    妈妈:上了高中,你不能再参加绘画培训了。
    小文:我要参加,我喜欢绘画!
    妈妈:绘画培训会影响学习!
    小文:不,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答案】12.D
    13.①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东西时,说出来的信息剩下80%;
    ②由于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原因,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信息量存活60%; ③三个月后,信息量剩余5%。
    14.示例:①告诉妈妈会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培训,兼顾学习与绘画;②通过说话的方式,可以拥抱妈妈,表情要诚恳;③还可以展现自己的绘画作品;④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妈妈不让自己学绘画是为了让自己专心学习,提高成绩,所以可以做好学习计划……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A.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沟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可知,其本质在于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而非“个人信息的单向输出”;
    B.根据材料一第③段“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他,同情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已”可知,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他,而非“利己”;
    C.根据材料二“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争取让这个‘漏斗’漏得越来越少”可知,选项“就能完全避免‘沟通漏斗’现象”过于绝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材料二“沟通漏斗,是指工作、学习、生活中沟通效率逐渐下降的一种现象”解释了“沟通漏斗”的含义;
    根据“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着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100%的东西时,这些信息已经漏掉了20%,那么你说出来的信息就只剩下80%了”可知,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东西时,这些信息已经漏掉了20%,剩下的80%相对还是较多的,所以应该填写在“沟通漏斗图”中“漏斗”的最上方,写上: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东西时,说出来的信息剩下80%;
    根据“而当这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原因,信息量只存活了60%”可知,接下来写:由于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原因,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信息量存活60%;
    根据“三天过后,等听众遵照领悟的40%的信息开始行动时,信息量最终变成了20%”以及根据“三个月后,信息衰减得可能只剩下最初的5%了”可知,接下来写:三个月后,信息量剩余5%。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扩展阅读。
    解答时,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中“需要注意三个策略:首先是沟通者要“深度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意图、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次需要‘有效表达’,沟通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等多种形式,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第三,沟通者还需具有‘同理心’”、材料三中“有效沟通,需要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及材料三中有效沟通大纲提建议即可。
    示例:学会运用有效沟通大纲,在和妈妈沟通前,先想好自己要怎么和妈妈说;预设与妈妈沟通时的情况,提前想好应对话语,以达到说服妈妈的目的;找到妈妈不让打篮球的关键点“怕影响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和妈妈沟通运动和学习之间的平衡性。
    (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把车停远一点
    ①那年深冬,我开车到哈尔滨出差。路上寻常得无话可说,狂风卷叶,冷飕飕的。黄昏时抵达宾馆,总台一个笑得轻轻甜甜的姑娘,为我办理入住,利利落落。楼层、餐券、进出停车、总台电话,一一嘱咐。
    ②我的车停在宾馆的露天停车场。看天气预报,夜里将有大到暴雪,再想到自己饱满的日程,心里好不忐忑。
    ③晚上,房间电话响起,是总台姑娘的声音:“请问您车牌号多少?”虽不知她是何用意,也并未多想,相告后便挂了电话。
    ④第二天一早,窗外冰天雪地,银装素裹,我打算尽早下楼用餐。经过总台,姑娘叫住我:“这么早呀!请问今天需要用车吗?我先让工作人员给您的车清雪!”
    ⑤这显然出乎我的意料。她含着笑,等我答复。
    ⑥“哦,谢谢!请问方便吗?车就停在……”
    ⑦还没等我说清位置,姑娘已先开了口。
    ⑧“方便! 我知道的!”
    ⑨原来,那通电话,用意在此!
    ⑩早餐后,匆匆走向停车场。一夜大雪,让停车场里尽是高高低低的雪丘。车辆已被深雪覆盖,车牌分毫不见。大概方位,一个人正在车头除雪,车身半露,近处看时,正是自己的车。
    ⑪过去一看,硬纸板被折成三角形,支在车顶,上面粗粗重重地写着我的车牌号。四下环顾,其他车顶也都立着这样的硬纸板。积雪覆盖下的车,一下就有名有姓、有头有主了。
    ⑫除雪的工作人员点破:“都是总台姑娘写的,忙活到半夜呢!”
    ⑬那个天寒地冻的早晨,身为远乡异客的我站在“热烘烘”的停车场,这里的善意好客深深抚慰了我的心,我不禁感慨万分:手栽玫瑰,尚有余香,何况赠人呢!天色微明,我坐上车,打开车灯,灯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⑭出差回来,早晨开车上班。因为到得早,公司总部偌大的停车场里,停的车辆还很少,那么多的车位都在眼巴巴地期待着我驻车。我对离办公楼近处的车位“视若无睹”,却把车停在一个偏远的位置。从车上下来,从从容容,穿过停车场,走向办公楼。.
    ⑮几位同事刚把车停在楼前近处车位,见我从远处车位走来,不解的问:“有那么多车位,你为何舍近求远?”
    ⑯我说:“到得早的人,有时间多走些路。到得晚的人,眼见就要迟到,会很着急,近的车位,留给他们吧!”
    ⑰听了我的话,他们诧异地望着我,迈向办公楼的脚步迟缓了,相互点点头,转回身上车,他们也把车停到了远处车位。
    ⑱一天、两天……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的,公司总部的停车场有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较偏远位置的车位总是最先被停满。
    ⑲把车停得远一点,多走几步,一桩细小得不得了的事,却有着一群人的温情与气度。这与宾馆总台姑娘传递给我的善意是一样的:即便素不相识,也有将心比心的体贴。虽然大家把车停得远了,但是心贴得更近了,我们的社会也更和谐美好了。
    (选文有改动)
    15.阅读①-⑫段,按照总台姑娘做事的时间顺序填写下表。
    16.如何理解选文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天色微明,我坐上车,打开车灯,灯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⑭段中画线句子。
    那么多的车位都在眼巴巴地期待着我驻车。
    18.选文第⑰段画线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听了我的话,他们诧异地望着我,迈向办公楼的脚步迟缓了,相互点点头,转回身上车,他们也把车停到了远处车位。
    19.韦唯《爱的奉献》中有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与选文的主题一致,请结合自身实际,用你为这“美好人间”献出的“爱”与“善意”,完成下面的仿写。
    例句:为了让晚来的同事少走路不迟到,我把车停远一点;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1)姑娘为我办理入住 (2)晚上 (3)姑娘写车牌立车牌
    (4)第二天一早(早上)
    16.表面意思:由于天色微明,“我”驾驶的车灯照亮了“我”去工作的道路。
    深层含义:他们美好品行影响了“我”,“我”要向他们学习,把善意和温暖传递给他人。
    17.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眼巴巴”“期待”,将车位人格化(赋予车位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到单位时停车场很多车位空着没有停车,(为下文同事诧异“我”把车停远做铺垫)
    18.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同事们受到“我”的影响在思考“我”的话,认同“我”的想法,他们也把车停在远处,表现了“我”把善意传递给了别人,也影响了周围人继续传递善意。
    19.①为了让有的同学下课时间能继续学习 ②我下课后在教室里不说话 ③为了让老师讲课时不感到嗓子难受 ④我在课前为老师准备一杯温开水 ⑤为了公共汽车上的老人能有座位 ⑥我坐公交车不坐座位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①段“我开车到哈尔滨出差”“黄昏时抵达宾馆,总台一个笑得轻轻甜甜的姑娘,为我办理入住,利利落落”可知:黄昏时,“我”开车抵达宾馆,姑娘为我办理入住;
    第二空:根据第③段“晚上,房间电话响起,是总台姑娘的声音:‘请问您车牌号多少?’”可概括为:晚上,姑娘打电话询问“我”的车牌号;
    第三空:根据第⑪段“过去一看,硬纸板被折成三角形,支在车顶,上面粗粗重重地写着我的车牌号。四下环顾,其他车顶也都立着这样的硬纸板”和第⑫段“除雪的工作人员点破:‘都是总台姑娘写的,忙活到半夜呢!’”可概括为:姑娘写车牌立车牌;
    第四空:结合第④段“第二天一早,窗外冰天雪地,银装素裹,我打算尽早下楼用餐。经过总台,姑娘叫住我:‘这么早呀!请问今天需要用车吗?我先让工作人员给您的车清雪!’”可概括为:第二天一早(早上)。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
    “灯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这句话表层意思是说,打开车灯,可以看清楚前面的路;结合第⑬段“那个天寒地冻的早晨,身为远乡异客的我站在‘热烘烘’的停车场,这里的善意好客深深抚慰了我的心,我不禁感慨万分:手栽玫瑰,尚有余香,何况赠人呢”可知,,总台姑娘以及铲雪的工作人员善意好客深深抚慰了“我”的心,这样的美好品质影响了“我”,“我”也会将这种美好的行为继续传递下去,做一个温暖他人的人。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句子。
    “那么多的车位都在眼巴巴地期待着我驻车”,其中“眼巴巴地期待”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车位人的动作,生动形象的表现当时有很多空车位,他们都像人一样期待我把车停在那里。结合第⑭段“我对离办公楼近处的车位‘视若无睹’,却把车停在一个偏远的位置”,第⑮段“几位同事刚把车停在楼前近处车位,见我从远处车位走来,不解的问”,可知:“我”把车停在一个偏远的位置,几位同事对此非常诧异。这句话引出下文。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描写手法。
    “听了我的话,他们诧异地望着我,迈向办公楼的脚步迟缓了,相互点点头,转回身上车,他们也把车停到了远处车位”,其中“诧异”是神态描写,“迈向办公楼的脚步迟缓了”“转回身上车”“把车停到了远处车位”是动作描写。结合第⑮段“几位同事刚把车停在楼前近处车位,见我从远处车位走来,不解的问:‘有那么多车位,你为何舍近求远?’”和第⑯段“我说:‘到得早的人,有时间多走些路。到得晚的人,眼见就要迟到,会很着急,近的车位,留给他们吧!’”可知:当他们疑惑为什么“我”舍近求远时,“我”告诉了他们,将近的车位留给那些来得晚,比较着急的人,“诧异”表示他们对我的答案感到意外,他们“脚步迟缓了”说明在思考“我”所说的话,而“相互点点头”则表明他们认同“我”的话,“转回身上车”“把车停到了远处车位”则表现明了他们表现同时听了“我”的话以后,内心受到感触,也将车也开远一点。表现“我”把善意传递给他人,别人在“我”的影响下也将这份善意传递出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
    联系例句“为了让晚来的同事少走路不迟到,我把车停远一点”可知,仿写要符合“为了……,我……”的形式,体现“我”为这“美好人间”献出的“爱”与“善意”的主题。
    示例:为了让老师更好的上课,我将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为了让清洁工人的工作量减轻一点,我不会随地丢垃圾;为了不给电梯添堵,我会让电梯里的人先出。
    (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奋跃而上,激扬青春力量
    ①青年者,人生之华也。人们总是把最美好的词语赋予青春,把最热忱的希望寄予青年。一代代青年在心系家国、无畏向前的奋斗中,回答着“青年何谓”“青春何为”的人生考题。
    ②从百余年前,一批批有志青年以舍生忘死的呐喊,推动暮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到今天,新时代青年满怀“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与时代共同成长。无数青年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创造,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塑造青春中国最美的模样。历史波澜壮阔,镌刻下青年的名字;未来长空万里,期待着青年的进发。
    ③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当年,一支支青年垦荒队奔赴荒原冻土、战天斗地,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新时代,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播撒知识,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置身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新时代青年更需要发扬奋斗传统、释放奋斗激情。奋斗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绽放绚丽之花。奋斗也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显担当。【甲】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每一次不惧挑战的探索尝试、不畏艰难的负重前行,都是对青春最有效的磨砺。向下扎根,向上拼搏,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
    ④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坚守,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孜孜不倦探索,潘时龙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探索出雷达未来发展的可行途径;【乙】放眼神州大地,一大批青年在创新创造中挑大梁、担重任,彰显着勇于创新的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一个探索性事业,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的群体,广大青年尤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争当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尖兵,善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锋,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上勇探索,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⑤青春孕育无限希望。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力量,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4日,有删改)
    20.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21.选文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哪两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新时代,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播撒知识,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
    22.请梳理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23.如果将阅读资料卡的内容作为事实论据放在选文中的甲处或乙处,你认为放在哪里合适,请简述理由。
    阅读资料卡:徐乃超,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民警。他曾参与黄河抗洪抢险,也曾参与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回收、安保等工作。他与妻子在戈壁滩建立了“戍边夫妻警务室”。
    我选________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示例:青春要与奋斗同行,青年要有创新的热情与动力,才能为民族和国家做贡献。(意思对即可)
    21.示例: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22.①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②运用道理论证,从时代的角度呼唤大批青年创新型人才 ③总结全段,发出号召,激励青年人保持闯劲,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23.①放在甲处 ②材料主要内容是内蒙古青年民警与妻子奋斗在边境,能够证明第③段“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的分论点,所以放在甲处。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
    文章开篇引出话题“青春”“青年”,接着第②段回顾了历史上青年如何推动中国进入“觉醒年代”,并提到新时代青年与时代共同成长,展现了青年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第③段论述青春要与奋斗同行的观点。第④段进一步论述青年要有创新的热情与动力的观点,尾段总结全文,呼吁广大青年在新征程上厚植家国情怀,培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力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故本文中心论点为:青春要与奋斗同行,青年要有创新的热情与动力,才能为民族和国家做贡献。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
    “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样”将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比作红柳和格桑花,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同时,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的实际行动,运用举例论证来支撑论点,即新时代青年需要发扬奋斗传统、释放奋斗激情。这两种方法具体展示了青年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得分论点“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更加具有说服力,进而有力论证中心论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①空:阅读第④段可知,本段首先提出观点“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然后“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坚守,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孜孜不倦探索,潘时龙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探索出雷达未来发展的可行途径”列举了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潘时龙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的事迹进行举例论证;
    ②空:接着“放眼神州大地,一大批青年在创新创造中挑大梁、担重任,彰显着勇于创新的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一个探索性事业,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进行道理论证,从时代的角度呼唤大批青年创新型人才;
    ③空:最后“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的群体,广大青年尤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争当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尖兵,善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锋,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上勇探索,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发出号召,激励青年人保持闯劲,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深化论点,总结全段。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
    阅读资料卡的内容可知,这里讲述的是青年民警徐乃超与妻子在戈壁滩建立了“戍边夫妻警务室”,与第③段的分论点“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是一致的,说明“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绽放绚丽之花。奋斗也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显担当”的道理。所以放在甲处合适。第④段分论点是“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与材料不符。
    四、写作(共50分)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24.作文。
    雾里花,云中月,生活中总有一些纷扰和莫测,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有的人有远见,有的人有真知;有的人能高瞻远瞩,有的人能见微知著;有的人在逆境中能看到希望,有的人在困难时能抓住机遇……这样的人,真有眼光!
    要求:请将“ 真有眼光”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字数不少于 6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25.作文。
    扶手,生活中处处有。楼道里的扶手,公交车上的扶手,商厦滚梯的扶手……都给人带来安全与方便。扶手,人生之中也很多。儿时学步,妈妈的双手,扶助你;上学读书,老师的教诲,启发你;参加工作,同事的指导,引领你。扶手,有形的看得见,抓得着,让人好借力;无形的能感知,可体会,让人心安稳。
    阅读上面文字,根据你的理解,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字数不少于 6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沟通对象
    姓名:___________基本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沟通过程
    步骤
    策略
    具体内容
    第一步
    明确沟通目标
    对方需要作出的决策:
    第二步
    研究沟通对象
    对方需要知道、感到:
    对方在乎的具体因素:
    如何让对方内心认可:
    第三步
    作出最终决策
    根据沟通反馈,“我”决定:
    时间
    事件
    黄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姑娘打电话询问我的车牌号确定确定车的位置。
    半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
    姑娘安排工作人员先为我清雪。

    相关试卷

    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中考一模语文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中考一模语文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古诗文填空,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