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汕头市某校高三下学期押题卷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01773/0-171707339045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广东省汕头市某校高三下学期押题卷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01773/0-171707339051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广东省汕头市某校高三下学期押题卷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01773/0-171707339055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广东省汕头市某校高三下学期押题卷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汕头市某校高三下学期押题卷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学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答,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一些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一做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也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形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蔡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他们都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这些真相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可能会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真正的伤害。
3.下列不属于介绍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竞争性真相”的一项是(3分)( )
A.《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
B.《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
C.《卫报》使用了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黎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D.《独立报》2013年发表了一篇报道后,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4.下列对作者证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所采用的方法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列举西方媒体对玻利维亚和秘鲁等藜麦种植区相关事例的报道来证明并批判“竞争性真相”的大量存在。
B.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来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
C.第三段作者亲自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对报道中的错误信息进行批驳。
D.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技巧进行类比,借助常规逻辑认知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
谢志强
A城最年长的阿婆卧床不起了,她的气息微弱。床头摆着一竹篮水蜜桃,这回,水蜜桃是外孙采摘的。本来,采摘水蜜桃是她的事,而且,应由她一户一户地挨门赠送。院子里的桃树已纷纷落叶,秋风驱赶着地面的叶片,盲目地拥来拥去。
外孙递了一个粉红的水蜜桃给外婆。桃子已软,表皮发皱,她连捧也捧不住了。屋外的院内,传来了争吵声。他们似乎是在争夺桃树的归属权,都声称当年是自己的前辈栽植的这棵桃树。
外婆终于捧住了桃子,却像随时要滑落出手的样子。她的嘴唇嚅动着,似乎要发出声音。她慢慢地撑起身,倚着床头,喝了一口外孙送上来的一瓷勺温水。她缓慢地伸出双手,有些吃力地扶着碗,努力伸长脖颈去啜着瓷勺中的水滴,似乎在汲取生命的养分。
外孙看到外婆喝温水的状态,感到外婆的眼睛仿佛变亮了一些,急忙转身再去倒温水。外婆牵住他的衣服,用手指了指水蜜桃。
外孙看到,水蜜桃表皮的皱纹已平,他接过来时,桃子已变平滑了。他正惊奇地看着桃子的变化,还没注意到外婆已经起身,她的脚伸进了鞋子里。
这当儿,外孙嗅到了淡淡的鲜桃的气味,就跟刚从树上采摘的一样。外婆来了精神气儿,颤颤巍巍地走出房门。外孙以为这是回光返照的迹象。外婆竟不让他搀扶。
起风了,不知哪儿来的风,不大。石板地面的叶片像羊群一样簇拥着。叶片竟然飘浮起来,如一群惊飞的鸟儿。外婆手里的竹枝扫帚在地上空空地划拉着。外孙几乎叫出来,因为,叶片登上了树枝。
外婆像轰一群鸡刍儿那样,哦哦哦地吆喝起来。外孙发现,外婆的白发渐渐地变黑了,被染过了似的。他听见屋里有什么东西蹦跳的声音,还没回过神,①眼前飞过一群桃子,他赶紧让开,看着它们争先恐后地栖到枝杈上边。
外孙乐开了。一树水蜜桃,沉甸甸地坠满了枝头。外婆去拔刚刚拱出土的青草,可是,②青草如同捉迷藏,一缩身子,钻进了泥土里。外婆说:看你们再淘气。外婆拎起吊桶,去院子东隅一口井汲水。小小的“金莲”点着石板地,很有节奏。外婆的皮肤红润了,而且腰板儿直了起来,发出了外孙常听的像母亲一样的青春的女音。
外孙担心树枝承受不了桃子的硕重,不过,他察觉,桃子表皮仿佛卸了妆,退去了粉红。果实青青,而且,像在收缩,眼见着小起来。③他想,桃红传到外婆脸上了。
外婆的动作那么麻利——本来都是支使他汲水的呀。外婆俯下身子舀着桶里的水,又迅速直起身子浇着桃树的根部那片泥土,还有附近陶盆里的花花草草。外孙看到,阳光下阿婆额头闪着的发亮的汗珠像一粒粒珍珠。
桃子已缩小到指甲盖那般大小,生出绒毛。他好奇地凑上去,用手摸了摸,呀,好细腻的绒毛。枝条舒展起来,显得轻松的姿态,悠悠地晃着,仿佛突然卸去了重荷。
外婆却不在意什么。她挑掉一条绿色的毛毛虫。一只母鸡兴奋地赶过来啄食了。整个桃树的小青果像被桃树本身吸收了一样,慢慢地褪去颜色,缩入树枝,反而绽开一朵一朵粉嘟嘟的桃花。紧接着,他听见了蜜蜂“嗡嗡”的吟唱,它们在花丛中飞舞忙碌。
外婆摘了一朵桃花。她喊着自己的名字:桃花。桃花似乎害羞了,蜷缩起花瓣,便是一树的花骨朵儿。只有外婆手中的花朵还保持着盛开的状态,却渐渐干枯,风一吹,脱出她的手指,飘落在木花格的窗框里。
外孙喊:外婆外婆。外婆站在他旁边。他打量着外婆。外婆说:怎么,你咋这么看我。他吞吞吐吐地说:外婆,你像个小妹妹。外婆发出小姑娘一样的笑声。
外孙呆呆地去看桃树,那眼神,像是寻觅什么。树上的花骨朵儿连影子也没有了。树叶嫩嫩的,树身好似缩起来,原来碗口粗的树干,却只有他胳膊那么细了。他担心树藏进泥土里,溜了呢。
外孙赶过去,想设法阻止树的行动,树已成了一棵幼苗。外婆在培土。④外婆说:种下这棵桃树,你等着将来吃水蜜桃吧,多汁,甜蜜。
这时,外孙听到屋里传出哭声,是他母亲的哭声。他闻声奔进屋。外婆平躺在床上,已闭上了眼,脸上凝固着微笑,像在回忆一件甜蜜的事。
他想叫醒外婆,但想了想,又连忙奔到院子,小心翼翼地取下窗棂上的那朵桃花,希望外婆看见花儿能够突然苏醒。他看着外婆一头的白发,梳得一丝不苟。
第二天,A城的报纸,报道了他外婆无疾而逝。仿佛一段历史隐去了。文中称:桃花谢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为全文奠定伤感忧愁的感情基调,将读者带入一个悲伤的故事中。
B.“叶片竟然漂浮起来,如一群惊飞的鸟儿”,描写生动形象,营造出一种梦境般虚幻的意境。
C.外婆去汲水,动作利索,发出了“像母亲一样的青春的女音”,外婆好像重回到了年轻时代。
D.外孙小心翼翼地取下窗棂上的那朵桃花,内心希望外婆苏醒,说明外孙对外婆有很深的感情。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运用看似荒诞的手法写桃子争先恐后地飞回到枝杈上,达到了新鲜而刺激的阅读奇效。
B.句子②运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赋予青草人的动作,写出了青草俏皮、可爱的形象。
C.句子③“传”字写出了外婆重返青春时的状态,外婆就像桃树,树有花开花落,人有生老病死。
D.句子④既表达了外婆对桃树开花结果的期待,也表达了外婆对外孙长大成人的生命历程的祝福。
8.“外婆摘了一朵桃花。她喊着自己的名字:桃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有评论说,本文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小说,请从“魔幻”和“现实”二者的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写作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乙】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丙】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丁】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C.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D.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句话中“婚姻”与现代汉语的“婚姻”含义有所不同,这里是指结为儿女亲家。
B.“彼可取而代也”与“所解数千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两句中“而”用法和含义不同。
C.“项王泣数行下”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数”含义不同。
D.“而封王侯”与“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封”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让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热情款待项伯,并且低声下气拉拢项伯,约为婚姻,使得局势出现转机。
B.项梁才能过人,德高望重。他因避杀人罪逃到吴县,吴县的贤士大夫们都很佩服敬重他们,每次遇到大的徭役或者丧事,总是请项梁主办。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并予以采纳。
D.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司马迁认为项羽有封地作为根据,切割土地,分封王侯,天下政令都由项羽一个人发布,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没有政治谋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
1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①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②,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③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注]①潮阳:今广东潮阳县西北。张许二公庙:张巡,许远,唐代著名爱国将领。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叛乱,张巡、许远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死拒叛兵。张巡城破被俘后,大骂贼人;许远任睢阳太守,至死不降。②光岳气分:指国土分裂,即亡国。③邮亭:古代设在沿途、供给公家送文书及旅客歇宿的会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开篇三句从容论死,达观凛然,让人直觉有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
B.上阕运用对比手法,赞扬张、许二公名彪青史,抨击南宋蝇营狗苟之辈。
C.古庙幽邃深沉,夕阳西下,寒鸦在枯木间哀啼,传达了词人的消极情绪。
D.全词以议论立意,笔笔精锐,又与抒情结合,蕴含从容娴雅和刚健之美。
16.有人认为本词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思想,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以澄江翠峰、残阳西风展现金陵黄昏秋景,又以“ , ”两句为画面增添明丽色彩。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乐声已停,听众却仍久久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3)人们常用“青眼相加”表示对人喜欢或尊敬,“青眼”的故事源自阮籍。古代文人也常常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黄庭坚《登快阁》“ , ”。
三、语言文学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饭后活动容易导致胃下垂”可以说是一个常见的流言,其“理论依据”是刚吃饱时的胃就像灌了水的气球,如果此时跑跳运动,胃就会被里边的东西“坠”到变形,引发胃下垂。其实, ① 。
我们的内脏依附着肌肉,连接了很多韧带、筋膜等等,被“兜”在它应该待的地方,虽然能活动一二,但很难发生剧烈的移动。而胃下垂则是因为这套“悬挂系统”出了问题,比如膈肌悬吊力不足,支持的韧带功能减退、松弛,腹内压下降,胃张力低下,腹肌松弛。长期劳累用脑过度、胃肠蠕动亢进、膈肌位置下降等 ② 。长期进食少或者暴饮暴食也会增加胃下垂的风险。但这些因素往往都是日积月累导致,跟饭后轻度运动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不用担心“饭后百步走”弄出胃下垂来。
当然,如果吃得过饱又立即进行诸如 ③ ,可能导致胃里的东西反流,让人觉得不舒服,而且刚吃完就剧烈运动,也会因为腹胀等因素导致动作可能变形,发挥不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所以,建议吃完饭1至2小时以后再做剧烈运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19.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同时包含因果、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纷至沓来,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用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B站的珠联璧合,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20.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 , , 。
21.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7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唐·韩愈《师说》)
③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睡觉)焉,久而益足。(汉·徐干《中论·治学》)
学习无止境,学习是人生中永恒的话题,常谈常新。请结合以上材料,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符合文体特征;贴合身份;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①第一段在介绍藜麦的优点和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媒体关于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②第二、三段论述了西方媒体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③第四段指出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给当地人造成真正的伤害,点明这些真相叫做“竞争性真相”。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指一些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一做法”错,“此”指的应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些真相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错,应是“对这种真相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不是侧重介绍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竞争性真相”,而是写这些报道带来的后果。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证明并批判‘竞争性真相’的大量存在”错误,西方媒体对玻利维亚和秘鲁等藜麦种植区相关事例的报道只能证明“竞争性真相”的存在,还没有形成对其的批判。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需要逐段把握关键语句,归纳段意,理出思路。
①第一段,“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介绍藜麦的优点和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媒体关于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②第二、三段,“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论述了西方媒体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
③第四段,“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指出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给当地人造成真正的伤害,点明这些真相叫做“竞争性真相”
6.A 7.B 8.①情节上,起过渡作用。这句话既承接了上文写桃树的小青果缩入树枝,然后绽开了一朵朵桃花的内容,又照应下文写桃花变成了花骨朵儿的内容。②深化主题,揭示主旨。这句话揭示出人即是树,树映衬人,人与树相映成趣,相互折射出生命的本质的主旨,即人类的生老病死正如桃树四季变化一样,万物更新中既有重复又有发展的道理。 9.①小说魔幻的情节与现实的背景交织在一起。如写外婆返老还童的情节,虽然情节离奇,但小说里A城的背景、院子里的桃树等环境描写符合现实,让读者有真实感。②小说采用魔幻的手法象征或暗示现实生活。如写时光倒转,桃子表皮由皱变平,桃树由结果到开花、再到变成幼苗,象征着每一代人的生活看似重复又有着发展,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深入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主要作用是为全文奠定伤感忧愁的感情基调,将读者带入一个悲伤的故事中”错误。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还有为下文落叶复归于树的奇幻场景作铺垫的重要作用;本文的故事虽然略带伤感,但并不悲伤。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句子②运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错误。句子②没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把握能力。
前文写到“整个桃树的小青果像被桃树本身吸收了一样,慢慢地褪去颜色,缩入树枝,反而绽开一朵一朵粉嘟嘟的桃花”,所以,“外婆摘了一朵桃花”承接了上文写桃树的小青果缩入树枝,然后绽开了一朵朵桃花的内容。下文写到“桃花似乎害羞了,蜷缩起花瓣,便是一树的花骨朵儿”,所以“外婆摘了一朵桃花。她喊着自己的名字:桃花”又照应下文写桃花变成了花骨朵儿的内容。所以,这句话在情节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气息微弱的阿婆名字也叫做桃花,并且外婆起身,颤颤巍巍地走出房门。这时候外婆的皮肤变得红润,腰板也直了起来,发出了外孙常听的像母亲一样的青春的女音,外婆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而文章的最后写到屋中传来母亲的哭声,外婆已经平躺在床上,闭上了眼睛。作者通过外婆写出了人类的生老病死。而这些桃树本已纷纷落叶,但是当外婆走出屋子之后,落叶复归于树,桃子逐渐变小最后缩进了桃树里,开出粉嘟嘟的桃花,甚至连桃花也蜷缩起来了,变成了花骨朵,最后树上的花骨朵儿连影子也没有了,树叶嫩嫩的,树身好似缩起来。所以作者也写出了这棵桃树的四季变化,所以,这句话解释出人即是树,树映衬人,人与树相映成趣,相互折射出生命的本质的主旨,即人类的生老病死正如桃树四季变化一样,万物更新中既有重复又有发展的道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
文章将背景设置在A城,并且写到 院子里的桃树已纷纷落叶,秋风驱赶着地面的叶片,盲目地拥来拥去,这些背景和环境描写符合现实,让读者有真实感。但文章又写到气息微弱、卧床不起的阿婆颤颤巍巍地走出房门,这时候外婆的皮肤变得红润,腰板也直了起来,发出了外孙常听的像母亲一样的青春的女音,外婆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外婆返老还童的情节下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情节离奇。所以,小说将魔幻的情节与现实的背景交织在一起。
小说写到气息微弱的阿婆起身,颤颤巍巍地走出房门,皮肤变得红润,腰板也直了起来,发出了外孙常听的像母亲一样的青春的女音,外婆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而这些桃树本已纷纷落叶,但是当外婆走出屋子之后,落叶复归于树,桃子逐渐变小最后缩进了桃树里,开出粉嘟嘟的桃花,甚至连桃花也蜷缩起来了,变成了花骨朵,最后树上的花骨朵儿连影子也没有了,树叶嫩嫩的,树身好似缩起来。所以,写外婆的一生和桃树四季变化,象征着每一代人的生活看似重复又有着发展,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深入思考。所以,小说采用魔幻的手法象征或暗示现实生活。
10.A 11.D 12.D 13.(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事故。
(2)(他)炫耀自己功勋,张显自己的能力(独逞个人的私欲)却不以古人为师(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 14.缺少政治远见、自大轻敌;自信、志向远大;重情重义;刚愎自用,不懂反思。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书”是“学”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
“剑,一人敌”是判断句,“一人敌”是谓语部分;“不足学”是承前省略主语“剑”的主谓句。两者中间要断开,排除CD。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而”,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但是。句意:那个人,我可以夺取并且取代他的地位。/所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了, 但是刀口还像是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C.正确。“数”,几,几个。/多次。句意: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D.错误。含义不同。“封”,分封,封赏。/使……成为边界。句意:自行封赏王侯。/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司马迁认为项羽有封地作为根据”错误。根据材料丙“然羽非有尺寸”,尺寸,尺寸之地,指极少的封地。即“项羽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地。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
(2)“矜”,夸耀;“奋”,逞弄;“师”,以……为师。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材料甲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可知,只是因为项伯的说情就放弃攻打沛公,过于轻敌,缺乏政治远见。
根据材料乙“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可知,项羽有着远大的志向,立志学“万人敌”,虽然自信,但又过于自大。
根据材料丙“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歌数阕……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可知,他不舍骓马,担忧虞姬,至情至性,重情重义。
根据材料丁“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可知,他夸耀功劳,独逞私欲,刚愎自用,不懂反思,试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甚至已经落到兵败下场,仍不肯责备自己,不认为是自己用兵之错。
参考译文:
甲
张良于是进入军帐,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大为吃惊,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沛公说:“是一个浅陋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我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您的兵力敌得过项王吗?”沛公沉默不语,过了一会说:“当然敌不过,那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前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
张良出去请项伯。项伯进来与沛公相见。沛公捧着酒杯,向项伯献酒祝寿,又定下了儿女婚姻。沛公说:“我进驻函谷关以后,连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都没敢动,登记了官民的户口,查封了各类仓库,只等着项将军到来。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事故。我们日夜盼着项将军到来,哪里敢谋反啊!希望您详细转告项将军,我是绝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对沛公说:“明天可千万要早点来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吧。”于是项伯又乘夜离开,回到军营中,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接着又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如今人家有大功反而要攻打人家,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不如就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乙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灭族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丙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丁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他)炫耀自己功勋,张显自己的能力(独逞个人的私欲)却不以古人为师(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就能用武力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15.C 16.①忠孝思想。开篇三句词人认为:为人子、为人臣者,若为进孝父母、尽忠君王而死,则死而无憾,这一观点蕴含了儒家的忠孝思想。②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张许二公,死拒叛兵,留芳千古,词人肯定二人所为,实则蕴含了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③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下阕开头两句词人认为:人生匆匆,转眼即逝,更应当轰轰烈烈做一番大事业。这一观点蕴含了儒家“积极有为”的人生观。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传达了词人的消极情绪”不正确。“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 ”。双庙庙貌幽邃深沉 ,二公塑像仪容庄严典雅 ,栩栩如生。枯木寒鸦夕阳,使人易生哀感。词人却以之写出精神生命之不朽。枯木虽枯,夕阳将夕,自然物象之易衰易变,却可反衬出古庙之依然不改,仪容之栩栩如生,忠臣孝子虽死犹生。可见并没有消极情绪。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这和儒家的忠孝思想相契合。儒家认为孝之意义在于不忘生命之本源,是道德之根本。忠是孝的延伸,人能死孝死忠,大本已立。词一开头便立下了生死的标准:一个为人子、为人臣者,若为尽忠君王、进孝父母而死,则死而无憾,没有什么可怕的。
②张许二公,血战睢阳,至死不降,“留取声名万古香”,张许肉躯虽死,但精神长存,突出张许取义成仁精神,与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一致。《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③“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衬出儒家人生哲学,人生匆匆,转眼即逝,更应当轰轰烈烈做一番为国为民之事业!《易·乾传 》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重生命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强不息。
17.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彩、鹭、舫、唯、聊。
18.①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②均可以导致胃下垂 ③跑跳之类的剧烈运动 19.人体内有完善的“悬挂系统”,故轻易不会发生胃下垂,即使发生胃下垂,也不是饭后运动导致,而是长期劳累、胃肠蠕动充进、幅肌位置下降等导致的。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上文写“饭后活动容易导致胃下垂”是一个流言,本空前面语句阐述了所谓的“理论依据”。“其实”表明是对上文“理论依据”内容的转折,故本空的内容应为上文所说的内容是没有依据的,不用对以上情况进行担心。故填写“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第二空,上文写“悬挂系统”出了问题会引起胃下垂,下文写“长期进食少或者暴饮暴食也会增加胃下垂的风险”。本空前面的内容是几种不正常的生理情况,故本空的内容应为以上几种情况都会引起胃下垂。故填写“均可以导致胃下垂”。
第三空,本空下文阐述了“剧烈运动”会导致运动变形,并建议饭后1至2小时再做剧烈运动。本空前的“诸如”二字表明要列出具体的运动的名称,故本空的内容应为具体的剧烈运动的名称,故填写“跑跳之类的剧烈运动”。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段共六句话,一到二句介绍了胃的附着肌肉及连接韧带、筋膜出现问题,即“悬挂系统”出了问题会引起胃下垂。第三句介绍长期劳累用脑过度、胃肠蠕动亢进、膈肌位置下降等会引起胃下垂。第四句介绍饮食不规律会增加胃下垂风险。第五句交待以上因素只有日积月累,才会导致胃下垂,与第三句的“长期”内容一致。第六句总结指出,“饭后百步走”不会弄出胃下垂。根据以上内容,本段的主要内容是几种因素长期积累会引起胃下垂,饭后走路不会引起胃下垂。根据因果关系、假设关系的条件限制,将本段内容故概括为:人体内有完善的“悬挂系统”,故轻易不会发生胃下垂,即使发生胃下垂,也不是饭后运动导致,而是长期劳累、胃肠蠕动充进、幅肌位置下降等导致的。
20. 坚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 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 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21.《中国奇谭》、出圈(爆火)、上美影、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中国味)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散句变为整句,第一步:定基准句,分析语句特点,确定某一句为基准句。第二步:仿基准句,把其他句子调整成与基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整体形成对偶或排比修辞格。
句子的主语是“上美影”,因此需要将后面的句子改为动宾结构,首先将“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变为动宾结构的句子:坚持了“本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
然后以其为基准句,将“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改为“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再以“上美影”为主语,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变为“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防止句子主客颠倒。
最后调整语序即可。
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信息的能力。
首先概括第一段内容:《中国奇谭》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对象是《中国奇谭》,主要内容是《中国奇谭》爆火。由此概括出:《中国奇谭》、爆火。
第二段具体介绍,指出《中国奇谭》是由上美影制作的,点明制作主体,由此概括出“上美影”。当然,该段还强调了中国动画的成就,因此概括出“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也可以。
第三段侧重介绍《中国奇谭》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中国味。由此概括出“中国味”。
2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由名言构成,都与“学习”有关。
第一则名言强调学习不能够停止。语出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者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是发展、完善自身的最佳途径;学习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求学者必有终身求学的意识。
第二则名言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是说学习过程中要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学习主线,虚心向老师求教,课上状态、课下作业都应保有积极的态度。
第三则名言大意是说学习如同登山一样,越向上走就越高;如同睡觉一样,时间越长,精神越充足。此名言意在强调学习应该努力攀登,否则就会不进则退同时也强调学习也要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学会劳逸结合。
三则材料都关联“学习”的话题,侧重于从学习的方法谈论学习,即要“学会学习”。
具体写作任务为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按照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书信内容应提及材料或涉及材料里的观点,成文时要注意书信情景性和语体特点。
写作时考生可立一个醒目的标题,如“‘劝学’新解(新说)”,正文可从三则名言切入,就着名言观点进行阐释;对于学习的认识,考生可以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学不可以已”,要循序渐进;“古之学者必有师”,要虚心请教;“学者如登山焉……”,要锲而不舍和劳逸结合等,鼓励求学者要学会学习。也可以结合现实,用崭新的眼光批判的看待名言中的思想,阐发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辩证的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勇于质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所以本题其实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管哪个角度,都不能脱离“学会学习”的话题。
立意:
1.学习要持之以恒。
2.转益多师是吾师。
3.学习要日积月累。
4.亲我师,信师道。
5.敏而好学,不耻多问。
6.勤能补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学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名校高三押题卷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名校高三押题卷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