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 bǎ( )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今天,校园里的我们用汗水诠释拼搏,用坚持书写青春——在广袤的知识沃土间躬耕,如朝气 péng( )勃的金葵般向阳而生,心怀热血赤诚不断朝高处攀登,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享受热辣滚烫的精彩人生!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2分)
兴( )旺 诠释( )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永 bǎ( )青春 朝气 péng( )勃
2.古诗文默写。(8分)
春节联欢节目《满庭芳·国色》一展满庭芳华,艺术化地呈现出中国人对传统国色的极致表达和美学追求。受此启发,小文同学制作了“色彩演绎”古诗文佳句积累卡。请你帮他把空缺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色彩演绎
色彩意蕴
古诗文佳句
红,“红,帛赤白色也。”(《说文解字》)。“红”属于暖色调,给人温暖明亮之感。
(1)“纷纷暮雪下辕门,①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出了塞北天气的奇寒和边塞环境的恶劣。
青,原指靛青,后引申指蓝色或深绿色。青,五行属木,清新明快。
(2)“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写出所居陋室的自然环境幽静雅致;“④___________,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写出北固山山清水秀的美景。
白色淡雅高洁。“白”的叫法有白、素、缟、皓。
(3)“蒹葭苍苍,⑤__________”(《蒹葭》)烘托出人物的惆怅心情;“人不寐,⑥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表达了将士们的忧国思家之情。
3.千百年来,古人塑造的“龙”不断演变,贯穿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图腾。今天在河南开启寻“龙”之旅,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材料完成时间轴。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寻“龙”之旅】在河南的考古发现中,发掘出土的“龙”形象文物数不胜数。在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塑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可谓是龙的祖先。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夏代龙文物——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与夏王和其他贵族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造型更加生动。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莲鹤方壶上有多种形态的龙,腹部攀附着几条蜿蜒飞动的巨龙,正缓缓向上移动。唐代龙元素文物比较有特点的是龙形柄瓷尊和云龙纹青铜镜。这个时期注重将龙的形象同器具的实用功能结合起来。两宋之后,中国龙的形象逐渐固定。
4.阅读下面的图文内容,按要求做题。(共6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2分)
校园网报道 画风筝、做风筝、放风筝、说风筝……近日,河南省郑州市某中学举办风筝节,学校师生通过系列活动,了解风筝文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乐享春天气息。近年来,河南省各中小学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细化课后服务工作,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温度的课后时光中多元发展、健康成长。
(2)同学小文希望制作的风筝能参加“筝迎新年”作品展。下面三种图案中,请你推荐最合适的一种给他,并告知他推荐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共17分)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这是天山深处的一个矿区,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满山的砾石在西部烈日的灼烤下,散发出铁锈的气味。这儿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集结到了这里。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跟随着父母上了山。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我们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
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他以前是一个大学教授,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老师。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
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jué)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课上,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收复新疆的故事,还有左公柳的故事,当然还讲到了胡杨树……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想到了山下胜利渠边的一棵孤独的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胡老师的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都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吗?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就有了结果。那应该是春天,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消息树,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夏天的雄壮和秋天的美丽。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
从此,我们开始每天关注着胡杨树的消息,我们盼望着它能发出嫩芽,长叶,然后一树绿荫,到了
秋天一树金黄。可是,都万物生长了,它那原本似是而非的萌芽还没一点变化,更不用说生叶了。
一直到夏天,胡杨树还不见绿荫。胡老师说,人挪活,树挪死呀,越是大的树越不容易挪活。那一次,胡老师让我们围绕胡杨树站好,他教会了我们一首诗,是当时课本上没有的,说是给胡杨树精神鼓励。在他的引领下,我们面对胡杨树诵咏: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zāng,枝叶茂盛的样子)。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pèi,枝叶茂盛的样子)。昏以为期,明星晢晢(zhé,明亮的样子)。”
胡老师再一次给我们上作文课时,他让我们写一写眼前的胡杨树。他启发我们,不要再纠结胡杨树是否发芽、长叶的问题,因为胡杨树是一种伟大的树,它“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胡老师还说,胡杨树即便死了,也会在我们山前耸立千年。
胡老师的这段话让我们震撼。这时候,开山的炮声又响了,有石头落在了我们的屋顶,犹如战鼓。听到房顶的咚咚声,大家都会心一笑,齐声背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就在大家认为“三而竭”时,只听“轰”的一声,第四下来了,声音巨大而又沉闷。我们眼前的讲台灰尘四起,有女生吓得尖叫。灰尘散去,我们发现胡老师躺在地上,鲜血从讲台上流了下来……
一块碗口大的飞石击穿教室的屋顶,直击胡老师的头部,老师死在讲台上。
胡老师后来被埋在胜利渠边那个巨大的胡杨树坑里。下葬那天我们围着那个树坑走了一圈又一圈。我们没有哭,感觉胡老师也没有死,他变成了一枚巨大的胡杨树种子。那种子会发芽、长叶,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胡老师死后,我们发现那些似是而非的树芽完全枯萎了,胡杨树也死了。我们没有忘记那棵死去的胡杨树,那是故乡树,我们坚信它死后一千年不倒。细枝已经被风掳去,胡杨树只剩下粗壮的枝干,像一尊神秘的树雕。像正在给我们上课的胡老师,被取走了一层石头的平滑如砥的山坡像一块巨大的黑板。胡老师正指着黑板给我们讲解那段《诗经》。
我们也没忘记去胜利渠边看望胡老师。让我们惊喜的是,在胡老师的孤坟边真的长出了一棵胡杨树。我们围成一圈坐在树下,回忆胡老师,背诵那段《诗经》。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皙。”
5.文章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环环相扣,结合文章内容,请从孩子们的角度进行概括梳理。(4分)
① ;
② ;
③孩子们得知要移植来一棵胡杨树的消息,心中充满渴望;
④ ;
⑤胡老师去世后,孩子们发现胡杨树死了,但他们一直记得那棵故乡树,坚信它就像胡老师一样死而不倒;
⑥. 。
6.小说站在孩子的视角叙述故事,使得内容更为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7.小说两次引用《诗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8.作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结合这句话和全文内容,理解文章题目《山前该有一棵树》中“树”所蕴含的多重意义。(5分)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第9~11题。(11分)
【文本一】
马面裙如何展现“华夏”之“华”?
——专访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徐晓慧
问题一:马面裙是如何产生的,缘何成为明清时代的主流服饰?
徐晓慧:马面裙因“马面褶”而得名,经历了民族融合和西风东渐的马面裙,又以“百褶裙”“凤尾裙”“鱼鳞裙”“榈干裙”等不同表现形式而流行于世。 中国传统服饰本身就是多元融合的,汉族服饰中的下裳经过“大而能化”的学习吸收和改造消化,最终形成了明清时代流行的马面裙。其能够成为主流服饰并在当代复兴的原因,主要在于可穿性强和款式设计美观。可穿性是功能,款式设计是形式,一件功能与形式兼具、好看又好穿的裙式自然受欢迎。功能也是审美的一部分,真正好看的也是好用的。
问题二:(1) ▲
徐晓慧:受国际大牌追捧和国人青睐的马面裙,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涟漪。马面裙只是一个显性符号,以马面裙为代表的诸多中国传统服饰,在结构、工艺、材料、观念等方面亦具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马面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节用、惜物”“器以藏礼”“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等精神观念。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以折代剪”服装制作理念的典型。用更简化的方式达到更丰富的效果,并解决最根本的功能问题,是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用、惜物、慎术”的进物观。明代马面裙与清代马面裙相比,除褶裥体量大、数量少以外,另一个特征是不利用特别的装饰突出和强调马面部分,甚至想通过装饰工艺的一致性将其隐藏。这与明代服饰更强调礼制有关,出于礼仪的考量,衣身两侧的侧摆可以遮挡内衣,同时使衣身看起来更宽大,体现了明代恢复华夏礼制的决心。
问题三: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审美不断碰撞,将为世界时尚界带来什么?
徐晓慧:文明交流互鉴是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仅能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还对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认同是文明互鉴的基础,我们反对的是文化挪用,而不是基于文化认同的借鉴与学习。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每个民族都可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个性,文化差异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
(节选自华舆 NEWS有删改)
【文本二】
一场东方美学创新与传承的双向奔赴
——羊城晚报独家专访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林栖
羊城晚报:近两年马面裙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去年国际大牌“迪奥”抄袭挪用马面裙元素引发的争议,推动了更多国人对马面裙的认识。(2) ▲ ?
林栖:这一事件确实推动了马面裙的热度。这其中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是为什么我们自己的
好东西,没有被关注到,以及没有很好地被延续下来。其次,为什么国际奢侈品的一个简单发声,就可以被那么多人关注,并引起轰动效应,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奢侈品品牌的号召力,这种反差更加触动了我。这带来的思考是,品牌打造急不得,需要创始人以及整个团队价值观比较漫长的传承和延续,不能用做生意的方式来做品牌,急于求成。将马面裙展示给世人也适用这一方式,坚持住初心和梦想,用利他的方式慢一点,去等待,去陪伴,来形成核心价值所在。
羊城晚报:马面裙等汉服的兴起,和年轻人推动不无关系,从而形成一种风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马面裙如何去适应现在年轻人的消费需求?
林栖:被年轻人认同是一件好事情,也会带动越来越多人参与与认同,这正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如果要真正推动这个服饰具备更顽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为它赋予更多典型的记忆,进入更多重要的场景,不受年龄的限制,不受老少的限制,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日常着装,从而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
此外,每个时代的汉服都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表达,我们也不可能穿着原来的马面裙。所以,我们的设计会根据现在的消费者需求进行改良。例如,以前的女性穿着不露腰,马面裙腰头很宽,呈白色,系带子、盘扣,上面穿一件长衣遮下来,底下露出一小截。为了符合当代审美与便利,让女性显高显瘦,设计上就会把腰做成素色,使用拉链,演变成我们当下的生活形态。我们现在表达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服饰,呈现出这个时代的人物状态和精神风貌,这种特征在两三百年后再回看时,可以解读出这个时代的背景。就是文化的接力过程,也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
至于改良和创新是否会破坏原有的传统,我并不担心。明代的马面裙素雅,清代的马面裙华贵,都源自时代审美的变化,经典和真正的创新,一定会被保存和流传,生命力会被时代认可。即使现在的图案出现二次元的元素,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对此,我保持开放的心态。
(节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9.阅读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马面裙表现形式多样,如“百褶裙”“凤尾裙”“鱼鳞裙”等。
B.国际大牌采用马面裙元素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借鉴与学习。
C.明代马面裙褶锏体量大、数量少,不利用特别的装饰突出和强调马面。
D.马面裙被年轻人认同,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
10.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补充写出文本一、二横线上的采访问题。(4分)
(1)
(2)
11.(4分)有人对于马面裙的流行感到不解,请你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马面裙流行的原因。
三、古诗文阅读(共16 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2—15小题。(共1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②如林而至,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节选自全祖望《梅花岭记》)
注:①忠烈:是谥号,指明代内阁大学士史可法。②大兵:指满清的兵。
1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生:绝山献多生怪柏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奉: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奉命于危难之间
C.行:行道之人弗受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D.故:公问其故 故不为苟得也
13.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4.孟子开篇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后,怎样一步步论证了“义重于生”?请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简要分析。(3分)
15.请结合语段【甲】内容,分析语段【乙】中史可法死后谥号为“忠烈”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6—17题。(共4分)
望岳 春望
唐·杜甫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望岳》的中间四句由动景转为静景,不仅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还将诗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B.《望岳》全诗无“望”字,但“望”贯串全篇。诗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C.《春望》中“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春望》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7.杜甫的《望岳》和《春望》都围绕“望”字展开,即景抒怀,一个雄浑豪放,一个沉郁悲怆,请结合下面的资料链接分析其风格不同的原因。(2分)
【资料链接】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杜甫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之后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抑郁不得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潼关失守,杜甫在投奔朝廷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押送至长安,目睹长安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写下《春望》这首诗。
四、名著阅读(4 分)
18.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浩如烟海,他们都各具魅力,或令人肃然起敬,或让人扼腕叹息。下面有两个名著阅读任务,请任选一个完成。(4分)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和《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的出身差不多,都来自社会的底层。为何两者的结局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请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原因。
(2)《水浒传》中无论是力主招安的宋江、吴用,还是强烈反对招安的林冲、李逵,梁山泊英雄的命运,都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请选择人物宋江或林冲,从人物性格、遭遇与时代背景等方面简要评析。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50分)
(1)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电影《长安三万里》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而这一句“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更是引发人们的广泛共鸣。如果人生是一趟远行,翻山越岭的跋涉则是必然。
此时此刻,坐在考场上的你,回顾过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为题目,讲述你的故事,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手工艺人用现代光影技术展现汉字的魅力,随着汉字模型的旋转变幻,投影的字也随之改变。角度不断转换下,“对”投影出“错”,“黑”投影出“白”,“福”可以投影出“祸”,“危”可以投影出“机”。是非对错,福祸相依,危机却包含一线生机……
这段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黑,“火所熏之色也,从炎上出”(《说文解字》)。“黑”属于暗冷色调,给人黯淡低沉之感。
(4)“⑦_”(李贺《雁门太守行》)渲染气氛,
表现战势的紧张危急;“⑧___”(白居易《卖
炭翁》)描写老人的外貌,突出其劳动艰辛。
总结: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每种色彩都是古人在观察山川日月、草木鱼虫的文化征途中记录下的风雅。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8页。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