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 学生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01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02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03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01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02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卡册第八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语》中孔子的正义观主要是通过“道”“义”“礼”等词表现出来的。与柏拉图相似,孔子在讨论“道”义”“礼”等有关正义的问题时,也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的正义,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的正义。他认为,当君子都以“义”作为做人行事的原则,处处不违背“礼”时,有“道”的社会才能够建成。这与柏拉图从个人正义能够推广到城邦正义的观点是一致的。
    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人是有等级的,而有道者和无道者、君子和小人、士和鄙夫等是最简单最明显的等级划分。阶级之间并非不能流动,而是“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之人那里可以匡正自己。“义”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然后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礼”,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如果做到了“义”,那么就遵从了人之本体的正当性,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了,正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同时,君子要注意去遵从“道”的要求,以“道”作为修身立世的信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到了国家层面,孔子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也就是,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由天子来定夺,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由诸侯来定夺。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孔子对于政权正义性和合法性的思考尤其体现在他对圣人德政的肯定与赞扬中。而这种“有道”需要通过因袭三代“礼”之精华来达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有道的统治者“为政以德”,不仅以德得天下,更是以德治天下。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盛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盛赞舜、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可以看出,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也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认为,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论语·季氏》原文可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意为“财富贫乏”,“均”意为“各得其分”,“寡”意为“人口稀少”,“和”意为“社会和谐”,“倾”意为“政权倾覆”,“安”意为“民安邦宁”。孔子认为相比担心财富贫乏、人口稀少、政权倾覆,更应担心财富分配的不均衡、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安定。无论《论语·季氏》是否具有错漏补缀存疑的问题,结合孔子对冉求说教的背景,其体现出的正是孔子深谙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之“和”。但孔子认为此时所达到的“和”之深度仍然不够,进而提出“寡”的问题,即人口数量的问题。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相比人口数量,他更担心人口质量,确切地说,是人的内在道德问题。所以,“和”的要求不能只停留于等级分配正义的经济社会之“和”,要从经济社会之“和”上升到道德社会之“和”,即进一步深化到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在这个意义上,“和”之高度在于“中庸”,“和”之根基在于“仁性”,以“仁”界定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以“仁”肯定固有人性的平等性。但是,孔子认为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民还未达到“安”的程度,想要达到真正的“安”还需要从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外在物质需求之“安”,所以,必须坚持“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鼓励人民自由生产,保障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民富则国富,国富则民安,本固则邦宁。
    可见,从孔子“均、和、安”的思想中提炼出“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和“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均内含公平正义的思想意蕴,均是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孔子“均、和、安”的思想可作进一步解读:以“均”为基,“和”为贵,“安”为重,将经济、道德、政治统一起来,形成从“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层面,到“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再到“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层面的理论逻辑,建构出一套有机联系的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体系。
    (摘编自杨洁《论孔子“均、和、安”的公平正义思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与柏拉图的相似点在于,他们谈论的正义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
    B. 孔子认为在个人伦理方面,“义”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基,“礼”是行为的规范,“道”是修身立世的信仰。
    C. 作者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有机联系,将《论语·季氏》原文重新组合,把“均”放在了首位。
    D. 孔子在“和”的基础上提出人口数量问题,并认为人口多寡不会威胁到“和”,但人口质量会威胁到“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孔子认为如果诸侯带兵出去打仗,是不符合正义的,因为这种行为打破了秩序。
    B. 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因此获得孔子赞扬的统治者很可能在德政方面比较突出。
    C. “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但“各得其分”不意味着照顾懒惰之人,否则也不公平。
    D. 作者认为孔子“均、和、安”思想中,“均”为基、“和”为贵、“安”为重,如果没有“均”这个基础,“和”与“安”都无从谈起。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B.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C.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D.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和”指的不是经济社会之“和”,而是道德社会之“和”,要求深化到内生道德正义层面。
    B. 只有从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外在物质需求之“安”,才能达到真正的“安”。
    C. 国家要想安定,不仅要使人民具有高尚德行,还要坚持“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
    D. 孔子“均、和、安”的思想中蕴含着等级分配正义、内生道德正义和民本经济正义。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案】1. D 2. A
    3. B 4. A
    5. 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开门见山地提出“孔子的正义观主要是通过‘道义礼’等词表现出来的”的观点,并与柏拉图的正义观进行比较;然后从个人伦理、国家层面两个方面入手,大量引用《论语》中关于“道”“义”“礼”的句子,来论证孔子的正义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并认为人口多寡不会威胁到‘和’”错误,原文“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可知人口多寡会威胁到和,但是孔子不担心人口多寡,更担心人口质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孔子认为如果诸侯带兵出去打仗,是不符合正义的”错误,由原文“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由诸侯来定夺”可知,不符合正义的不是带兵打仗,而是作战的决策权。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观点:君子遵循“道”“义”“礼”的伦理要求。
    A.“见利思义”符合君子对“义”的要求。
    B.“远虑”与“道”“义”“礼”无关,是谋划方面的要求。
    C.“修己”是君子对“礼”的要求。
    D.“道不同”符合君子对“道”的要求。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图表的能力。
    A.“‘和’指的不是经济社会之‘和’,而是道德社会之‘和”错误,材料二原文表述为“‘和’的要求不能只停留于等级分配正义的经济社会之‘和’,要从经济社会之‘和’上升到道德社会之‘和’”,“和”不仅指经济社会之“和”,更指道德社会之“和”。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的正义观主要是通过‘道’‘义’‘礼’等词表现出来”的。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手法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的比较与启示; 根据“个人伦理方面”和“到了国家层面”可知,文章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大量引用《论语》中的句子,分析君子和小人等阶级间的“个人的正义”与“有道之邦和无道之邦”的评价中“对于政权正义性和合法性的思考”及“对圣人德政的肯定与赞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提了活的去!”
    1945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
    B.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C. 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
    D.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
    7.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战争的故事,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展现战争中的人情美。
    B. 文中多处描绘白洋淀“芦花”“苇垛”等景色,展现了地方独特风貌,营造了清新美好意境之美。
    C. 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和觉醒起来的百姓,表现出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D. 本文语言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和修辞,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体现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
    8. 孙犁曾说:“美好的东西,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请结合文本,概括白洋淀百姓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
    9. 有人说,孙犁另辟蹊径,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乐观、坚强;②刚烈勇敢;③智慧从容;④团结一心,全民抗日;⑤热爱生活,善良朴实。
    9. ①题目“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老头给我讲的小事是指红衣少女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故事情节虽简单,却不失荡气回肠。(情节“小”)②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三位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通过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们的斗争经历,展现了那个大时代的精神风貌。(人物“小”)③文章选择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这个特定的环境反应老头口中反复提到的“这两年”全中国上下抗日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表达了军民积极参与抗日的主题。(环境“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小说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和“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说法都有误。老人不仅亲眼所见这一场小斗争,也以交通员的身份亲身参与,他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老人、姑娘等人组成了人物群像,共同揭示文章主题。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错误。从语言叙述风格来看,小说不管是景物描写“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还是人物描写“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语言都朴实、清新、自然,充分体现了自然美、诗意美,并不是韵律美。且文中并无多处方言。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可知,老头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乐观坚强。
    根据原文“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可知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不愿让人随意欺辱。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刚烈勇敢。
    根据原文“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可知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智慧从容。
    根据原文“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知,白洋淀的百姓联合起来,人人参与抗日活动。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团结一心,全民抗日。
    根据原文“老头儿爱交朋友”可见白洋淀百姓热爱生活,“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善良朴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第一点从小说题目出发,点明“小战斗”的具体情节内容,本文涉及战斗的情节内容并不占全文的主要篇幅,只在文章将行至结束时才出现,虽然如此,但这次小小的斗争,充满了智慧和波折,充满令人荡气回肠之感。
    第二点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小说所塑造的人物,老人、老人的儿子、姑娘们等,都是普通的百姓,但就是这些普通人,都运用自己的方式参与革命斗争,展现了那个大时代的精神风貌。
    第三点从小说的社会环境出发,将宏大、持久的抗日战争聚焦为一场局部的战争,不仅是白洋淀抗日战争的写照,也是全中国上下军民同心、共同抗战的缩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曩者①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曩(nǎng)者:从前。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介甫果信A此B志C推而D行之E及二F三年G则朝廷之患H已深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年,指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中的“期年”意思相同。
    B.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借指里巷、民间、平民;文中指平民。
    C. 取,指招致、遭到,与《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取”意思不同。
    D. 举,指施行,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B. 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C. 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D. 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语言特点及效果。
    【答案】10. CEG
    11. D 12. A
    13. (1)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
    (2)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不接受反对意见。
    14. 特点:①多用短句;②句式整齐。效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坚决态度,增强了辩驳气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
    “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两句是假设的前提,有不同的谓语“信”“推而行”,中间应停顿,所以C处断开;
    “则朝廷之患已深矣”是假设的结果,“及二三年”,表示时间状语,置于“则朝廷之患已深矣”之前,表示强调,所以E处断开;
    “则朝廷之患已深矣”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应单独成句,所以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相同,句意: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年。/一年以后。
    B.正确。句意:下至平民百姓。
    C.正确。不同,“取”,招致、遭到;/夺取、掠取。句意:不要触犯他而自己招来其祸。/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
    D.错误。不同,“举”,施行;/(被)攻占。句意: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呐喊(起来),函谷关(被刘邦率兵)攻取。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错,由材料一“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和材料二“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可知,两人都是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不委婉。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致”,得到;“咸”,都;“被”,受到。
    (2)“辟”,批驳;“难”,排斥;“拒谏”,拒不接受反对意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特点:“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等句多用短句,句式整齐。
    效果:语气强烈、急促,能够增强议论、辩驳的气势,同时鲜明、条清缕析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立场和坚决的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天子因此起用您于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参与国家大政,岂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众人所厚望的您身上吗?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您,就像是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窃窃私语,埋怨叹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
    材料二: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谭孝廉赴举
    李咸用【注】
    鼓鼙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社会矛盾激化,兵戈不断,不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也多有阻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
    B. 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托之意蓄势。
    C. 尾联指出当下儒学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
    D. 这首诗情中蕴理,语言浅近而蕴意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切寄望的情谊。
    16. 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15. C 16. ①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好事都是从艰难处得来的,年轻人不要为求轻松只做容易的事;即使贫贱有命,但疏懒怠惰会一事无成。
    ②启发: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畏险阻,迎难而上,勇于奋斗;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错,“善开金口答公卿”一句是在叮嘱谭孝廉好好应答公卿的提问,展示出自己的才华。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颔联“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意思是:好事情都是从艰难中追求来的,年轻人不要去容易的事情中贪图轻松。“好事尽从难处得”阐发了成功者的普遍规律,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少年无向易中轻”则是告诫,年轻人要趁着青春年华积极进取,不要贪图容易贪图轻松。
    颈联“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想要成功,就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荀子的话告诫唐太宗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小心谨慎施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本来可以有合力向西攻打秦国之势,却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而至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地。
    (3)《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男主人公未见到心上人时焦急徘徊的情态。
    【答案】 ①. 载舟覆舟 ②. 所宜深慎 ③. 日削月割 ④. 以趋于亡 ⑤. 爱而不见 ⑥. 搔首踟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覆”“削”“搔”“踟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流,即“物的流通”。中国古代为农耕社会,商品意识淡薄,谈不上全面的“物的流通”。中国古代虽没有物流的概念,但并非没有物流的工具。从古诗词中大抵能看到它的影子,最出名的一首“物流诗”应是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中几句读者 A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处之“骑”,便是物流运输的工具,那时最快的是马。官方的快递小哥骑着快马,从南方出发,一路向长安(今西安)疾驰。按彼时的运输条件,纵然“八百里加急”,杨贵妃想吃到原汁原味的“鲜活食品”,也是不容易的。而普通百姓,想第一时间尝到南方的新鲜果蔬,纵是垂涎三尺,也 B 。
    ①“胃口”无法满足,“情义”又何尝不是?②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读者仍然熟悉。③“家书”自然指亲人之间互报平安的信件。④一封信,何以能值“万金”?有文学夸张的成分,更因为战争,驿路不畅,信送不出去,也送不过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望眼欲穿却听不到亲人的消息,便会 C 其实,即便没有战争,百姓之间的书信往来也走不了官方的“快递渠道”。邮驿属于官方机构,传递官服文书、军事情报,民间书信,搭不上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即”与文中加点的“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即无他人帮忙,我也能如期完成。
    B. 出发在即,请你再检查一下行李。
    C. 他总是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D. 你要先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答案】18. A耳熟能详/烂熟于心
    B无计可施/无能为力
    C心急如焚/搔首踟蹰 19. D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说的是读者对杜牧的《过华清宫》中这几句诗记得很清楚,故选用“耳熟能详/烂熟于心”。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烂熟于心:形容对某件事情或者事物的发展情况在心里记得很清楚。
    B处,语境说的是普通百姓,是没有办法或没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尝到南方新鲜果蔬的,故选用“无计可施/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没有办法可用。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
    C处,语境说的是望眼欲穿却听不到亲人的消息时,心里非常焦急,故选用“心急如焚/搔首踟蹰”。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的一样。形容非常着急。搔首踟蹰:形容心情焦急、惶恐或犹豫。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般词语词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即”意为“就是”。
    A.“即”,连词,即使、就算。
    B.“即”,名词,目前、当下。
    C.“即”,动词,靠近。
    D.“即”,动词,就是。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出自杜甫的《春望》。语段按照先提到《春望》,接着引用诗句,然后阐释诗句中的“家书”的顺序,所以该诗句应放在③处合适。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知识, ① 。特别是阅读经典,更多的是感受前人的精神足迹。随着科技的进步, ② ,也就是借助数字化终端进行阅读。尽管数字阅读大行其道, ③ 。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其中不变的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我们仍要倡导多读纸质书。对青少年来说,首先可以保护视力,数字阅读的电子设备,有一定辐射,对孩子视力造成的影响较大。同时培养孩子与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也是让青少年继承“敬惜字纸”的传统,感受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中的文化、气象、意蕴、风骨等,往往隐藏在纸卷书香中。对于孩子们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都是一方暖人的精神世界。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答案】21. ①还在于丰富精神世界
    ②阅读进入数字化阶段
    ③但不能取代纸质阅读
    22. 之所以倡导青少年多读纸质书,是因为其可以保护视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感受暖人的精神世界。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知识”可知,此处应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还(而且)在于……”,且是更深一层陈述阅读的目的;再根据“特别是阅读经典,更多地是感受前人的精神足迹”可知,阅读的目的“还在于丰富精神世界”。
    第二处,根据上文“阅读……”和下文“……进行阅读”可知,此处话题依然为“阅读”;根据“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就是借助数字化终端进行阅读”可知,此处是说“阅读进入数字化阶段”。
    第三处,根据“尽管数字阅读大行其道”可知,此处应是表示转折关系,应用“但是……”或“但”表述;上文说数字阅读“大行其道”,而下文说“仍要倡导多读纸质书”,所以此处可以表述为“但不能取代纸质阅读”。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先要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段句首“我们仍要倡导多读纸质书”为中心句。接着分析多读纸质书的原因,第一层是“首先为了保护视力”;第二层是“同时培养孩子与纸墨书香的亲近感……往往隐藏在纸卷书香中”,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层“对于孩子们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都是一方暖人的精神世界”,即“感受暖人的精神世界”。
    然后分析第二段内容间的因果关系,即确定何为因,何为果,由上述分析可知,段首“倡导青少年多读纸质书”是果,下文三层是倡导的原因;再使用表因果的关联词进行连缀即可。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观点并不绝对正确,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这样认为,有的人就接受了。但也有人会去甄别、勘误,从而有了新的收获。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学会理性思考,不盲目接受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信息。如何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避免被误导,就需要我们学会理性思考,不盲目接受。理性思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判断。
    理性思考意味着我们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就像园丁在花园里挑选花朵一样,我们需要仔细甄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健康养生的谣言,比如某种食物可以治愈所有疾病。面对这样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相信,而应该通过查阅权威资料、咨询专家等方式进行验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保护自己的健康和权益。
    理性思考还意味着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他人的观点,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在职场中,我们可能会听到同事对某个项目的不同看法。这时,我们不能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而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推动项目的成功。
    理性思考也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否定他人的观点,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不能仅仅接受教材上的说法,而应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等方式,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帮助我们避开陷阱和误区。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思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学会理性思考,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世界中立足。
    然而,理性思考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和智慧。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理性思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之,学会理性思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通过筛选和甄别信息、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避免盲目接受和随波逐流。
    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理性思考点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立足教材、以考促教,可以从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中找到影子。
    材料共两句话,分别是“有的人”与“也有人”对待“有些观点并不绝对正确”的不同方式。
    第一句指出,虽然“有些观点并不绝对正确”,但是“有的人就接受了”。写作时要深入思考,既然这些观点并不绝对正确,为什么“有的人就接受了”?影响我们认识事物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会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从而强调在面对各种观点时,我们应具备独立思考和甄别的能力。不盲目接受外界的观点,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和实践验证,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还能帮助我们避免被错误观念误导,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第二句指出,“但也有人会去甄别、勘误,从而有了新收获”。“但”,显示了两种人对待“有些观点”的迥异,而“甄别、勘误、新的收获”等也暗示了命题人的情感倾向,要敢于质疑,质疑能够激发我们的探索精神,推动我们不断突破旧有的认知框架,实现自我提升。只有敢于“甄别、勘误”,方能有新的收获。
    写作时学生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比如独立思考与甄别的价值。开篇可以从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或社会现象出发,引出人们在面对各种观点时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独立思考与甄别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独立思考与甄别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形式,例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个人经历等方式来阐述。举例说明独立思考与甄别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深入探讨独立思考与甄别的价值,如提升认知水平、避免误导、做出明智决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尾部分强调独立思考与甄别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培养这种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同时结合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撑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立意:
    1.学会理性思考,不盲目接受。
    2.接受与质疑,是成长的双重路径。
    3.敢于质疑才有收获。
    相关试卷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大题专题练习卷参考答案doc、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专题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专题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同步练习教师版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docx、专题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同步练习学生版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高三下学期综合能力测试(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高三下学期综合能力测试(一)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