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语文】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解析版)第1页
    【语文】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解析版)第2页
    【语文】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最先面对和关注的就是文学作品,批评者只有“走进”作品,通过对作品仔细认真地“细读”,才能真正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意蕴,并将其揭示出来。“走进”作品首先要建立在“认同”基础上,只有“认同”了作品,才能“走进”那些有意义、有价值、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当然,批评者不但要“走进”作品,还要“走出”作品,把对作品的感受传达给读者,而且要传达得真实、准确,符合作品本身的意蕴,而不是批评者的一种主观隐想。文学评论的理想境界应是“与小说家的创造精神会合”,然后再进一步与作品中所表现的“创造精神会合”。实现“与小说家的创造精神会合”,就需要“走近”作者。“走近”作者,是全方位的“走近”:一方面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秉性;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学批评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其最终目的是要“走向”读者。“走向”读者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它要为读者提供关于具体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的细致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明白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为什么是好的,又具体好在哪里。另一方面,批评者又是一个传达者,批评者要把自己从作品中所发现的美传达给读者。
    (摘编自张奎志《走向与作品、作者、读者相遇合的文学批评》)
    材料二:
    在学术体制和出版制度的规约下,文学批评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已从学术生产线上的“尖兵”蜕变为一个四平八稳的“文书”。李健吾曾这样描述文学批评家的使命:“不是摧毁,不是私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自己作战。”更进一步,我们还要关注的是,当下文学批评隐含着危机,作为文学批评的主体,批评家在这样一个年代应该何为,批评家的任务成为最值得追问的问题。本雅明、伊格尔顿在对文学批评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上有很大差异,但他们在对批评的社会功能上,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那就是打破批评的专业主义和视批评为一个“封闭的花园”的做派,认为批评应该与社会保持生动丰富的交流,果敢介入社会事务。
    而当下文学现场已经置身在一个数字化高度发达、网络新媒体方兴未艾的文学新时代。文学的疆域与边界在变化,文学现场更为多元和芜杂,批评家的知识体系、批评观念和阐释方式亟待新的升级。传统批评家作为场外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定位,在新的文学时代已经远远难以胜任批评的重任。面对这种新的文学语境,以及新的文学现象,当代批评家在文学生产制度中的功能需要新的拓殖,批评家的任务也需要相应调整。批评家要有开放的文学观、先进的阐释范式,以及崭新的文学身份进入到这种文学场域之中。重提当代批评家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学科或专业层面重申批评家的专业能力,更应该是在知识分子意义上再次召回知识人的公共性、公共知识分子积极介入社会事务功能。这样的批评,才是不死的批评。
    (摘编自沈杏培《重提当代批评家的任务》)
    材料三:
    文学批评如何重拾公信力?这是当下文学批评界应该思考的问题。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这表现在批评家的真诚上。有的批评家过于“自信”,经常用一些“大词”对作品进行判断,动不动就“里程碑”“开创性”等。有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就不满意,或以某种不变的观念去衡量所有的作品。这就是因为缺乏一种批评的真诚。真正的文学批评,是通过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是通过对作家想象力的呈现,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并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
    与批评主体素养密切相关的是批评观念。素养是观念的表现形态,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观念。以对话形式展开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其表层特征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语言交流,深层内涵则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审美旨趣、表达方式、价值观念的互动。优秀的批评家是批评活动中对话情境的成功构建者,他必须具有平等意识,才能有效地进入作品人物与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天地,才能使自己的批评穿过文字抵达历史、现实或人性的高度。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放弃自身的学术品格、价值判断和社会使命,而是要发挥批评主体的人格力量,遵循文学批评发展的规律,使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可替代的魅力。否则,批评者就无法进入作家与作品深处,也无法拨开笼罩在读者心头的疑惑,对话也就成为空话。而对话能否很好开展,批评语言是关键。批评语言是批评观念传递的媒介。批评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批评观念的表达。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那些优秀的文学批评基本是通俗、清晰、灵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
    (摘编自明飞龙、王园园《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要真实、准确地传达文学作品本身的意蕴,而不能把批评者的主观臆度作为解读和阐释。
    B.文学批评家从社会功能上说,不仅是建设自己,更应介入社会事务,与社会保持生动丰富的交流。
    C.文学批评若以对话形式展开活动,则优秀的批评家具有平等意识,且是活动中对话情境的成功构建者。
    D.文学批评家如果用通俗、清晰、灵动的批评语言讲清道理,就能让对话很好开展,让人产生共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批评者面对文学作品时,为了“走进”作品,就要对作品仔细认真地“细读”,真正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意蕴,并将其揭示出来。
    B.文学批评最终要走向读者,它需要对作品进行解读,让读者明白作品的优秀之处;批评者将从作品中发现的美传达给读者。
    C.文学批评从学术生产线上的“尖兵”蜕变为“文书”,是因其在学术体制和出版制度的规约下,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
    D.真正的文学批评可以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可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能够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
    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走向与作品、作者、读者相遇合的文学批评”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明离合伤秋之愁,也写出北宋灭亡后李清照的家国之忧,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B.孙绍振先生曾在书中评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整体语境之下的比喻句很好,但是局部来看有的比喻技法比较平庸。
    C.曹禺创作的《雷雨》,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易卜生“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和创作方法的影响。
    D.林庚能写出《说“木叶”》这样上乘的文艺随笔,是基于对“无边落木萧萧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的创造性阅读。
    4.请提取材料二的三个关键词,并阐释这样提取的原因。
    5.2024年之江文学论坛拟邀请你作主题为“致敬经典,重读鲁迅”的演讲,请结合材料,从批评家的素养角度写出你的演讲要点。
    【答案】1.D 2.A 3.A
    4.①关键词:文学批评、批评家的任务、社会功能(社会事务功能);②原因:材料二围绕“文学批评”,先点出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再提出“批评家的任务”这一命题,并明确要发挥文学批评的文化干预和广泛的社会功能。
    5.①重视提升批评家的素质,真诚地对待作品和作家;②批评者以平等的对话方式,出入作品、作者,引领读者;③用鲜活、生动、有情的批评语言,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④结合鲁迅任意作品分析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文学批评家如果……就能……”错误。由材料三第二段“而对话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可知,原文说的是“那些优秀的文学批评基本是通俗、清晰、灵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错误,因果倒置,从材料一“文学批评最先面对和关注的就是文学作品……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可知,“‘走进’作品”并非结果,而是原因和条件。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此评论中既较充分体现了走进“作品”“作者”,也向“读者”说清了该词作好在哪里。
    B.是对具体作品技法的评论,完全没有体现出与“作者”的关联。
    C.在评价《雷雨》时,虽略提及了“作品”“作者”,但一点而过,更没有走向“读者”,“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等专业术语,更让一般读者费解。
    D.虽然有略提及“作品”“作家”,但评析不足,且基本没涉及“读者”。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逐段把握段意,归纳总结中心,再提取关键词。
    材料二第一段,“在学术体制和出版制度的规约下,文学批评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围绕“文学批评”,先点出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
    第二段,“批评家要有开放的文学观、先进的阐释范式,以及崭新的文学身份进入到这种文学场域之中。重提当代批评家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学科或专业层面重申批评家的专业能力,更应该是在知识分子意义上再次召回知识人的公共性、公共知识分子积极介入社会事务功能”,再提出“批评家的任务”这一命题,并明确要发挥文学批评的文化干预和广泛的社会功能。
    综上得出关键词:文学批评、批评家任务、社会功能(社会事务功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材料筛选概括关于“批评家的素养”的相关内容,最后结合鲁迅的作品进行分析。
    结合“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这表现在批评家的真诚上……真正的文学批评,是通过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是通过对作家想象力的呈现,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并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可知,重视提升批评家的素质,真诚地对待作品和作家;
    结合“优秀的批评家是批评活动中对话情境的成功构建者,他必须具有平等意识,才能有效地进入作品人物与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天地,才能使自己的批评穿过文字抵达历史、现实或人性的高度”可知,批评者以平等的对话方式,出入作品、作者,引领读者;
    结合“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可知,用鲜活、生动、有情的批评语言,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
    结合鲁迅作品分析。《祝福》是鲁迅先生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批评家要深入作品,和主人公祥林嫂达成共情,感受人物的悲喜,再走一遍主人公由希望到毁灭的人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悲凉,才能深切感受在封建夫权、族权、神权压迫下的妇女的悲惨命运,剖析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进而分析人性“恶”之传递,鲁镇的看客已经走到了今天,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并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而有过多改善。从而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天地,抵达人性的新高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醒头草
    刘正权
    “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
    “兰汤浴?”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又不是三月三。
    搁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
    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
    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以为跟西安华清池一样,被冠以莲花汤、海棠汤的那种兰花汤。
    老中医所谓的兰汤,不过是本地最为常见的醒头草,菊科植物佩兰,因芬芳辟邪适合随身佩戴而得名,澴水河两岸遍布。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对醒头草再熟悉不过,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头草有过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风俗,每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都会用艾叶和醒头草熬的汤洗个澡,谓之醒身。
    她肯定是醒身最早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事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
    “醒头草可不是只有醒头这一个功能的,醒身,醒头,醒脾胃!”老中医停顿一下,很认真地问她,“为啥脾胃放在最后,晓得有什么讲究吗?”
    她摇头,谈文旅产业发展,是她的强项,论中医理论,她是盲人骑瞎马。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点,哪怕在你熟悉的领域!”老中医这个感慨发得有点儿莫名。好在,他没信马由缰下去,“一个头脑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会胀鼓的。”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
    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孝文化。原生态、孝文化,都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新意行不!当时她只差没冷笑,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
    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
    ②她的胃,就是在那时胀鼓起来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
    或许是浴了兰汤,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近几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上升空间?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它们用散发的气味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文化同样不会说话,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间,这其中既有文化从业者对文化的认知问题,还有形成这样生产机制的体制上的问题。由于更多时候是政府和商业资本开发旅游产业,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这样的机制中参与进去,还是很难的。
    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初对兰汤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那个代表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
    《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天下万物皆同此理。
    ③醒头草,醒身,醒头,醒脾胃!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
    原生态、孝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朴。她想起来,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
    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可否愿意参加?”
    代表很兴奋:“太好了,旅游业是老百姓可以参与,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个产业,我一直等着的,就是您这句话。”
    (有删改)
    文本二:
    从无中生有到天衣无缝(节选)
    刘正权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读什么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尺寸。很多基层写作者,对中外名著无一不奉若神明,视为写作范本,但真的写作起来,恕混血效果不明显也就罢了,关键弄成了四不像。我这么说不是要否定名著的价值,农村有句老话,山峰长不了牡丹,低谷种不活杨柳,④我们得根据自己的土壤气候温度等生存条件来种植庄稼。
    初期写微型小说我注重营造故事情节,所以读书时主要挑情节性很强的作品来读,对作品上下文的衔接,主线的走势,暗线的埋伏,人物的心理递进都是一晃而过。这个方法是最见效的,也是最不可取的。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不应该是一个仅仅把世界当作一台大戏去看热闹、播报热闹、点评热闹的人,他更应该是这热闹的破坏者,全力以赴地用静默的力量试图唤醒热闹中的喧哗与骚动着的灵魂。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先写“她”将医馆里的“兰汤浴”误解为类似西安华清池的汤浴,由此切入对“醒头草”的描写,衔接自然。
    B.文中代表发言时响起的掌声,既表现出与会人员对代表发言的赞同,也表明了大家对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和形式的不满。
    C.文中代表对当下文旅宣传方式发出了评价:“该醒醒了!”这也是一株无形的“醒头草”,引发她晚上全面“反刍”,转变想法。
    D.文章借助物象勾连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且和《百合花》一样,融合物象本身的象征意义,使文章意蕴深刻,引人思考。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老中医的感慨看似莫名,实则暗含点醒“自信”的女市长之意,为下文她的“自省”埋下了伏笔。
    B.句②说明她脾胃胀鼓既是因为连日开会的疲惫,更是因为她的冷笑并未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
    C.句③再次强调醒头草功能,既与上文呼应,也引出“三省”,使用感叹号,语气和情感表达更显强烈。
    D.句④体现了作者根植本土的写作理念,文本一中对中医知识的介绍和对传统民俗的描述是这一理念的印证。
    8.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文中“她”的形象特点。
    9.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不仅关注热闹,并能打破热闹,进而唤醒灵魂。结合文本一,谈谈作者是如何实践这一创作主张的。
    【答案】6.B 7.B
    8.①读书聪明,年轻有为。“她”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事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并受到省市两级表彰。
    ②一心为公,有实干精神。她视己为人民公仆,对古代官员的“斋戒”“兰浴”等空有仪式的做法并不认同,不断努力发展当地的文旅产业;
    ③善于思考,善于反省。当发现自己误解了医馆的“兰汤浴”后说自己浅薄,晚上回去后对代表提出的话全面“反刍”,可见她善于自我反思和反省。
    ④虚心接受意见,积极进取。文章结尾她与代表通电话,想要组织一班人进行课题研究,体现了她在认识到文旅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上升空间后虚心接受代表意见并积极改进。
    9.①文本一关注的是社会热点——文旅产业的蓬勃热闹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体现关注热闹这一主张;
    ②作者以醒头草的深刻意蕴——“三醒”象征人的“三省”,来打破热闹;
    ③作者以小见大,用生活中普通平凡细小的事情去省察社会和时代的问题,用静默的力量唤醒灵魂,去反思看似热闹、繁华和喧嚣的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表明了大家对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和形式不满”错误,原文呢为“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掌声是针对代表发言内容的,没有涉及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和形式,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B.“更是因为她的冷笑并未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有误,原文中是“只差没冷笑”“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题先找到刻画人物的有效信息,明确其做法和意义,分条分析概括即可。
    结合“她肯定是醒身最早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事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可知,“她”读书聪明,年轻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事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并受到省市两级表彰。
    结合“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可知,“她”一心为公,有实干精神,视自己为人民公仆,对古代官员“斋戒”“兰浴”等空有仪式的做法并不认同,不断努力发展当地的文旅产业;
    结合“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可知,“她”善于思考,善于反省。当发现自己误解了医馆的“兰汤浴”后说自己浅薄;“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晚上回去后对代表提出的话全面“反刍”,可见她善于自我反思和反省。
    结合“她想起来,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可否愿意参加?’”“她”虚心接受意见,积极进取,文章结尾她与代表通电话,想要组织一班人进行课题研究,体现了她在认识到文旅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上升空间后虚心接受代表意见并积极改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本题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围绕关注热闹、打破热闹、唤醒灵魂分析鉴赏即可。
    文本一提到“把文旅事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等相关内容表明,小说关注的是社会热点——文旅产业的蓬勃热闹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体现关注热闹这一主张;
    “醒头草,醒身,醒头,醒脾胃!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作者以醒头草的深刻意蕴——“三醒”象征人的“三省”,以此引出主人公的“三省”,来打破热闹;
    小说中作者写“她”到医馆看病,由“浴兰汤”“醒头草”等生活中普通平凡细小的事情得到启示,得以去省察社会和时代的问题,以小见大,可谓“用静默的力量试图唤醒热闹中的喧哗与骚动着的灵魂”,用静默的力量唤醒灵魂,去反思看似热闹、繁华和喧嚣的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有三行之过,然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光照邻国。有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丧地千里。然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罢兵A而去B故C解齐国D之围E救百姓F之死G仲连之H说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指给予、送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吾遗恨也”中的“遗”词义不同。
    B.文中“杀身亡聊城”和“以为亡南阳之害”的两处“亡”的用法与含义都相同。
    C.“期年”文中指满一年,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义相同。
    D.“颜色不变”与《琵琶行》中的“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都是“脸色”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把信绑在箭上射给燕将,想以此劝服他们。
    B.鲁仲连谈及墨翟、孙膑、吴起等人,意在夸奖燕将善于防守和用兵,打消燕将休战回国的顾虑。
    C.鲁仲连在信中为燕将指出两条明路:一是归国报效齐王,安享富贵;二是投奔燕国,功成名就。
    D.燕国大将被鲁仲连劝服,于是撤军回国,鲁仲连帮助齐国攻克了聊城,也使百姓免遭战乱之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
    (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14.请结合文本,概括鲁仲连说服燕将应放弃守城的理由。
    【答案】10.BEG 11.D 12.C
    13.(1)如今秦国出军队,魏国不敢向东进军,秦国连横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就危急了。
    (2)这两者,要么扬名当世,要么富贵安逸,希望您能仔细考虑,慎重选择其中的一个。
    14.①夸奖燕将,勇猛而善于用兵,智比墨子等人;②权衡利弊,弃城归燕,个人与国家都获利更多;③辨析节、耻,劝燕将三思,不拘小节,终成大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就撤军回国了。所以说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使百姓免遭战祸,全是鲁仲连的功劳呀!
    “罢兵而去”,偏正结构的谓语,省略主语,句意完整,B处断句;
    “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句式对称,句意相关,EG处断开。
    故BEG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给予、送给。/遗留、未完成。句意:送给燕将。/这是我的遗恨。
    B.正确。都是“丢掉”的意思。句意:战死身亡,丢掉聊城。/认为丢掉南阳的损失(小)。
    C.正确。句意:一年都没有被攻下。/一年之后。
    D.错误。脸色。/容貌。句意:脸色不变。/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一是归国报效齐王,安享富贵;二是投奔燕国,功成名就”错。原文为“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应为“一是归国报效燕王,功成名就;二是投奔齐国,安享富贵”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下”,派出;“东面”,宾语前置,面东,向东进军;“横秦”,秦国连横。
    (2)“显名厚实”,扬名当世,富贵安逸;“熟”,仔细;“审处”,审慎处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可概括出,夸奖燕将,勇猛而善于用兵,智比墨子等人;
    结合“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可概括出,权衡利弊,弃城归燕,个人与国家都获利更多;
    结合“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可概括出,辨析节、耻,劝燕将三思,不拘小节,终成大就。
    参考译文:
    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当初,有位燕国大将攻占了聊城,可是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
    齐国的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死亡很多,却攻不下聊城。鲁仲连就写了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送给燕将。信中说:“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后顾及国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愤,不顾及燕王无法驾驭臣子,是不忠;战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功业失败,名声破灭,后世无所称述,是不智。所以聪明的人不能犹豫不决,勇士是不怕死的。希望您详加计议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而齐国并没有向南反击的意图,认为丢掉南阳的损失小,比不上夺得济北的利益大,所以作出这样的决策来执行。如今秦国派出军队,魏国不敢向东进军,秦国连横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就危急了。如今,您又用聊城疲惫的军民抵抗整个齐国军队的进攻,一年都没有被攻下,这如同墨翟一样地善于据守了;缺乏粮食吃人肉充饥,没有柴烧,烧人的骨头,士兵却没有叛离之心,这如同孙膑一样擅长带兵啊。您的本领已在天下显现。虽然如此,可是替您考虑,不如罢兵休斗,保全兵力,回国向燕王复命,燕王一定高兴。燕国的官吏和子民见到您,就如同见到父母一样,交游的人会抓着您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您的功业可得以显扬。将军上可辅佐国君,统制群臣;下可存恤百姓,招纳说客。矫正国家的弊端,改革社会的陋俗,完全能够建立更大的功名。如果将军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舍弃燕国,抛弃世俗的成见,隐居于齐国呢?我会让齐王赐您封地,与秦国的魏冉、商鞅一样富有,代代相袭,和齐国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者,要么扬名当世,要么富贵安逸,希望您能仔细考虑,慎重选择其中的一个。
    “况且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从前管仲有三种错误的行径,但他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光耀邻邦。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可是他能隐忍多次败北的耻辱,与庄公重新谋划。曹沫就凭着一柄宝剑,在祭坛之,上劫持桓公,脸色不变,义正词严。多次战败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功夫就收回来。以上说的管仲、曹沫两个人,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为小耻而死,只是他们认为功名未立,壮志未酬,愤而求死是不明智的做法。愿将军三思而后行!”
    燕国大将深为折服,答复鲁仲连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就撤军回国了。所以说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使百姓免遭战祸,全是鲁仲连的功劳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注】长是、系行舟。
    【注】漫:空,徒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道”三句没有直接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将羁旅途中的思念离愁表达得更充分。
    B.“花空烟水流”一句既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叹息年华过尽,往事如梦。
    C.“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中,将燕子与客进行类比,表达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
    D.“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别情事,“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16.明人沈际飞评价本词前三句“所以感伤之本,岂在蕉雨?妙,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15.C
    16.①将“愁”字拆分为“心上秋”,紧扣主题秋思离别之愁;②一问一答,语带双关,离人秋思合一方谓愁,语出新意;③词篇开头写羁旅秋思,酿足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将燕子与客进行类比”错。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写出词人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是对比,不是“类比”。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将“愁”字拆分为“心上秋”,写离人相别,紧扣主题秋思与远行人的离别之愁;
    自问自答,“何处合成愁?”是问,“离人心上秋”是答;且一语双关,离人秋思合一方谓愁,构思新颖,语出新意;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秋景凄清,写秋景引发的悲凉之愁。词篇开头写羁旅秋思,有直接抒情“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也有借景抒情,酿足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里认为“清风”和“明月”对于人类而言,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能让我们随缘自适地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2)在《论语》里面,孔子所提倡的正人君子立身处世的“义利”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当今社会仍有巨大的诫勉意义。
    (3)小明寒假随父母一起去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游玩,看到雄伟壮观的兵马俑,想起了古人对秦朝灭亡原因所发的议论,不禁感慨引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携手, A ,使其能将塑料垃圾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蜘蛛丝”。得到的丝蛋白与蜘蛛织网用的丝相似,①有望应用纺织、医学以及化妆品行业。②这是首次科学家利用细菌将聚乙烯塑料转化为高价值蛋白质产品。
    铜绿假单胞菌可自然地将聚乙烯作为食物来源。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这种细菌进行了改造,使其能将聚乙烯转化为丝蛋白,且其制造丝蛋白的效率和产量能与传统用于制造丝蛋白的细菌菌株相媲美。
    研究团队表示,为让细菌发酵聚乙烯, B 。就像人类进食前将食物切成小块并咀嚼一样,细菌也很难直接“吃掉”聚乙烯长分子链或聚合物。鉴于此,研究团队在压力下加热塑料,使其解聚,③得到了一种柔软、蜡质的物质;然后在烧瓶底部涂上一层塑料蜡,作为细菌的营养来源;④改造后的细菌就能吃进这种塑料,吐出“蜘蛛丝”。
    研究人员指出,蜘蛛丝是大自然的凯夫拉纤维,强度几乎和钢一样,但密度是钢的6倍,所以它非常轻。作为一种生物塑料,⑤它的作用具有柔韧、无毒、可生物降解等特性,⑥是避免持续塑料污染的绝佳材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A: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改造
    B:首先要对塑料进行“简化”
    19.①,改为“有望应用于纺织、医学以及化妆品行业”;
    ②,改为“这是科学家首次利用细菌将聚乙烯塑料转化为高价值蛋白质产品”;
    ⑤,改为“它具有柔韧、无毒、可生物降解等特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语境意在引出后文对科学家改造铜绿假单胞菌的介绍,结合“铜绿假单胞菌可自然地将聚乙烯作为食物来源”“研究人员对这种细菌进行了改造”,可知本处可填入“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改造”。
    B处,根据“就像人类进食前将食物切成小块并咀嚼一样”“改造后的细菌就能吃进这种塑料,吐出‘蜘蛛丝’”,可知本处是说为让细菌发酵聚乙烯要对塑料进行改造,后面有“然后”,此处是“首先”,可填入“首先要对塑料进行‘简化’”。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①句,成分残缺,“有望应用纺织、医学以及化妆品行业”缺失介词,在“应用”后添加“于”;
    ②句,语序不当,“这是首次科学家利用……”语序不当,“首次”应修饰“利用”,可改为“这是科学家首次利用……”;
    ⑤句,句式杂糅,“它的作用具有……等特性”存在杂糅,可直接改为“它具有柔韧、无毒、可生物降解等特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只是在夜间,他(沙子龙)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到处为沙老师吹腾。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腮帮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①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②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地说。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标点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比众人高着一头的身子直挺”,意思一样,但表达效果不同,请简要分析。
    22.文中加点处的两个“诸位”一词成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写细腻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前后的不同心理,试作分析。
    【答案】20.第一句:①用逗号隔开,强调了画线处三个动作的独立性;②逗号的短暂停顿,又显示了动作的连贯性和有力量。
    第二句:①用逗号隔开,从三个方面写出他耍枪之后的自信;②用短暂的隔开,形成整体性气势,与下面的“咽了口气”和“低声地说”形成强烈反差。
    21.①原句由三个短句构成,分别突出了王三胜“直挺”“高”“黑塔似的”的特点,句式灵活且有节奏感;改句合成长句,没有突出其特点。②原句突出了王三胜收势后的神情与气质,改句中“直挺”作谓语,只凸显了“直挺”,表意单一。③原句运用比喻,将他的身子比作“黑塔”,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人物形象的高、挺、稳,改句中没有比喻手法,无法体现人物特点。
    22.①第一处“诸位!”写出了王三胜练完刀法之后踌躇满志的自信和骄傲,以及对观众的赏识和打赏满怀期待的心理;②第二处“诸位!”写出了对观众打赏稀少的失望和无人喝彩的失落,期待能出现赏识之人再做厚赏的恳求心理。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这是三个动作,中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三个动作各自独立。
    ②“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这句话描写了“他”耍枪之后的动作情态,用逗号隔开,从三个方面强调突出了“他”的自信之态;下文“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地说”表现“他”的失落感,这样前后形成对比,反差感更强烈。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看,原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用逗号隔开三个句子,句式简短,形式灵活,富于节奏感;改句用一个长句,强调义不明显。
    从表意看,原句分别从“直停”“高”“黑塔”三个角度描写王三胜收势后的神情与气质;改句只凸显了“直挺”,表意单一。
    从修辞看,原句“黑塔似的”把他的身子比作“黑塔”,运用比喻,使的王三胜收势后高、挺、稳的形象更具形象感;改句叙述语言平淡,没有形象性。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一处,“诸位!”是独词句,是王三胜收势后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练完刀法之后踌躇满志的自信和骄傲,以及对观众的赏识和打赏满怀期待的心理;
    第二处,“诸位!”是独词句,结合“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没人懂!”可知,观众打赏稀少,无人喝彩,此处的独词句表现了王三胜的失落感,以及出现赏识之人再做厚赏的期待心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所认为正确的认识,也有可能是偏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必须明确文体。③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相关试卷

    2024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pdf、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pdf、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pdf、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