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4.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日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评出近五年十大网络用语:“我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蛮拼的”“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保证不打死你”“萌萌哒”“时间都去哪了”“我读书少你别骗我”“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且行且珍惜”。
面对这些耳熟能详的网言网语,如果不是网民,就会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有人说网络语言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严肃性、规范性,使语言秩序混乱,应当对此予以坚决“打击”。
这有点小题大做,网络语言根本没有其所言“恐怖”,一个基本事实是,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已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因为,生活离不开语言的相互交流、沟通,而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密不可分必然带来语言交流、沟通的改变。这不是中文特有现象,在西方国家也如此。
汉字是中国人交流的工具,任何语言形式都要经历渐进发展、优胜劣汰的过程。网络语言也一样,在网络里,我不叫我,叫偶;你不叫你,叫U;不要不叫不要,叫表……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然而,经过时间的淘洗,半年、一年、三年、五年,真正能“存活”下来的恐怕1%都不到。有人做过统计,网络语言的“流行周期”只有短短三个月,因为它紧跟时代步伐,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这样的网络语言,其“寿命”自然不会太长。
不管什么网络热词,说到底,网络语言也是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是“生活的产物”,或者说是现实生活的网络折射。也正因此,网络语言的本质是网民的意见表达,我们可以就网络语言的影响进行质疑、辩论,但不能不正视网络语言背后折射出来的公众诉求和呼声。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对此,应理性看待,要予以引导和包容,当然,网络语言不可滥用,要分场合、对象、环境,否则,就会引起别人不解、误解甚至反感。“适者生存”,网络语言也逃脱不掉这一事物发展规律。
网络热词的“存活率”很低,但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优秀网络语言,无疑是对汉语言文库的一种有益补充和丰富。这才是网络热词最根本的长远意义。如果汉语言文库没有与时俱进的有益补充,只是因循守旧,终有一天,汉语言会与时代相脱节。汉语言能够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绽放灿烂夺目的光芒,不正是不断补充和丰富、与时俱进的结果吗?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4年12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网络语言”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语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网言网语,使语言秩序混乱,应予以打击。
B.网络语言的应运而生是网络对人们生活越来越多渗透的自然结果。
C.网络语言的“流行周期”很短,因此它总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
D.只有提高网络语言的“存活率”,汉语言才能与时俱进,源远流长。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网络用语的评选体现了国家对网络语言的关注。
B.网络热词的“热”反映了一部分人的诉求,也体现了汉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C.滥用网络语言会引起别人不解、误解甚至反感,所以必须坚决取缔网络语言。
D.网络热词的“冷”体现了适者生存的事物发展规律,彰显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林冲一系列的动作有何作用?试作简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选文画波浪线句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那雪正下得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礼治秩序”的解说与《乡土中国》说法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是靠法律,而是由“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
B.礼和法维持规范的力量是不同的,法律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则是靠传统来维持。
C.礼治实施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
D.法治和礼治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情态中,礼治可以作为法治的辅助和补充。
6.关于《红楼梦》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黛玉先见了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和王熙凤等人,后分别由两个舅妈带着,意欲拜见两位舅舅,都不得见。
B.在两宴大观园一回中,鸳鸯、凤姐合伙儿捉弄刘姥姥取乐,刘姥姥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众人捧腹大笑。
C.在香菱学诗一回中,香菱拜宝钗为师,宝钗认为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学起,细心揣摩透悟,又赞她是个极聪敏伶俐的。
D.在抄检大观园一回中,贾探春在婢仆前竭力维护自己的威信与尊严。王善保家的却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节选自《史记·鸿门宴》)
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距关,毋内诸侯内:同“纳”,接纳B.秦时与臣游游:游玩
C.沛公奉卮酒为寿卮:酒器D.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且为之奈何
A.故听之B.蚓无爪牙之利C.多于南亩之农夫D.句读之不知
9.下列对古代作品或人物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
B.《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
C.项羽,名羽,字籍,下相人,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秦末起义军领袖。
D.刘邦,字季,沛县人,秦末起义军领袖,称“沛公”,即汉高祖。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约为婚姻B.小学而大遗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秋毫不敢有所近
11.文中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担任大王想出这个计谋呢?
B.君安与项伯有故——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希望您详细地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项伯因私交向张良通风报信,这就使得事件有了转机。张良不忍独去,故告知刘邦。
B.刘邦听从了小人的建议,进入关中之后想称王。当听说项羽要来攻打他时非常着急。
C.刘邦急,张良为刘邦献计,让刘邦和项伯成为儿女亲家,这样就可以真正拉拢项伯。
D.刘邦对项伯礼敬有加,“奉卮酒为寿”,还拿一大套说辞为己辩解,取得项伯信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譬如”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感慨人生短暂之意。
B.“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C.“山不”两句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体现求贤若渴。
D.“周公”两句原写周公为贤才设宴,这里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评分)
(1)《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2)李煜《虞美人》中,除“春花秋月何时了”之外,“____________”也勾起作者的故国之思;而“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龙”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诗文中频频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______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______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 );没有臻(zhēn/zhì)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粹/萃)、______的卓(zhuó/zhuō)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臻(zhēn) 萃 卓(zhuó)B.臻(zhēn) 粹 卓(zhuó)
C.臻(zhì) 萃 卓(zhuō)D.臻(zhì) 粹 卓(zhuō)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固然 内含 鬼斧神工B.固然 内涵 巧夺天工
C.纵然 内含 巧夺天工D.纵然 内涵 鬼斧神工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倘若没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怎能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B.倘若没有尽心竭力、废寝忘食的付出,怎能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C.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尽心竭力、废寝忘食的付出
D.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由于月球始终有一面背对地球,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挡,无法直接实现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这时就需要一颗中继星,为地面和月球探测器之间架起信息联通的桥梁。取名“鹊桥”,来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既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形象体现了这颗卫星的特殊作用。
我国曾在2018年发射了首颗中继星“鹊桥”,为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中继通信。如今,“鹊桥”中继星已经在轨工作多年,处于超期服役状态。
18.下列句中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C.2020年3月1日,“玉兔二号”月球车顺利完成第十五月昼的科学探测工作,进入月夜休眠。
D.“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来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形象解释了这颗卫星的特殊作用。
B.来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既形象体现了这颗卫星的特殊作用,又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C.来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既形象解释了这颗卫星的特殊作用,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D.来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形象诠释了这颗卫星的特殊作用。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遭逢乱世后的人生答案;《登高》反映了杜甫天涯漂沦的真实心境;没有贬谪,没有经历过从巅峰跌入谷底的痛苦,恐怕就不会有苏轼《赤壁怀古》的名传千古。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能泄露个人信息。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以偏概全。“使语言秩序混乱,应予以打击”在原文第二段:有人说网络语言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严肃性、规范性,使语言秩序混乱,应当对此予以坚决“打击”。
C.因果倒置。原文第四段:网络语言的“流行周期”只有短短三个月,因为它紧跟时代步伐,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这样的网络语言,其“寿命”自然不会太长。
D.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两句:“网络热词的‘存活率’很低,但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优秀网络语言,无疑是对汉语言文库的一种有益补充和丰富。”“汉语言能够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绽放灿烂夺目的光芒,不正是不断补充和丰富、与时俱进的结果吗?”
故选B。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所以必须坚决取缔网络语言”错。原文第五段“否则,就会引起别人不解、误解甚至反感”,并没有提及要“坚决取缔网络语言”;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应当对此予以坚决‘打击’”“这有点小题大做,网络语言根本没有其所言‘恐怖’”,证明网络语言有其存在的价值。
故选C。
3.①林冲出门沽酒前熄灭屋内炭火,拽门、锁门等动作,体现了他做事细致、谨慎的性格特征。
②将火“盖”了,把门“锁”了等动作,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足见草料场的大火是有人故意为之。(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体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等方面来解答。就选文而言,此处的描写别具匠心。从人物形象来看,林冲的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可见他潜意识中做事就很细致入微,足见他的个性特征。
从情节来看,正因为他的一系列操作,不仅确认灭了火盆里的火,而且还关了两道门,并且锁住了门,排除了草料场失火是由于火盆的可能性,进而可以推断此场大火应该是有人故意为之。
4.①渲染紧张气氛:前文“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此处又“下得紧”,更显气候恶劣,让读者情绪紧张;
②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雪下得越来越紧,所以草料场会被压塌,林冲无奈只得另觅歇脚处,推动发展;
③具有暗示意味:天气的恶劣暗示了林冲的经历不寻常,草料场被人纵火,林冲横竖是死,最终反抗。(每点2分,写出两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从人物塑造、氛围渲染、情节结构铺垫、主题暗示等角度思考。
选文中的“雪”不止一次出现,从先前的“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到“下得紧”,可见雪势越来越大。整个世界被大雪笼罩,烘托了紧张的气氛。人们的活动也因此受到影响,如林冲因天气越来越冷,不得不外出寻酒喝;如雪很大,草料场坍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此越来越紧张的氛围,暗示了人物的结局。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分析并运用概念原理的能力。
“法治和礼治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情态中”错误,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故选D。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名著的能力。
“香菱拜宝钗为师”错,应该是“拜林黛玉为师”;“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不是黛玉认可的学诗原则,在“香菱学诗”一回中,林黛玉给香菱挑了这么三个人的诗打底,“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由此可知,新学诗者不可读浅近的诗句,可先读王维五言律,再读杜甫七言律,次再读李白七言绝句,揣摩名家诗作的写法。
故选C。
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意思的能力。
“游”,应该是“交往”的意思。
故选B。
8.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A.代词,用法与例句相同;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结构助词,的;
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A。
9.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项羽,名羽,字籍”错,应该是“名籍,字羽”。
故选C。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B.小学:古义,小的学问;今义,实施初级教育的学校;
C.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通常用来称呼男性的配偶;
D.秋毫:古今同义,都是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故选D。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正确翻译为“谁给大王出的这条计策?”
故选A。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把握。
根据选文“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来看,主语应该是“沛公”,所以“约为婚姻”是刘邦的计谋,并没有体现“张良让刘邦和项伯成为儿女亲家”。
故选C。
1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原写周公为贤才设宴”错。应为“周公吃饭时,听到门外贤士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
故选D。
14.(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劝学》荀子);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苏轼);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李白);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青玉案》辛弃疾);
(每空1分,有错字、多字、漏字等均不给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评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重要诗文句子的能力。
要特别注意下列字的写法,“谀”“蛟”“幽壑”“潜”“嫠”等。
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
1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常用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运用。
1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常见词语和成语的识记和运用。
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纵然:即使。
内含:①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②内容;③犹含蓄。内涵:①内在的涵养;②逻辑上指概念中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③(语言、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的技艺非常精细巧妙,好像不是人工所能制成。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
故选B。
1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句要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从逻辑来看,应该先有“热爱”,然后是“付出”,排除AB两项;从“废寝忘食”“尽心竭力”两个成语的程度来看,应该由轻到重,所以应该先“废寝忘食”,而后“尽心竭力”。
故选D。
1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句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反语、讽刺;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引用。
故选C。
1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辨别病句的能力。
从搭配来看“解释”和“作用”搭配,“体现”和“特色”搭配,故排除BD;根据上下文语境,前面说“来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所以应该紧接着谈“体现传统文化特色”。
故选A。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具体列举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个例子,都无一例外地启发我们,没有坎坷的经历和人生的低谷,就难有伟大的人物和优秀的作品。
任务导引部分提出,材料的内涵给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方面以启示,要求考生结合自身,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综上,本次作文要求同学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思考磨难、困境与成长、人生的关系。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险阻和磨难,我们要敢于正视逆境,直面绝境,以大无畏的精神,与厄运作殊死搏斗,这样才能跨越险阻,闯过难关,成就更好的自己。
写作时,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材料详实典型,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切不可空发议论。可以围绕“在困境中磨砺人生”这一主旨进行写作。写作时,可以由材料中的某一人物或作品引出话题,然后转换到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挫折与苦难上。并且指出:面对人生的磨难,最正确的做法便是坦然接受,积极面对——快乐人人都想拥有,但是更快乐的是与磨难对抗之后的欣慰与满足。当完成生命与磨难的对抗之后,一个真的猛士便完成了他生命的最大蜕变。
立意:
1.在困境中磨砺人生
2.直面磨难,在磨难中让生命开出多彩之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7页。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