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共30分,非选择题共50分,全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可能用到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Fe-56 Cu-64 Zn- 65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 铜B. 铝C. 铁D. 钙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所以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故选B。
2.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B. 石蜡熔化C. 纸张燃烧D. 干冰升华
【答案】C
【解析】
【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物质的大小、形状、状态、熔沸点变化、发光发热等现象;
【详解】A、玻璃破碎只是玻璃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是物理变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石蜡熔化只是物质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是物理变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纸张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变为奇台的二氧化碳,没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是物理变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C。
3.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有毒,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 -1B. +2C. +3D. +4
【答案】C
【解析】
【详解】NaNO2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氧元素化合价为-2,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NaNO2中氮元素化合价为+3。
故选C。
4. 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A. 磷矿粉B. 硝酸铵C. 硫酸钾D. 氯化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磷矿粉是灰白色的固体。B、硝酸铵为白色晶体。C、硫酸钾钾为白色晶体。D、氯化钾为白色晶体。硝酸铵、硫酸钾和氯化钾从外观看均为白色晶体,只有磷矿粉是灰白色粉末,故与其它化肥从外观看与磷矿粉与其他化肥相区别。故选A。
5. 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酸雨的是
A. O3B. CO2C. COD. N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大气中O3的含量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会破坏臭氧层,不会造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B、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不会形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中毒,不会形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D、大气中NO2含量增多,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会造成酸雨,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 面粉B. 氮气C. 氦气D. 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分析】爆炸是急剧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里,就会在短时间里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
【详解】A、面粉是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
B、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与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C、氦气不具有可燃性,与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与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碳酸钙可作人体的补钙剂B. 甲醛水溶液可作食品保鲜剂
C. 氢氧化钠可作炉具清洁剂D. 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酸钙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氯化钙,所以碳酸钙可作人体的补钙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醛有毒,对人体健康有害,所以甲醛水溶液不能作食品保鲜剂,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所以氢氧化钠可作炉具清洁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所以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气泡,Y不反应。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Z、Y、XB. X、Z、YC. X、Y、ZD. Y、X、Z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应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Y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说明Y的活动性大于银;Z放入硝酸银溶液中,Z没有变化,说明银的活动性大Z,综合所述可知Y活动性大于Z;
根据第二条应用可知,位于氢前金属能将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气泡,Y不反应,说明X活动性大于氢,氢的活动性大于Y,故X的活动性大于Y;综合上述可可知,活动性顺序为X、Y、Z;故选C。
9.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淬火后的钢针可以弯曲
B. 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得到炭黑
C. 用互相刻画的方法,可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
D. 用酒精溶液浸泡捣烂后的牵牛花花瓣,可制得酸碱指示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经过淬火处理的钢针冷却后硬度增大,钢针的塑性和韧性降低,不能弯曲,说法不正确;
B、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用一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能获得炭黑,说法正确;
C、硬度大的金属能在硬度小的金属上刻划出痕迹,可用互相刻画的方法比较金属的硬度,说法正确;
D、某些植物的花瓣的汁液可作酸碱指示剂,用酒精浸泡捣烂后的牵牛花花瓣,过滤后可制得酸碱指示剂,说法正确;
故选:A。
10. 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①:滴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说明浓硫酸有腐蚀性
B. 实验②:试管壁发烫,说明物质溶解过程伴随热量变化
C. 实验③:反应后称量,总质量减小,说明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实验④:测定溶液的pH
【答案】A
【解析】
【详解】A、滴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说明纸被腐蚀炭化,说明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正确;
B、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热,该实验不能说明溶解过程伴随热量变化,错误;
C、一切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则该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总质量减小,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未被称量,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错误。
故选A。
11.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盐酸易挥发,可用于除铁锈
B. 金属铁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铁锅
C. 氧气具有助燃性,常作火箭推进燃料
D.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保护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除铁锈,与盐酸易挥发无关,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金属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热性,可用于制铁锅,与金属铁具有导电性无关,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常作火箭推进的助燃剂而不是燃料,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保护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2. 某种花青素(化学式C15H11O6)是天然的阳光遮盖物,能够阻挡紫外线。下列关于该花青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花青素属于氧化物B. 花青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 花青素由32个原子构成D. 花青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花青素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物质由元素组成,花青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C、分子由原子构成,1个花青素分子由15+11+6=32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1):(16×6),氢元素占比最小,所以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活性炭可将硬水软化
B. 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C. 用食盐水除去热水壶内壁的水垢
D. 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区分棉纤维和蚕丝
【答案】D
【解析】
【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用来除去水中的异味异色,但不能将硬水软化,错误;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不能立即用水灭火,防止发生触电,错误;
C、水壶内壁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食盐不能与碳酸钙、氢氧化镁等物质反应,所以食盐水不能除去热水壶内壁的水垢,错误;
D、棉纤维灼烧有烧纸的气味,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鉴别,正确。
故选D。
14.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 MnO2(KCl)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 CO(CO2) 先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干燥
C. CO2 (HCl) 先通过足量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干燥
D. NaCl溶液(CaCl2溶液) 滴加碳酸钾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故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氯化钾,得到二氧化锰固体,该方案可行,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一氧化碳反应,故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能除去杂质二氧化碳且不会引入新杂质,再通过浓硫酸得到干燥的一氧化碳气体,该方案可行,不符合题意;
C、HCl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碳酸氢钠不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故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能除去杂质HCl且不会引入新杂质,再通过浓硫酸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该方案可行,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氯化钠与碳酸钾不反应,故滴加碳酸钾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能除去杂质氯化钙,但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该方案不可行,符合题意
故选:D。
15. 往一定量某浓度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溶液的pH随滴入Ba(OH)2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甲,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电导率越高表示溶液的离子浓度越高,导电性越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由图甲可知CuSO4溶液显酸性
B. 图乙中B点和D点电导率相同是因为它们溶液的成分相同
C. 图乙中的C点表示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液体的pH=7
D. 图乙中D点表示滴加Ba(OH)2溶液大于50mL且溶液呈碱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如图甲所示,未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溶液的pH=5,根据pH<7的溶液显酸性,说明硫酸铜溶液显酸性,说法正确;
B、图乙中根据溶液的导电率在B点后还在下降,说明B点时硫酸铜未完全反应,根据分析可知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而D点是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导电率继续升高的结果,说明此时是氢氧化钡溶液过量造成的,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钡,两点虽然导电率相同但溶液成分不同,说法错误;
C、如图乙中的C点表示此时溶液的导电率最低,可知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最低,分析可知: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是两种不溶物,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是最小的,故说明C点表示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液体的pH=7,说法正确;
D、图乙中D点表示氢氧化钡溶液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钡,氢氧化钡溶液是碱溶液显碱性,结合图甲可知:滴加Ba(OH)2溶液大于50mL,说法正确。
故选B。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6. 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选用A、E装置制取O2,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
(2)实验室可用_____(填字母)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写出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答案】(1) ①. ②.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2) ①. BC##CB ②. 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选用A、E装置制取O2,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小问2详解】
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发生装置选择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收集装置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选择C,实验室可用B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17.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_____。
(2)化石燃料煤、_____和天然气的过度使用加剧了温室效应。
(3)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这种应用与化学中的___作用有关。
(4)必需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其中缺铁会引起 (填字母)。
A. 贫血B. 夜盲症C. 坏血病D. 甲状腺肿大
(5)酒精具有可燃性,写出酒精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
(6)请设计实验鉴别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完成实验报告。
【答案】(1)二氧化碳##CO2
(2)石油 (3)乳化 (4)A
(5)
(6) ①. 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向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 ②. 一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另一支试管中无白色沉淀产生 ③. 有白色沉淀产生的试管中原样品是氢氧化钙,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原样品是氢氧化钠(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故“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小问3详解】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是因为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珠分散成无数小的油滴水随水流走;
【小问4详解】
A、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正确;
B、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错误;
C、人体区分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错误;
D、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错误。
故选A;
【小问5详解】
酒精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6详解】
根据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不反应,则可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向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可观察到一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另一支试管中无白色沉淀产生,则有白色沉淀产生的试管中原样品是氢氧化钙,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原样品是氢氧化钠(答案合理即可)。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9分)
18. 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填字母)。
A. 医用酒精B. 碘酒C. 碳酸饮料D. 泥浆水
(2)在实验室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_g,水的体积为_____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其质量,然后_____(按操作的先后顺序选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
B.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该步骤中不把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的原因是_____。
③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④溶解:将量取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⑤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3)以下操作会导致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填字母)。
A. 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加水溶解
B. 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并将水全部倒入上述烧杯中
C. 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部分溶液洒出
D. 盛装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没有干燥,残留少量蒸馏水
(4)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2℃时,将80g甲物质加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②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得到的都是饱和溶液
B.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甲 > 乙
C.析出晶体质量多的是甲
D.所得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质量相等
(5)某工厂利用废铁屑与废硫酸反应制取硫酸亚铁。现有废硫酸9.8t(硫酸的质量分数为20%)与足量的废铁屑反应,可生产FeSO4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1)ABC (2) ①. 8 ②. 92 ③. BA ④. 氢氧化钠易潮解且有腐蚀性 (3)ABD
(4) ①. 饱和 ②. AC
(5)解:设产生硫酸亚铁质量为x。
答:产生硫酸亚铁的质量为3.04t。
【解析】
【小问1详解】
A、医用酒精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符合题意;
B、碘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符合题意;
C、碳酸饮料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符合题意;
D、泥浆水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小问2详解】
①在实验室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水的体积为;
②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其质量,然后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确定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后,再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直至天平平衡,故操作顺序为BA;该步骤中不把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是因为氢氧化钠易潮解且有腐蚀性;
【小问3详解】
A、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敞口放置会使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使溶液中水的质量偏大,根据,则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B、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造成实际取水的体积偏大,则溶液中水的质量偏大,根据,则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C、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部分溶液洒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会受影响,不符合题意;
D、盛装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没有干燥,残留少量蒸馏水,会使溶液中水的质量偏大,根据根据,则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故选:ABD;
【小问4详解】
①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则此温度下将80g甲物质加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恰好能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②A、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溶解度均减小,则得到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至t1℃,得到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甲=乙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甲>乙、溶剂质量乙>甲,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晶体析出,溶剂质量不变仍为乙>甲,由于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则所得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乙>甲,则析出晶体质量多的是甲,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甲>乙、溶剂质量乙>甲,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晶体析出,溶剂质量不变仍为乙>甲,由于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则所得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乙>甲,则所得溶液质量乙>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小问5详解】
计算过程见答案。
19. 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硅和氧化铁。以菱锌矿为原料制备ZnSO4·7H2O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二氧化硅难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菱锌矿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酸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
(4)滤液1中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
(5)“转化”中加入足量锌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Zn+Fe2(SO4)3=ZnSO4+2FeSO4和_______(写一个即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在“转化”中发生的都是置换反应
B. 理论上滤液2的质量一定比滤液1的质量大
C. 滤渣乙中各成分均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
D. “粉碎”是为了使菱锌矿在“酸浸”中与稀硫酸充分反应
【答案】(1)混合物 (2)固体部分溶解,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色
(3)将碳酸锌完全转化为硫酸锌,提高产率
(4)H+、Zn2+、Fe3+
(5)## (6)BCD
【解析】
【小问1详解】
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硅和氧化铁,因此菱锌矿属于混合物;
【小问2详解】
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硅和氧化铁,将菱锌矿粉碎后加入过量稀硫酸,稀硫酸与ZnCO3反应生成硫酸锌、二氧化碳和水,稀硫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二氧化硅难溶于水且不与稀硫酸反应,因此“酸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色;
【小问3详解】
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将碳酸锌完全转化为硫酸锌,提高产率;
【小问4详解】
“酸浸”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稀硫酸与ZnCO3反应生成硫酸锌、二氧化碳和水,稀硫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则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滤液1中含有硫酸锌、硫酸铁和过量稀硫酸,则滤液1中含有的阳离子是H+、Zn2+、Fe3+;
【小问5详解】
滤液1中含有硫酸锌、硫酸铁和过量稀硫酸,“转化”过程中加入足量锌粉,已知发生的反应为锌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硫酸亚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铁>氢,则另外发生的反应为锌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6详解】
A、由第(5)小问可知,在“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其中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滤液1 在“转化”中加入足量锌粉,由可知,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由可知,加入固体无气体、沉淀生成,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由可知,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故理论上滤液2的质量一定比滤液1的质量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转化”中加入足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乙,由第(5)小问可知,在“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则滤渣乙中含有铁和锌,铁、锌均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粉碎”是为了增大菱锌矿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菱锌矿在“酸浸”中与稀硫酸充分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CD。
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6分)
20. 图中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俗称纯碱;G、H、J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其中A、C、D、F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F中元素质量比为4:1;D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B_______,D_______。
(2)写出G → J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写出H与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①. Na2CO3 ②. Fe2O3
(2)
(3)
【解析】
【分析】图中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俗称纯碱,则B为碳酸钠;G、H、J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其中A、C、D、F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F中元素质量比为4:1;D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则D为氧化铁;A能与D(氧化铁)、B(碳酸钠)反应,则A为酸,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则A为盐酸;D(氧化铁)能转化为单质H,则H为铁;B(碳酸钠)能与C相互转化,C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则C为二氧化碳;单质G能转化为C(二氧化碳),则G为碳单质;E能与D(氧化铁)、H(铁)、B(碳酸钠)反应,E能转化为A(盐酸),则E为硫酸;E(硫酸)能与F反应,F能与G(碳)反应,F能转化为C(二氧化碳),且F中元素的质量比为4:1,则F为氧化铜(氧化铜中铜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4:16=4:1);E(硫酸)、F(氧化铜)均能转化为I,H(铁)能与I反应,则I为硫酸铜;I能转化为单质J,F能与单质J相互反应,G(碳单质)能转化为单质J,则J为铜。代入验证,推论合理。
【小问1详解】
B为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D为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
【小问2详解】
G→J为碳和氧化铜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H与I反应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
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1.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
(1)实验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甲同学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_______,他改进了方案: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该溶液中加入_______(填字母),观察到明显现象时,也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A.氯化钡溶液 B.酚酞溶液 C.稀盐酸
(3)乙同学认为实验3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表明氢氧化钠与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丙同学重新设计三个实验验证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三条曲线。
实验1:50mL稀盐酸与50m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曲线a);
实验2:50mL稀盐酸与50mL蒸馏水混合(曲线b);
实验3:50mL氢氧化钠溶液与50mL蒸馏水混合(曲线c)。
实验分析:增加实验2、实验3对比的目的是_______。
实验结论:①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是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实验反思:丁同学认为丙同学得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不严谨,应该补充_______实验。
【答案】(1)
(2) ①. 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会使气球膨胀变大 ②. AC
(3) ①. 红 ②.
(4) ①.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也会放出少量热,通过对比可证明中和反应放热 ②. 放热 ③. 一个其他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1发生的反应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甲同学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正确,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会使气球膨胀变大;
A、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符合题意;
B、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该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因此通过加入酚酞溶液观察现象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
C、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该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AC;
【小问3详解】
乙同学认为实验3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再滴入稀盐酸,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被消耗掉,所以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由此表明氢氧化钠与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实验分析:增加实验2、实验3对比的目的是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也会放出少量热,通过对比可证明中和反应放热;
实验结论:由图可知,曲线a比曲线b、c的温度变化更明显,说明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反思:因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只是中和反应中的一个反应,不具有普遍意义,所以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不严谨,应该补充一个其他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如果通过补充实验也得出中和反应放热的结果,就能得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
_____
_____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有蓝色沉淀生成
气球变大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氢氧化钠不与盐酸反应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共8页。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二模化学试卷.2: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二模化学试卷.2,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