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24分)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能力。
B.”也表达了对城市文明的向往”这一表述是无中生有。
C.目的表述不全。材料二原文是说“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
D. “因为要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遥远边地农村面貌”张冠李戴。同时,也无因果关系。
2.B【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偷换概念,原文“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选项将“湘西世界”替换为“作品构建的世界”;故选A。
3. ①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则大多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②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是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可知,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结合材料二“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可知,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则大多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
②结合材料二“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可知,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结合“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可知,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是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
4.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发挥她的才能,她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错误。梁月鹅不是不满意现在的工作,而是她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她,她更适合在北大荒那片土地上开荒种田。
5.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最主要是为了表现其驾驶拖拉机的熟练。”分析不全面。几个动词的使用,不仅勾勒出梁月鹅驾驶拖拉机的熟练,更是与坐办公室的情况相对比,表现梁月鹅在北大荒工作的踏实。
6.不同点:(1)选取的对象不同:本文选取的是草甸里的草和月亮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边城》中选取的是白河中的自然之景,深潭的清澈,潭中的游鱼细石;再写两岸的高山的细竹。(2)主要描写手法不同:本问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象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洁白、美丽。《边城》色彩搭配调和:深翠的细竹、娇颜的桃花、紫花布衣裤、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总是那么妥帖、调和;动静变化相宜:水中游鱼来去、紫花布衣裤像旗帜一样在风中摆动,为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动态的生机。(3)表达的情感不同。本文写了草甸里的草、天鹅、天鹅蛋和月亮柔媚的清辉,小说中的人物是去开垦北大荒的,他们有着壮志豪情,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即使是荒草甸子,也显得格外美丽,这草甸月色也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边城古朴醇厚而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也塑造了边城人善良淳朴、柔韧刚强性格。可以说,边城就是一个建在水上的桃花源。(每点2分)
二、古诗文阅读(49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7-10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7.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我有亲父兄”的“父兄”是偏义复词,这里单指哥哥。
8.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手”: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亲手种植。
B.“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转过身向西望只能长长的叹息。
C. “仕”: 名词作动词,做……官。句意:年轻的时候做伪朝的官。
D.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句意:雨水向下灌注
9、【答案】A 【解析】A全错,笃:病重;志:一种文体名。此处指《项脊轩志》一文。; B项,每:常常;C项,制:规制,格局;D项, 全对
10. 【答案】 B 【解析】 连词,因为。
11. 【答案】BDF (对一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
“或择地而蹈之”语意完整,“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故B处断;
“时”是动词,与“然后出言”构成顺承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故D处断;
“行不由径”中,“径”作“由”的宾语,故F处断。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的掌握能力。
A.正确。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句意: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B.正确。拥立/站。 C.正确。到/出嫁
D.“意思相同”错误。帮助/等待。句意:总是经常帮助好人。/恐怕年岁不等待我。
1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第三个儿子”错,国人立的是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中子”,即“仲子”,第二个儿子。中国的传统中,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14. 【答案】(1)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
(2)我想接受诏命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许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宗”,意动用法,以……为宗,归向;“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2)得分点:“奔驰”,奔走效劳,文中指赴京就职;“则”,表转折; “告诉”,申诉(苦衷);“许”,被许可
15.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3分)
【答案】①“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扬他们“求仁得仁”。
②“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武王这样做是臣子弑君;伯夷叔齐作为商朝的遗民,宁愿饿死,不食周粟。
③“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
④“悌”。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和孔子的评价“求仁得仁”可知,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体现的是“仁”。
结合“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藏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可知,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宁愿饿死,不食周粟,体现的是“义”。
结合“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可知,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体现的是“孝”。
结合“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可知,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
参考译文: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子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领,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言道:“父亲死了不下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送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这样,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最终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距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天道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富贵几代不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作者回忆了当年在绮楼潇洒的生活”错,这是闺怨诗,是借思妇之口吻回忆往昔;“又感叹人生无常、前景凄凉的现实”错,应是借思妇感叹“市朝更改”“凄凉万载”,主要是表达国家覆灭的凄凉。
17. 【答案】①寄托思妇闺怨抒发亡国之痛。明是写闺怨,实则抒国恨。
②乐景衬哀情。上阕春光正好,思妇却忧愁苦闷。
③今昔对比。下阕回忆当年繁华情景,与今日的孤寂冷落形成对比,恰似天上人间。最后市朝更改,凄凉永久,一切皆空,感慨万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借助思妇而抒发亡国之痛。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当是流落民闻的豪门歌妓,一生经历了人世的荣辱升沉。全诗以思妇口吻写作,上片写佳期如梦、情人离去、雨败梨花、风吹柳絮等不如意情事,极力渲染愁怨的氛围,传达出伤心断肠的情绪;下片则描摹当年绮楼画阁、歌舞欢乐的场面,作为繁华、兴盛的象征,感叹“市朝更改”后的凄凉。明是写闺怨,实则抒国恨。“一自市朝更改”,实为江山易代。故此词今昔对比的忧思,远比慨叹世态炎凉深广。
乐景衬哀情。上片“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春如海”写出春光明媚美景,而面对这春光,思妇却“辜负天工”,心绪惆怅,景越美,愁越深;“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欸乃”,“堪采”写出红兰花开得正好,是美景,而思妇见到带着晨露的红兰,却倍觉独宿之凄楚。这是以乐景衬哀情。
今昔对比。上片主要写思妇的孤寂、惆怅、凄凉,写故乡松江的眼前景物,触目烟花都成愁怨。而下片是回忆当年繁华情景。“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是对当年繁华情景的具体刻画,真个是彻夜笙歌,风流体态,与今日的孤寂冷落,恰似天上人间。下片过去的热闹繁华与今日的孤寂冷落形成对比,“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最后市朝更改,凄凉永久,一切皆空,感慨万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天堑无涯 重湖叠?清嘉 (4)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6)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今已亭亭如盖矣
三、语言运用(17分)
19.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这里不强调“名”与“实”的关系,因为上海之前并没有“慈善之都”的名声,故应用“当之无愧”。
②“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这里的对象是慈善事业的发展,故应用“蒸蒸日上”。
③“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这里因“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转型节点”,有需要“引导”之意,而不是只要“顺应趋势办事”即可,故用“因势利导”更好。
④“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大。“从中渔利”,从中间捞取好处,贬义词。这里没有贬义,故应用“大有裨益”。
20.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成分残缺,“……看来”之前应有介词“在”与之相呼应。
第二处,语序不当,“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中“当代”应修饰“慈善事业”,而非“发展”,要调到“慈善事业”前。
第三处,搭配不当,“由……向……”能与“转变”相搭配,但不能与“变化”相搭配。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三处错误都改正,表述无误的是C项。
21. (5分)【答案】①拟人。赋予蜜蜂、树叶两个事物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蜜蜂和树叶尚懂得感恩,为下文写人蓄势。
②对偶。前后两句词语两两相对,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蜜蜂和树叶懂得感恩的品质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用“知道”“道谢”赋予蜜蜂、树叶两个事物以人的情态和动作,“还知道嗡嗡地唱着道谢”“还知道飒飒地响着道谢”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蜜蜂在采完蜜,树叶被吹得清爽后尚懂得感恩,用拟人手法由物及人,为下文写人蓄势。
②这句话中间用分号隔开,表明前后两句内容上是并列的。前句由“蜜蜂”领起,后句由“树叶”领起,两者都是事物名称,词性相同,两句中“花丛”和“清风”、“嗡嗡”和“飒飒”都是两两相对,词性相同,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属于对偶句式,作者用整齐的对偶句式把蜜蜂和树叶懂得感恩的品质有层次地表达了出来。
22.【答案】①我们往往容易忘记了需要感恩
②很多人似乎并不善于表达出来
③内心很少有爱,傲慢、自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句“我们还不如蜜蜂和树叶”“有时候”可知,此空是把人在感恩方面的表现与蜜蜂和树叶作对比,有时候我们还不如蜜蜂和树叶,往往会忘记需要感恩,所以此空可填“我们往往容易忘记了需要感恩”。
②处,根据“可是”一词可知此空内容与前面“无论是古诗文还是民间俗语中,都有大量关于感恩的内容”构成转折关系,根据空后“一直习惯于用‘大恩不言谢’‘羞于表达’‘不善言辞’之类的说法搪塞”可知,此空是说很多人似乎并不善于将感恩之情表达出来。
③处,此空是说不懂感恩的人的表现,根据前面的分号可知此空内容与前面懂得感恩、乐于感恩的人的表现“往往谦虚、善良”形成鲜明对比,不懂感恩的人内心很少有爱,往往傲慢、自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写作指导】材料介绍了两种眼光:历史的眼光和新闻的眼光。导写部分要求考生分析青年人应该以何种眼光去观察、感受、体悟当今时代。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这里的“远”显然是指和当今时代社会现实的距离,“远视”可以是追溯过去,也可以是着眼未来。前者要求我们回顾历史,思考历史对于人的借鉴意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后者则代表着一种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眼光,强调要着眼于未来,思考时代未来的发展趋势,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两者都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全面地了解现实。
新闻的眼光要“近视”,这里的“近”指的是要贴近现实社会,要关注时代发展,紧贴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而非囿于经验和过去。认清当今时代的现实、局势及其发展中的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担起历史使命、获得更多发挥空间。
至于这两种眼光应该如何选择,材料并未明确取谁舍谁的情感倾向,因而写作时可以论述这两种眼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有历史的眼光和新闻的眼光,兼顾“远视”与“近视”,才能够真正把握时代发展。当然,也可以在比较两种眼光之后,结合当今时代的具体特征,从其中一种眼光出发着重展开论述。
【参考立意】①以史为鉴,擦亮认识现实的慧眼;②着眼未来,目光长远,深刻体悟时代发展之要义;③青年既要瞻“前”顾“后”,也要立足当下;等等。
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五中学等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五中学等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福建省八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2324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pdf、2324高二下期中语文答案docx、2324联考高二下期中语文答题卡docx、2324联考高二下期中语文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高三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高三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