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35份)
2025年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章末提升课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章末提升课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19页。
第一章 章末提升课知识网络①西 ②东 ③逆 ④顺 ⑤北极星 ⑥近似正圆的椭圆⑦相同 ⑧赤道 ⑨两极 ⑩快 ⑪慢 ⑫恒星日 ⑬恒星年⑭太阳日 ⑮4 ⑯24 ⑰0时 ⑱地转偏向力 ⑲右 ⑳南 ㉑赤道 ㉒最长 ㉓最短 ㉔极昼 ㉕昼夜等长 ㉖冬至 ㉗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㉘大 ㉙太阳直射点 ㉚冬至 ㉛太阳直射 ㉜极昼、极夜 ㉝南北回归线 ㉞正午太阳高度专题指导微专题一 太阳视运动与影子问题精讲点拨1.太阳周日视运动: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1)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为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为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3)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为东南→正南→西南。2.日影朝向及长短的变化规律(1)日影朝向、长短与太阳位置的关系①太阳在天空的方向与日影朝向相反。如太阳在西北天空,则日影朝向东南。②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长—短—正午最短—长。(2)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①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北;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朝南。②正午日影的长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增。③太阳直射点处,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④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垂直物体正午影长的公式:影长=物体长度×cotα。(α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3)日出、日落的方向及日影朝向①北半球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此时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②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③北半球冬半年,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④从冬至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逐渐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南;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北。(4)极点的日影朝向北极点的任何方向都是南,南极点的任何方向都是北,所以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北。应用体验 下图示意某日某地太阳视运动轨迹,其中E表示东,W表示西,N表示北,S表示南,13°26'、33°26'为该地的太阳高度。据此完成1~2题。1.据材料可推出该地( )A.纬度应为80°NB.当天为9月23日C.纬线圈与晨昏圈相切D.太阳高度最小时地方时为0时2.该日之后一个月内( )A.北京日照时间逐渐缩短 B.我国南北地区温差最小C.福州日出方位位于东南方 D.海南正午日影逐渐变长DC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最大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33°26',最小太阳高度为13°26',结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可推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33°26'+13°26')/2=23°26',且该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方,子夜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最终得出该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南回归线),B错误;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南回归线),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3°26',该地纬度=(90°-33°26')+23°26'=80°S,A错误;该地所处纬度为80°S,不与晨昏圈相切,C错误;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时,太阳位于正北,地方时为12时,而太阳高度最小时,太阳位于正南,地方时应为24时(或0时)。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日为12月22日前后,之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北京日照时间逐渐变长;该日之后的一个月内正值北半球的冬季,我国南北地区温差相对较大,而不是最小;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福州日出方位一直位于东南方;海南正午日影逐渐变短。我国某中学生在郊区的空旷地(106°E)观测了某月两日的太阳视运动状况,并绘制了太阳视运动图。据此完成3~5题。3.该月可能是(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4.图示观测月,该地日出方向为( )A.东北方向 B.正东方向C.东南方向 D.正南方向5.图示观测月,该地( )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B.日出日落太阳高度变大C.正值天文四季中的夏季 D.自转的线速度逐渐增大DCA解析 第3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图示两个日期的昼长都小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该地该月1日的昼长比30日长,说明该月昼长逐渐变短,太阳直射点持续向南移动,据此判断可能是11月。第4题,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除极夜区外,均日出东南方向。第5题,根据该地该月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判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持续南移。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日出日落的太阳高度为零,不会变大;该地不可能处于天文四季中的夏季;该地纬度一定,自转线速度不会逐渐增大。微专题二 二十四节气精讲点拨1.二十四节气简介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天体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的起点和终点而得出,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规律所形成的体系。它把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注:各节气具体日期前后浮动1—2日。 3.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概位置 4.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方法技巧】 二十四节气在解题中的应用在高中地理解题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二分二至日,重点记住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的地理纬度和时间,可推算出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大概位置。以春分到夏至为例,有6个节气的时间,纬度间隔23°26',相邻节气相差纬度约4°,时间约15天,一个月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约8°。 应用体验日、气、朔是中国古代历法(下图)的3种基本元素。“日”就是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气”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从冬至日开始,到下一个冬至日,是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划为24份,称为二十四节气。“朔”指的是阴历每月初一的时候日、月之间的位置关系所体现出来的月相。古代先民根据历法将太阳升落方向用太阳方位角来表达,如“三七出甲入辛地,四六生寅入戌方”。日出方位角,即日出时太阳所在方位与正东方向的夹角。读图,完成1~3题。1.“三七出甲入辛地”指阴历三月、七月( )A.日出方位角正东偏北约15° B.日落方位角正西偏北约30°C.日出方位角正东偏南约30° D.日落方位角正西偏南约15°2.图中白露的日期大约是( )A.10月8日 B.9月7日C.7月23日 D.8月7日3.从“气”开始日期的六个月内( )A.乌鲁木齐市白昼渐短,黑夜渐长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C.北京室内正午采光面积逐渐变小D.海口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ABC解析 第1题,歌诀“三七出甲入辛地,四六生寅入戌方”指阴历三月、七月,在“甲”日出,在“辛”日落。由图可知,“甲”即日出方位角是正东偏北约15°,A正确、C错误;“辛”即日落方位角是正西偏北约15°。第2题,秋分大约是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白露是秋分的前一个节气,相差约15天,据此可推知,白露大约是每年公历9月23日-15天=9月7日。第3题,由材料可知,“气”开始日期为冬至日,从“气”开始日期的六个月内指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6月22日前后,此段时期内,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北移经赤道到北回归线。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从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北京位于40°N附近,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而采光面积大小与正午太阳高度成反比,故采光面积逐渐变小;海口纬度约为20°N,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先变大,当太阳直射20°N时达到最大值90°,随后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