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35份)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背景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蒸发作用,气候异常,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思维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任务一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过程
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水分交换活跃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3.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拓展延伸】 1.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2.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图解地理】 图示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大概念提取】 利用平衡思想分析地球不同地区的水热交换由于水的循环运动,全世界蒸发和降水保持平衡。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是基础,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是途径,它们都是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才得以实现的。不同纬度海区热量盈余和亏损是不同的。在低纬度海区海洋释放的热量低于接受的热量,有热量盈余;在高纬度海区海洋释放的热量多于接受的热量,存在热量亏损。低纬度海区盈余的热量主要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输送到高纬度地区并释放。
【生活实践】 1.热带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海面蒸发旺盛,向大气输送的水汽也丰富;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大气通过运动影响海洋,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活跃。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3.海浪、风海流都是大气将能量传递给海洋的表现。
【填图绘图】 读海洋与大气间水分与热量交换示意图,写出数码代表的环节。
提示 ①太阳辐射 ②长波辐射 ③传导对流 ④蒸发 ⑤降水
“海浩”是指海面上出现白茫茫云雾的现象。某年11月30日清晨,山东青岛经历寒潮天气时,青岛近海海域像开了锅,海面上“蒸汽腾腾”,海水仿佛被煮沸了一般;船只、海岛影影绰绰,仿佛置于云层之上,如梦如幻。下图为青岛近海海面出现的“海浩”奇观图。据此完成1~2题。1.“海浩”景观的形成反映出( )A.海—陆间的水汽输送B.海—气间的水热交换C.海面风力较小D.水温低于气温2.“海浩”景观的形成有利于( )A.加大海—气间热量差异B.维持水热平衡C.加大海—气间水分差异D.维持大气稳定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青岛经历寒潮天气,当干冷的气流经过暖湿的海面时,导致海面水汽凝结形成冰晶,“海浩”现象反映出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不是海—陆间的水汽输送,也不是海面风力较小导致的,B正确,A、C错误;由材料可知水温比气温高才能使暖湿海面水汽凝结,形成“海浩”,D错误。第2题,“海浩”现象是寒潮过境时干冷气流与海面暖湿气流发生水热交换,暖湿气流遇到干冷气流凝结形成冰晶,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可以维持水热平衡;“海浩”景观的形成加强了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大气变得更不稳定,可减小海—气间热量差异和水分差异。
任务二 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 的现象。 (2)影响
2.拉尼娜现象(1)概念: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 的现象。 (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差增大→气候异常。
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加;东部下沉气流增强,降水减少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拓展延伸】 沃克环流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向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生活实践】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影响我国的台风次数往往减少;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年份,影响我国的台风次数往往增多。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我国冬季易出现暖冬;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年份,我国易出现冬冷夏热的状况。
【填图绘图】 下图表示厄尔尼诺年秘鲁渔场的关联图,将①鱼类和海鸟大量死亡、②上升流减弱、③浮游生物减少、④营养盐类减少填入下图中正确的位置。(只填数码)
提示 Ⅰ—② Ⅱ—④ Ⅲ—③ Ⅳ—①
情境探究2022年8月3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官方发布了一篇名为《WMO预测本世纪首次“三重”拉尼娜现象》的文章,该组织预测:旷日持久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至少持续到年底,成为本世纪首个“三重”拉尼娜现象,连续跨越北半球三个冬季(南半球夏季)。
(1)(区域认知)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各有何异常表现?
(2)(综合思维)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有何不同?
提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
提示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当东南信风增强时,发生拉尼娜现象。
(3)(地理实践力)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域沿岸地区气候有何异常?
提示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加,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增大;而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的概率增大。
(4)(人地协调观)秘鲁应如何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
提示①在受灾地区采取应急行动,指导民众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应采取的必要安全措施。②开展厄尔尼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③农业区制定防范洪涝灾害方案,加快正在建设中的防洪工程,疏通排水道,加固路桥。④捕捞区根据气候条件和生物资源条件调节捕捞时间。⑤文化旅游区加强对沿海地区考古遗址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思维建模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西经120°至西经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常年0.5 ℃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图为2018—2021年关键区海表温度距平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A.2018年以拉尼娜状态为主B.2019年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C.2021年以厄尔尼诺最为典型D.5—9月多出现拉尼娜状态
2.2020年末,赤道附近( )A.秘鲁西部沿海上升流减弱B.中东太平洋低纬信风减弱C.印度尼西亚可能发生旱灾D.中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增强
沃克环流是指东太平洋洋面上空气因冷下沉,然后顺信风向西到达西太平洋,因温度升高而上升,在高空再向东运动,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下图)。据此完成1~2题。1.赤道地区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增强时,该地及周边大气环流的特点是( )A.赤道低压势力减弱B.东南信风势力增强C.南亚季风势力减弱D.印度尼西亚的火山加剧喷发2.沃克环流势力减弱,对我国的影响可能是( )A.长江中下游雨季提前B.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涝C.全国大部常冬冷夏热D.北方地区夏秋季连旱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作业ppt课件,共19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案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太阳辐射能,高低纬度,海陆间,大气运动,不同地区,秘鲁寒流,冷水性鱼类,洪涝灾害,二氧化碳,全球变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文配套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