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射洪中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面文段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春天姗姗来迟,草木萌发,阳光和煦,燕子呢喃,草长莺飞。嫩绿的麦苗,轻捷地从土里钻了出来,与田边的高树俯仰生姿。微风拂面,心旷神怡,湖水波光粼粼,柳丝轻拂河堤,鸟儿总是唱着嘹亮的歌,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赏花踏青的男女老少,离开喧嚣的城市前仆后继奔向田野。喜欢露营的人,在幽寂的山涧旁驻足,把帐蓬安扎在潺潺的溪水边。热衷拍摄的人,背起相机,长途跋涉,奔赴天涯海角。人们沉醉在明媚的春光里,不负韶华。
A. 明媚(mèi) 萌发(méng) 拂面(fú) 天涯海角(yá)
B. 嫩绿(nèn) 潺潺(chán) 河堤(dī) 心旷神怡(guǎng)
C. 喧嚣(xiā) 焕发(huàn) 粼粼(lín) 勃勃生机(bó)
D. 姗姗(shān) 呢喃(ní) 嘹亮(liá) 俯仰生姿(yǎng)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心旷神怡(guǎng)——kuàng;
故选B。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才,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B. 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C. 规划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 大雁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向每个刚刚熔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就地取才——就地取材;
B.砰砰——怦怦;
D.熔化——融化;
故选C。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农人的眼中,种子是为人处世的品德象征。儿时的我经常惹是生非,爷爷就告诫我:“宁要硬种子,不做坏壳子。”
B. 作为航天人,我们有责任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敢于坚持、敢于胜利是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
C. 全球经济整体疲软之际,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必将为世界经济增强稳定性,注入新动能。
D. 琳琅满目的住宅楼、宽敞通达的柏油路、红火热闹的商业街……走在恩施新农村,如同置身于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惹是生非:招引是非,引起争端,制造麻烦。本句用来形容“我”小时候经常惹事,使用正确;
B.义无反顾: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本句用来形容航天人毫不畏惧困难的意志,使用正确;
C.乘风破浪:意思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形容办事一帆风顺,发展迅猛,也比喻志趣远大,勇往直前。本句用来形容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的势头,使用正确;
D.琳琅满目:比喻精美、珍贵的东西非常多,随处可见。多指书籍、工艺品或诗文内容。本句用来形容住宅楼,对象误用,使用不正确;
故选D。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广州打造“零换乘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将构建区域1小时生活圈。
B. 为了防止风沙不进入封闭区,神舟十六号的每一层平台都加装了密封设备。
C. “广彩”是西关五宝之一,以色彩绚丽、工艺繁复的独特风格享誉海内外。
D. 2023年5月我国科考队员再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提升了科学考察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成分残缺,删去“随着”;
B.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D.词语搭配不当,应把“提升”改为“完成”;
故选C。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央视著名节目《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的深层含义其实是精神价值的传承。
B.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
C. 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依托数字技术,汇聚优质资源,营造互动场景,展示阅读成果,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读书空间。
D.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D.有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独立引用,引号外的句号应该移到引号内;
故选D。
6. 下面是某同学摘录的介绍围棋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围棋有“三得”,即“得好友、得人和、得心语”。
②围棋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③不仅如此,围棋还常被人们称作“头脑体操”,能使头脑得到锻炼,促进健康,可“得天寿”。
④也就是说,围棋可以使人们广交朋友,教人与人和谐相处,让人们能够进行心灵的沟通,同时,对人们的健康长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⑤因此,围棋也成为了一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A. ②①④③⑤B. ②①③④⑤C. ①④③②⑤D. ①②④⑤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综合阅读五个句子可知,语段主要介绍了围棋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可确定第②句为首句,指出围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①句总括围棋的三个重要意义,③句“不仅如此”进一步说明了围棋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④句是对①和③句的展开说明,因此,①③④句应按顺序捆绑在一起承接在②句之后;最后⑤句进行总结,说明围棋是一项深受民众喜爱的体育项目。故排序为:②①③④⑤;
故选B。
7. 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蕴含温暖,不起眼的一件物品饱含真情。它们悄无声息地治愈了我们的心灵。即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也有人对你真心以待,给你无微不至的关心。所以,在前行的路上,你应该抬起头来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放慢脚步去感受身边的温情,这样就会收获惊喜。
A. 文中加点词语“治愈”“感受”都是动词。
B. 文中画线的“饱含真情”是动宾短语,“千疮百孔”是并列短语。
C. “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蕴含温暖”一句中,“不经意间”是定语。
D. “即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也有人对你真心以待,给你无微不至的关心”是条件关系复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是假设关系复句,不是“条件关系复句”。故选D。
8.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定风波》。
B.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C. 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龄时常说“贵庚”,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A.《卜算子·咏梅》是陆游的词,不是苏轼的词作。
故选A。
二、积累运用
9. 请在下面的表格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句子。
【答案】 ①. 可汗问所欲 ②. 晓驾炭车辗冰辙 ③. 欲济无舟楫 ④. 千里共婵娟 ⑤. 失道者寡助 ⑥. 非学无以广才 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 ⑧.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⑨. 了却君王天下事 ⑩. 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中的“辗、辙、舟楫、婵娟、寡、提携、赢”等字词容易写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
唐·方干
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
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
【注】欹:qī,依靠,倚靠。
10. 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请简要赏析诗句“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的妙处。
【答案】10. 营造了孤苦寥落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1.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窗外明月高悬,听着虫叫声,表现了诗人的孤苦,触发思乡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氛围、作者情感。
诗题“秋夜”与“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中的“三更”点明时间,在秋天的深夜惊醒;“灯残零落明”,灯影摇曳将息;“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窗外明月高悬,虫儿悉悉索索的叫着,营造了孤楚寥落的氛围;“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写诗人远离家乡在外漂泊,触发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意思是:空空荡荡,透着窗子看着高悬寂寥的月亮,虫儿靠着墙壁悉悉索索地叫着。联系“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可知,这时候是半夜三更,深夜本就寂静,能够清楚地听到虫鸣声,运用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夜之寂寥;联系“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可知,诗人离家很久,漂泊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孤苦,表现了诗人的思乡念亲的情感。
文化实践和表达
12. 某中学九年级(2)班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方案设计】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请将下列活动方案补写完整。
竞猜歌词,走进小说天地→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跨越时空,驱遣文学想象
(2)【口语交际】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答案】(1) ① 讲述故事,畅谈独特感受 ②. 评说人物,神游缤纷画廊
(2)示例:提起小说,你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携起手来,再度走进那一片天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围绕“走进小说天地”这一主题设计两个切实可行活动即可。
根据示例“竞猜歌词,走进小说世界”“跨越时空,驰骋文学想象”可知,活动名称应为两组动宾结构的短语。
如:概述故事,感受人物情怀;分析人物,了解时代背景等。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能力。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开场白的基本要求:①整个开场白要紧扣主题;②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③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这道题要紧扣“走进小说天地”这一主题,可简介小说包含的内容与阅读的意义,或以一两个精彩的小说情节来引入,并注意修辞的运用,以让开场白富有文采。还要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要真挚等。
示例:小说是文学盛宴上的一道美味,人物形象又是小说的灵魂,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沉浮,往往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品析人物形象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今天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再度走进那一天地。
名著阅读
13. ①必须抓紧时间,在敌军增援部队赶到前攻克泸定桥。红军再次征集志愿者。一名又一名红军战士站了出来,表示愿意为此冒生命危险。这些挺身而出的战士中有30人被选中了。他们背着手榴弹和毛瑟枪,即刻爬上铁索,摇荡在汹涌的河上,紧抓着铁索,一步一抓地往前爬。红军的机枪向敌军碉堡怒吼,子弹射在桥头堡上。敌军也用机枪进行还击,而那些红军战士们正摇荡在河水上空,慢慢朝着向他们开枪的敌方狙击手方向前行。第一名战士被打中了,落入下面的急流之中,第二名也掉下去了,接着是第三名。
②许多人陷进了异常诡秘茂盛的水草里,连头顶都没入了沼泽深处,其他同志根本来不及援救。草地上没有柴火,他们只能生吃青稞和野菜。草地没有树木遮蔽,轻装的红军没有带帐篷。到了夜晚,他们只能捆一丛灌木枝,紧紧蜷缩在下面,虽然避不了多少雨。不过,他们最终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胜利——至少强于追赶他们的白军部队,后者迷了路,只能调头折返,结果只有一小部分人生还。
③保尔的小队在自己的地段上清扫积雪。直到这时保尔才体会到,寒冷给人造成的痛苦是多么难以忍受。奥库涅夫给他的那件旧上衣一点也不暖和,脚上那只旧套鞋老往里灌雪,并且好几次掉在了雪堆里。另一只脚上的靴子也时刻面临着掉底的危险。而且,因为睡在水泥地上,他脖子上长了两个大毒疮……一连五天他都强打精神,挣扎着从铺着麦秸的水泥地上爬起来,跟别人一道去上工。
(1)选段①②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大关键性事件。选段③写保尔在铁路上清扫积雪,此后,他患了伤寒和肺炎,这是第 _____次死里逃生。
(2)阅读选文,具体分析红军战士或保尔身上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二选一)
【答案】(1) ①. 飞夺泸定桥 ②. 过草地 ③. 四
(2)示例一: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和过草地时,表现出勇敢无畏、勇于牺牲的精神。
示例二:保尔在修筑铁路时条件艰苦,但仍拖着病体坚持工作,表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第一空:依据“在敌军增援部队赶到前攻克泸定桥”“他们背着手榴弹和毛瑟枪,即刻爬上铁索,摇荡在汹涌的河上,紧抓着铁索,一步一抓地往前爬”可知,这是红军飞夺泸定桥;
第二空:依据“许多人陷进了异常诡秘茂盛的水草里,连头顶都没入了沼泽深处”“草地上没有柴火,他们只能生吃青稞和野菜”等可知,这是红军过草地;
第三空:根据语段可知,这是保尔在修筑铁路,而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严重的伤寒和肺炎,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依据题干选择其中一个即可。
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飞夺泸定桥,表现勇敢无畏、勇于牺牲等精神;红军战士过草地时,随时都有被淤泥吞噬生命的危险,而且缺少粮食,但他们不畏风险,勇敢前行。
保尔在修筑铁路时条件艰苦,但仍拖着病体坚持工作,表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依据“奥库涅夫那件旧上衣一点也不保暖,脚上那只旧套鞋老往里灌雪,并且好几次掉在了雪堆里。另一只脚上的靴子也时刻面临着掉底的危险。而且,因为睡在水泥地上,他脖子上长了两个大毒疮”可知,作者主要通过描写天气严寒、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来表现主人公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
三、阅读理解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缓解气候变化需要碳中和技术
明廷臻 熊寒冰
①4月11日在海南省海口举办的第三届消博会上,绿色可持续理念,低碳可降解的产品,成为各类消费精品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
②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活动变化,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后者包括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变化等。
③全球系统中的碳库主要有4个,分别为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图碳库。大气碳库是4个碳库中最小的,约700Gt(1Gt=10亿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最先引起关注。
④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大量开采和使用岩石圈中以石油,煤、天然气等形式存在的化石燃料,最终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停留在大气圈中。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等生态问题,也会导致森林火灾,干旱、龙卷风等气候异常。
⑤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目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主要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
⑥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核电集团全年发电量为182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1%,创历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⑦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图,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工厂位于冰岛,每年可储存4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把790辆汽车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成本和一些技术难关依旧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
⑧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负碳技术,通过农作物或植物的生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还有一些其他技术,包括陆地增强风化,海洋碱化,均是提升生态系统能力来去除火气中的碳。直接空气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指通过大型风扇提供稳定的大气流动,并结合化学工艺直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和水源的负担,但捕获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600美元,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⑨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
(选自2023年4月25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14.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太阳活动变化和人类使用化石燃料都能引起全球气候系统变化。
B.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会产生各种生态问题和气候异常。
C. 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手段目前均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D. 热催化和光催化技术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中的甲烷,是目前解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15. 根据⑥━⑨段,概述减少温室气体的技术。
16. 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17. 简析第⑧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
18. 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在减碳减排活动中可以做什么?
【答案】14. D 15. 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是实施源头控制,即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是实施过程控制,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可以实施末端控制,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如负碳技术;还有热催化、光催化以及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等技术。
16.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非常高,亟待通过源头控制,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17. “可能”指“也许”“大概”意思,表示推测、估计;这里指:利用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需要大量的土地,这也许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表示一种推测、估计,并不是绝对;所以,“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18. 我们可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产、消费低碳可降解的产品;可以实施“低碳”生活,降低碳排放;同时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保护生态环境;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开发新能源,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开发、利用新技术,减少碳排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D.根据第⑨段“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可知,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由此可知,热催化和光催化技术,还不是目前解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理解有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
根据第⑥段“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可知,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是实施源头控制,即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根据第⑦段“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图,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可知,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是实施过程控制,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
根据第⑧段“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负碳技术,通过农作物或植物的生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知,可以实施末端控制,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如负碳技术;
根据第⑨段“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可知,还有热催化、光催化以及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等技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第⑥段画线句“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可知,“1731.23亿千瓦时”、“95.14亿千瓦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核电集团全年发电量为182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1%,创历史新高”可知,“同比增长16.71%”、“同比增长68.69%”可知,把2021年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与2020年作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核电集团全年发电量为182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1%,创历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可知,这里列举了“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和“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根据“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可知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非常高,亟待通过源头控制,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根据第⑧段“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可知,“可能”指“也许”“大概”的意思,表示推测、估计;
根据第⑧段“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负碳技术,通过农作物或植物的生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知,这里指:利用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需要大量的土地,这也许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表示一种推测、估计,并不是绝对;
所以,“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和启示。
根据第①段“4月11日在海南省海口举办的第三届消博会上,绿色可持续理念,低碳可降解的产品,成为各类消费精品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可知,我们可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产、消费低碳可降解的产品;
根据第②段“后者包括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变化等”可知,我们可以实施“低碳”生活,降低碳排放;同时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第⑤段“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目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主要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可知,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
根据第⑥段“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可知,开发新能源,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根据第⑦段“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图,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第⑧段“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第⑨段“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可知,开发、利用新技术,减少碳排放。
(二)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作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提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9. 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
B. “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C. 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D. 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
20. 请用词语概括父亲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
抗拒——( )——( )——难过
21.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
22. 结合本文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23. 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
【答案】19. D 20. ①. 妥协
②. 兴奋
2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22. 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23. 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D.根据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父亲砍苹果树的原因是:这些树老了,结不了多少果子了;
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根据第⑬段“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
由此可知,标题《父亲和树》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而非“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理解有误;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变化。
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对载苹果树持抗拒的态度;
根据第⑩段“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可知,父亲看到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妥协了,还许下新的愿景;
根据第⑪段“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知,父亲进入了一种持续兴奋的状态;
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词句的赏析。
根据第⑫段“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可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
根据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可知,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可知,父亲明白苹果树对我们的的贡献,表现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
根据第⑦段“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
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
根据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因砍到苹果树而难过,表现父亲与苹果树关系密切,表现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根据第⑭段“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
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第⑭段“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可知,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三)
2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假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假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假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假谓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①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②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官名。④野亭:郊外的亭子。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闻 使 君 到 喜 故 来 奉 迎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使君何日当还 ②得一人之使
B. ①其为人若此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C.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夫君子之行
D. ①去后乃至 ②一狼径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4)下面对文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元方入门不顾”写元方为维护父亲的尊严,不给友人解释机会,主要想表现元方不懂得尊重别人。
B. [乙]中写郭伋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停留了一天,体现了他做人诚信的优秀品质。
C. 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
D. 两文都是人物故事。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于人物的语言描写,而[乙]文则侧重故事情节的叙述。
【答案】(1)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2)D
(3)①“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②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把他送到城外。 (4)A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是“童儿”的三种表现,可断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小问2详解】
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与“君”连用,这里表示对人的尊称,用于表示对方的地位或者身份较高/劳力;
B.不同:作为/替;
C.不同:出行/品行;
D.相同:离开;
故选D。
【小问3详解】
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②重点词语:讫,完成;复,又。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甲]文中“元方入门不顾”写元方为维护父亲的尊严,不给友人解释机会,主要想表现元方的大方,以及孩子的爽直、单纯。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路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从远方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把他送到城外,问:“使君您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四、写作实践(60分,其中书写占3分)。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作文。
25. 题目:请以“与________相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写“快乐”“幸福”“奋斗”“书香”……
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与书香相伴
自我有记忆的时候起,书便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回首与书打交道的日子,心中便有几分快乐,几分激动,但更多的是无限的幸福……
“破”书
三岁,我开始学钢琴,家里便多出了一大沓厚厚的琴书。不知从那儿听到“读书破万卷”这一名句,当时简单至极的思维,迫使我的双手开始发痒。我从钢琴上扯下一本琴书,翻开一看,许许多多的小蝌蚪在五线中上蹿下跳,好不热闹。我一时兴致大发,不管认不认识五线谱,一双小手使劲把一本琴书翻得“哗哗”响。可怜这本哈农指法,不到十分钟便被我扯得七零八落,于是妈妈只得帮我补了又补……
“抄”书
五岁,我睡前钟情于床头的《365夜》,每晚,妈妈都会在我的床前,给我讲书里的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有一回,妈妈要考高级会计师,坐在饭桌前看书,还一边在书上写写画画,作着批注。不懂事的我也把那本《365夜》拿来,摆在桌上,用一支铅笔,在每行的间隔处,涂写一些连我自己都不认识的“火星文字”,这便是所谓的抄万卷书了。
“食”书
一个周末,父母外出,我便把藏在床下的《小故事大道理》随同果汁薯片一起拿出来,准备好好地享受一番。没想,一则小故事还没有看完,粗心的妈妈却忘了钱包,跑回家来拿。慌忙之中,我赶紧把它们全藏回床底下。等妈妈再一次走出门去,我朝床底下一看,只见薯片洒得满地都是,那本《小故事大道理》有一半正在果汁里浸泡着……
“入”书
读书是一种享受。每晚,不管多忙,我都要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就是我的喜怒哀乐;主人公干力气活儿,我也会帮他一起使劲;主人公挨打,我也会和他一起痛……
我喜欢用整段的时间来读书,坐在沙发上,任窗外的阳光洋洋洒洒地落在我身上的每一处。然后深吸一口气,让整个身子都充满着书香,缓缓打开书本,开始那动人的旅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结合提示可知,题目中可填写的内容如“快乐”“幸福”“奋斗”“书香”等等,“相伴”意味着始终是在一起的。本文对相伴事物的意义解读是关键,文中应明确与“我”相伴的是什么,它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或给“我”带来的收获是什么。写作本文,应立足生活,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真实感悟。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本文选材非常宽泛,例如写“与书香相伴”,开篇可写“我”对书的喜爱,照应标题,中间详细叙述“我”是如何与书结缘,“书“是如何让我收获知识,增长智慧,在遭遇困难或挫折时,或在悠闲惬意时,书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力量,书给了“我”什么样的体验等,最后结尾可再抒发一下情感,表达自己对徜徉书海,与书香相伴的向往。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详略得当。
26. 青葱的校园里,是满满的成长印迹;温馨的家庭里,是暖暖的亲情印迹;淡淡的墨香里,是心灵徜徉的印迹;深夜的灯光里,是为了理想拼搏的印迹……一个个印迹串联起来,便是我们人生的轨迹。
请以“印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要求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2分)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生命的痕迹
韶光暂留。爷爷的脸在日光灯下,不满的情绪透过那浑浊的镜片:“你搬走桌子就不能多添一步,把台玻璃底下的纸片花儿都留下?”爸爸甚是不耐烦,换张餐桌,把原来的弃掷,再简单不过的事,拘泥于不明原因的繁琐,实在浪费时间。
“唉,那些好东西,都是想给孩子多看看的,能一天,是一天……”我摊开掌心,看那漏网之鱼——许久前本该垫于桌下的。如此,便成了一去不返,留下的唯一痕迹。
将记忆从过往中翻出,同这张纸片一起,敝帚自珍地数过。
爷爷爱读报,每每叫他不应,定是入了迷。从小看他,一样的姿势,纱窗下,光晕支离破碎,尘埃轻舞,举着报一动不动,隐约闪烁在镜片后的情绪。
只是,不知从何时起,他多了一项工作。变戏法似的,塞给我一张纸片,定睛,原是从报纸上裁剪下的,嗅那表面的味儿,报纸独有的,古老,富有生机,仿若一位从民国翩然而来的故人,用浅浅的语调,念过寥寥,念过婉转。总是敷衍道:“爷爷我回去有空再看。”语罢欲塞入兜中的手被他止住:“好文章啊好文章,不行,你得看,帮你压台玻璃底下,吃饭时随性看看总不浪费时间吧?”日子汹涌地向前,光阴如棋子,落子的位越来越少,年岁越过越薄。
偶然撞见过爷爷裁剪,仿佛雕琢着的工匠,多一分阳光溅落到视野之上,亦是搅扰。“好文章啊好文章,不能荒废了的。”这样划着一道道线,咂嘴,兀自发笑。渐渐受他感染,奶奶也起了兴致,时不时压一张“青少年如何保护视力”,如此类,被爷爷发现,不过几天,便无处可寻。
爷爷的眼光不容置疑。沉浸于那灰白色的纸张,漫步走过烟雨笼罩,黄白交错的苍穹下,看尽更迭的人面,烟花破碎的世事。往往中途吃饭到一半,便凑近了玻璃,一心一念,不知身处何方。奶奶因此少不了责备爷爷,爷爷仍是那一副悠闲模样:“不急,不急,看完再说。”
爷爷也爱惜报纸,却因为剪报,他那里剩余堆积着的,不再完整,残破不堪,与我这里留下的一张,便成为追寻那笔财富的痕迹。
可我知道不止于此,文字领我走过的河山,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路,编织,造就了回忆中的印痕,刻于血液。
那一张张纸片,成了过去。留下的痕迹,在身体中,却磨灭不尽,厚重的复古气息,老一辈的用心,使这痕迹壮大,生根发芽。
一念,百草生。
念那随风,本该沉潜的书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写作的能力。
审题立意: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确定文章抒情、议论的重点应在以下这些方面:生命中淡淡的印迹是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深藏强调了印迹的隐秘性,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则又强调了印迹的美好本质和脆弱性。然而,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潮水般涌来,浸泡你,柔软你,感动你,这又突出了印迹在柔弱的、不起眼的外表下其实是隐服着潮水殷巨大的情感力量的,只是你必须找到那个能“触动它的密码”,才能开启这股力量,而这“密码”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印迹的最本质特征。那么,这个至关重要的“密码”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推论:在生命中能“浸泡你,柔软你,感动你”的东西,无非就是体现着“真、善、美”属性的东西,比如“仁、爱、节、义”等等。而生活中“真、善、美”的具体表现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正面的,而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比如丑中有美、恨中藏爱、假中存真。
选材构思:我们必须慧眼独具,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实际,把自己生命中那些具有“真、善、美”特性的印迹的独特性充分挖掘、表现出来,才能写出个性化的、令人心动的作文。另外,印迹既是淡淡的、细微的、柔弱的,同时又是蕴藏着巨大积极力量的,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把准这个特点,抒情、议论不能写得太多太乱,又不能太少太空,应在充分、具体、形象的记叙基础上做到精警深刻,恰到好处。
角度
内容
出处
叙事
_______________,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诗》
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抒情
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喻理
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_____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全军将士誓死报国的雄心壮志。
李贺《雁门太守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军北伐,统一南北,获得功勋和荣誉的理想。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024年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文昌市部分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4年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文昌市部分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文昌市部分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文昌市部分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广东省海丰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4年广东省海丰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广东省海丰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广东省海丰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四川省雅安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省雅安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四川省雅安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四川省雅安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