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珠三角外围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共199人)回流前后行业类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回流前大多数劳动力所从事行业的主导因素是( )
A. 资源B. 劳动力C. 技术D. 资金
2. 部分农村回流劳动力仍然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村耕地资源丰富B. 农业从业门槛较低
C. 农村人口大量减少D. 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3. 回流后劳动力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基础是( )
A. 外出务工的资金积累B. 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展
C. 城乡交通条件的改善D. 回流前知识技术积累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回流前的劳动力几乎全部选择从事非农职业,其中以制造加工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为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林立,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城市的建设和拓展也催生了大量非农就业工作岗位,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对专业技术和知识要求相对较少,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门槛较低,成为劳动力回流前主要分布行业,主导因素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源、技术或资金,B正确,ACD错。故选B。
【2题详解】
回流前外出务工的目的是较高的经济收入,回流后其职业选择仍会倾向于较高的经济收入,农业生产效益提高才会吸引部分回流乡村劳动力仍选择从事农业生产,D正确。农村的耕地资源在劳动力回流前后变化不大,A错。农业从业门槛较低、农村人口大量减少不起决定性作用,BC错。故选D。
【3题详解】
农村回流劳动力在外出工作过程中积累资金,为返乡后的个体经营奠定基础,A正确。消费市场扩展、交通条件改善能促进批发零售业的发展,但不是基础条件,BC错。批发零售业不属于技术导向型产业,D错。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近年来,中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规模过度扩张,导致地价上涨较快,对居民购房、企业选址等带来重要影响,地价过高已成为大城市病的典型表现之一。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是近现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产物,城市地租曲线会随城市次中心的出现而发生变化。下图示意多中心和单中心城市地价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与单中心相比,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
①有效降低城市平均地价 ②有效提升城市低段地价
③显著抑制城市中心地价 ④显著提高农业用地地价
A. ①④B. ②③C. ①②D. ③④
5.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方向最合理的是( )
A. 城市中心集中增加公共设施B. 城市中心着重增加楼层高度
C. 次中心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D. 各中心边缘严控占用其他用地
6.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 )
①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空间均衡发展 ②减少“地王”现象,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③提高次中心工业地价,增强企业竞争力 ④促使城市设施水平和交通条件得到改善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4. B 5. D 6. D
【解析】
【4题详解】
据图可知,随着多中心的出现,城市中心地价降低,边缘地价提高,说明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城市低段地价,显著抑制城市中心地价,②③正确;农业用地处在城市外围,农业用地地价不受影响,无法准确判读平均地价是否降低,①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出现是为了有序疏散市中心职能,其方向并不在于加强市中心建设强度,A错误;城市中心着重增加楼层高度不利于部分职能的疏散,且受楼层高度增高影响,人口密度提升,不利于中心城市缓解压力,B错误;次中心宜发展商业等第三产业,C错误;农用地分布在地价较低的各中心边缘区,城市过度开发会挤占耕地,不利于维护粮食安全,因此各中心边缘要严控占用其他用地,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了非市中心地区的发展,并对城市地价有削高补低的作用,故能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完善,促进城市空间均衡发展,①②④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业地价,且提高工业地价并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③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多核心结构的城市空布局方式,需要通过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实现交通运输的高速化,网络化,来达到多核心模式发展的持续性。
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于1910年建成,位于中心城区曼哈顿,是美国最繁忙的铁路枢纽。1968年,宾夕法尼亚车站地面站台全部拆除,地面只保留大厅,其他功能移步地下(如下图),车站大厅连接着地下9个站台和17条铁路。目前,长途列车和短途通勤列车均停靠宾夕法尼亚车站,短途通勤旅客进出站时间较长,影响通勤列车的上座率,交通管理部门专门为此研发了智慧交通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1968年拆除宾夕法尼亚车站地面站台,主要是为了减少( )
A. 噪声污染B. 地面震动C. 候车时间D. 土地占用
8. 宾夕法尼亚车站至今仍未外迁,可能是因为( )
A. 旅客抵达方便B. 迁址成本高昂C. 文化意义突出D. 铁路等级较高
9. 为提高宾夕法尼亚车站通勤铁路的进出站效率,可以利用智慧交通系统( )
A. 实时监测站内旅客数量B. 随时调整列车出发时间
C. 合理安排列车停靠站台D. 扩大候车大厅容量规模
【答案】7. D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宾夕法尼亚车站的位置可知,其处在中心城区,地租较高,拆除宾夕法尼亚车站地面站台,主要为了减少土地占用,D正确;拆除宾夕法尼亚车站地面站台,转移到地下,难以减弱噪声、减弱地面震动、缩短候车时间,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宾夕法尼亚车站至今仍未外迁,结合其所处位置可知,处在中心城区,交通通达度高,旅客抵达方便,A正确;其所处中心城区地租较高,外迁地租成本减少,并非是迁址成本高昂,B错误;车站地面站台拆除,地标意义较弱,其文化意义不突出,C错误;铁路等级主要受运输需求等因素影响,外迁对铁路等级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进出站效率主要受列车停靠站台时间点、停靠位置影响,所以为提高宾夕法尼亚车站通勤铁路的进出站效率,可以利用智慧交通系统合理安排列车停靠站台,C正确;监测站内旅客数量只考虑到旅客进站,难以提高进出站效率,A错误;列车到站均有具体时刻安排,随时调整列车出发时间不可行,B错误;扩大候车大厅容量规模只考虑旅客进站情况,未考虑出站,D错误。故选C。
【点睛】铁路站点通常位于人口密集或者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乘客可以方便地到达和使用。此外,站点还需要考虑到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的连接,如公交、地铁等。
气象学上把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不同,会导致烟囱排出的烟云形态不同。下图示意不同大气温度层结下的烟云形态。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示四种烟云形态所对应的大气温度层结最不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1. 图甲所示烟云形态如果长时间存在,预示着可能会形成( )
A. 晴朗天气B. 对流天气C. 小雨天气D. 大雾天气
【答案】10. C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甲烟流曲折,在大气温度层结不稳定的时候出现,此时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好,A不符合题意;乙烟流呈水平方向运动,在大气温度层结稳定时出现,有利于污染物扩散,B不符合题意;丙烟流上部较平整,下部向下扩散,最可能是因为大气中出现了逆温层,这种条件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注:这也是部分工业城市、工业区早晨烟雾弥漫的原因),C符合题意;丁烟流下部较平整,上部凸出,烟气会向上扩散,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题详解】
图甲所示烟云形态在大气温度层结不稳定的时候出现,大气湍流(注:大气湍流是大气不规则的运动,其发生的动力条件是空气中具有明显的风速切变)的尺度越大,烟流波动的幅度就越大。如果这种烟云长时间存在,说明大气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需要警惕对流天气的发生,B正确;晴朗、小雨、大雾天气出现时,大气温度层结都较稳定,A、C、D错误。故选B。
【点睛】烟雾的扩散与大气稳定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大气稳定性描述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运动的程度,即空气的对流或混合程度。这种稳定性对烟雾的扩散形态和速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导致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强烈的对流。这种对流作用使得烟雾能够迅速扩散,呈现出波浪型或其他形式的扩散形态。这种扩散形态有助于烟雾在大气中更广泛地分布,减少对局部地区的污染影响。相反,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对流较弱,烟雾的扩散受到抑制。在这种情况下,烟雾可能会在水平方向上呈扇形逐渐散开,扩散速度较慢。如果烟囱的高度较低,这种稳定状态可能会导致烟雾在近处地面上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在逆温层内,由于下层空气温度高于上层,形成一个“锅盖”效应,阻止烟雾向上扩散,导致大量烟雾下沉,对下风处地面造成严重污染。
下图示意贵州高原北部河流阶地。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若阶地未被剥蚀,估算T2阶地下切时长的方法为计算( )
A. T2流水沉积层顶部年龄与T1流水沉积层顶部年龄之差
B. T2流水沉积层顶部年龄与T1流水沉积层底部年龄之差
C. T2流水沉积层底部年龄与T1流水沉积层顶部年龄之差
D. T2流水沉积层底部年龄与T1流水沉积层底部年龄之差
13. 目前芙蓉江江底为基岩,说明( )
A. 河流流速较慢B. 地壳仍在下沉C. 河流含沙量大D. 河流仍在下切
14. 研究阶地年龄最有利于( )
A. 估算地壳沉陷的速度B. 反映区域地貌演化过程
C. 反映地带性植被变化D. 估算古河流的侧蚀速率
【答案】12. B 13. D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若阶地未被剥蚀,T2阶地形成过程应从顶部沉积层被下切开始,即阶地顶部最新沉积层形成的年代代表河流开始下切时代。当T1阶地开始出现沉积层时,代表下切基本停滞,T2阶地形成。所以T2阶地的下切时长的方法可以通过T2流水沉积层顶部年龄与T1流水沉积层底部年龄之差估算,B正确,ACD错。故选B。
【13题详解】
目前芙蓉江江底为基岩,泥沙较少,表示沉积作用弱,说明地壳可能还在抬升。河流仍在下切侵蚀,D正确,B错误;河流流速慢、河流含沙量大会促进流水堆积,江底就不为基岩,A、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阶地的沉积时代指示了区域多期河流下切和地貌夷平过程,所以研究阶地年龄最有利于反映区域地貌演化过程,B正确;不同阶地的年龄能反映地壳抬升的幅度和速度及河流下蚀的速率,AD错误;虽然阶地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植被的影响,但不是最能反映出植物变化,C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部分。
某城市所在国家每年从3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开始到10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为止,采用夏令时(将原区时时间调快一小时)。下图为该城市夏至日太阳周日轨迹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城市夏至日太阳位于正东时,当地时间约为( )
A. 7:20B. 7:40C. 8:20D. 8:40
16. 据图可以推测,该城市冬至日( )
A. 正午太阳高度约为23°B. 日落当地时间约为19时
C. 日落方位角约为230°D. 夜长约为14小时40分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当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9:20,可知此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20分钟,则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当地经度为10°E,时区为东一区。结合两地的时差,可计算出当太阳位于正东时北京时间约为14:40,当地地方时为7:20,区时为7:40,夏令时是将区时时间调快一小时,则当地时间(区时)为8:40,D对,ABC错。故答案选D。
【16题详解】
结合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可知,夏至日太阳日落位置关于正西与冬至日日落位置对称,可知该城市冬至日日落方位角约为230°,C正确;根据夏至日的昼长可知,冬至日该地昼短夜长,日落地方时早于当地18时,B错误;结合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太阳位于正南,可计算出该地纬度为53°26′N,则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13°08',A错误;由图可知,夏至日当地昼长大于16小时,则冬至日该地夜长大于16小时,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相同纬度的地区东边的地点早一刻看到日出,这样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的早晚出现了差别,即时间差异。
二、综合题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Y连锁超市1998年成立于福州,目前已经拓展到全国。该连锁超市以新鲜农产品为特色,农产品采用区域性采购和全国性采购相结合的模式,全国性采购由分拣中心分拨至各区域,区域性采购围绕不同地域特色采购不同农产品,两种模式皆为集中直采(统一定点采购)。拥有门店的城市(群)皆布局区域加工配送中心,负责所在城市(群)门店和前端仓(只经营外卖业务)的供应。该连锁超市新增开业计划时,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是开设门店还是仅开设前端仓。图示意该连锁超市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1)分析该连锁超市采用区域性采购和全国性采购相结合的原因。
(2)说明该连锁超市全部采用集中直采模式的成本优势。
(3)推测区域加工配送中心的选址条件。
【答案】(1)全国性采购便于统一标准,方便管理;我国地大物博,农产品地域特色显著;区域性采购能更好地针对所在区域的消费习惯,扩大销量。
(2)减少中间商经办,降低中介成本;集中统一运输,降低物流成本;采购规模大,可降低单价;时效性更强,减少农产品积压变质的原料成本损失。
(3)占地面积大,需要开阔的土地空间,且地租较低;邻近交通干线,交通通达度高,便于物资集散。
【解析】
【分析】本题以Y连锁超市为背景,涉及服务业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和提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采用区域性采购和全国性采购相结合的原因需要分别回答两者的意义。全国性采购主要体现规模与统一,方便管理;区域性采购主要针对区域消费习惯,体现差异性和因地制宜。我国由于地大物博,因此农产品地域特色十分显著;区域性采购能更好地针对所在区域的消费习惯,从而扩大销量。
小问2详解】
采用集中直采模式的意义主要从成本、效率、品质等方面分析,成本包括中介成本、物流运输成本、原料损失成本等。集中直采模式可以减少中间商经办,从而降低中介成本;集中直采模式方便集中统一运输,从而降低物流成本;集中直采模式可以使采购规模扩大,从而可降低单价;集中直采模式的时效性更强,可以减少农产品因积压变质而造成的原料成本损失。
【小问3详解】
区域加工配送中心占地面积大,因此需要选在土地平坦开阔,且地租较低的地方,同时又要考虑交通便利,因此邻近交通干线,交通通达度高,便于物资集散。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川中丘陵某片区山丘相对高差约30~80米,形成了响应旱涝交替的气候特征的“堰塘冲田系统”——丘底冲田(冲田是指蓄水塘下游沿径流路径而建、顺丘麓谷地逐层开垦的多级水田,可通过田埂的升合进行放水与蓄水,一般在秋收后进行休耕,囤水越冬)、汇水筑塘、丘顶植林,“依山靠林近塘面田”的乡村格局形态,宅基地分布零散。下图为川中丘陵某片区等高线图。
(1)说明堰塘冲田系统是如何响应旱涝交替的气候特征的。
(2)指出聚落建筑的分布规律及作用。
(3)指出堰塘冲田系统对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
【答案】(1)在汛期,水田、堰塘共同蓄水,且堰塘分散分布,以小型集水洼地形式,实现多处蓄水,充分吸收、蓄积雨水资源;旱期,通过高差,堰塘水形成自流,维持给水系统的稳定;冲田沿径流路径而建,能够在汛期解决大容量排水问题,在旱季实现雨水的最大化收集。
(2)聚落建筑围绕冲田,靠近水源,环田面塘——作用:方便耕作;为居民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条件。
聚落建筑多沿道路布局——作用:交通方便,保证聚落之间的交流互通。
聚落建筑都是依坡就势、顺沿等高线错落排布(或沿着主风道进行布置)——作用:利用山谷风和自然风道进行通风(或夏季降温)。
(3)雨水经过堰塘的集蓄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通过植被和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缓慢减少降雨过程中的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梯田可以有效调节水的流动和土壤侵蚀,同时也可以利用它的“过滤”作用来净化水质;堰塘和冬水田等可以调节气温、湿度,进而改善局地小气候。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川中丘陵某片区等高线图为材料,涉及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呈现旱涝交替的气候特征;为减少旱涝灾害带来的影响,在汛期,利用水田、堰塘等区域共同蓄水;且读图可知,该地堰塘分散分布,以小型集水洼地形式,可以实现多处蓄水,充分吸收、蓄积雨水资源,起到调洪蓄洪的作用,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图中堰塘分散分布,不同地方的堰塘地势高低不同,在旱期,可以通过堰塘的高差,从水位较高的堰塘流向水位较低的堰塘,堰塘水形成自流,维持给水系统的稳定,减少旱灾带来的威胁;冲田是指蓄水塘下游沿径流路径而建、顺丘麓谷地逐层开垦的多级水田,可通过田埂的升合进行放水与蓄水,能够在汛期解决大容量排水问题,在旱季实现雨水的最大化收集。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聚落建筑的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图中聚落建筑围绕冲田,靠近水源,环田面塘——该特征的主要作用是距离水田和水源较近,方便耕作;同时池塘和稻田风景较好,布局在房屋周围,周围因有作物种植,植被覆盖度较高,可以为居民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条件;②聚落建筑多沿道路布局——该特征的主要作用是:道路联系了各个聚落,交通方便,保证了聚落之间的交流互通;③聚落建筑都是依坡就势、顺沿等高线错落排布(或沿着主风道进行布置)——该特点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山谷风和自然风道进行通风,可以改善聚落的通风条件,达到夏季降温的效果。
【小问3详解】
雨水经过堰塘的集蓄再利用,可在旱季为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堰塘可以调蓄地表径流,冲田顺丘麓谷地逐层开垦,可以减慢地表径流的流速,有一定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通过植被(冲田的作物)和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缓慢减少降雨过程中的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梯田水流速度慢,可以有效调节水的流动,减少土壤侵蚀,同时也可以利用它的“过滤”作用来净化水质;堰塘和冬水田等在冬季进行囤水,可以调节气温、湿度,进而改善局地小气候。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烷是一种非常强的温室气体。冷泉区域喷涌的流体中甲烷含量高达995%,并伴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和丰富的冷泉生物群落(如下图)。天然气水合物由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类冰状固态物质,天然气或者海底之下的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和甲烷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沿着裂隙向上运移和排放形成冷泉。
(1)说明海底冷泉的形成条件。
(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海底甲烷的释放导致海水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3)简述海底冷泉研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答案】(1)海底沉积物具有充足的天然气水合物供给;温度压力变化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氧化为气体;裂隙发育,为气体运移提供通道。
(2)进入大气中的甲烷加剧全球变暖,导致海水表层温度升高;海水表层温度升高,会抑制海水的上下对流,不利于海水中二氧化碳外溢。
(3)寻找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标志,利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提供线索,利于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是研究地球深部生物圈的窗口,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海-气相互作用,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注意材料信息“天然气或者海底之下的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和甲烷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沿着裂隙向上运移和排放形成冷泉”。所以首先需要有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沉积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水合物供给。其次,天然气或海底之下的水合物要分解释放,而分解释放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所以形成条件之二是温度压力变化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氧化成气体。最后,分解氧化的气体要沿裂隙向上运移和排放,才能形成冷泉,所以形成条件之三是要有裂隙发育,为气体的运移提供通道。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甲烷是一种非常强的温室气体,海底甲烷释放进入大气中,其温室效应显著,加剧全球变暖,从而使得海洋表层的温度升高,而海洋表层的温度升高,使得海水呈现下冷上热的稳定状态,会抑制海水的上下对流,从而不利于海中二氧化碳的外溢,最终导致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小问3详解】
国家安全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环境与生态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根据材料可知,冷泉区域喷涌的流体中甲烷含量高达99.5%,并且带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和丰富的冷泉生物群落。所以通过研究冷泉,有利于寻找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从而分解出天然气资源,为我国提供能源,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冷泉区域喷涌的流体中甲烷含量高,而甲烷是非常强的温室气体,通过研究冷泉,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提供线索,有利于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冷泉区域喷涌还含有丰富的冷泉生物群落,通过研究海底冷泉,从而找到研究地球深部生物圈的窗口,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三模(B)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三模B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2024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三模B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高考冲刺第四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届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高考冲刺第四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2024届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高考冲刺第四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等学校高三最后一卷三模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等学校高三最后一卷三模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等学校高三最后一卷三模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