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冬至日、夏至日及L日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及方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面对该城市描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北京以东B. 昼长与夜长之差比北京大
C. 位于黄土高原D. 正午太阳高度始终比北京大
2. L日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 尼罗河下游洪水泛滥B. 澳大利亚的小麦正值收割
C. 潘帕斯草原草类最为茂盛D. 地中海沿岸降水较多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该城市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达90°,位于23°26′N;北京时间12:30时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地方时为12时,由此计算出该地位于120°E以西7.5°,即112.5°E。综上,该地的坐标为(23°26'N,112.5°E),该地位于广东,A、C均错误;该地纬度较低,一年中昼长与夜长之差比北京小,B错误;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该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始终比北京大,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城市L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约为78°,比夏至日小了12°,可以推算出L日的太阳直射点位于12°N附近,依据太阳直射点从春分到夏至三个月左右移动纬度约为23.5°,L日距离夏至日的时间应该超过一个半月,即5月7日往前两三天,8月7日往后两三天是最有可能的,尼罗河泛滥通常是每年6月至10月,A正确;5月或8月为澳大利亚的冬半年,不会有小麦成熟,B错误;此时,潘帕斯草原草类干枯,C错误;地中海沿岸此时受副高控制,降水稀少,D错误。故选A。
【点睛】有昼夜交替现象的地区,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直射点朝哪个半球方向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直射点移到纬度最高时,该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电子黑板屏幕反射太阳光线会对视力造成危害,可通过窗帘解决。某日,南昌某教室B5座位同学在日落时受电子黑板反射阳光影响。几天后,B6位置同学受到日落反射阳光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3. 该日最可能是( )
A. 11月2日B. 1月20日C. 8月23日D. 4月29日
4. 在上一小题的情况下,未来4个月后( )
①B1位置会受日落反射阳光影响②D5位置会受日落反射阳光影响③只需关闭窗帘②④需关闭窗帘②④
A. ②③B. ①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由光学反射知识可知,日落反射阳光能影响B5位置同学,阳光应从窗帘④所在窗户射入,即日落西南;几天后,反射阳光能影响B6座位同学,则太阳日落位置向北移动。综上所述,该日应在冬至日至春分日之间,B正确,11月2日位于秋分日至冬至日之间,8月23日位于夏至日至秋分日之间,4月29日位于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当日为1月20日,4个月后约为5月20日,恰好关于春分日对称,则日落方位关于教室中线对称。此时反射光线影响B1位置,而不影响D5位置,①正确,②错误。日落时阳光从窗帘②所在窗户射入,需关闭窗帘②;下午时阳光虽会从窗帘④所在窗户射入,但此时太阳高度大,不会照在电子黑板上,无需关闭窗帘④,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升起,在西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2)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升起,在西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3)太阳直射赤道,太阳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极点除外)
在2023年7月11日至8月19日为期40天的“三伏天”里,我国多地出现持续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期间某日19时30分左右,在哈尔滨(45°N,126°E)乘车的小明从后车窗看到太阳悬在街道尽头的地平线附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导致“桑拿天”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
①夏季多雨,空气湿度大②地表较湿,地面增温快
③副高控制,下沉气流多④晴天较多,保温作用强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6. “三伏天”里包括的节气依次是( )
A. 夏至 小暑B. 大暑 立秋
C. 小暑 大暑D. 立秋 处暑
7. 当日小明所在地的昼长及街道走向为( )
A. 15小时48分 东北——西南B. 15小时东南——西北
C 15小时48分 东南——西北D. 15小时西南——东北
【答案】5. A 6. B 7. C
【解析】
【5题详解】
通过材料信息提取“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可推导出“三伏天”出现的条件是,湿度大、温度高且无降水。呈现的现象是,温度高,湿度大且闷热难耐。夏季多雨,空气湿度大,体现了高湿的天气状况,①正确。地表较湿,地面增温并不一定快,②错误。在副高高压控制下,下沉气流多,为晴天高温的天气状况,③正确。晴天较多,保温作用并不强,④错。①③正确,所以选A。
【6题详解】
通过材料给出7月11日至8月19日为期40天的“三伏天”,结合6月22日为夏至和半个月一个节气,及24节气顺序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可知,夏至开始于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小暑开始于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大暑开始于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立秋开始于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可以推断,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7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日19时30分左右小明从后车窗看到太阳在地平线附近,当日小明所在地的昼长及街道走向可以通过时间和太阳所处方位确定,此时正值日落时分,此期间为北半球夏季,昼长大于12小时,所以日落方向为西北,街道走向即为西北—东南。19时30分为北京时间(120°E),此地与哈尔滨(126°E),经度相差6°,时间相差24分钟,故日落时哈尔滨的地方时为19时54分左右,昼长=(19时54分-12)*2=15小时48分,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向:1、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
某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中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石炭系-二叠系砂岩、粉砂岩和页岩,侏罗系各类喷出岩。下图示意该地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从奥陶纪到石炭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 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B. 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
C. 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D. 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
9. 图中花岗岩( )
①切穿了背斜核部②切穿了向斜核部③晚于侏罗纪形成④晚于二叠纪形成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8. A 9.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出露地层”可知,当地首先要有岩层沉积,后经过抬升侵蚀才会有出露地层。图示沉积间断面位于奥陶纪和石炭纪之间,缺失志留纪,泥盆纪地层,说明此地质时期可能有抬升侵蚀作用,因此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为下降沉积作用,而泥盆纪至石炭纪发生了抬升侵蚀作用,导致志留纪、泥盆纪地层缺失;此后该地区又继续下降,接受沉积物的沉积,因此地质作用为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该地区中间岩层老,两边岩层新,可判断为背斜,图中花岗岩切穿了背斜核部,①正确,②错误;图示二叠纪地层表面有变质岩,说明花岗岩侵入了二叠纪地层,地层表面受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因此花岗岩形成时间晚于二叠纪,④正确;侏罗纪地层无变质岩分布,可判断花岗岩早于侏罗纪形成,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巴音温都尔沙漠是内蒙古西部扩张率最高的沙漠,地表沙物质全年向东输移,直接威胁整个河套平原的生态安全。人工防护林建设和飞机播种造林是巴音温都尔沙漠最常用的防风固沙措施。输沙势能够反映区域风沙活动强度。适当的风沙活动有利于种子自然覆沙。下图示意输沙势与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巴音温都尔沙漠飞播造林的最佳时期是( )
A. 4月B. 6月C. 8月D. 10月
11. 为达到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人工防护林建设和飞机播种造林的最佳走向是( )
A. 东北-西南B. 西北-东南C. 南-北D. 东-西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6月输沙势强度适中,适当的风沙活动利于种子自然复沙,6月份温度高,热量充足,同时降水逐渐增加,这样的气候条件利于种子萌发生长,出苗率高(或树木存活率大), B正确;4月的输沙势最强,风沙活动较为强烈,降水较少,不利于种子的自然覆沙,风沙强还会影响到播种飞机工作,且4月温度较低,降水稀少,会影响到种子的生长,A错误;8月输沙势最低,风沙活动最弱,风力小很难将风沙吹起自然覆盖到种子上,且8月份降水量最大,冲刷能力强,容易将种子冲刷到其他地方,不利于种子稳定发芽,C错误;10月份的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输沙势开始上升,风沙活动逐渐增强,不利于种子的生长,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地表沙物质全年向东输移,说明该地盛行风为西风。为达到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人工防护林建设和飞机播种造林的最佳走向应与风向垂直,即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不能很好地阻挡西北风,A错误;西北-东南走向对阻挡西北风效果不佳,B错误;东-西走向无法有效阻挡西北风,D错误。故选C。
【点睛】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风蚀作用强,植被少。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日出日落时太阳正对街道升起落下形成独特悬日景观。汕头西堤公园的安平路两侧都是复古民国建筑,每年1月中旬,太阳缓缓下沉,其倒影映照在立交之上,呈现出令人陶醉的浪漫景致。下图为汕头悬日的摄影作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取景路段走向最可能是( )
A. 南-北走向B. 东-西走向
C. 东南-西北走向D. 西南-东北走向
13. 影响安平路悬日景观拍摄的因素主要有( )
①天气状况②日地距离③车流密度④太阳轨迹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由“太阳缓缓下沉”可知,该悬日拍摄时间为日落时分,1月中旬为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汕头日落西南,从西南方向拍摄才能看到落日,因此该路段为西南-东北走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天气状况好,晴朗天气利于拍摄悬日;天气状况差,阴雨天气不利于拍摄悬日,①正确;从地球表面观察太阳,日地距离的差异导致的太阳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对拍摄悬日影响较小,②排除;车流密度大时,车流可能会遮挡悬日,也会影响到拍摄者的站位和机位,不利于拍摄,③正确;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汕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而安平路西南-东北走向,无法在此拍摄到悬日,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方位:太阳直射赤道——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北。 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越偏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南。
温尼伯湖是更新世冰期的古冰川湖的残迹,在大陆冰川消融初期,温尼伯湖湖水通过红河流入密西西比河,但后期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下图示意目前温尼伯湖及周边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在大陆冰川消融时期,密西西比河河口泥沙沉积物特点最可能是( )
A. B.
C. D.
15. 温尼伯湖外泄通道由红河改为纳尔逊河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纳尔逊河纬度较高②哈得孙湾持续扩大③红河河道较窄④温尼伯湖地势北低南高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入海口河流流速逐渐降低,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泥沙沉积物颗粒粒径应由大到小,垂直方向上应下大上小,具有分选性,且冰川消融时期,海平面逐渐升高,海水入侵,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冰川消融初期,因纳尔逊河纬度较高,仍处于封冻期,而红河纬度较低,河流解冻,湖水通过红河注入密西西比河;冰川消融后期,纳尔逊河解冻,且出湖口地势较红河更低,湖泊水位降低后,湖水开始从地势更低的纳尔逊河外流,外泄通道发生改变,①④正确;主要与气候变化、地势有关,与河道宽窄无关,哈得孙湾持续扩大是结果不是原因,②③错误;故选D。
【点睛】北半球河流凌汛条件:河流由自北向南流动改为自南向北流动,纬度较高,有结冰期,自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流动,初春和秋末冬初会发生凌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匈牙利是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及建立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的欧盟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汽车产业历史悠久,政府通过税收抵免等政策为外资企业创造投资环境。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欧洲成为我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众多中国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落户匈牙利,其中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电池制造商N公司在匈牙利建设电池生产基地,拟于2025年正式投产。下图示意匈牙利地理位置。
(1)简述欧洲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主要目的地的理由。
(2)从生产成本角度,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落户匈牙利的原因。
(3)从产业发展角度,简析中国N公司在匈牙利建设电池生产基地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答案】(1)欧洲经济水平高,消费能力强,市场广阔;新能源汽车污染小,欧洲民众环保意识强,接受度高;符合欧洲国家的节能减排战略要求。
(2)匈牙利汽车产业基础较好,内部交易成本低;匈牙利经济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采取人民币支付清算,避免汇率风险;匈牙利政府支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协作方便,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完善;吸引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人才和资金,提高电池、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效应;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国与匈牙利合作为材料,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当地产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欧洲经济水平高,城市众多,居民消费能力强,市场广阔;新能源汽车和油车相比污染小,对环境影响小,欧洲民众环保意识强,普遍接受度高;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符合欧洲国家的节能减排战略要求。
【小问2详解】
匈牙利汽车产业历史悠久,汽车产业基础较好,内部交易成本低;由材料可知,匈牙利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租金相对较低;匈牙利是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及建立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的欧盟国家,采取人民币支付清算,避免汇率风险;政府通过税收抵免等政策为外资企业创造投资环境,匈牙利政府支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小问3详解】
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入驻,使生产协作更为方便,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完善;由材料可知,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电池制造商N公司也在匈牙利建设电池生产基地,吸引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人才和资金,提高电池、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效应;能够促进当地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及产业升级;带动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我国“海马”号深海追拉潜水器在南海琼东南海域发现了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冷泉区域喷涌的流体中甲烷(CH4)含量高达99.5%,并伴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等。天然气水合物是由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类冰状固态物质。海底的天然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沿着构造面或沉积物裂隙向上运移和排放形成冷泉渗漏区。甲烷是一种非常强的温室气体,且天然气水合物进入大气中的甲烷量及甲烷的氧化作用均与水体温度有关。下图是海底甲烷的释放和运移路径图。
(1)分析海底甲烷的释放加剧海水酸化的原因。
(2)极地冻土区也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分布区。试分析海底甲烷的释放会加剧极地冻土区融化的原因。
(3)论述海底甲烷释放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答案】(1)海底释放的甲烷一部分在海水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溶解于海水中的CO2含量增加;进入大气的甲烷加剧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促进海水中甲烷的氧化反应,导致海水中CO2含量进一步增加;海水表层温度升高,会抑制海水的上下对流,不利于海水中CO2外溢,从而加剧海水酸化。
(2)甲烷作为强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加剧全球变暖,加速极地冻土层的融化;冻土融化,冻土区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更多甲烷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极地冻土融化量加剧。
(3)论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海底甲烷的释放对海洋生物的产生较大的影响。
论据:(有利)甲烷为冷泉渗漏区的自养化能生物(初级生产者)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初级生产者为深海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有利于冷泉生态系统的形成。
(不利)海底甲烷的释放会导致海洋酸化以及海洋暖化,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会导致部分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发育受到不利影响。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海底“冷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温室效应、海洋环境等知识点,考察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海底释放的甲烷一部分在海水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₂,CO₂溶于水,使海水变酸;另外一部分甲烷会穿过海水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甲烷是一种非常强的温室气体,从而加剧了全球暖化,导致海水表层温度升高,海水温度升高会促进海水中甲烷的氧化反应,导致海水中CO₂,含量进一步增加,海水变酸;同时海水表层温度升高,不利于表层海水下沉,会抑制海水的上下对流,不利于海水中CO,外溢,从而加剧海水酸化。
【小问2详解】
极地冻土区的融化与气温升高有关,因此该题的答题方向为甲烷的释放影响气温,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气温要素改变,甲烷要素也会随之改变。甲烷释放到空气中,温室效应增强使得气温升高。气温升高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甲烷的食糖量甲烷作为强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加剧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加速极地冻土层的融化;而且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地区海底冻土层穿孔、海冰持续融化,甲烷进入大气层的通量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和极地冻土融化。
【小问3详解】
本题为论述题,有论点和论据。根据题目,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影响到其他要素。论点为:甲烷的释放对海洋生物存在着影响。影响类的题分成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作答。有利:“冷泉区域喷涌的流体中甲烷(CH4)含量高达99.5%,并伴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自生碳酸盐岩和丰富的冷泉生物群落”,甲烷为冷泉渗漏区的自养化能生物(初级生产者)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初级生产者为深海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使得海底生物栖息地复杂性增加,进而导致海底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庇护所和食物的增加,这有利于冷泉生态系统的形成。不利:海底甲烷的释放在水体中通过好氧甲烷氧化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导致海洋酸化,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从而加剧了全球暖化,导致海洋暖化海水温度升高又进一步对珊瑚、鱼类、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等海洋生物的生存、代谢、繁殖、发育和免疫应答等多种生命活动都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会导致部分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发育受到不利影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黄河入海口历史上多次变迁,现代黄河三角洲以渔洼为顶点,北至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总面积为5460,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海陆变迁最活跃的地区。研究表明,刁口河行水时形成的三角洲,其海岸线自1976年至2006年间先缩短后增长。刁口河改道后停止行水,2010年开始实施生态补水,刁口河河道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下图示意目前黄河三角洲的分布位置及近期的黄河故道。
(1)研究表明,近70年来黄河三角洲增长较快,分析其原因
(2)推测1976年到目前黄河三角洲外部形态的变化,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说明刁口河三角洲海岸线自1976年至2006年间先缩短后增长的原因。
【答案】(1)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其含沙量大,泥沙在入海口大量沉积,使三角洲不断向海洋推进;泥沙在下游河道沉积,形成地上河;地上河易改道,导致三角洲南北跨度增大。
(2)变化:黄河三角洲渤海湾南侧向陆地退缩,莱州湾东北侧向海洋推进。
原因:黄河改道,渤海湾沿岸的三角洲失去泥沙来源,海水侵蚀作用增强,三角洲向陆地方向退缩;黄河改道清水沟后,河水搬运的泥沙大量沉积,莱州湾东北部的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3)1976年黄河自刁口河改道后,海水侵蚀刁口河三角洲,三角洲面积减少,海岸线变短;随着侵蚀时间的延长,海岸变得曲折、破碎,海岸线长度增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的变化为情景,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河流改道原因、河流摆动特点以及河流未来变化推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冲进黄河,来到下游三角洲地区,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三角洲不断向海洋推进;同时由于下游形成“地上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所以三角洲的南北跨度大,也让黄河三角洲的面积扩大。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1976年到目前黄河三角洲渤海湾南侧向陆地退缩,莱州湾东北侧向海洋推进。这是因为1976年后黄河从刁口河改道清水沟,导致刁口河三角洲失去泥沙来源,海水侵蚀大于沉积,渤海湾南部的海岸侵蚀后退,向陆地方向退缩,而清水沟入海口处,即莱州湾东北部,则因为泥沙大量淤积,使三角洲不断向海洋推进,三角洲面积扩大。
【小问3详解】
1976年后黄河改道,刁口河三角洲附近的海岸不断被海水侵蚀后退,导致海岸线缩短,而海岸在侵蚀过程中,海水对海岸不同区域的侵蚀程度不同,导致海岸线更加破碎、曲折,从而使海岸线增长。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吉林省四平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四平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2024届吉林省四平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2024届吉林省四平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