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浙江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10实验专题浙科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生物实验中常用染色剂对物质进行鉴定,下列选项中实验材料、试剂及出现的显色反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DNA—二苯胺溶液—绿色B.豆浆—双缩脲试剂—紫色
C.酒精—重铬酸钾溶液—橙红色D.唾液淀粉酶—碘液—蓝色
2.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中酒精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50%的酒精都是消毒剂
B.油脂鉴定实验中,用70%的酒精洗去多余的染料
C.95%的酒精可用于提取光合色素
D.95%的冷酒精能溶解DN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3、4题。
光学显微镜下的伊乐藻叶肉细胞实物图及其示意图分别如图所示:
3.某同学以伊乐藻叶肉细胞为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的分布会随光照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B.③是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标志物
C.可观察到③分布在②周围并随细胞质移动
D.将材料置于沸水中处理可使胞质环流现象更明显
4.该同学尝试利用伊乐藻叶肉细胞开展“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滴加清水,细胞会因过度吸水而涨破
B.若滴加高浓度蔗糖溶液,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
C.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D.②中不含色素,无法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5.为纯化菌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纤维素降解细菌,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它可以与纤维素反应生成形成红色复合物。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得到的单菌落并不一定符合实验目的
B.每次划线前均应灼烧,目的是为了减小菌量
C.倒平板后表面自然会平整,无需晃动
D.只有菌落周围的纤维素才可能被降解
6.下列有关教材实验中物质或结构染色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苏丹Ⅲ染液可对花生子叶中的油脂进行染色
B.龙胆紫溶液可对洋葱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染色
C.溴酚蓝试剂可对需要电泳检测的DNA进行染色
D.碘液可对透析膜中的淀粉进行染色
7.洋葱是常用的生物实验材料,取洋葱不同组织器官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可观察到表皮细胞中紫色的有色体
B.将洋葱根尖纵向切片后制成永久装片,可在分生区观察到分裂期细胞
C.将洋葱鳞茎的叶肉组织制成匀浆后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样本呈现红黄色
D.用洋葱绿叶提取光合色素时未加入二氧化硅,纸上层析后只出现两条色素带
8.甲、乙、丙、丁四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按如下流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甲: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乙:植物组织→形成愈伤组织→长芽→生根→试管苗;丙:各种菜洗净并切成小块→加盐、糖及调味品→装入泡菜坛→发酵→成品;丁:剪碎动物组织→胰蛋白酶处理→细胞悬液→原代培养→传代培养。
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组在发酵时打开排气口的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
B.乙组常用的培养基是LB半固体培养基
C.丙组泡菜坛中可以加入陈泡菜水,其作用是提供经扩大培养的发酵菌种
D.丁组由原代培养转到传代培养需用胰蛋白酶处理
9.下列化学试剂在实验中具有相同作用的是( )
A.酒精在“DNA的粗提取”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
B.盐酸在“制作和观察植物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和“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中
C.蔗糖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中
D.葡萄糖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中
10.某研究小组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含无色大液泡)临时装片,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来测定其细胞液浓度。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撕取鳞片叶内表皮,在室温下经10%盐酸处理后,细胞彼此更容易分开
B.可向蔗糖溶液中添加少量红墨水再用于制作装片,以便于细胞形态观察
C.镜检某一浓度蔗糖溶液处理的装片时,视野中可能只有一部分细胞呈质壁分离状态
D.实验也可采用在一个装片上,一侧滴加、另一侧用吸水纸吸的方法更换蔗糖溶液
11.某同学用红色和蓝色橡皮泥及铁丝等材料模拟雌果蝇(2n=8)的减数分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同学需捏出2种形态的橡皮泥模拟果蝇染色体
B.绘制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纺锤体时,每条染色体着丝粒只与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
C.若模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则所得卵细胞中含有双色染色体
D.活动最后,需在每4条分到一起的染色体外围大小相同的圆圈
12.在开展“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常用到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试管中70%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杀死并保存分离出的小动物
B.土样是在不同群落中随机取样后,扫取表层土壤收集而来的
C.该装置利用动物的避光、趋湿等特性实现了土壤动物的分离
D.利用该装置分离出的动物可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进行种类鉴定
13.在淀粉-琼脂块的4个圆点位置分别用蘸有不同液体的棉签涂抹,置于适宜温度下一段时间后加入碘液处理1 min,然后用清水洗掉碘液并观察圆点颜色变化。四种处理的结果记录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位置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为红棕色
B.③位置处理圆点的液体可催化某种二糖水解
C.①②位置处理后的结果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D.此实验可以验证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
14.下列关于“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有哺乳动物排泄物的地方取土样,分离到目的微生物的概率高
B.实验中所用LB固体培养基,与分离大肠杆菌所用LB培养基成分有不同
C.对尿素固体培养基灭菌的方法是G6玻璃砂漏斗过滤
D.在尿素固体培养基生长的微生物不一定都能分泌脲酶
15.下列与DNA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是遗传物质直接证据的三个实验都是用化学方法把DNA提取出来进行研究
B.探究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通过检测14N和15N的放射性强度区分不同的DNA分子
C.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可利用DNA在酒精中溶解度较大的特点来提取DNA
D.DNA片段的PCR扩增实验中反应缓冲溶液中的Mg2+能够激活TaqDNA聚合酶
16.现有黄豆和绿豆各500 g、记号笔、解剖盘等,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两种豆的数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将黄豆或绿豆作为标记,根据公式求出未被标记豆的数量
B.黄豆比绿豆大,摇匀后两种豆有分层现象,影响实验结果
C.第二次取样时,保证黄豆和绿豆的数量相等才能使结果准确
D.将第一次取样的两种豆都做上标记,通过一次实验就可估算两种豆的数量
17.科研人员研究了酶浓度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生质体产量随酶浓度增加而增加
B.丙组混合酶浓度处理效果最佳
C.丁组4 h后部分原生质体吸水涨破
D.适当增加酶浓度可缩短酶解时间
18.高中生物学实验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成所述目标的是( )
A.用高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成熟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
B.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
C.向泡菜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形成内部无菌环境
D.对外植体进行消毒以杜绝接种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19.制作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观察到如图所示的部分视野,其中a、b、c表示分裂期的不同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代替解离液,同样可达到解离的目的
B.a属于前期,染色质螺旋缠绕形成染色体导致细胞中无法发生转录
C.b属于中期,此时的染色体便于观察,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平面上
D.c属于后期,着丝粒分裂后产生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20.甲、乙两名同学分别用小球模拟孟德尔遗传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Ⅲ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同学从小桶Ⅱ抓取的小球若不放回将会影响实验结果
B.甲同学的统计结果可直接反映桶Ⅰ中的小球种类和比例
C.乙同学的统计结果可说明雌配子AD∶雄配子ad=1∶1
D.乙同学模拟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亲本产生配子的过程
21.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试管内加入血浆,乙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能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血浆中有缓冲对,加入酸或碱后,pH恒定不变
22.酶分子具有相应底物的活性中心,用于结合并催化底物反应。在37 ℃、适宜pH等条件下,用NaCl和CuSO4研究Cu2+、Cl-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已知Na+和S几乎不影响该反应。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淀粉溶液浓度和无机盐种类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B.Q点条件下淀粉完全水解所需的时间较P点的长
C.甲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Cl-能降低淀粉水解的活化能
D.Cu2+通过与淀粉竞争酶分子上的活性中心来降低反应速率
23.细胞色素c是参与电子传递的重要蛋白质,也能诱导细胞凋亡。某科研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将少量细胞色素c注入细胞质基质后,提取细胞内DNA并进行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1~5组分别为注入细胞色素c后0、1、2、3、4h;6为空白对照;7为标准DNA。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在细胞质基质注入细胞色素c
B.细胞凋亡时,DNA降解产生的最终产物大多数为200 bp左右的片段
C.2~5组细胞内的DN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5组降解最充分
D.线粒体内膜上的细胞色素c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可能诱发细胞凋亡
24.为研究赤霉素(GA3)溶液对叶片光合产物向果实运输的影响,科研人员以“红富士”苹果树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涂抹幼果。一个月后,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给植物连续提供13CO2,4 h后停止标记,分别于24 h、48 h、72 h后测定叶、果中13C光合产物的含量。下列关于本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分为5组,每组选取1棵苹果树进行实验,苹果树的生长状况要保持一致
B.实验前需要进行疏果、摘叶处理保证各组苹果树有相同的叶果比
C.实验中对照组幼果不涂抹任何物质,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涂抹幼果
D.进行13CO2标记实验时需要在开阔、通风、透气的环境中进行
25.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正常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进行下列操作。
实验一:将蛙悬挂起来(如图1),用1%稀硫酸刺激左后肢,观察现象。
实验二:手术暴露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用麻醉药处理该坐骨神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表示发生缩腿反射,“-”表示不发生缩腿反射。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一刺激左后肢的趾端,发生屈腿,该神经中枢在脊髓
B.实验一刺激左后肢的趾端,该刺激与屈腿不同时发生
C.实验二说明蛙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
D.实验二中用药后10 min,左腿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细胞表面的B分子(受B基因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肿瘤细胞B基因不表达或低表达。为验证B基因表达对小鼠前胃癌细胞(MFC)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下列材料和用具进行了实验。
材料与用具:MFC悬液、含有B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不含B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空白载体)、动物细胞培养液、卡氏瓶、流式细胞仪(可以测定每个细胞内DNA含量从而确定细胞所处时期)等。
实验思路:
① 。
②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分别将MFC、含有外源B基因的MFC(记作MFCB+)、含有空白载体的MFC(记作MFCB-)等量接种于动物细胞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细胞的细胞周期情况。结果如下表。
(备注:G0期为静止期,此时期细胞暂不分裂)
③体内细胞培养实验:将适量的MFC、MFCB+和MFCB-分别接种于去除胸腺的三组小鼠(裸鼠)体内,接种后每天测量计算裸鼠体内肿瘤体积大小,并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① 。
(2)体外细胞培养的实验结论是: 。
(3)MFC中是否含有B基因? 。购买得到的MFC一般需要先进行 处理,再在动物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表达载体pcDNA3需要具备相应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抗性基因和 结合位点,以便于B基因与之形成重组DNA、筛选阳性细胞和在MFCB+中的表达。
(4)体内细胞培养实验使用裸鼠的原因是 。临床上也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的血流量来反映肿瘤生长速度,从肿瘤代谢角度分析,这种检测的机理是 。
(5)预期体内细胞培养实验结果(用曲线图表示)。
27.(18分)采用寒湿刺激+人冠状病毒229E(HCV-229E)感染小鼠复制出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似病理改变的动物模型,为验证复方芩兰口服液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治疗作用,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列材料与试剂进行了实验。
材料与试剂:健康小鼠、复方芩兰口服液、HCV-229E、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①取健康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1组正常饲养,另外1组进行寒湿症造模。
②实验分组与处理
③检测小鼠的肺组织细胞因子含量。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论:与A比较,感染对照组、寒湿感染组小鼠肺组织细胞因子含量显著升高;与寒湿感染组比较,复方芩兰口服液组小鼠肺组织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降低。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分组。
A组: ,
D组: ,
E组: 。
(2)以柱形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3)新型冠状病毒会引起人体发生细胞因子风暴,其过程是病毒入侵机体后,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帮助抵御病毒,细胞因子会引起更多免疫细胞透过毛细血管,并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这属于 调节过程。由于肺部毛细血管丰富,故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肺部 ,严重可危及生命。
(4)病毒载体疫苗比灭活的病毒疫苗能更好地诱导 (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原因是 。新冠疫苗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是 。
28.(16分)果蝇易饲养、繁殖快,并且其染色体数目少,常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摩尔根等利用眼色基因突变体开展研究,把基因传递模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配行为联系起来,证明了 学说。
(2)现有一个果蝇自然种群,体色有灰身和黑身两种,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探究体色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常采用的方法是 ,并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3)现已证明灰身(E)对黑身(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型及比例如下: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 或 。仅通过实验一的杂交结果 (填“能”或“不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理由是 。
(4)实验一的F1群体中灰身基因(E)的基因频率为 ;将实验二F1的灰身短刚毛果蝇和黑身长刚毛果蝇混合饲养,让其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灰身长刚毛的比例为 。
(5)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只4号染色体三体的纯合短刚毛雌果蝇,该变异果蝇能正常繁殖,且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请以该三体果蝇、纯合的短刚毛果蝇、长刚毛果蝇为材料,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鉴定B、b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
实验设计思路:
①用 与 杂交,得到F1;
②F1与长刚毛果蝇杂交,统计F2中短刚毛与长刚毛果蝇的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要求写出每种结果对应的准确的表型比):
若 ,则说明B、b位于4号染色体上;
若 ,则说明B、b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
答案:
1.B 二苯胺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可以使DNA呈蓝色,A项错误;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出现紫色反应,B项正确;酒精和酸化的重铬酸钾反应出现灰绿色,C项错误;淀粉和碘液反应呈现蓝色,碘液不能鉴定唾液淀粉酶(蛋白质),D项错误。
2.C 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A项错误;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B项错误;提取光合色素所用的酒精为无水乙醇,如果用95%的酒精,可以加无水碳酸钠除去水分,C项正确;95%的乙醇是用来溶解其他杂质的,而DNA不溶于酒精,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项错误。
3.D ③为叶绿体,能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其分布会随着光照方向的改变而改变,A项正确;伊乐藻叶片薄,叶绿体大,故可作为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标志物,B项正确;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分布在②液泡周围并随细胞质移动,C项正确;沸水条件下,细胞失活,观察不到胞质环流现象,D项错误。
4.B 由于有植物细胞壁的限制,植物细胞不会因为滴加清水而吸水涨破,A项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项错误;②中不含色素,但叶绿体为绿色,能与其形成对照,故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D项错误。
5.A 该实验中出现的透明圈也许是其他微生物繁殖形成的,可能达不到纯化的目的,A项正确;每次划线前均应灼烧,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次划线的菌种直接来自上次划线的末端,B项错误;倒平板时需左三圈、右三圈地轻轻晃动,以保证表面平整,C项错误;可能因为其他理化因素等导致纤维素被降解,D项错误。
6.C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所以苏丹Ⅲ染液可对花生子叶中的油脂进行染色,A项正确;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龙胆紫溶液可对洋葱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染色,B项正确;溴酚蓝试剂作为一个标识是为了防止DNA跑出凝胶,电泳检测DNA时可以使用亚甲基蓝对DNA进行染色,C项错误;淀粉遇碘液变蓝,碘液可对透析膜中的淀粉进行染色,D项正确。
7.B 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可观察到表皮细胞中紫色的液泡,而不是有色体,A项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旺盛,可以观察到分裂期细胞,B项正确;洋葱鳞茎的叶肉组织中含有蛋白质,将洋葱鳞茎的叶肉组织制成匀浆后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样本呈现紫色,而不是红黄色,C项错误;二氧化硅有利于研磨的更充分,用洋葱绿叶提取光合色素时未加入二氧化硅,四种光合色素的含量都可能会减少,即四种光合色素带都会变窄,D项错误。
8.B 果酒发酵后期,由于营养物质减少等原因导致酵母菌数目下降,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因此甲组在发酵时打开排气口的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A项正确;植物组织培养常用的MS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B项错误;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提供经扩大培养的发酵菌种,以加快发酵速度,C项正确;原代培养转到传代培养需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以获得单个细胞扩大培养,D项正确。
9.D 在“DNA的粗提取”中95%的冷酒精的作用是将蛋白质与DNA分离并使DNA析出,而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的作用是溶解色素,A项错误;盐酸在“制作和观察植物有丝分裂临时装片”中是与酒精一起制成解离液,“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中盐酸用于调节pH,B项错误;蔗糖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中的作用是诱导植物发生质壁分离,在“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中是用作底物,C项错误;葡萄糖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中都是用作能源物质,D项正确。
10.C 经10%盐酸处理后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会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因此获取的表皮细胞不能用于细胞液浓度的测定,A项错误;质壁分离实验的观察指标是液泡的颜色或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关系,不是细胞的形态,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在质壁分离实验中细胞的形态变化不大,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质壁分离时不容易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关系,而红墨水中的色素分子不能进入细胞内,因此可向蔗糖溶液中添加少量红墨水再用于制作装片,以便于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关系,B项错误;不同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不同,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失水量不同,因此镜检某一浓度蔗糖溶液处理的装片时,视野中可能只有一部分细胞呈质壁分离状态,C项正确;本实验应该根据不同外界溶液中细胞质壁分离的程度来判断细胞液的浓度,因此应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分别处理相同的实验材料,D项错误。
11.B 雌果蝇体内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X),共4种形态,故该同学需捏出4种形态的橡皮泥模拟果蝇染色体,A项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时,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绘制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纺锤体时,每条染色体着丝粒只与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B项正确;若模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则所得卵细胞中可能含有双色染色体,也可能只含有单色染色体,C项错误;雌果蝇得到的四个子细胞大小不同,其中卵细胞大于三个极体,故不能用大小相同的圆圈,D项错误。
12.B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试管中70%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杀死并保存分离出的小动物,对小动物进行固定和防腐,A项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B项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趋湿、避高温等特性对其进行收集,图示装置可用于收集,C项正确;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比较多,可使用肉眼观察、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进行动物种类的鉴定,D项正确。
13.B 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从而使酶失去活性,圆点②是煮沸过的新鲜唾液,其中的唾液淀粉酶已失活,不能水解淀粉,用碘液处理后(可与淀粉反应)的颜色反应为蓝黑色,A项错误;圆点③是2%的蔗糖酶溶液,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故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只能水解蔗糖,蔗糖属于二糖,B项正确;①②位置处理的不同之处是新鲜唾液是否经过煮沸处理,但高温煮沸使唾液淀粉酶发生不可逆的失活,故①②位置处理后的结果不能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C项错误;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生物化学反应,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故此实验可以验证酶具有专一性(①③),但不能验证酶具有高效性,D项错误。
14.C 在含哺乳动物排泄物的土壤中有较多尿素且含脲酶的细菌数量更多,从有哺乳动物排泄物的地方取样,获得目的菌种概率很高,A项正确;实验中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含脲酶的微生物在该培养基上能生长,其他微生物在该培养基上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可用于分离含脲酶的微生物,该实验中需用全营养LB固体培养基作对照,通过对照可以判断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因此该培养基与分离大肠杆菌所用LB培养基成分有不同,B项正确;在“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中,配制好的尿素固体培养基加上封口膜后用高压蒸汽灭菌方法灭菌,冷却后加入用G6玻璃砂漏斗过滤的尿素溶液,C项错误;有的微生物可能可以利用目的菌的分解产物从而在该培养基上生存,故在尿素固体培养基生长的微生物不一定都能分泌脲酶,还需进一步筛选,D项正确。
15.D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利用了减法原理去除某种物质,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格里菲斯是将肺炎链球菌直接注入小鼠体内,也没有用化学方法把DNA提取出来进行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利用了噬菌体特有的侵染方式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分离,也没有用化学方法把DNA提取出来进行研究,A项错误;15N不具有放射性,在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用离心法通过观察15N和14N标记的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来区分不同的DNA分子,B项错误;DNA不溶于酒精,因此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析出DNA,静置2~3min,获得较纯净的DNA,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搅拌,卷起的丝状物是DNA,能够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C项错误;DNA片段的PCR扩增实验中反应缓冲溶液中的Mg2+能够激活TaqDNA聚合酶,但要注意加入的Mg2+浓度,D项正确。
16.D 每种豆可分别看作一个种群并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数量,因此估算黄豆数量时应该将部分黄豆做上标记,进行实验后再根据公式求出未被标记豆的数量,绿豆使用一样的方法,A项错误;两种豆可看作两个种群,分开进行估算,因此豆子的大小差异并不影响实验结果,B项错误;两种豆可看作两个种群,分开进行估算,因此两次估算中的取豆数量是否相同并不影响实验结果,C项错误;将第一次取样的两种豆都分别做上标记,通过一次实验就可获得被标记数、第二次取样总数、第二次取样的被标记数,从而估算两种豆的数量,D项正确。
17.D 原生质体产量随酶浓度增加而增加,但酶超过一定浓度,原生质体产量会降低,A项错误;根据题表可知,丙组混合酶浓度处理效果虽然在5h达到了最高,但随着酶解时间的增加,原生质体含量下降,B项错误;丁组4h后原生质体产量下降,可能是酶解时间过长破坏了原生质体,C项错误;由于在丙组和丁组,即酶浓度较大的情况下,在原生质体产量达到最大以后,随着酶解时间的增长,原生质体产量下降,原因可能是酶解时间过长,因此可以适当增加酶浓度可缩短酶解时间,D项正确。
18.A 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用高浓度蔗糖溶液处理,细胞会失水,成熟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因此用高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成熟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A项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做到随机取样,而不是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B项错误;向泡菜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形成内部无氧环境,不能创造无菌环境,C项错误;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可以减少外植体携带的微生物,但不能杜绝接种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D项错误。
19.C 解离液的主要作用是杀死细胞,固定细胞分裂相(即固定染色体的形态),溶解细胞间质使细胞相互分离,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细胞壁,不能达到解离目的,A项错误;a属于前期,染色质螺旋缠绕形成染色体导致其上DNA无法转录,但细胞质中也含有DNA,也能进行转录过程,B项错误;b属于中期,此时的染色体数目稳定,形态清晰,便于观察,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平面上,C项正确;c属于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的着丝粒分裂后产生的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没有染色体单体,D项错误。
20.B 因为小桶Ⅱ均为d,所以抓取的小球若不放回不会影响实验结果,A项错误;甲同学模拟的是测交实验,测交实验的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可反映测交对象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B项正确;雌配子、雄配子的数量无法进行比较,C项错误;乙同学模拟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产生配子的过程,D项错误。
21.D 甲试管的血浆中具有缓冲对,加入酸或碱时,pH会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化不明显;乙试管加入的是蒸馏水,无缓冲对,在本实验中为空白对照,加入酸或碱时,pH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2.B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无机盐溶液的种类和淀粉溶液的浓度都是自变量,A项错误;根据图示分析可知,Q点和P点的淀粉水解速率相同,但Q点对应的淀粉溶液浓度更大,所以Q点条件下淀粉完全水解所需的时间比P点长,B项正确;Cl-不是催化剂,没有降低淀粉水解的活化能的功能,甲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Cl-能提高淀粉酶降低淀粉水解的活化能的效果,C项错误;根据图示分析可知,淀粉水解速率保持相对稳定时,也就是唾液淀粉酶全部充分参与催化反应时,甲组>乙组>丙组,说明Cu2+是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剂,但不一定能说明Cu2+能与淀粉竞争酶分子上的活性中心,也有可能是Cu2+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无法判断其抑制剂的类型,D项错误。
23.A 分析题意可知,1~5组分别为注入细胞色素c后0、1、2、3、4h,因此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注入细胞色素c后的时间,A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细胞色素c能诱导细胞凋亡,5组为注入细胞色素c后4h,细胞凋亡充分,此时DNA降解产生的最终产物大多数为200bp左右的片段,B项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细胞凋亡时,第1组和第6组空白对照一样,细胞内的DNA没有被降解,2~5组细胞内的DN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5组降解最充分,C项正确;根据将少量细胞色素c注入细胞质基质后,提取细胞内DNA并进行电泳的结果可知,线粒体内膜上的细胞色素c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可能诱发细胞凋亡,D项正确。
24.B 为了防止偶然因素的影响,每组应选取多棵苹果树进行实验,苹果树的生长状况要保持一致,A项错误;为了保证各组苹果树有相同的叶果比,实验前需要进行疏果、摘叶处理,B项正确;为了保证变量的唯一性,应设置一组用不含赤霉素的溶液涂抹幼果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涂抹幼果,C项错误;为了防止13CO2的损失,进行13CO2标记实验时需要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D项错误。
25.D 捣毁蛙的脑,用1%稀硫酸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观察到有屈腿反射,则说明该反应活动不需要由脑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A项正确;实验一用1%稀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肢的趾端后,从刺激发出到反应需要经过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刺激与屈腿不能同时发生,B项正确;实验二中,刺激右趾端右腿会发生反射,说明蛙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C项正确;实验二中,用药后10min,刺激左趾端右腿会发生反射,说明左腿的传入神经没有被麻醉,刺激左趾端左腿不会发生反射,说明左腿的传出神经被麻醉了,D项错误。
26.答案(每空2分)(1)将含有B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和空白载体分别导入MFC
(2)基因B的表达会抑制MFC细胞的增殖
(3)含有 复苏(活化/激活/解冻) RNA聚合酶
(4)裸鼠缺乏细胞免疫应答(缺乏成熟T淋巴细胞),有利于肿瘤的存活 癌细胞分裂快(肿瘤生长速度快),需要较多营养物质,会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血流量加大
(5)
接种后肿瘤体积变化曲线图
(说明:MFC组和MFCB-组重合或者相差不大都正确)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为验证B基因表达对小鼠前胃癌细胞(MFC)的影响”,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B基因有无,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再根据实验思路②“分别将MFC、含有外源B基因的MFC(记作MFCB+)、含有空白载体的MFC(记作MFCB-)等量接种于动物细胞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细胞的细胞周期情况”,可得出实验思路①是:将含有B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和空白载体分别导入MFC。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MFCB+组(含有外源B基因的MFC)的G0/G1比值是最高的,说明此组(即含有外源B基因的MFC)不分裂的细胞是最多的,即可以说明基因B的表达会抑制MFC细胞的增殖。
(3)MFC中含有B基因,只是在肿瘤细胞中B基因不表达或低表达。购买得到的MFC一般需要先进行活化处理,才能用于实验,作为基因工程中表达载体,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多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点、抗性基因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4)裸鼠缺乏细胞免疫,有利于肿瘤的存活,有利于实验的完成。肿瘤生长速度快,需要较多营养物质,会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血流量加大,因此临床上也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的血流量来反映肿瘤生长速度。血流量越大,说明肿瘤长得越大。
(5)进行体内细胞培养,可以观察到肿瘤生长的情况,MFC组和MFCB-组中B基因不表达或低表达,肿瘤生长较快,体积较大,并且这两组的肿瘤生长情况相似,而MFCB+组,由于B基因能够正常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分裂,所以此组的肿瘤生长慢,在相同的时间内,此组的肿瘤体积较小。曲线图中要体现出肿瘤体积随时间的推移有所长大,并且MFC组和MFCB-组的变化一致,肿瘤体积较大;MFCB+组肿瘤体积生长较慢,体积比前两组要小,图见答案。
27.答案(每空2分)(1)对正常小鼠以适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 d 以等量的HCV-229E滴鼻感染 等量复方芩兰口服液
(2)
复方芩兰口服液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小鼠
肺组织细胞因子含量影响的柱形图
(3)正反馈 组织水肿(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4)细胞免疫 灭活的病毒疫苗没有感染性,一般不能进入细胞内,病毒载体疫苗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更好地诱导细胞免疫
病毒变异快,可能导致疫苗失效等
解析(1)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复方芩兰口服液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治疗作用,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灌胃复方芩兰口服液,因变量是小鼠肺组织细胞因子的含量。实验过程中应将实验分为5组:A组处理为对正常小鼠以适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d;B组处理为对寒湿症小鼠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d;C组处理为对正常小鼠以适量的HCV-229E滴鼻感染,每日1次,连续2d,初次感染当天,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d;D组处理为对寒湿症小鼠以等量的HCV-229E滴鼻感染,每日1次,连续2d,初次感染当天,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d;E组处理为对寒湿症小鼠以等量的HCV-229E滴鼻感染,每日1次,连续2d,初次感染当天,以等量复方芩兰口服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3d。
(2)根据上述实验结论相应的实验结果见答案。
(3)新型冠状病毒会引起人体发生细胞因子风暴,其过程是病毒入侵机体后,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帮助抵御病毒,细胞因子会引起更多免疫细胞透过毛细血管,并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进而导致人患病,这为正反馈调节过程。由于肺部毛细血管丰富,故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肺部组织液浓度相等升高,进而引起组织水肿,影响呼吸,严重可危及生命。
(4)病毒载体疫苗具有侵染性,即能进入细胞内,而灭活的病毒只有抗原特性,没有侵染特性,因此病毒载体疫苗能更好地诱导细胞免疫。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容易产生变异,因此,新冠疫苗容易失效。
28.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遗传的染色体
(2)将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分开培养
(3)EeBb eeBb 不能 当甲基因型为Eebb,乙基因型为eeBb时,无论两对基因是否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均可得到实验一结果
(4)25%(2分) 7/64(2分)
(5)三体短刚毛雌果蝇 长刚毛雄果蝇 F2中短刚毛∶长刚毛=2∶1(2分) F2中短刚毛∶长刚毛=1∶1(2分)
解析(1)摩尔根等利用一个特殊眼色基因突变体开展研究,把基因传递模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配行为联系起来,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证明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2)显隐性关系的判断方法:①定义法(杂交法),不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F1为显性杂合子;②自交法,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都为杂合子。为了探究体色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常采用的方法是将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分开培养,即相同体色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并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果出现性状分离,分离出的性状即为隐性性状。
(3)根据实验一的F1中灰身∶黑身=1∶1,短刚毛∶长刚毛=1∶1,得知甲、乙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eebb或者eeBb×Eebb,同理根据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和丙的基因型应为eeBb×EeBb,所以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或eeBb。若实验一中当甲基因型为Eebb,乙基因型为eeBb时,无论两对基因是否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均可得到实验一结果,因此仅通过实验一的杂交结果不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只考虑体色性状,实验一中F1中灰身∶黑身=1∶1,说明亲代基因型为Ee和ee,因此F1中为1/2Ee和1/2ee,E基因频率为1/2×1/2=1/4。根据实验二的结果,F1中四种表型的比例为1∶3∶1∶3,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代基因型为eeBb×EeBb,F1中的灰身短刚毛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1/8EeBB、2/8EeBb,黑身长刚毛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1/8eebb,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1/4EB、1/8Eb、1/4eB、3/8e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因此子代中灰身长刚毛(E_bb)的比例为1/8×1/4+1/8×1/4+3/8×1/4=7/64。
(5)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鉴定B、b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实验材料为三体果蝇、纯合的短刚毛果蝇、长刚毛果蝇,最简便方法是测交,因此实验思路为:用三体短刚毛雌果蝇与长刚毛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与长刚毛果蝇杂交,统计F2中短刚毛与长刚毛果蝇的比例,假定B、b位于4号染色体上,亲代基因型为BBB和bb,F1基因型及比例为1/2BBb和1/2Bb,能产生的配子为B∶BB∶Bb∶b=5∶1∶2∶4,与长刚毛果蝇bb杂交,统计F2中短刚毛(B_)与长刚毛果蝇(bb)的比例为(5+1+2)∶4=2∶1。假定B、b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亲代基因型为BB和bb,F1基因型及比例为Bb,与长刚毛果蝇bb杂交,统计F2中短刚毛(B_)与长刚毛果蝇(bb)的比例为1∶1。位置
处理圆点的液体
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
①
新鲜唾液
红棕色
②
煮沸的新鲜唾液
③
2%的蔗糖酶溶液
蓝黑色
④
清水
蓝黑色
组别
纤维素酶/(g·L-1)
果胶酶/(g·L-1)
原生质体产量/(×106个·g-1)
3h
4h
5h
6h
甲
10
1
0.67
1.33
2.00
2.83
乙
10
2
1.17
1.50
2.17
3.00
丙
20
1
1.83
2.50
3.50
2.67
丁
20
2
2.67
3.33
2.83
2.17
GA3浓度/(mg·L-1)
13C含量/(mg·g-1)
24h
48h
72h
叶
果
叶
果
叶
果
0
2.45
0.27
0.83
0.32
0.68
0.34
100
2.41
0.32
0.72
0.39
0.57
0.43
200
2.38
0.43
0.66
0.52
0.51
0.56
300
2.40
0.36
0.69
0.41
0.61
0.44
400
2.44
0.29
0.75
0.34
0.62
0.36
处理
用药后10min
用药后15min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刺激左趾端
-
+
-
-
刺激右趾端
-
+
-
+
组别
G0/G1(%)
S(%)
G2/M(%)
总计(%)
MFC
55.0
31.1
13.9
100.0
MFCB+
66.7
19.6
13.7
100.0
MFCB-
54.7
30.7
14.6
100.0
组别
处理方法
A
B
对寒湿症小鼠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 d
C
对正常小鼠以适量的HCV-229E滴鼻感染,每日1次,连续2 d。
初次感染当天,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 d
D
对寒湿症小鼠 ,每日1次,连续2 d。初次感染当天,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 d
E
对寒湿症小鼠以等量的HCV-229E滴鼻感染,每日1次,连续2 d。
初次感染当天,以 灌胃。每日1次,连续3 d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浙江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8生物与环境浙科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浙江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8生物与环境浙科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浙江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7稳态与调节浙科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浙江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7稳态与调节浙科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浙江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6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浙科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浙江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6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浙科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