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1页
    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2页
    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阳台农业不仅指单纯地在阳台空间进行农业活动,也包括在屋顶、露台等空间的农业,栽培模式趋无土性,生产产品趋观赏性与自给性,是现代都市农业中的一种形式。阳台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
    ①对传统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小
    ②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商品率
    ③美化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④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
    海坛岛是我国第五大岛,地形复杂。早期聚落位于北部滨海平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随着人口增加,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聚落文化。如今,岛屿上居民大批离乡发展,传统民居功能逐渐被抽离,保护聚落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图为海坛岛聚落选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早期,滨海聚落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主要考虑的是( )
    A.取水便利B.方便出海C.观赏海景D.抵御防卫
    3.居民将聚落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处,是为了( )
    A寻找优美环境B.开发矿产资源C.寻求便利交通D.从事农业耕作
    4.保护海坛岛传统聚落文化遗产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
    A.完善基础设施B.修缮传统民居C.提升产业效益D.增加建筑功能
    下图为甲、乙两地的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甲、乙两地在T时开始控制人口增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乙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甲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为乙地( )
    A.人口数量较多B.自然资源丰富C.开放程度较低D.科技水平较低
    6.①②人口数量的不同,体现了( )
    A.人口容量的临界性B.人口容量的相对性
    C.人口合理容量的警戒性D.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乌蒙山腹地,总面积2.69万平方千米。毕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2020年11月23日实现全部脱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制约毕节市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耕地资源B.矿产资源C.气候资源D.森林资源
    8.未来一段时间内毕节市人口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接纳大量海外移民
    C.开垦荒地,发展山地农业D.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为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示意图。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的影响而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而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水流方向是( )
    A.自西向东B.自南向北C.自北向南D.自东向西
    10.沙波移动方向为( )
    A.向上游移动B.向下游移动C.维持原地D.往复摆动
    海洋渗透能发电是利用咸水与淡水之间的盐差渗透压使淡水透过半透膜进入咸水区,使容器内水位上升,产生水位差,从而推动水轮机发电。在盐度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的效果更好,但在发电厂附近要有充足的淡水供给。目前我国海洋渗透能发电的研发尚处于初期阶段。下图示意海洋渗透能发电的工作原理。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相比,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的最大优势是( )
    A.受天气影响小B.受地域限制小C.电站建造成本低D.技术简单易操作
    12.在长江口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效率低于理论值的原因可能有( )
    ①半透膜技术不成熟
    ②淡水供给不足
    ③海水盐度较低
    ④地势起伏较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绿带是控制城市扩张的有效手段。英国伦敦的完整绿带位于大伦敦外缘,平均宽度约15km。下图为伦敦绿带建设不同阶段的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上图所示,伦敦绿带建设的不同阶段( )
    A. 内伦敦的人口密度逐渐小于外伦敦
    B. 内伦敦和外伦敦的人口变化趋势相同
    C. 伦敦人口规模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D. 内伦敦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
    14.城市绿带建设能够( )
    A. 提高城镇化水平B. 保护乡村地区的完整
    C. 加快产业化进程D. 均衡城市的人口分布
    下图为天山林区季节性冻融期间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动态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图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土壤冻结期间,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下降最快
    ②土壤融化期间,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长最快
    ③整个图示期间,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低于灌丛
    ④整个图示期间,各群落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先降后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土壤深冻期,各群落中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低的原因是( )
    A.林冠截留雨水,土壤水分条件差B.林冠遮挡作用,土壤光照条件差
    C.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条件差D.地表积雪厚度小,土壤热量条件差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又名土豆或洋芋,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喜温暖凉爽气候,不耐高温(高温易退化),全国多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种植成本高、病虫害高发等诸多问题。近年来,为提高马铃薯繁殖效率和种植收益,多地攻克马铃薯繁殖育种难关,用种子繁殖取代传统的薯块繁殖。位于云贵高原的云南省昭通市是全国马铃薯优势特色产区,其培育的种薯大多销往德宏、红河、广州等地。下图示意昭通市的地理位置。
    (1)结合材料,推测昭通成为全国马铃薯优势特色产区的自然条件。
    (2)指出昭通市培育马铃薯种薯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3)针对昭通市马铃薯种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605.2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430人,常住人口2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1)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
    (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人口2000年为1.466亿,2007年为1.428亿,到2017年为1.445亿。下图示意俄罗斯2017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的空间分布。2019年中俄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双边关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1)指出2000年以来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2)指出2017年俄罗斯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析甲半岛环境承载力低的自然原因。
    (3)现今俄罗斯人口迁移有向东南部和西南部两个迁移方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汾河谷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面积47611.2k㎡,为黄土高原上的次一级地形区。受地形影响,山谷风在背景风(是大尺度区域内某种原因造成的大气水平运动,如风带或者季风等)较弱时表现明显。下图分别示意汾河流域范围及某日在河谷西侧气象站测得的山谷风变化曲线。
    (1)据图描述河谷西侧该气象站山谷风风向的日变化特征。
    (2)分析下图中20时该气象站风力最小的原因。
    (3)说明该气象站谷风转山风时谷地天气的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阳台农业产品更趋观赏性与自给性,阳台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对农业生产带来冲击较小,①正确;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率,②错误;有利于美化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③正确;利用阳台等空间生产,面积小,投入劳动多,不能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④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答案:B
    解析:以码头为核心的聚落布局方式与取水是否方便无关,A错误。海坛岛早期聚落位于滨海平原,渔业为当地居民主要产业,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有利于出海捕鱼、出行,B正确。早期聚落布局更多考虑的生活便利性,与观赏海景无关,C错误。聚落布局在以码头为核心的滨海地带,并不能起到防卫的功能,D错误。故选B。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人口增加后导致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不是为寻找优美的环境,A错误。材料未能体现海坛岛有丰富的矿产,B错误。台地和平原地区交通条件不如滨海地区,C错误。由于人口增加,环境压力大,人地矛盾加剧,导致聚落由滨海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居民主要是为了谋生,台地、平原未开发土地多,更有利用农业生产,D正确。故选D。
    4.答案:C
    解析:海坛岛传统聚落保护的最大问题是大量人口离乡发展,导致传统聚落废弃,而人口大量迁出的原因是海坛岛的产业效应差,居民收入低,因此海坛岛传统的保护最应该提升产业效益,C正确。完善基础设施、修缮传统民居、增加建筑功能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居民迁出的问题,A、B、D错误。故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实际人口数量关系不大,A错误。自然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B正确。开放程度低、科技水平低,环境承载力低,C、D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曲线图分析。由上题可知,甲、乙两地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差异,从而导致人口容量的差异,而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下,人口容量也不相同。同时,两地均在开始控制人口增长后,人口数量均在增加,说明人口数量并未超过人口容量,这种差异反映了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B错误,D正确。临界性是指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物质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被破坏,A错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容量警戒线,C错误。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高原崎岖,地形地势限制了其环境人口容量,A正确;该地区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矿产资源并不会限制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B错误;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因此气候资源并不是限制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C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该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且森林资源对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该地区经济欠发达,当地生态脆弱,放开生育政策,可能会导致人口大量增加,造成环境破坏,A不合理;我国人口众多,大量接纳海外移民不符合实际,且当地生态脆弱,大量接纳移民会对环境造成破坏,B不合理;当地生态脆弱,开垦荒地会破坏环境C不合理;山区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环境人口容量,D合理。故选D。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图中后期沙坡剖面图中有堆积的是迎水坡,结合指向标,水流方向是自南向北,B对。A、C、D错。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沙坡在迎水坡一侧堆积,沙波移动方向为迎水坡一侧所示的方向,向上游移动,A对。B、C、D错。故选A。
    11.答案:A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海洋渗透能发电需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受天气影响小,而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受天气影响大,A项正确。风能、太阳能、海洋渗透能都具有分布不均的特点,利用这些资源发电受地域限制都很大,B项错误;海洋渗透能发电主要在海水中进行,对设备密封性能要求高,电站建造成本高,C项错误;目前我国海洋渗透能发电的研发尚处于初期阶段,说明该技术要求高,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目前我国海洋渗透能发电技术不成熟,技术原因可能会影响发电效率,①正确;长江口地区降水较丰富,淡水资源较丰富,②错误。长江径流量大,对海水盐度稀释作用强,使长江口海水盐度较低,进而影响发电效率,③正确;地势起伏大小与海洋渗透能发电效率关系不大,④错误。B项正确。
    13.答案: 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绿带建设以前(1911年),内伦敦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外伦敦,与1911年相比,1951年至1991年内伦敦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D正确;由图可知,内伦敦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外伦敦,A错误;与1911年相比,1951年至1991年内伦敦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可知人口变化趋势不同,B错误;建设期间,伦敦的人口规模变化较小,没有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C错误。故选D
    14.答案: B
    解析:城市绿带建设可以限制城市无序扩张,利于保护乡村地区的完整,B正确;城市绿带建设无法增加城市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产业化进程影响较小,AC错误;城市绿带建设能控制人口密度,但不会均衡城市的人口分布,D错误。故选B.
    15.答案:B
    解析:读图分析,土壤冻结期间,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下降最快,①正确;土壤融化期间,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长最快,②错误;生长季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高于灌丛,③错误;整个图示期间,各群落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先降后升,变化趋势一致,④正确。故选B。
    16.答案:D
    解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活的和死的生物体(不含活体植物根系)内氮的总和。读图分析,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土壤的冻结程度而变化,而土壤的冻结程度受土壤温度的影响,由此可推断土壤深冻期各群落中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低是因此此时土壤温度最低,此时土壤温度低的最可能原因是地表积雪厚度小,土壤热量条件差,D正确;其他选项均与土壤温度低无关,ABC错误。故选D。
    17.答案:(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纬度较低,海拔高,气候凉爽。
    (2)技术投入不足;种薯市场占有率低;品牌营销落后。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建立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马铃薯喜温暖凉爽气候,不耐高温(高温易退化)。昭通位于云贵高原,地势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昭通位于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海拔稍高,气候温暖凉爽,适宜马铃薯发展。
    (2)据材料可知,全国多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种植成本高、病虫害高发等诸多问题,需要加大技术投入,但昭通市资金技术不足,技术投入不足;其培育的种薯大多销往德宏、红河、广州等地,说明其市场有限、市场占有率低,品牌营销落后,知名度较低。
    (3)针对上题马铃薯种薯所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投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马铃薯种薯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改善品质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建立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获得规模效益。
    18.答案:(1)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
    (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3)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解析:(1)城市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的增加,使大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来满足城镇的发展。外来新建企业的增加,也需要征用农林用地,与此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农林用地的占比。
    (2)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来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
    (3)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整合本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产品,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成本,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的需要。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住宿、餐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也可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本村落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可以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配合外来企业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企业可以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
    19.答案:(1)特点:先降低后增加,人口增长缓慢。
    影响: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负担重等。
    (2)分布特征: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西南部。
    自然原因:甲半岛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全年降水较少;河流结冰期长;沼泽广布,多冻土;生物多样性少,植被生长期短等。
    (3)向东南部迁移。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矿产、土地等资源丰富;东南部与中国等东亚国家合作日渐紧密,就业机会较多;政府引导、地区合作,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
    向西南部迁移。西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靠近大城市,距离欧洲西部较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较为发达,工农业对劳动力的拉力强,就业机会较多等。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俄罗斯人口2000年为1.466亿,2007年为1.428亿,到2017年为1.445亿,整体上人口增长缓慢,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人口增长缓慢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重;老年人口比重大,会使市场萎缩,购买力下降,投资减少,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问题。
    (2)据图可知,俄罗斯2017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整体上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影响环境承载力的自然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甲半岛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气候环境不适宜;全年降水较少,且温度低河流结冰期长,水环境不适宜;沼泽广布,多冻土,土壤环境较差;生物多样性少,植被生长期短,生物环境不适宜,因此环境承载力低。
    (3)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其他因素等方面。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其他因素:婚姻和家庭等。
    (1)向东南部迁移:俄罗斯纬度高,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而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同时东南部人口稀疏,土地面积广,矿产资源丰富;东南部与中国等东亚国家合作日渐紧密,就业机会较多;政府引导、地区合作,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
    (2)向西南部迁移:西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西南部靠近首都莫斯科等大城市,开发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靠近大城市,距离欧洲西部较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较为发达,工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大,就业机会较多等。
    20.答案:(1)白天为谷风即偏东风,夜晚为山风即偏西风;日出前后,由偏西的山风转为偏东的谷风;日落前后,由偏东的谷风转为偏西的山风。
    (2)日落后,山坡温度下降快,冷空气收缩下沉,顺坡流向谷底,山风开始增强,此时谷风开始减弱,20时为日落两小时后,正处于谷风与山风的转换期,故风力较小。
    (3)谷风转山风时,山顶冷空气不断向谷底沉降;山谷中的暖空气被沉降的冷空气顶托,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下降,易凝结成水滴,形成降水。
    解析:(1)读图可知,白天8:00时~20:00时为谷风,风从谷地吹向山地,为偏东风;夜晚20:00时~次日8:00时为山风,风从山地吹向谷地,为偏西风;8:00时前后,由山风转为谷风;20:00时前后,由谷风转为山风。
    (2)日落后,山坡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山坡气温下降,冷空气收缩下沉,顺山坡吹向谷底,山风开始增强;而谷地气温升高,谷风开始减弱,20:00时左右,正处于谷风与山风的转换期,两个不同风向的风相互抵消,导致风力较小。
    (3)读图可知,20:00左右该气象站谷风转山风,此时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不断向谷底沉降;山谷中的暖空气被沉降的冷空气顶托上升,暖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降水。

    相关试卷

    祁县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祁县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产业比重较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答题卡3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