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辽宁省十四市民间大联考中考二模化学试卷(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15,辽宁省十四市民间大联考中考二模化学试卷(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4道题,满分50分,5 Ca-40,“民以食为天,食以胃为先”,8~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14道题,满分50分。化学和物理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燃放烟火 C.钢铁冶炼 D.火上浇油
2、豆腐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素,每100g豆腐中含各种营养成分如表:
其中,X代表六大营养素中的哪一种?
A.无机盐 B.碳水化合物 C.蛋白质 D.矿物质
3、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有一层臭氧(O3),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臭氧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臭氧属于
A.氧化物 B.盐 C.单质 D.碱
4、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许多直饮水机,其处理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的净水的步骤是
A.① B.③ C.①② D.①③
5、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医学门》:“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水飞去石”指的是过滤
B.《华阳国志》:“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加热蒸发可得食盐
C.《抱朴子内篇》:“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一一描述了湿法冶铜的原理: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该反应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铁
D.《汉书》:“高奴县有消水可燃”———消水指的是石油
6、烧烤类食物深受人们喜爱,下列有关烧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烧烤时,木柴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B.木柴燃烧时经常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炭黑颗粒
C.烧烤时的木柴燃烧不旺,产生很多浓烟,可以把木柴架高,目的是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烧烤结束后用水灭火的原因是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7、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试卷源自 试卷上新,即将恢复原价。A.取用锌粒 B.移走蒸发皿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称量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8、白桦树汁是一种天然食品,其含有的白桦脂酸(C30H48O3)具有包括抗肿瘤、抗氧化应激、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下列关于白桦脂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白桦树汁属于氧化物
B.白桦脂酸由C、H、O三种原子构成
C.白桦脂酸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白桦脂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100%
9、下列有关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地运动且间隔发生改变
B.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溶液中都含有酸根离子
C.食物腐烂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D.过氧化氢分解可以制氧气一一过氧化氢分子分解为氧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
10、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溶解度相等的温度是t1℃
B.搅拌能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t3℃时,将甲、乙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均有晶体析出
D.t2℃时,某同学配置了一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甲溶液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道小题)
11.(9分)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为深入实施“考古中国”及“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一场高科技助力的多学科“综合考古”在四川三星堆遗址持续进行。为了给予出土文物最佳保护环境,我国首次开创了田野考古发掘新模式——“考古方舱”。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文保人员进入舱内时需穿着防护服,尽量减少带入污染物。考古方舱可调节温度和湿度,文保人员还可利用仪器密切跟踪舱内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气体含量。考古实验室里配备了充氮保湿箱和各种检测仪器,帮助考古人员完成发掘中的调查。其中,北京大学主导的联合团队采用灵敏度更高的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进行分析,发现4号坑的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属于商代晚期。同时在高光谱成像仪等“黑科技”设备下,4号坑中还发现了丝绸制品的残余,这为“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的理论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金面具、青铜器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青铜器上布满锈斑,锈斑主要分为有害锈【主要成分CuCl】和无害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两种,无害锈可以保护青铜器不会继续受损;而有害锈则会加速铜器锈蚀。为了初步判断器物表面的锈蚀是否为有害锈,考古工作者常采用硝酸银(AgNO3)滴定法测试文物表面的锈蚀样品。工作者先将样品浸泡于蒸馏水中12小时,而后使用定性滤纸过滤浸泡液,使浸泡液至相对清澈。在清澈的浸泡液中缓慢滴加3~4滴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物(AgCl)产生,若出现白色沉淀物,则证明该锈蚀为有害锈。
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中,3D打印技术也得以大显身手。例如,3号坑的大口尊不易发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专家们为它量身3D打印出了“硅胶壳,覆盖在铜尊表面,形成保护。随后再被装入用于固定的木质套箱,利用“文物起重机”取出。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仍在继续,多学科融合的科技之光必将让古老历史文化遗产绵延流传。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多选)
A.钢架结构 B.丝绸 C.金面具 D.青铜器 E.硅胶壳
(2)舱内密切跟踪的有害气体是_______(填化学式)。
(3)日常生活中,想要鉴别丝绸与棉布可用_______法。
(4)碳-14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碳的同位素,如图是碳-14的原子结构模型,该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
(5)用黄金打造面具,是利用了金良好的_______性。青铜器表面产生无害锈的原因是Cu与空气中的氧气、________等发生了反应。有害锈的主要成分CuCl中的Cu的化合价是_______。
(6)考古工作者利用AgNO3溶液测试有害锈时,除了生成白色沉淀外,溶液中还有CuNO3生成,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12.(11分)气体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与特点,科学家对于气体的发现及其性质的研究在化学研究中为时颇晚。
【二氧化碳的发现】
(1)17世纪初,范·海尔孟在检测木炭燃烧产物时,发现二氧化碳,并把它称为“野精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如图,实验室常用________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可选择的气体制取装置是________,并利用________检验气体是否集满。
(3)实验室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水蒸气,可利用________(填药品名称)除去并将制得气体通过装置_________,即可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
【农业上制备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是很多工业反应的副产品,将这些CO2回收利用,可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农业上的塑料大棚里,常需要施用CO2作为气肥,因为CO2是绿色植物________的原料。同时,农业大棚里常用废酸和固体碳酸氢铵(NH4HCO3)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原理为H2SO4+2NH4HCO3=(NH4)2SO4+2CO2↑+2_______(将该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5)不同碳酸盐的价格如下表,同学们通过计算得知,想要产生44kg二氧化碳所需要原料的价格是:碳酸氢铵102.7元,碳酸钙________元。经综合考量,大棚里使用碳酸氢铵制取二氧化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13.(10分)实验教学作为传授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拉瓦锡的曲颈甑实验】
(1)200多年前,拉瓦锡将汞放入汞槽与曲颈甑中,通过一系列反应发现汞槽内的汞的液面上升,并得到了一层红色的氧化汞,液面上升的原因是密闭容器内外形成了______________。随后,对收集起来的氧化汞加强热,得到了一种可供给呼吸的气体________(填化学式)。
【实验室测定氧气的含量】
(2)学生们从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如木炭、硫磺、镁条、红磷等中进行选择,最终选择红磷作为实验药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利用下图1装置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有时进入水的体积大于,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若将装置改进为图2,_______ (填写:A.有B.没有)可能避免上述异常现象的发生?在改进的装置中,注射器中的蒸馏水至少需要_________mL。
(3)为了准确体现反应的变化,教师通过手持技术设备进行实验,下图是测定红磷燃烧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及压强的变化过程图,其中瓶内压强出现短暂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利用金属氧化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创新实验】
(4)氧气是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大部分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有同学利用发热眼罩内胆与氧气反应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下面是眼罩内胆的成分表。
该反应的原理与铁生锈反应类似,就是利用内胆中的铁粉与________反应。按上图示装置组装好后,学生们观察到量筒中的水面开始上升(量筒中原有空气100mL),直至_________时,学生开始读数,得到最终上升高度约为19mL。实验中蒸馏水表面放置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
14.(10分)“民以食为天,食以胃为先”。胃是我们人体消化、储存食物的第一站,也是全身营养和能量的发动机。
【探究一】胃病诊断,了解钡餐
某同学胃部不舒服到医院就医时,医生建议服用“钡餐”后,做胃部X射线检查。经了解“钡餐”是一种造影剂,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钡(BaSO4),白色固体,无毒,不溶于水和酸,不易被X射线穿透,X光片上会呈现白色。有同学提出,能否用BaCO3替代BaSO4作为“钡餐”?
(1)针对此问题,小组同学展开如下探究。
分别取少量的BaCO3、BaSO4固体于不同的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2mL蒸馏水,________(填一种操作名称)后观察到两者皆不溶于水。随后,为了模拟两种物质在胃液中的反应,同学们决定分别加入等量________(填一种酸的名称),观察到硫酸钡固体表面无变化,碳酸钡固体逐渐溶解,且表面出现______________;同学们查阅资料后发现,此反应生成的钡盐是一种剧毒物质,摄入0.8~0.9mg就可以致死,因此不能用碳酸钡替代硫酸钡作为“钡餐”。
【探究二】胃病治疗,了解胃药
(2)该同学被确诊为胃酸过多及胃溃疡,于是医生开具了抗酸药,该药品的成分说明书如图,请写出该抗酸药中和胃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医生叮嘱此药品需要嚼碎后服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经同学们查阅资料后发现,除了上图的碱类抗酸药类型外,胃酸过多也可以服用像碳酸氢钠、食品级铁粉等类型的抗酸药,但是医生却禁止该同学服用以上两种类别的抗酸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胃的养护,食物疗法
(4)胃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日常饮食也能养出好脾胃。某小组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皮蛋,准备利用______测定皮蛋的酸碱度,探究食用皮蛋能否缓解胃酸过多。
首先,该小组同学取适量皮蛋切碎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后搅拌,静置一段时间过滤得到澄清液,随后用玻璃棒蘸取清液进行测定,比对结果如图,最终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
(5)同学们对于上述澄清液呈碱性的原因展开猜想。通过查找资料发现,皮蛋制作时,需先将生石灰(CaO)、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它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稻壳、清水等组成的料灰均匀涂抹在鸭蛋表面,随后放置月余以便腌制。腌制时,会涉及多个反应。
第一小组同学尝试列出腌制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Ca(OH)2+K2CO3=CaCO3↓+2KOH
根据发生的反应,有同学提出浸泡皮蛋的澄清液呈碱性的原因是溶液中一定存在KOH。你认为该同学的猜想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请你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成分
水
X
油脂
糖类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钙
……
质量/g
89.3
4.7
1.3
2.8
0.00006
0.00003
0.24
……
种类
市场价格(元/吨)
碳酸氢铵
1300
碳酸钙
1000
产品名称
一次性发热贴
规格型号
130mm×95mm
产品成分
铁粉、水、活性炭、蛭石、吸水性树脂、食盐
产品性能
最高温度68℃,平均温度52℃,持续实际≥10h
使用范围
适用于户外或室内取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辽宁省十四地市民间中考大联考化学模拟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2022年河南省大联考中考二模化学试题(word版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Fe,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大连市八区民间联考中考化学临门一脚(二),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物富含糖类的是,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