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5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17126/0-171740320995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论语》十二章课件5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17126/0-171740321000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论语》十二章课件5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17126/0-171740321003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论语》十二章课件5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17126/0-1717403210099/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论语》十二章课件5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17126/0-171740321015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论语》十二章课件5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17126/0-1717403210229/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论语》十二章课件5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17126/0-1717403210275/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论语》十二章课件5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17126/0-1717403210349/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截至2023年7月4日,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和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了解孔子及《论语》思想。
3.理解仁、义、礼等概念,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赞美孔子的对联: 1.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乾隆 2.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纪昀 3.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顾孝先题孔子庙 4.教被寰宇光曲阜;泽流海外润长崎。 ——赵朴初题孔子庙
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李苦禅撰书长崎孔子庙仪门讲屋宏开,群仰海邦领袖;吟坛载启,争承尼父渊源。 ——沈陶题长崎孔子庙庙貌森然,蓬海肃陈俎豆;仪范卓尔,崎山尊祝衣冠。 ——顾孝先题长崎孔子庙北拱众星,富比陶公营海峤;门临五福,岁如篯祖乐天年。 ——佚名题长崎孔子庙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言简意丰,含蓄凝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重要典籍。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体式: 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如乐何(yuè) 八佾(yì)自省(xǐng)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迩之事父(ěr)
整体感知,梳理主要思想观点
①不、不要②安逸,舒适③勤勉④表并列⑤靠近,到……去⑥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⑦表顺承⑧匡正,改正⑨同“矣”,句尾语气词。
【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君子要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谨言慎行、加强道德实践。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 “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 → “好学” “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 2.概括主题。 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①名作状,在早上 ②得知真理,懂得仁义的道理 ③名作状,在晚上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真理,即使当晚死去,都可以。”
①形作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②思考,想③形作动,看齐。④兼词,“于之”,向他。⑤表顺承,就。⑥内:名作状,在心里。⑦自省:宾语前置,反省自己。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①比如。譬,比喻,比方。②堆土成山。为:堆积。③篑,盛土的竹筐。④停⑤填平洼地。平:形作动,填平。⑥覆:倾倒。⑦往:坚持。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继续,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①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为什么不③那④指激发人的感情⑤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⑥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⑦指讽刺时政⑧近⑨侍奉⑩知道
【译文】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知道鸟兽草木的名称。”
1.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的教化作用,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的社会作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的认识作用,鸟兽草木以致知。 2.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的作用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①如果②怎样对待礼呢?如……何:固定句式,怎样对待……呢?/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③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①曾子:名参 ,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②读书人③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④表并列⑤把…作为⑥停止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1.本章中的“士”指什么人? 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 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 2.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颜渊问仁。子曰:“克①己复②礼为仁。一日③克己复礼,天下归④仁焉。为仁由⑤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⑥。”子曰:“非礼⑦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⑧,请事⑨斯语矣。” (《颜渊》)
①约束②归复③一旦,表示假设④称赞,称许⑤依靠⑥条目,细则⑦名作动,合乎礼⑧聪慧⑨实践,从事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①一个字 ②实行,实践③大概,表示推测④仁爱,推己及人⑤加,施加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补充】 子贡:端木赐。儒商鼻祖。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客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遗风: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1.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①知晓、明白、懂得②道义③指品德低下的人④利益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
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对偶,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①质朴、朴实②华美、文采③粗野、鄙俗④虚饰、浮夸⑤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译文】孔子说:“质朴(内容)超过文采(形式)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善于学习,追求知识的人。知同“智”,智慧。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 其一是《论语》的可读性。《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从日常对话,行为举止等小事中,人生道理蕴藉其中,读来只觉得回味悠长,余味无穷。但它又绝不仅仅是简单说明一个道理,和浅显的《伊索寓言》形成鲜明对比,《论语》适合任意年龄段的人去读,而且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得到不同的感悟。例如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儿时懂得是同行三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青年读来,可能理解为人人皆有所长有所短,暮年时再读,可能又有了几分世事感慨,不拘泥于这句话了。
其二是《论语》的实用性。人生千百年来不断重复循环,很多教训只要翻开历史就会看到,书中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容,是曾子“吾日三省”的发人深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孝道,等等。在今天,我们国家的“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哪一个不与《论语》有着莫大的联系呢!
其三是《论语》的象征性。书中的亘古流传的话语,由古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流淌着,传递着。《论语》不仅是一本含义丰富的书,更是一种象征,看到它,想到中华文化,读了它,感悟文化力量。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在这个娱乐化的社会,在这个发展与人民需求有矛盾的社会,在这个呼唤文化复兴的社会,我们需要读《论语》来安慰浮躁的心,来升华来感悟自我,来助力文化复兴。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 比如,学校的花开了,有的同学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住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别人,关心过别人,理解过别人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 ——余秋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89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4.1《论语》十二章课文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在早上在晚上,在内心,从事实践,为而死,贤能的人,知晓明白,告诉使人知道,朴实质朴,质地底子,质问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优秀ppt课件,共21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课内容ppt课件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