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评估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道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我国的下列科技新成果,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 冬奥运动服中的石墨烯发热材料研制
B. 射电望远镜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
C. 实现从二氧化碳要到葡萄糖的人工合成
D. 研制新型催化剂实现光照高效分解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详解】A、冬奥运动服中的石墨烯发热材料研制,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B、射电望远镜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属于天文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C、实现从二氧化碳要到葡萄糖的人工合成 ,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D、研制新型催化剂实现光照高效分解水,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故选B。
2. 2021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 垃圾分类处理B. 减少开私家车
C. 落叶就地焚烧D. 使用清洁能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垃圾分类处理,能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染,利于保护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减少开私家车,减少化石燃烧使用,减少向空气中排放有害气体和粉尘,利于保护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落叶就地焚烧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不利于保护环境,故C符合题意;
D、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烧使用,减少向空气中排放有害气体和粉尘,利于保护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检查气密性B. CO2的验满
C. 溶解固体D. 塞橡皮塞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检测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正确;
C、量筒是不耐热的,若固体溶解放热,很容易损坏量筒,甚至破裂,溶解固体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错误;
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错误。
故选B。
4. 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计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表示氮气
B. b的化学性质比a稳定
C. 其他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
D.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a表示氮气,不符合题意;
B、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b表示氧气,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符合题意;
C、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组成,故其他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不符合题意;
D、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科学思维”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 将气体压缩到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
B. 液态氧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 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所以可将压缩到钢瓶中,故A正确;
B、液态氧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故B正确;
C、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构成毒品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缉毒犬能闻到毒品的气味,发现毒品,故C正确;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分子的体积并没有改变,故D错误。
故选:D。
6. Al与NaOH溶液反应会生成NaAlO2和一种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 CO2B. H2C. NH3D. SO2
【答案】B
【解析】
【分析】Al与NaOH溶液反应会生成NaAlO2和一种气体,反应物中含有铝、钠、氧、氢四种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也一共含这四种元素,不会出现其他元素。
【详解】A、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而反应物中不含碳元素,故不可能;
B、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故可能;
C、氨气中含有氮元素,而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故不可能;
D、二氧化硫中含有硫元素,而反应物中不含硫元素,故不可能。
故选B。
7. 铜基催化剂常温下可有效催化甲醛氧化,反应如图所示,图中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 反应物是甲醛和氧气
B. 该反应中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2:9
C. 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种类不变
D. 该反应可用于消除居室甲醛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为甲醛和氧气在铜基催化剂的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为甲醛和氧气在铜基催化剂的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A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生成丙(二氧化碳)和丁(水)的质量比为44:18=22:9,故B选项说法正确;
C、由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而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反应将有毒物质甲醛转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消除居室甲醛污染,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 用下图装置进行CO2性质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证明是CO2使石蕊变红B. ②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C. ③观察到蜡烛自上而下依次熄灭D. ①②③只能验证CO2化学性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 ①不能证明是CO2使石蕊变红,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要证明CO2使石蕊变红应做一个对比实验来证明,控制的变量是CO2。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②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可用于检验CO2气体,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因为CO2 的密度比空气大,且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③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 ③能验证CO2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用化学原理解释下列词语,其中不合理的是
A.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 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 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D.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火上浇油是增加可燃物,而不是隔绝空气,解释不合理,符合题意;
B、风助火威是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促进燃烧,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
C、釜底抽薪是移去可燃物使火熄灭,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
D、钻木取火,摩擦生热,可以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下列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A. 氢氧化钙 液氮B. 碘酒 二氧化硫
C. 海水 石灰石D. 高锰酸钾 石油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钙、液氮(液态的氮气)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错误;
B、碘酒中存在碘和酒精,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硫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错误;
C、海水中存在水、氯化钠等,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错误;
D、高锰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正确。
故选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道小题)
11. 请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什么是可燃冰?】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甲烷水合物的分子结构就像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甲烷分子。
【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可燃冰的形成要满足三个条件:(1)温度不能太高;(2)压力要足够大;(3)要有甲烷气源。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与水生成甲烷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为什么开采困难?】可燃冰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甲烷气体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
【可燃冰有哪些用途?】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倍体积的甲烷气体,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而且储量丰富,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甲烷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备炭黑、乙炔、氰化氢等。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可燃冰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________。
A. 高温高压B. 低温高压C. 低温低压
(3)可燃冰作为能源优点是_______。
(4)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会引发的严重环境灾害为_______。
(5)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烷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6)可燃冰除了作燃料外还具有的用途: _______(写一条)。
(7)未来可燃冰将是一种很好的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请你再说出一种新能源: _______。
【答案】(1)混合物 (2)B
(3)能量高、燃烧值大(合理即可)
(4)温室效应加剧或大规模海啸
(5)CO2+4H2CH4+2H2O
(6)制备炭黑(合理即可)
(7)太阳能(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含有多种物质,所以可燃冰属于混合物;
【小问2详解】
根据“可燃冰的形成要满足三个条件:(1)温度不能太高;(2)压力要足够大;(3)要有甲烷气源”可知,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低温高压。故选B;
【小问3详解】
根据“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而且储量丰富”可知,可燃冰作为能源的优点是能量高、燃烧值大、资源丰富(合理即可);
【小问4详解】
根据“可燃冰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甲烷气体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可知,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会引发的严重环境灾害为温室效应加剧或大规模海啸;
【小问5详解】
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烷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
【小问6详解】
根据“甲烷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备炭黑、乙炔、氰化氢等”可知,燃冰除了作燃料外还具有的用途:制备炭黑等(合理即可);
【小问7详解】
未来可燃冰将是一种很好的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新能源除了可燃冰,还有太阳能(合理即可)。
12.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利用C、E组合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与B相比优点是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要收集一瓶氧气用于铁丝的燃烧最好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请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
(4)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后发现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写一条)。
(5)装置G用途广泛,要将储存在G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_______(填“a”或“b”)口进入。若用装置G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判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若用装置G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且该测量仪器需连在_______(填“a”或“b”)口一边。
(6)实验室用31.6 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当反应结束后产生氧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
【答案】(1)锥形瓶 (2)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①. 2KMnO4K2MnO4+MnO2+O2↑ ②. D ③. 3Fe+2O2Fe3O4
(4)集气瓶中未装满水(或刚有气泡便开始收集,合理即可)
(5)①. a ②. 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放在b口,如果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 ③. 量筒 ④. a
(6)设:反应结束后产生氧气的质量是x。
x=3.2 g.
答: 反应结束后产生氧气的质量是3.2 g。
【解析】
【小问1详解】
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锥形瓶;
【小问2详解】
在装置C中,固体药品放在多孔隔板上,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开始后,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装置C与B相比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小问3详解】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铁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更明显,需在集气瓶放少量的水或细沙,以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且可在集气瓶中预留适量水;要收集一瓶氧气用于铁丝的燃烧最好选用的收集装置是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2O2Fe3O4;
【小问4详解】
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后发现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集气瓶中未装满水(集气瓶内存氧气)或刚有气泡便开始收集(开始排出气体中存在空气);
【小问5详解】
氧气的密度小于水,要将储存在G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a口进入,氧气从b口排出;
若用G装置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气体从a口进入,空气从b口排出,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判断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
若用G装置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连接装置,利用G装置收集气体,气体从b口进入,将水从a口排入量筒中,量筒需连在a口一边;
【小问6详解】
见答案。
13.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一)如下图所示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1)设计B、D的目的是_______。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_______。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_______。(填序号)
(4)使D中燃着的白磷熄灭的方法是_______。
(二)探究微粒的性质的实验
小明在一支试管内加入少许浓氨水,再快速将一团用酚酞溶液浸润过的棉花塞在试管口。
(5)小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6)上述实验说明:_______。
(7)小丽仿照小明的方法,设计了一组对比试验,如上图所示,你认为小丽设计这组实验的目的可能是_______。
(三)小宁做蜡烛燃烧的实险:点燃一支蜡烛,用干冷烧杯罩住,请依据此实验回答问题:
(8)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她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
(9)过一段时间,蜡烛熄灭了,这种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原理是_______。
【答案】(1)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温度是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
(3)A (4)停止通氧气或把温度降到着火点40 ℃以下
(5)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变红色酚酞变红
(6)分子不断的在运动或微粒在不断运动
(7)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验证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8)烧杯内壁有水雾小水珠
(9)隔绝氧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设计B、D的目的是探究燃烧是否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小问2详解】
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C中白磷不能燃烧,D中白磷燃烧;
【小问3详解】
对比可知,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A;
小问4详解】
使D中燃着的白磷熄灭的方法是停止通入氧气或把温度降到着火点40 ℃以下;
【小问5详解】
小明观察到的现象是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变红色(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
【小问6详解】
上述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小问7详解】
小丽仿照小明的方法,设计了一组对比试验,如图所示,你认为小丽设计这组实验的目的可能是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小问8详解】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小问9详解】
过一段时间,蜡烛熄灭了,这种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原理是隔绝氧气。
14. 某同学在做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时,手因接触高锰酸钾而被“染”成黄褐色,怎么也洗不掉。但回家用手接触了猕猴桃后,黄褐色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学习小组同学经上网查询得知:“猕猴桃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它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化学反应;维生素C还广泛存在于新鲜的果蔬中”。于是,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提出问题:不同品种的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的含量相同吗?哪种含维生素C最多?
学习小组选取猕猴桃、梨、紫甘蓝和黄瓜探究其维生素C含量高低
猜想假设:维生素C含量是猕猴桃>梨>紫甘蓝>黄瓜
进行实验:
步骤一:制作新鲜果蔬汁
(1)取等质量果蔬可食用部分,加入等体积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榨汁→___________→放入滴瓶备用。制作果汁时,用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
步骤二:果蔬汁与0.02%的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2)在四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等量0.02%的高锰酸钾溶液,将四种果蔬汁各自滴入其中的一支试管中,边滴加________,直至_________(填实验现象),记录滴加果蔬汁待测液的滴数,重复进行3次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证据推理:
(3)加入的待测液滴数越多,说明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越_________(填“高”或“低”)。(注:这里做了近似处理,暂时不考虑果蔬之间的含水量差异。)
得到结论:
(4)维生素C含量由高到低的果蔬是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查阅《食物营养成分速查表》数据,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还存在一定偏差。从实验操作角度分析,下列可能引起偏差的是______。
A. 量取高锰酸钾溶液时,操作不规范导致高锰酸钾量不等
B. 胶头滴管的规格不完全相同
C. 滴加溶液时有挂壁现象
从原理角度分析,果蔬是混合物,果蔬中除维生素C外,其他成分也可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另外,提供的四种果蔬新鲜程度也不一样等。
严谨求实、质疑审辩的科学态度让本次实验找到了新的探究起点。
【探究活动二】
提出问题: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维生素C含量是否有影响?
设计方案:取等质量新鲜黄瓜和放置一周时间的黄瓜,重复探究活动一。
实验结论:按上述方案实验,分析得出蔬菜放置时间长短对其维生素C的含量有影响。
生活应用:
(6)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有多种益处,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你认为果蔬怎么吃能减少维生素C的流失?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拓展延伸】
(7)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根据该化学式你能得到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8)假设一个猕猴桃100 g,每100 g猕猴桃能补充300 mg维生素C。下表为某维生素C咀嚼片说明书的一部分,如果每天吃猕猴桃代替吃此维生素C咀嚼片,那么,成人每天最多吃___个猕猴桃。
【答案】(1)①. 过滤 ②. 除去溶于水中的氧气,防止水中重新溶进氧气,防止维生素 C 被氧化
(2)①. 振荡 ②. 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为无色
(3)低 (4)猕猴桃、紫甘蓝、黄瓜、梨 (5)ABC
(6)清洗后生吃;趁新鲜的时候食用;切开后马上食用(答案合理即可)
(7)维生素 C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答案合理即可) (8)2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滤是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方法,所以榨汁后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把果汁和果肉分开。为了除去溶于水中的氧气,防止水中重新溶进氧气,防止维生素 C 被氧化制作果汁时,用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故填:过滤;除去溶于水中的氧气,防止水中重新溶进氧气,防止维生素 C 被氧化。
【小问2详解】
为使果蔬汁与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将四种果蔬汁各自滴入其中的一支试管中,边滴加边振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为无色。比较维生素C含量高低。
故填:边振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为无色。
【小问3详解】
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加入的待测液滴数越多,说明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越低。故填:低。
【小问4详解】
根据表格分析可知,维生素C含量由高到低的果蔬是猕猴桃、紫甘蓝、黄瓜、梨。故填:猕猴桃、紫甘蓝、黄瓜、梨。
【小问5详解】
A、实验中要求在四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等量0.02%的高锰酸钾溶液,所以量取高锰酸钾溶液时,操作不规范导致高锰酸钾量不等,可能引起偏差。
B、胶头滴管的规格不完全相同,会导致果蔬汁滴数不准,可能引起偏差。
C、滴加溶液时有挂壁现象,导致滴加溶液量偏小,可能引起偏差。
综上所述:选择ABC。
【小问6详解】
由于维生素C,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放置时间长短对其维生素C的含量有影响。所以为减少维生素C的流失,应清洗后生吃;趁新鲜的时候食用;切开后马上食用等(答案合理即可)。故填:清洗后生吃;趁新鲜的时候食用;切开后马上食用(答案合理即可)。
【小问7详解】
根据维生素C的化学式可知,维生素 C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等。故填:维生素 C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答案合理即可)。
【小问8详解】
成人每天最多吃维生素C咀嚼片=2片×3=6片;成人每天最多吃维生素C咀嚼片可获得维生素C 质量=0.1 g×6=0.6 g=600 mg;相当于猕猴桃个数=。
故填:2。
资料卡片:
维生素C,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能使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果蔬种类
猕猴桃汁
梨汁
紫甘蓝汁
黄瓜汁
滴数/滴
11
13
12
31
35
33
20
20
20
25
27
26
平均滴数
12
33
20
26
维生素C咀嚼片
【成分】本品每片含维生素C 0.1g。辅料为葡萄糖、淀粉、硬脂酸镁、固体香精、阿司帕坦
【适应症】用于预防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咀嚼后吞服,成人常用量一次1-2片,一日3次
辽宁省2024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2024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2024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 这是一份山西省2024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工程,科普阅读题,物质性质及应用题,定量分析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2024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4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