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教师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818691/0-1717439777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红桥区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教师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818691/0-17174397771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红桥区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教师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818691/0-171743977717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红桥区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818691/1-17174397803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红桥区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818691/1-17174397803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红桥区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818691/1-171743978039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红桥区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红桥区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天津市红桥区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教师版docx、天津市红桥区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解旋酶和RNA聚合酶都有解旋功能。下列有关这两种酶的作用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种酶都对DNA分子进行全部解旋
B. 两种酶都对DNA分子进行局部解旋
C. 前者对DNA分子全部解旋,后者对DNA分子局部解旋
D. 前者对DNA分子局部解旋,后者对DNA分子全部解旋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转录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
【详解】解旋酶在DNA复制过程中可将DNA两条链解开,边解旋边复制,直至将DNA分子的两条链全部解开,全部复制,而RNA聚合酶在转录过程中将基因的两条链解开,边解旋边转录,由于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因此转录的片段只是DNA的一部分,故RNA聚合酶只对DNA分子局部解旋,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DNA的复制和转录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个过程均只发生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
B. 两个过程均可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C. 两个过程均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其产物
D. 两个过程所需要的原料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复制是以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A、转录可发生在细胞整个生命活动中,A错误;
B、细胞核可以进行转录和DNA复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DNA,也可以发生转录和DNA复制过程,B正确;
C、转录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其产物,C错误;
D、DNA复制所需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转录所需要的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3. 下图①、②分别表示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两种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共有的碱基是A、G、T
B. ②为tRNA,一种tRNA能识别并转运多种氨基酸
C. 遗传信息位于①上,密码子位于②上
D. ①为DNA,在正常情况下复制后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DNA链,含有的碱基是A、T、G、C,②表示是转运RNA。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①表示DNA链,含有的碱基是A、T、G、C,②表示是转运RNA,含有的碱基是A、U、G、C,故①和②共有的碱基是A、G、C,A错误;
B、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B错误;
C、①是DNA,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子位于mRNA上,②tRNA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C错误;
D、①为DNA,DNA链通过氢键碱基互补配对,DNA复制时分别以两条链为模板,半保留复制,复制后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D正确。
故选D。
4. tRNA、rRNA、mRNA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形成1个密码子
B. rRNA组成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C. 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D. tRNA、rRNA、mRNA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1)mRNA:信使RNA;功能: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转运RNA;功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核糖体RNA;功能: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A、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形成1个密码子,A错误;
B、rRNA组成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B正确;
C、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C正确;
D、tRNA、rRNA、mRNA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D正确。
故选A。
5. 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某原核生物的一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A—U—U—C一G—A—U— G—A—C……(40个碱基)……C—U—C—U—A—G—A—U—C—U,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一条多肽链失去的水分子的个数为
A. 20 个B. 15 个C. 16 个D. 18 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密码子共有64种,包括2种起始密码子、3种终止密码子和59种其他密码子,其中起始密码子不仅可以作为翻译开始的信号,还能编码相应的氨基酸;3种终止密码子只是终止翻译的信号,不编码氨基酸;59种其他密码子只编码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该信使RNA碱基序列为:A 一 U 一 U 一 C 一 G 一 A 一 U 一 G 一 A 一 C……(省略40 个碱基)一 C 一 U 一 C 一 U一 A 一 G 一 A 一 U 一 C 一 U,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则该序列的第6、7、8三个碱基构成起始密码子(AUG),倒数第5、6、7三个碱基构成终止密码子(UAG),即编码序列长度为5+40+3=48,则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48÷3=16.该肽链在脱水缩合过程和中产生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1=16-1=15,故选B。
【点睛】关键:根据题意给出的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确定合成肽链的模板mRNA中能决定氨基酸的碱基数,进而确定氨基酸数。
6. 转录因子蛋白能通过与DNA的结合来开启或关闭基因的表达,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共同参与转录的重要过程。大多数时候,机体内的DNA均能正确复制,但有时也因碱基间的错配而发生差错形成错配区段。最新研究发现,转录因子有一种能与DNA的错配部分强烈结合的倾向,而这会诱发包括癌症在内多种疾病的发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录产生的RNA都可作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B. 转录因子会诱发DNA复制差错,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C. 对错配DNA区段上的基因转录时,转录因子只起开启作用
D. 转录因子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转录产生的RNA有tRNA、mRNA、rRNA,其中只有mRNA可作为模板合成蛋白质,A错误;
B、由题干信息知,转录因子只能和复制错配区段结合,不能诱发复制差错的发生,B错误;
C、由题干信息知,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起开启或关闭作用,转录因子只是更易结合DNA错配区段,其发挥的作用可能仍是开启或关闭,C错误;
D、转录因子为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7. 下图表示动物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的某一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②转运的氨基酸为赖氨酸
B. 结构③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跨膜进入细胞质
C. 结构④可存在于线粒体中
D. 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从右到左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结构①②为tRNA,根据②一端的反密码子为AAG,其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为UUC可知,②携带的氨基酸为苯丙氨酸;结构③为mRNA,结构④为核糖体,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翻译方向(即核糖体移动方向)为从左到右。
【详解】A、结构②为tRNA,其反密码子为AAG,对应的密码子为UUC,则其转运的氨基酸为苯丙氨酸,A错误;
B、结构③为mRNA,由细胞核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不是协助扩散,B错误;
C、结构④为核糖体,线粒体内部含有核糖体,C正确;
D、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翻译方向(即核糖体移动方向)为从左到右,D错误。
故选C。
8. 如图表示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模拟实验,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若X是mRNA,Y是多肽,则管内必须加入氨基酸
B. 若X是DNA一条链,Y含有U,则管内必须加入逆转录酶
C. 若X是tRNA,Y是多肽,则管内必须加入脱氧核苷酸
D. 若X是HIV的RNA,Y是DNA,则管内必须加入DNA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图中信息,X表示模板,产物是Y,根据模板和原料即可确定是中心法则的哪一过程:根据中心法则,遗产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的两条途径,据此分析。
【详解】A、 若X是mRNA,Y 是多肽,则管内模拟的是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必须加入氨基酸,A正确;
B、 若X是DNA的一条链,Y含有U,即Y是RNA,则管内模拟的是转录过程,必须加入RNA聚合酶,B错误;
C、若X是tRNA,Y是多肽,则管内模拟的是翻译过程,必须加入氨基酸,C错误;
D、若X是HIV的RNA,Y 是DNA,则管内模拟的是逆转录过程,必须加入逆转录酶,D错误。
故选A。
9. 下列有关图示生理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个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也有氢键的形成
B. 甲、乙、丙三个过程中只有一个过程能在胰岛细胞内进行
C. 图乙表示翻译过程,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
D. 图甲表示DNA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点加快复制的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进行多起点复制,表示DNA复制;图乙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表示翻译过程;图丙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表示转录过程。
【详解】A、甲是DNA复制、丙为转录过程,乙为翻译过程,这些过程中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DNA复制过程中存在解旋和子链的形成,翻译过程中的tRNA和mRNA的结合和脱离,转录过程中的解旋和mRNA的形成过程中均存在氢键的破坏和氢键的形成,A正确;
B、胰岛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其细胞核中只能进行转录,不能进行DNA复制,而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即胰岛细胞中能够发生的过程是乙和丙,B错误;
C、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提高了蛋白质合成的效率,C正确;
D、图甲表示DNA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缩短DNA复制的时间,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关于基因的表达和性状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 表观遗传的出现都是由DNA的修饰造成的
C. 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其控制的性状就相同
D. 一个基因不可能在体内所有细胞中都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学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即环境变化引起的性状改变,影响基因表达,但不改变DNA序列,如组蛋白乙酰化、DNA甲基化等。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A正确;
B、表观遗传的出现不一定是由DNA甲基化造成的,如组蛋白乙酰化,B错误;
C、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其控制的性状未必相同,C错误;
D、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D错误。
故选A。
11. “中心法则”反映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其中某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催化该过程的酶为RNA聚合酶B. a链上任意3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
C. b链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D. 该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向RNA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过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单链,为逆转录过程。
【详解】A、图示为逆转录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为逆转录酶,A错误;
B、a(RNA)链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B错误;
C、b为单链DNA,相邻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正确;
D、该过程为逆转录,遗传信息从RNA向DNA传递,D错误。
故选C。
12. 人体载脂蛋白基因在肝、肾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有4563个氨基酸,但在小肠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仅有2153个氨基酸,原因是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载脂蛋白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AA编码特定的氨基酸,而UAA是终止密码子
B. 转录过程中存在“A-U、T-A”的碱基配对
C. 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mRNA中特定碱基序列
D. 图示机制导致人体内同一基因可表达出不同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分析可知:由于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ap-B的mRNA上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导致人体载脂蛋白ap-B基因在肝、肾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有4563个氨基酸,但在小肠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仅有2153个氨基酸,原因是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载脂蛋白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相应的密码子UAA为终止密码子,提前终止了翻译。
【详解】A、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载脂蛋白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密码子CCA变成了UAA,CAA编码特定的氨基酸,而UAA是终止密码子,导致肽链合成提前终止,故蛋白质氨基酸减少,A正确;
B、转录过程中DNA与mRNA上碱基互补配对,存在A-U、T-A、G-C、C-G的碱基配对,B正确;
C、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C错误;
D、图示机制导致人体内同一基因在不同部位可以合成不同的mRN,不同的mRNA可控制合成出不同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13. 下图为脉孢霉体内精氨酸的合成途径示意图,从图中可得出的是
A. 一种物质的合成只受一个基因的控制
B.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C. 若基因②不表达,则基因③和④也不表达
D. 若基因③不存在,则瓜氨酸仍可合成精氨酸琥珀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与性状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本题考查的是多对等位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无论哪种酶发生基因突变,最终都不能合成精氨酸。
【详解】A、通过题图可得出,精氨酸的合成是由基因①-④共同控制的,A错误;
B、通过题图可得出,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间接控制性状的,B正确;
C、基因②表达与否,并不影响基因③和④的表达,C错误;
D、若基因③不存在,则瓜氨酸因缺少酶③的催化,而无法合成精氨酸琥珀,D错误。
故选B。
14. 研究表明,遗传引起近视的因素占40%,不良用眼习惯因素占60%。遗传性高度近视受染色体上一对基因(A、a)控制,如果父母亲都是遗传性高度近视,子代100%高度近视;如果父母视力正常但都携带高度近视的基因,子代患高度近视的概率约为1/4,且男女患病几率相同。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遗传性高度近视的两人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 遗传性高度近视受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C. 高度近视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 高度近视基因控制近视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研究表明,遗传引起近视的因素占40%,不良用眼习惯因素占60%。说明高度近视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性高度近视受染色体上一对基因(A、a)控制,如果父母亲都是遗传性高度近视,子代100%高度近视;如果父母视力正常但都携带高度近视的基因,子代患高度近视的概率约为1/4,且男女患病几率相同,说明该病的遗传为隐性遗传,且患病个体无性别差异,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B、如果父母视力正常但都携带高度近视的基因,子代患高度近视的概率约为1/4。说明视力正常对遗传性高度近视为显性,若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携带高度近视的基因的男性视力不会正常,故遗传性高度近视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性高度近视人的基因型一定是aa,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遗传引起近视的因素占40%,不良用眼习惯因素占60%,说明高度近视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所以高度近视基因控制近视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实现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及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下表为三种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
B. 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C. 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
D. 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羟基脲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DNA复制过程中原料的供应;放线菌素D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可以影响DNA复制和转录,因为DNA复制和转录均需要DNA模板;阿糖胞苷通过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
【详解】A、据分析可知,羟基脲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肿瘤细胞中DNA复制过程,而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不会受到羟基脲的影响,A错误;
B、据分析可知,放线菌素D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可以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因为DNA复制和转录均需要DNA模板,B正确;
C、阿糖胞苷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DNA聚合酶活性受抑制后,会使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C正确;
D、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由于三种药物是精准导入肿瘤细胞,因此,可以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D正确;
故选BCD。
【点睛】
16. 用亚硝基化合物处理萌发的种子,发现某基因上一个腺嘌呤(A)经脱氨基变成了次黄嘌呤(Ⅰ),Ⅰ不能再与T配对,但能与C配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种基因突变属于人工诱变,碱基对被替换
B. 连续复制两次后,含原基因的DNA分子占1/4
C.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与原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 突变性状对该生物的生存是否有害,取决于能否适应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人工诱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因A变为I后,I不能与T配对,故突变后的DNA分子中A-T碱基对被替换,A正确;
B、因只一条链上一个碱基发生改变,故突变后的DNA分子连续两次复制后,有1/2的DNA分子仍含原基因,B错误;
C、基因突变产生其等位基因,C正确;
D、突变的性状有害还是有利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D正确。
故选B。
17. 柳穿鱼是一种园林花卉,其花的形态结构与Layc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图1所示两株柳穿鱼植株A和B花的形态结构不同,它们体内的Layc基因序列相同,只是植株A的Layc基因在开花时表达,植株B的Layc基因不能表达,研究表明植株B的Laye基因不能表达的原因如图2所示。科学家将这两个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的花与植株A的相似,F1自交的F2中绝大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A的相似,少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B的相似。
根据资料分析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 F1植株体内所含Laye基因的表达情况是相同的
B. 植株B由于碱基序列发生变化而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C. 植株B的Laye基因某些碱基连接了甲基而不能表达
D. 柳穿鱼花的不同形态表明性状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他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
【详解】A、题干中提到F1自交后其后代绝大部分的花与植株A相似,少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B相似,这说明F1植株体内所含Layc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不相同,A错误;
B、植株B并不是因为碱基序列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异,而是因为某些碱基连接了甲基,B错误;
C、根据图2,可以看出植株B的Layc基因不能表达的原因是某些碱基连接了甲基,C正确;
D、本题主要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点睛】
18. 下图表示的是控制正常酶1的基因突变后所引起的氨基酸序列的改变。①②两种基因突变分别是( )
A. 碱基的替换、碱基的缺失
B. 碱基的缺失、碱基的增添
C. 碱基的替换、碱基的增添或缺失
D. 碱基的增添或缺失、碱基的替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近改变,进而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替换型基因突变往往只引起蛋白质中的一个氨基酸序列改变,碱基对缺失或增添型基因突变往往引起突变后蛋白质中的多个氨基酸序列改变。
【详解】由图可知,突变①只导致一个氨基酸的变化,因此应属于碱基对的替换,突变②导致突变位置以后的多种氨基酸发生了变化,因此应属于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9. 图是某学生用二倍体植物(2N=20)做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时,所拍摄的显微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生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研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过程
B. 在图中N时期,一定有4个染色体组
C. 低温发挥作用的时期是图中M所示的时期
D. 图中看不到由N→M时期的连续变化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为二倍体植物能分裂的细胞经过低温诱导后的细胞分裂图,N为分裂前期细胞图,M为分裂后期的细胞图。低温诱导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能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但诱导率不能达到100%。
【详解】A. 图示为拍摄的显微照片,属于放大后的图像,故不属于物理模型,A错误;
B. 图中N时期为分裂中期图示,可能为诱导加倍前的细胞中期图(2个染色体组),也可能为诱导加倍后的细胞中期图(4个染色体组),故可能有2个或4个染色体组,B错误;
C. 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形成是在分裂前期,因此低温发挥作用的时期是分裂前期,而图中M所示的时期为分裂后期,C错误;
D.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实验中,观察的细胞为死细胞,故图中看不到由N→M时期的连续变化过程,D正确。
20. 如图表示细胞分裂中染色体互换形成不同配子类型的过程。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属于基因重组,可能会使子代出现变异
B. 发生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C. 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 导致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图中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可能会使子代出现变异,A正确;
B、交叉互换发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
C、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正确;
D、导致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
21. 生物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变异现象。下列情况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的是( )
A. 儿童因食物中严重缺乏维生素D而患上佝偻病
B. 雄蜂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其他蜜蜂的一半
C. 朝天眼和水泡眼的金鱼杂交,得到朝天泡眼的金鱼
D. 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选育出含油量高的大豆品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A、儿童因食物中严重缺乏维生素D而患上佝偻病,是由于食物引起的疾病,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A正确;
B、雄蜂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其他蜜蜂的一半,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是可遗传变异,B错误;
C、朝天眼和水泡眼的金鱼杂交,得到朝天泡眼的金鱼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C错误;
D、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选育出含油量高的大豆品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D错误。
故选A。
22. 研究表明癌细胞可摄取和利用乳酸,乳酸的产生和堆积能影响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小苏打一定程度上可以中和乳酸,改变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使癌细胞更容易死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外酸性环境的形成可能与缺氧或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B. 运动会使人体内乳酸的含量大量增加,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免疫应答,我们应减少运动量来避免体内产生乳酸
C. 尽管小苏打对癌细胞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口服小苏打就可达到治愈癌症的目的
D. 通过控制乳酸水平来控制癌细胞的代谢,可为医学界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提供新思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癌细胞的特征是:①在适宜条件下能无线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性降低;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致癌因子;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详解】A、癌细胞外的酸性环境主要为乳酸,乳酸通过无氧呼吸形成,可能与缺氧或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A正确;
B、剧烈运动会使人体内乳酸的产生量增加,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但人体可通过一定的代谢途径降低乳酸含量,不运动时人体的红细胞也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错误;
C、小苏打一定程度上可以中和乳酸,改变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使癌细胞更容易死亡,说明小苏打对癌细胞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口服小苏打就可达到治愈癌症的目的,C正确;
D、乳酸的产生和堆积能影响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因此通过控制乳酸水平来控制癌细胞的代谢,可为医学界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提供新思路,D正确。
故选B。
23. 日本福岛核废水已于8月24日开始排入海洋,严重威胁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德国海洋机构研究表明,福岛核废水中含131I等60余种放射性物质,其产生的电离辐射会损害蛋白质、DNA以及细胞膜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受核辐射影响
B. 放射性物质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C. 131I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D. 131I引起的甲状腺疾病可能是因为放射性射线杀死了部分甲状腺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小分子的运输方式:
(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叫做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O2);②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蛋白的扩散方式(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
(2)主动运输:有能量消耗,并且需要有载体的帮助进出细胞的方式(小分子物质、离子)。
【详解】A、福岛核废水中含131I等60余种放射性物质,其产生的电离辐射会损害蛋白质、DNA以及细胞膜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故病毒会受核辐射影响,A错误;
B、放射性物质属于物理致癌因子,B错误;
C、131I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C错误;
D、放射性射线会损害蛋白质、DNA以及细胞膜等,甲状腺细胞能吸收碘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故131I引起的甲状腺疾病可能是因为放射性射线杀死了部分甲状腺细胞,D正确。
故选D。
24. 下图为人类个体发育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不可能发生在a过程中
B. 基因重组可通过c过程来实现
C. b过程会发生联会、交叉互换等现象
D. d过程发生的基因突变,会通过a、b、c过程传给下一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有丝分裂、b表示减数分裂、d过程中存在有丝分裂,c表示受精作用。
【详解】A、a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间期可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c为受精作用,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B错误;
C、b为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和交叉互换的现象,C正确;
D、d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发生在体细胞中,不会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故选C。
【点睛】
25. 下列细胞分裂图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
A. ①③B. ②④
C. ①④D. 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每个染色体组是由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这些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不相同,据此可推知:图①②③④⑤中分别含有2个、4个、1个、2个和1个染色体组。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26. 观察图中a~h所示的细胞图,关于它们所含的染色体组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h图,该个体是单倍体
B. 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是e、g图,该个体是二倍体
C. 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图,该个体未必是三倍体
D. 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c、f图,该个体一定是四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三种方法判定染色体组:(1)方法1:根据染色体形态判定: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2)方法2:根据基因型判定: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包括同一字母的大、小写)出现几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3)方法3:根据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的形态数推算: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例如,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为4种形态,则染色体组的数目为8/4=2。
【详解】A、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分析题图,d、g图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h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
B、c、h图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不一定是二倍体,如果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应该属于单倍体,但若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应该属于二倍体,B错误;
C、a、b图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该个体可能是单倍体,也可能是三倍体,C正确;
D、e、f图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该个体可能是四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D错误。
故选C。
27. 图所示是果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 )
A. 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B. 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交叉互换
C. 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D. 果蝇的基因组可由1、2、3、6、7的DNA分子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染色体组: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基因重组包括: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交叉互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自由组合指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详解】A、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即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而1、2为同源染色体,A错误;
B、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之间,而3、6是非同源染色体,互换属于易位,B错误;
C、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即1号为X染色体,C错误;
D、测序果蝇基因组时,测三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即1、2、3、6、7,D正确。
故选D。
28. 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出现如图①和②的状况,则对该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①为基因突变,②为倒位B. ①为倒位,②可能是缺失
C. ①为易位,②可能是重复D. ①为基因重组,②为染色体组加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①为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图②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是重复,也可能为缺失,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据图分析,①中后三个基因由eHG变为GHe,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②中若上面染色体为正常染色体,则下面染色体发生了缺失;若下面染色体为正常染色体,则上面染色体发生了重复,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常见变异类型的特点并能结合题图作答。
29.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体内的一种酶完全没有活性,导致神经系统损坏,患者通常在4岁之前死亡。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
B.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C. 该病携带者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
D. 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就可以杜绝该遗传病患儿出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题意显示患有该病的个体在4岁前死亡,故该病的致病基因是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A正确;
B、单基因遗传病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错误;
C、该病携带者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表达,控制产生的相关酶活性正常,因而表现正常,C错误;
D、进行遗传咨询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但不能杜绝该遗传病患儿出生,D错误。
故选A。
30. 科研人员对某处岛屿上的一种地雀进行研究,发现该鸟类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1977年该岛降水量严重不足,只有产生大而坚硬种子(如图右上角)的耐旱植物生存。1983年降水量充沛,产生小而柔软种子的植物生长茂盛。随后几年没有明显降水量的波动,据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雀喙大小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
B. 1978-1983年地雀喙尺寸变大是由于取食大粒种子导致的
C. 1985年后喙的尺寸趋于稳定表明该种群数量稳定
D. 研究表明喙的大小是由环境改变导致的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性选择指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和竞争在逐渐变化的生存环境中适应并生存,这种由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物种的变化成为生物的适应性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变化的环境选择了适应环境的个体。
【详解】A、大而坚硬种子选择了适宜该环境的地雀喙,是定向选择,A正确;
B、地雀喙尺寸变化是不定向的,不是由于取食大粒种子导致的,B错误;
C、尺寸趋于稳定只能说明环境选择了该大小的地雀喙,不能说明种群数量是多少,也不能说明其变化,C错误;
D、喙的大小是可遗传变异,但不是环境改变导致的,环境改变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31. 据英国《每日却报》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根据两块头骨化石碎片鉴别了一个新的小型鳄鱼物种,它与恐龙共同生活在1.26亿年前,其体长仅61厘米,却长着锋利的牙齿。下列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 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小型鳄鱼的进化与恐龙没有关联
B. 突变为小型鳄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 小型鳄鱼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群体
D. 自然选择决定了小型鳄鱼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恐龙与小型鳄鱼生活在同一时期,它们之间的进化可能是相互影响的,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为一个种群,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A。
32. 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就越强
C. 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D. 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达尔文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如人的适应能力不一定比低等的动物强,B错误;
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更多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C正确;
D、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二者共同进化,D错误。
故选C。
33. 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B. 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 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
D. 基因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根据题干: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可知:红花基因型可能为:RR、Rr+、Rr;黄花基因型为:r+r+、r+r;白花基因型为:rr。
2、如果该种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初次调查:因为黄花占比为0,推测r+的基因频率=0,故有:RR+Rr=64%,rr=36%,由rr=36%可得,r的基因频率是60%,R的基因频率是40%。二次调查:RR+Rr++Rr=36%,rr=25%,r+r++r+r=39%,由rr=25%,可以计算出r的基因频率是50%,但是不能计算R、r+的基因频率。
【详解】A、由表格信息可知:由表格黄花植株初次调查为0,二次调查为39%,即产生了控制黄花的新基因,而真核生物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等位基因,故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A正确;
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
C、根据分析,结合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R的基因频率不能计算,C错误;
D、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正确。
故选C。
34. 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 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 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 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A、表中数据研究的是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属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分子水平证据,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猩猩与人类同种蛋白质相关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的相同度低于大猩猩和黑猩猩,因而推测,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确;
C、表中结果显示的是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该结果说明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
D、表中数据显示黑猩猩和大猩猩同种蛋白质相关DNA片段相似度高于黑猩猩与猩猩,因而说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
故选D。
35. 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水稻高产新记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 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C. 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
D. 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自然选择通常选择出的是适应环境条件的类型,而人工选择选择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故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A错误;
B、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基因的总和,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则可推测现代稻与野生稻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错误;
C、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优良性状,而一些不利性状在选择中被淘汰,C错误;
D、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借助于杂交育种,该过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题(共3道小题,共30分)
36. 如图表示某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⑤表示相关物质或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①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的______结构,其中______构成基本骨架。该物质的遗传信息蕴藏在______之中。
(2)物质③通过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发挥作用,密码子是指物质______(填数字)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______碱基。
(3)结构⑤由______和______组成,图示过程中该结构移动的方向是______(填“左→右”或“右→左”)。
(4)若物质②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但物质④却没有变化,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双螺旋 ②.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③. 碱基的排列顺序
(2) ①. ② ②. 3##三
(3) ①. 蛋白质 ②. rRNA ③. 右→左
(4)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示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①为双链的DNA,②为mRNA,③为tRNA,④为多肽链,⑤为核糖体。
【小问1详解】
物质①(双链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其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该物质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小问2详解】
密码子是指物质②m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相邻的三个碱基。
【小问3详解】
结构⑤核糖体由蛋白质和 rRNA 组成,据图tRNA移动的方向可知核糖体的运动方向是从右 → 左。
【小问4详解】
若物质②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但物质④蛋白质却没有变化,其原因是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即密码子的简并性。
37. 据图回答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问题:
(1)基因突变除了图甲所示的碱基的______类型外,还有碱基的______和______。
(2)图乙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含B和b,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丙中的①发生的生物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②发生的生物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
(3)图丙中两种类型的变异中,只能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是______(填数字)。
【答案】(1) ①. 替换 ②. 增添 ③. 缺失
(2) ①. 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四分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 ②. 基因重组 ③.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3)①
【解析】
【分析】图甲是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分析,α链是DNA转录的模板链,碱基组成为CAT,β链是mRNA上的碱基序列,碱基组成为GUA;图乙一条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图丙中图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互换,属于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小问1详解】
图甲表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据分析可知发生了血红蛋白基因的T-A和A-T碱基对替换,基因突变除了有个别碱基对的替换外,还可以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造成基因结构的改变。
【小问2详解】
图乙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含B和b,其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四分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图丙中的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类型,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小问3详解】
图丙中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互换,属于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①只能发生于减数分裂四分体的时期。
38. 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增殖,其抗菌机制如下表。
(1)环丙沙星通过抑制细菌DNA分子解旋过程而导致其无法进行复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____________酶的作用。利福平和红霉素都作用于基因表达的过程,其中利福平阻断了____________过程,红霉素阻断了____________过程。
(2)细菌的耐药基因最终来源通常是____________,而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种群起到了____________作用。
(3)近些年来,细菌耐药率明显升高,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不耐药细菌____________的机会减少,而耐药细菌则相反,从而导致耐药基因在细菌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____逐年上升。
(4)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解旋 ②. 转录 ③. 翻译
(2) ①. 基因突变 ②. 选择
(3) ①. 生存和繁殖 ②. 频率
(4)许多人把抗生素当成了治疗感冒咳嗽的“万灵丹”;有些人认为抗生素能消炎,为早日痊愈不恰当同时大剂量使用多种抗生素等
【解析】
【分析】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而抑制翻译过程,导致细菌不能合成蛋白质,不能正常的进行生命活动;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的复制,进而抑制细菌的增殖;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抑制转录过程,不能合成mRNA,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小问1详解】
DNA解旋酶能打开DNA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其解旋,环丙沙星通过抑制细菌DNA分子解旋过程而导致其无法进行复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解旋酶的作用。据题意可知,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抑制转录过程,不能合成mRNA,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而抑制翻译过程,导致细菌不能合成蛋白质,不能正常的进行生命活动。
【小问2详解】
细菌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但没有染色体,因此抗药性变异的来源不是基因重组和染色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经过抗生素的长期自然选择,出现了抗药性较强的菌株,且逐渐增强。
小问3详解】
细菌耐药率明显升高的原因是: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随着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不耐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减少,而耐药细菌则相反,从而导致耐药基因在细菌种群基因库中的频率逐渐上升。
【小问4详解】
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细菌,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许多人把抗生素当成了治疗感冒咳嗽的“万灵丹”;有些人认为抗生素能消炎,为早日痊愈不恰当同时大剂量使用多种抗生素。药物名称
作用机理
羟基脲
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放线菌素D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
阿糖胞苷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红花植株
白花植株
黄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6%
0
二次调查
36%
25%
39%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抗菌药物
抗菌机制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的复制
利福平
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
红霉素
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肽链的延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山东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教师版docx、山东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教师版docx、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生物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生物试题教师版docx、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生物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