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老店镇第一初级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老店镇第一初级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13页。
1.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班级开展“品鉴中国诗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相关任务。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探古画题材,品诗情画意】
1.活动中,小文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国古画的题材》,请你帮他进一步完善阅读笔记内容。(共6分)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 【 】(2分)
A. liá hē xiā B. liǎ hē xià
C. liá hè xià D. liǎ hè xiā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① ②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不仅有王者的“林下风雅”,还有黎民大众的艰辛劳作、欢愉节庆,更不乏文人的“庙堂仪范”。
B.既有王者的“庙堂仪范”,也有文人的“林下风雅”,更不乏黎民大众的艰辛劳作、欢愉节庆。
C.既有王者的“庙堂仪范”,也有黎民大众的艰辛劳作、欢愉节庆,更不乏文人的“林下风雅”。
D.不仅有王者的“庙堂仪范”,还有文人的艰辛劳作、欢愉节庆,更不乏黎民大众的“林下风雅”。
方向预判卷(二) 语文 第1页(共8页)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一)
(二)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中国古画的题材多样,既有王者的“林下风雅”,也有黎民大众的艰辛劳作、欢愉节庆,更不乏文人的“庙堂仪范”。北宋《纺车图》描绘了一位弓腰驼背,站立纺线,神情_①_(饴 怡)然自乐的老妪;明代《渔乐图》勾勒了水村人家的劳作情形,或编织渔具,或行舟_②_(洒 撒)网,琴寥数笔,生动展现了渔家之乐;清代《龙舟竞技图》描绘了江南地区端午时节龙舟竞赛的热闹场景,江中数舟竞发,江岸众人喝彩。纺织陶冶、农耕渔狩、村市生活、百态众生,皆被画家惟妙惟肖地描绘于笔端。
2.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诗文画小悟”的创写,请你将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赏美术作品,悟精神力量】
3.搜集材料过程中,小文在网上看到了两幅徐悲鸿的画作,准备在活动中与同学们欣赏,请你根据画作及文字内容,仿照示例为《风雨鸡鸣图》撰写解说词。(2分)
方向预判卷(二) 语文 第2页(共8页)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点评:沙漠烽烟直上,黄河夕阳垂落。诗人借塞外的雄奇景色展现豁达的胸襟。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点评:萧瑟的景物折射出深秋傍晚的枯索,诗人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意境。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点评:夜晚洞庭湖明月朗照,金光玉影,令人沉浸其中,感慨无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④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点评:眺望大海,浩渺无边,日月落在其中,星辰也在其里。表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点评:漫步在山峦间,溪水潺潺,似无路可走时,眼前忽现柳绿花艳的美景。诗人领悟到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的哲理。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点评:初阳生于夜色,新春生于寒冬。在能量储蓄中,诗人领悟到光辉终将抹去黑暗,温暖足以消弭严寒。
作品名称:《奔马图》
技法鉴赏: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奔马的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的飞扬之势;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留白;腹部阴影处用墨较淡。
解说词:【示例】那奔腾飞驰的骏马,正如年少的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作品名称:《风雨鸡鸣图》
技法鉴赏:运用淡淡的墨色勾勒出昏暗的天空;雄鸡以红、白、黑为主,用墨浓淡相间,冠、爪刻画精细,挺胸昂首望天长鸣;竹岩用粗笔墨线勾画。
解说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经典“活化”,强文化自信】
诗与画的审美情趣,自古以来尤被推崇。如何将现代科技赋能诗与画的新表达,实现诗情与画意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材料,请完成4~5题。(共6分)
材料一:
“云端”旅游:①
以前需要飞越茫茫戈壁才能看到的承载着厚重传统文化的艺术珍品,如今,动动手指就可与之“亲密接触”。自20世纪90年代,敦煌开始数字化探索,为莫高窟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全新路径。数字技术更让敦煌文物走出洞窟,跨出国门。随着文化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云端”看展、“云游”远方……都不再是新鲜事。云会展
“云端”看展 数字出版
云会展数字出版云演出
数字影视 数学
云观影“云游”远方
“云游”远方 云会展
“云文化经济形态”快速涌现
材料二:
人物模拟:飞天在人间
数字人,即虚拟或仿真人,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而成。他们或化身为文博场所的导游,或成为文化短剧的主角,或担任对外传播的文化大使,以多种方式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
数字人不仅能“说”,还能“演”,以“天妤”为主角的系列短剧《千壁寻踪》,带领观众领略了即将失传的巾舞的无穷魅力,见识了传说中的“反弹琵琶”的精妙绝伦,实现了传统之美与科技之美的融合。
材料三:
② :人在画中游
人在画中游,画在景中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就是通过技术的力量打通古典与新潮、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融合。艺术团队以中国经典名画作为内容载体,通过新媒体技术还原画中的特定场景,通过情景演绎和动态再现,运用影视化拍摄手段以及数字合成技术,让古诗、古画“活”起来……令观众能够更加代入式地感受诗画所营造的情景,充分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4.请将上面三则材料的标题补充完整。(2分)
“云端”旅游:① ② :人在画中游
5.素来有北宋社会“百科全书”之誉的《清明上河图》,是古代风俗画的代表。如何让其“活”起来,让现代人了解北宋都城汴京的盛景?请你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并加以阐释。(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写 字
①当父亲的做决定往往是心血来潮的,这是父性的特征之一。一大清早,父亲把我叫到他的面前,用下巴命令我坐下来。父亲说:“从今天起,你开始学写字。”这个决定让我吃惊。
②我才七岁,离“上学”这种严肃正确的活法还有一段日子。更关键的是,现在刚刚进入暑假,父亲的决定在这个时刻显得空前残忍。他是学校里仅有的两名教师之一,而另一位教师恰恰就是我的母亲。我坐在小凳子上,拿眼睛找我的母亲。母亲不看我,只给我一块背。我知道她和父亲已经商量好了,有了默契,就像宰猪的两个屠夫,一个拿刀、一个端盆。过去母亲可不
方向预判卷(二) 语文 第3页(共8页)得分
评卷人
是这样的,过去父亲一对我瞪眼,我就把脸侧到母亲那边去,而母亲一定会用两眼斜视我的父亲。那样的目光就像电影上的无声手枪,静悄悄地就把事情全办了。
③父亲是教识字的老师,母亲教的是识数。识字和识数构成了这所乡村小学的全部内容与终极目标。可关键是我才七岁,而刚刚又放了暑假。这段日子里我忙于观察我的南瓜,是我亲手种的。我用我的小便哺育了它。即使在很远的地方,我也会把小便保留在体内,到家之后幸福地奉献给我的南瓜。可是我的南瓜长得很慢,就像我的个子,一连四五天都不见起色。成长实在是一种烦恼。
④现在,一切都停下来了。成长现在放在了写字之外,成了副业。
⑤……
⑥学校总是有一块操场的,而这块操场在暑期里就是我家的天井了。操场不算大,但是相对于天井来说它又显得辽阔了。因为写字,我整天被关在这个天井里头。我望着操场上的太阳光,它们锐利而又凶猛,泥土被晒得又白又亮。写字的日子里我被汉字与大太阳弄得很郁闷,在父亲午睡的时候我望着太阳光,能做的事情只有叹息和流汗。我的暑期分外寂寞。
⑦这样的时刻陪伴我的是我的南瓜。乡村故事和乡村传说大部分缠绕在南瓜身上,被遗忘的南瓜往往会成精,而另一种说法更迷人,当狐狸在遭受追捕时,它们会扑向南瓜藤,在千钧一发之际,狐狸会十分奇妙地结到瓜藤上,变成瓜。这样的事情我都没有见过,但是,我向往南瓜身上的狐狸气息。基于这种心情,我主动向父亲询问了“南瓜”“瓜藤”这一组汉字的写法。但是父亲拒绝了“狐狸”这两个字。由于没有“狐狸”这两个汉字做约束,狐狸的样子在我的想象里越发活蹦乱跳了,水一样的不能成形。
⑧我的功课完成得相当顺畅,在专制面前我才华横溢,会写的字越来越多。我甚至主动要求写字,以积极巴结的心情去迎合奉承专制。我在下课的时候十分讨好地说:“再写几个吧。”父亲便拉下脸来,说:“按我说的做。我说什么,你做什么,说多少,做多少。”专制不领巴结的情,只有服从。这是专制的凌厉处,也是巴结的无用处。然而,我写字的瘾是吊上来了。在父亲给我放风的时候,我拿起一把锋利的小尖刀走上了操场。操场上热浪滚滚。我蹲在操场上,开始了书写。一上来我就不由自主地写下了这样的一行:我是爸爸。
⑨接下来就是批判。我用“坏”“狗屁”等词汇向我的敌人进行了疯狂攻击。“打倒小刚坏吃狗屁”。我一定要用粉笔把这句狗屁不通的话写到他家的土基墙上去。我的字越写越大,越写越放肆。我甚至用跑步这种方式来完成我的笔画了。整个夏季空无一人,我站在空旷的操场上,一地的汉字淹没了我。那些字大小不一,丑陋不堪,伴随了土地的伤痕和新翻的泥土,但是我痛快。我望着满地的疯话,它们难以解读,除了天空和我,谁都辨不清楚。我的心中充盈了夏日里的成就感,充盈了夏日黄昏里痛苦的喜悦。我是爸爸。
⑩夜里下了场雷暴雨。我听到了,睡得很凉快。
⑪这个上午令我最为愉快的是操场。一夜的暴雨把操场洗刷得又平整又熨帖,干干净净,发出宁和的光。所有的字都让雨水冲走了。我守望着操场,舍不得从上面走。我在等太阳。太阳一出来操场就会晒硬的,到那时,平展熨帖的操场没有负担,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⑫我决定在这一天从父亲那里把“狐狸”两个字学过来,把我知道的狐狸的故事都写下来,写满整个操场。
⑬但是父亲没有告诉我“狐狸”的写法,而操场也面目全非了。
⑭操场的毁坏关系到一个人,王国强。一夜的雷暴雨冲坏了他们家的猪圈。为了修理猪舍,王国强,居然把他家的老母猪和十六只小猪崽赶到学校的操场上来了。我的光滑平整的操场表面被一群猪弄得满目疮痍。我自己都舍不得下脚,居然让猪糟蹋了,我对这群猪怒目而视,可它们不理我。我回到家,对母亲大声说:“你看,操场全弄破了!”
方向预判卷(二) 语文 第4页(共8页)
⑮夏日里的阳光说刺眼就刺眼了。太阳照在操场上,那些丑陋的、纷乱的猪爪印全让太阳烤硬了,成了泥土表面的浮雕。这些猪爪印像用烙铁烙在了我的心坎上,让我感受到疼痛与折皱,成为一种疤,抚不平了。
(节选自《写字》,作者:毕飞宇。有删改)
6.随着“写字”过程的推进,“我”对“写字”这件事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图。(3分)
7.本文很善于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前两段内容,各举一例具体分析。(4分)
8.文章中多次提到“狐狸”和“南瓜”,于“我”而言,“狐狸”和“南瓜”有什么特别的意义?(4分)
9.文章中的“操场”和“猪爪印”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5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河北的人工增雪“崩到了”河南山东?气象部门回应
①2023年12月11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好家伙,河北这次人工增雪,竟然发射了251枚火箭弹!难怪河北、河南、山东都在下雪,这河北人工降雪威力真大,‘崩了’三个省!”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关注,有网友疑问,“现在为啥都要人工增雪,如果不增,是不是就不能自然降雪了?”
②真的如网友所说的那样,此次河北、河南、山东的降雪,都是人工增雪吗?
③日前,河北气象部门确实进行了人工增雪作业。
④根据河北当地媒体的报道,截至2023年12月11日10时,河北省气象部门组织在冀中南、冀东地区开展飞机增雪作业3架次,飞行12小时16 分钟,共开展地面人工增雪作业85点次,发射火箭弹251枚,燃烧地基碘化银烟条166根,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助力冬小麦越冬,缓解了森林草原防火的压力。
⑤那么,河北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雪作业,又是否真的影响到了河南、山东呢?
⑥“河南此次降雪为自然过程,不存在人工增雪。”河南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河南的降雪,受河北人工增雪的因素影响不大。
⑦与此同时,山东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也表示,山东在此次降雪中,当地部分地区开展了人工增雪,以缓解农业旱情,助力森林防火。
⑧“不管下雪还是下雨,都要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气象部门只有在降水过程到来时,才能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网友所说的“如果不增,是不是就不能自然降雪了”,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人工影响天气只是增加降水,并不是制造降水。
方向预判卷(二) 语文 第5页(共8页)
⑨此外,业内人士分析,河北是缺水的省份,特别是冬春季,降水较少,旱情时常发生,然而缺水对春季农作物生长有很大影响,所以,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会抓住冬春季节有利的降水天气时机开展增雨(雪)作业,为的是缓解旱情、增加蓄水,降低森林草原火险,山东进行人工增雪,原因同样如此。
(摘编自“大象新闻”,有删改)
【文本二】
揭开“耕云播雨”的神秘面纱
①风调雨顺,是人类最美好的祈愿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神话故事中想象拥有“呼风唤雨”的神奇力量。近几年,随着中国气象局出台“耕云”“播雨”计划,人工影响天气已然成为现实。“耕云播雨”,原指控制降雨,改造自然。但在现实中,我们不能随心所欲改变自然,只能“影响”。拿降雨来说,科技做不到“无中生雨”,只能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人工增雨,这就是人工影响天气。
②人工影响天气,就是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来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在合理条件下,利用气候资源,达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其中,人工增雨(雪)是最常见的人工影响天气类型。
③适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云是有条件的,因为并非所有的云都可化成雨或雪。当云的厚度超过2000米,0℃以上的云中缺乏冰晶,暖区云中缺少大水滴,但却拥有着丰富的水汽和逆冷小云滴,并且云体外面有着充足的水汽对其进行补给,这样的云才能够被认定具备增雨(雪)的潜力。如果用词来形容这些云,那么便是“阴云密布”“层层叠叠”“遮天蔽日”以及蕴藏着“电闪雷鸣”的云。
④找到“有潜力”的云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改造”了。这时,就轮到催化剂这个重要角色“粉墨登场”了。催化剂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云中制造冰晶(凝华核)或吸附小水滴使其不断碰撞凝聚,当水滴变得足够大足够沉,云中的上升气流支撑不了它们的重量时,就会变成雨雪降落下来,完成“化云为雨”的神奇转变。
(摘编自《中国气象报》,作者:苏杰西。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此次河南、山东降雪均属于自然降雪,受河北人工增雪的因素影响不大。
B.文本一在介绍河北人工增雪的经过时,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C.文本二中“耕云播雨”“粉墨登场”等词运用拟人修辞,使说明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富有趣味。
D.人工增雨(雪)是人工影响天气最主要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天气都具备增雨(雪)条件。
11.文本一是如何一步步解答网友疑问,帮助大家了解河北人工降雪的事实的?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述。(4分)
12.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人工增雨(雪)需要相应的条件,但目的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4分)
方向预判卷(二) 语文 第6页(共8页)班级要开展“文化名家大家谈”活动,小语所在的小组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一同完成相关任务。(共16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资料夹
【人物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 ① ,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 ② ”之称。
【资料收集】
资料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资料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资料三
臣某言:伏①奉②去年二月十五日敕③,苏州宣赐米一十二万硕,委刺史据户均给者。思降九天,泽流万姓。伏以臣当州去年灾渗④尤甚。水潦虽退,流佣尚多。臣前月到任奉宣圣旨阖境老幼无不涕零。询访里闾,备知凋療③。方具事实,便欲奏论。圣慈忧人,照烛幽远。特有赈恤,救其灾荒。苍生荷再造之恩,俭岁同有年之庆。臣忝⑥为长吏,倍万恒情。无任感激抃跃⑦之至。
(选自刘禹锡《苏州谢赈赐表》)
【注释】 ①伏:敬辞。用于上疏或章表,对君主表示恭敬。②奉:遵从,遵守。③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④沙(lì):灾气、恶气。⑤瘭(zhài):凋敝,困顿。⑥忝(tiǎn):有愧于,辱没。⑦抃(biàn)跃:手舞足蹈,表示欢欣鼓舞。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4.把资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请用“/”给资料三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臣 前 月 到 任 奉 宣 圣 旨 阖 境 老 幼 无 不 涕零
方向预判卷(二) 语文 第7页(共8页)得分
评卷人
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1)有仙则名
词性转变:腰白玉之环(在腰间佩戴)(《送东阳马生序》)
(2)委刺史据户均给者
查阅词典:①顺从。②托付,交付。③舍弃,丢弃。④放
置。⑤积蓄,积累。(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方具事实
课内迁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16.下列对三则资料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在资料夹的“人物简介”中,①②空应分别填“梦得”和“诗豪”。
B.资料一中“巴山楚水”让我们想到了《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两个短语都透露出诗人身处“巴山”之地的心酸悲凉和不平之意。
C.资料二中作者虽写“陋室”,但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陋室”并不陋。
D.资料三和《出师表》同为向帝王陈情言事的“表”,资料三多次提到“皇恩”,《出师表》多次提到“先帝”,均能对“陈情”起到很好的效果。
17.综合以上资料,以“我眼中的刘禹锡”为主题,帮助小语做一个分享总结。(6分)
18.中外名著虽然表现不同国家的文化,但都能够体现出对美好精神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请从下面四部中外名著中任选一部中国名著和一部外国名著,简要谈谈你对上述说法的理解。四、名著阅读(5分)
(5分)
《西游记》 《水浒传》 《海底两万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个任务完成作文。(50分)五、作文(50分)
苏轼诗云:“淡妆浓抹总相宜。”对于个人生活而言,“浓”“淡”皆是人生。那么你认为我们的生活究竟是平淡得真味?还是精彩得趣味呢?
请你展开联想和思考,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写作。
任务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任务二:表明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方向预判卷(二) 语文 第8页(共8页)
2024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方向预判卷(二)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1)【答案】 C(2分)
【考点】 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辨识易读错字、多音字字音的能力。
【解析】 “寥”是易读错字,只有一个读音“liá”。“喝”“肖”都是多音字,可根据意思区分读音。“喝”,读“hē”时,指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特指喝酒等意思;读“hè”时,指大声喊叫。“喝彩”是大声叫好的意思,故此处“喝”应读作“hè”。“肖”,读“xiā”时,指姓;读“xià”时,指相似,像。“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故此处“肖”应读作“xià”。故答案选C。
(2)【答案】 ①怡 ②撒(每空1分,共2分)
【考点】 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辨析字形的能力。
【解析】 识记字形时,不要单独记忆一个字,可通过组词的方式来具体掌握。“怡然”形容喜悦,没有“饴然”一词,故第①空应填“怡”。也可通过汉字的部首加以辨析。“酒”的部首为“氵”,表示“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等意思,多跟与水相关的事物组词,如“酒泪”“洒水”等;“撒”的部首为“扌”,表示“放开,张开”等意思,故第②空应填“撒”。
(3)【答案】 B(2分)
【考点】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个问题:一是搭配不当,根据阅读积累可知,“王者”应搭配“庙堂仪范”,“文人”应搭配“林下风雅”;二是语序不当,画横线的句子讲的是中国古画题材多样,横线后的内容主要描述的是古画中老妪纺织、水村劳作、端午龙舟竞赛的画面,与“黎民大众的艰辛劳作、欢愉节庆”相呼应,因此“黎民大众的艰辛劳作、欢愉节庆”应放在画横线句的句尾,作为衔接,引出下文。故答案选B。
2.【答案】 ①大漠孤烟直 ②长河落日圆 ③静影沉璧 ④星汉灿烂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⑥柳暗花明又一村⑦海日生残夜 ⑧江春入旧年(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共8分)
【考点】 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
【解析】 作答古诗文默写题,要注意结合语境,在透彻理解诗文意思的基础上,准确抓住题目中的提示性信息。第③④句为直接型默写,可根据给出的上下句写出相应的句子。第①②⑤⑥⑦⑧句为理解型默写,可结合篇目提示及点评写出相应的句子。作答时不要添字、漏字、错字。注意本题中“孤”“璧”“生”等字的正确书写。
3.【答案】 示例:那啼破长空的雄鸡,正如青春的我们,一路风雨兼程,初心不改!(2分)
【考点】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分析给出的解说词示例,解说词为“那……,正如……,………!”的句式;然后观察图片,根据文字说明,提炼出画面中的意象“昏暗的天空”“啼鸣的雄鸡”“挺立的竹石”,再根据意象拟写解说词;最后仿写时须注意表达的情感要积极向上,给人以鼓舞,且与示例句式一致。
4.【答案】 示例:①天涯若比邻 ②情景再现(动态再现/情景演绎)(每空1分,共2分)
【考点】 本题考查补写标题。
【解析】 ①空可从给出的下半句标题发现“飞天在人间”“人在画中游”为主谓结构短语,因此材料一标题的下半句也应为主谓结构短语;从内容看,材料一讲的是数字技术拉近人们与文物的距离,使人们与文物“亲密接触”,所以根据材料一的中心意思,下半句标题可拟写为“天涯若比邻”。②空可从给出的上半句标题发现“‘云
-- 1 --
端’旅游”“人物模拟”为四字短语,因此材料三标题的上半句也应为四字短语;从内容看,材料三讲的是通过情景演绎和动态再现“让古诗、古画‘活’起来”,所以可围绕“情景”“动态”来拟写下半句标题,如“情景演绎”“动态再现”“情景再现”等。
5.【答案】 示例:①建议搭建“云端”看画、赏画平台,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古画“亲密接触”。②建议模仿“天妤”的设计理念,为《清明上河图》设计数字人讲解员,带领观众走进古画,了解古画。③建议利用新媒体技术还原画中的场景,通过情景演绎和动态再现让《清明上河图》“活”起来,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古画中展现的社会场景。(建议合理,阐述清晰,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考点】 本题考查提建议和对材料信息的运用。
【解析】 根据材料一“数字技术更让敦煌文物走出洞窟,跨出国门”“‘云端’看展、‘云游’远方”等可提建议:搭建“云端”看画、赏画平台,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古画“亲密接触”;根据材料二“数字人不仅能‘说’,还能‘演’”可提建议:模仿“天好”的设计理念,为《清明上河图》设计数字人讲解员,带领观众走进古画,了解古画;根据材料三“通过新媒体技术还原画中的特定场景,通过情景演绎和动态再现,运用影视化拍摄手段以及数字合成技术,让古诗、古画‘活’起来”可提建议:利用新媒体技术还原画中的场景,通过情景演绎和动态再现让《清明上河图》“活”起来,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古画中展现的社会场景。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6.【答案】 ①“我”被关在“天井”(操场)里写字,“我”很烦恼和寂寞。②“我”为了学写“狐狸”二字,迎合奉承父亲,被拒绝后,“我”很不满。 ③操场被猪践踏破坏,“我”无法写字,“我”很气愤和难过。(意思对即可。每空1分,共3分)
【考点】 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及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
【解析】 解答此题时,需要梳理出本文的大致情节:首先是父亲命令“我”学写字,其次是“我”被迫学习写字,然后是“我”为学写“狐狸”二字迎合奉承父亲未果,接着是“我”喜欢上在操场上写字,最后是“我”写字的操场被猪破坏。梳理出大致情节后,根据具体内容判断不同时期“我”对“写字”这件事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第①空,对应“‘我’被迫学习写字”的情节,结合第⑥段“写字的日子里我被汉字与大太阳弄得很郁闷⋯⋯我的暑期分外寂寞”可知,此时的“我”感到烦恼和寂寞。第②空,对应“‘我’为学写‘狐狸’二字迎合奉承父亲未果”的情节,结合第⑦段“但是父亲拒绝了‘狐狸’这两个字……水一样的不能成形”和第⑧段“我甚至主动要求写字……这是专制的凌厉处,也是巴结的无用处”可知,迎合奉承父亲被拒绝后,“我”很不满。第③空对应“‘我’写字的操场被猪破坏”的情节,结合第⑭段“我自己都舍不得下脚⋯⋯‘你看,操场全弄破了!’”和第⑮段“这些猪爪印像用烙铁烙在了我的心坎上,让我感受到疼痛与折皱,成为一种疤,抚不平了”可知,操场被猪破坏后,“我”很气愤和难过。
7.【答案】 动作描写示例:①“用下巴”写出了父亲命令“我”坐下时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我”的颐指气使和专制严厉。②“坐”“拿眼睛找”生动地写出了“我”向母亲求助时的动作情态,表现出“我”在父亲强权下的弱小无助。(举出一例即可。2分)
神态描写示例:“那样的目光就像电影上的无声手枪”把母亲的目光比作无声手枪,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既写出了母亲目光的犀利,也表现出母亲对父亲的威慑力,符合儿童心理,同时使文字显得天真幽默。(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亦可。共4分)
【考点】 本题考查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的作用。
【解析】 解答此题时,先找出文章前两段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内容,然后联系人物形象分析其作用。“用下巴命令我坐下来”一句中“用下巴”这一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我”的颐指气使和专制严厉;“我坐在小凳子上,拿眼睛找我的母亲”一句中,“坐”“拿眼睛找”写出了“我”向母亲求助的动作情态,表现出“我”在父亲
— 2 —
强权下无助的心态。“那样的目光就像电影上的无声手枪”把母亲的目光比作无声手枪,是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既写出了母亲目光的犀利,也表现出母亲对父亲的威慑力,同时使文字显得天真幽默。
8.【答案】 ①南瓜是“我”亲手栽种并精心照料的,狐狸也是“我”十分好奇的动物。狐狸和南瓜体现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我”在父亲的逼迫下整日痛苦地学写字,长不大的南瓜和想象中的狐狸是“我”唯一的伙伴,安抚了“我”幼小的心灵;③父亲拒绝教“我”写“狐狸”二字,是父亲专制的体现;④父亲越是不教“我”,“我”越是想要知道关于狐狸的故事;“狐狸”代表“我”与父亲的对抗和对自由的渴望;⑤有关狐狸的故事还没写满操场,操场就被毁了,这一愿望与好奇心的落空,也成了“我”童年的伤痛。(答出任意四点即可。每点1分,共4分。若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亦可)
【考点】 本题考查文章中物象的作用及蕴含的情感。
【解析】 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文中有关情节理解“狐狸”和“南瓜”对于“我”的特殊意义。“狐狸”和“南瓜”是“我”无忧无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体现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不大的南瓜和想象中的狐狸是“我”被束缚的日子里唯一的伙伴,安抚了“我”幼小的心灵;“我”想知道关于“狐狸”的故事,父亲却拒绝教“我”,体现了“我”与父亲的对抗和对自由的渴望;有关“狐狸”的故事还没写完,操场就被毁了,代表“我”童年的伤痛。
9.【答案】 此题分层赋分。(共5 分)
第一层级:理解角度单一,只能从表层理解。(1分)
示例:“操场”是“我”练习写字的地方,“猪爪印”是王国强家的猪破坏“操场”留下的痕迹。(1分)
第二层级:理解角度多样,能涉及两层意蕴。(2~3分)
示例:“操场”不仅仅是“我”练习写字的地方,也是“我”释放童年无穷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的空间,是“我”快乐的源泉。“猪爪印”是王国强家的猪破坏“操场”留下的痕迹,也喻指大人们严苛的约束和专制的管教给“我”的童年带来的伤害。(3分)
第三层级:思维全面,理解有深度,能关联多个层面。(4~5分)
示例:“操场”是“我”练习写字的地方,更是“我”被父母强制的爱束缚自由时用来发泄的地方,是“我”释放童年无穷想象力和获取快乐的个人空间,它象征着“我”对父母的严苛约束和专制管教的反抗。“猪爪印”是王国强家的猪破坏“操场”留下的痕迹,“那些丑陋的、纷乱的猪爪印”将“操场”毁于一旦,意味着“我”自由的世界被无情地摧毁,“我”愤怒、绝望,却无法挽回,只能任由那些“猪爪印”像烙铁一样烙在“我”的心坎上,它象征着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成长是一个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在疼痛中不断反抗的过程。(5分)
【考点】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找到文章中“操场”和“猪爪印”出现的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文章第⑥段首次出现了“操场”,第⑥段中的“操场”,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是“我”练习写字的地方;第⑧~⑮段中的“操场”,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是“我”释放童年无穷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的空间、快乐的源泉以及反抗父母的严苛约束和专制管教的地方。“猪爪印”出现在文章第⑮段,但需要结合“操场”的含义进行分析,从表面看,“猪爪印”是王国强家的猪破坏“操场”留下的痕迹,结合“操场”的内涵分析,“猪爪印”破坏了“我”快乐的源泉和发泄愤怒的地方,对应的是父母的严苛约束和专制管教给“我”童年带来的伤害,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
(二)10.【答案】 A(3分)
【考点】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析】 文本一第⑦段中提到“山东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也表示,山东在此次降雪中,当地部分地区开展了人工增雪,以缓解农业旱情,助力森林防火”。由此可知,山东有部分地区开展了人工增雪。A选项“均属于自然降雪”说法有误。故答案选A。
-- 3 --
11.【答案】 ①先引用河北当地媒体的报道,证实河北进行人工增雪作业的真实性;②然后根据河南、山东气象局工作人员的回答,介绍两地的降雪属性,否定河南、山东降雪均受河北人工增雪作业影响的说法;③接着用业内人士的说法,回应和解答了网友“如果不增,是不是就不能自然降雪了”的担心;④最后引用业内人士的分析,阐明人工增雪的作用,肯定河北和山东此次人工增雪的意义。(每点1分,共4分)
【考点】 本题考查对文本思路的梳理。
【解析】 文本一第③段“河北气象部门确实进行了人工增雪作业”和第④段引用河北当地媒体的报道,证实河北省进行人工增雪作业的真实性。第⑥段“河南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和第⑦段“与此同时,山东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也表示⋯⋯”分别引用河南、山东气象局工作人员的话否定河北人工增雪对河南、山东的影响。第⑧段引用业内人士的说法,回应和解答了网友的担心。第⑨段则阐明人工增雪的作用,肯定河北和山东此次人工增雪的意义。
12.【答案】 文本一第⑧段引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明人工增雨(雪)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是为了强调人工增雨(雪)只是增加降水,并不是制造降水,是为了解答网友的疑问和担心。(2分)文本二第③段对人工增雨(雪)条件的介绍,是为了进一步介绍说明对象——人工增雨(雪)。(2分)(共4分)
【考点】 本题考查文本的对比阅读。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找到文本一和文本二中对人工增雨(雪)条件进行描述的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文本一在第⑧段:“不管下雪还是下雨……才能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说人工增雨(雪)需要相应的条件,是为了引出“人工影响天气只是增加降水,并不是制造降水”这一科学知识,回答网友的疑惑和担心。文本二主要在第③段,文本二按照逻辑顺序对人工增雨(雪)进行说明,介绍人工增雨(雪)需要相应的条件是为了进一步介绍说明对象——人工增雨(雪)。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13.【答案】 (1)出名,有名 (2)② (3)详细(每空1分,共3分)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解析】 (1)根据“方法提示”中的示例可知,“腰”在句子中是名词用作动词,因此“名”也是名词用作动词,可推断出其意思为“出名,有名”;“委刺史据户均给者”的意思是“ 本官按户平均分发给饥民”,把五个义项分别填入,“托付,交付”最符合句意,故选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具”是“详细”的意思,根据“课内迁移”的方法,可知“方具事实”的“具”也是“详细”的意思。
14.【答案】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意思对即可。2分)
【考点】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析】 文言句子的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本句时要注意“乱”“案牍”“劳形”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15.【答案】 臣前月到任/奉宣圣旨/阖境老幼/无不涕零(断对1处得1分,共3分)
【考点】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文言文句法进行断句,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断句。新句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断句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断句,句意是:臣前月到任后,宣布皇上的圣旨,全苏州的百姓无不感激涕零。据此断句即可。
16.【答案】 B(2分)
【考点】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析】 B.“心酸悲凉和不平之意”说法有误。《夜雨寄北》中先后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前一个“巴山夜雨”
-- 4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是诗人此时此地的雨夜,映衬出诗人愁思之绵绵,后一个“巴山夜雨”是诗人设想将来见面畅谈时回味的雨夜,透露出诗人渴望团聚的美好愿望。两个“巴山夜雨”均没有“心酸悲凉和不平之意”。故答案选B。
17.【答案】 ①我眼中的刘禹锡是一个乐观豪迈的人。面对仕途的艰辛,他没有沉沦于个人的遭遇,反而从挫折中振作,抒发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豪迈情怀。②我眼中的刘禹锡是一个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闲居陋室,但生活情趣高雅,他调素琴,阅金经,与鸿儒谈笑,乐在其中。③我眼中的刘禹锡是一个从政为官,勤政爱民的人。他任地方官时,知百姓受水灾严重,便奏报朝廷,救黎民于危难。(每点2分。共6分)
【考点】 本题考查联系诗文分析人物形象。
【解析】 首先阅读题干,明白题目要求。根据“我眼中的刘禹锡”可知此题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资料一是一首酬答诗,刘禹锡借酬答朋友之机,写出仕途的艰辛和知交的零落。面对种种不幸遭遇,刘禹锡并不悲观,反而洋溢着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豪迈情怀。资料二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刘禹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刘禹锡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资料三是一篇上书皇帝的表文,根据内容可知刘禹锡在苏州刺史任上,具有社会责任感,为官清正,关心民情,抗灾赈灾,爱护百姓,政绩卓著。
【资料三参考译文】 微臣说:恭敬地遵从去年二月十五日的诏书,宣布赐给苏州十二万石赈灾大米,托付臣按户平均分发给饥民。皇恩浩荡,从天而降,恩德流传万民。臣去年来苏州做官时,灾气尤其严重。洪水虽然退去,但是逃荒的人还很多。臣前月到任后,宣布皇上的圣旨,全苏州的百姓无不感激涕零。(臣)深入民间,慰问乡邻,尽知民生凋敝。在刚刚掌握详细事实情况的基础上,就想要上表奏请。皇上慈悲为怀,心忧百姓,光照千里。朝廷特地准备赈灾救护的钱物,救济百姓饥荒。百姓承受浩荡皇恩,荒年也和丰年一样值得庆幸。臣有愧于为官一方,一万倍于长情。感激之情非同寻常,令臣欢欣鼓舞。
四、名著阅读(5分)
18.【答案】 示例一:《西游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对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的赞美。(1分)《西游记》中唐僧面对各种妖怪的威胁,都不退缩,坚持西行;四圣试禅心,他不为所动,最终抵达西天取回真经。(2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面对战斗受伤、修路时感染伤寒、双腿瘫痪等重重困难,仍坚持革命理想,最终写出《暴风雨所诞生的》这部小说。(2分)(共5分)
示例二:《水浒传》和《海底两万里》这两部作品都反映出对追求正义、反抗压迫、乐善好施精神的赞美。(1分)《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林,扶助弱小,打抱不平。(2分)《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在采珠场救被鲨鱼攻击的采珠人,搜集海底的金银珠宝支援陆上被压迫民族的抗议斗争。(2分)(共5分)
【考点】 本题考查名著的联读。
【解析】 首先应阅读题干,“一部中国名著和一部外国名著”,作答时要注意这一要求。然后题干中“对美好精神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要求我们了解作品传达出的思想内涵,找出其中人物虽所处境遇不同,但品质精神相同的地方。
五、作文(50分)
19.【思路点拨】 材料的关键语句为:“我们的生活究竟是平淡得真味?还是精彩得趣味呢?”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来作文,也可抓住两个观点之间的勾连作文。就本题而言,为考生提供了两个任务:一是讲述自己品味生活味道的过程和体会;二是就“生活究竟是平淡得真味?还是精彩得趣味呢”谈谈自己的看法。任务一要求写记叙文,任务二要求写议论文。写记叙文时,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选取一个或多个典型的经历进行叙述,做到重点突出。若是写议论文,应注重体现思辨性,把握生活“浓”与“淡”之间的矛盾点,观点要明确,选择合适的事实论据及道理论据,层次清晰地展开论述。
-- 5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老店镇第一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中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老店镇第一初级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