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24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820780/0-171746740793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1,2024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820780/0-17174674080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1,2024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820780/0-171746740811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1,2024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01,2024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②~⑦段,梳理文章情节, 请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务必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两句高度颂扬了守边将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陆游《示儿》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期盼。
(2)古人十分重视修身养德。《〈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两句劝诫我们,即使是个普通人也必须有坚定的志向;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一心向学、安贫乐道的自我坚守。
【答案】 ①. 了却君王天下事 ②.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③. 报君黄金台上意 ④.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⑤. 王师北定中原日 ⑥. 家祭无忘告乃翁 ⑦. 三军可夺帅也 ⑧.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⑨. 以中有足乐者 ⑩.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赢、携、祭、翁。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可如今我竟站在一个耻辱台上示众。我心中的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然而,正当我百感交集,感到呼吸受阻、hóu咙缩紧的时候,有个姑娘走上前来,从我跟前走过,在经过我的面前时,她朝我抬起了眼睛,那对眸子里闪出多么奇特的光芒啊……可在当时,A的胳膊上还戴着“不整洁标志”。不到一小时前,我还听见斯凯契德小姐惩罚她明天中午只准吃面包和凉水,因为她在抄写时弄脏了练习簿。人的天性就是这样不完美的!就连最明亮的星球上也会有黑点。可是像斯凯契德小姐那样的一些人,他们的两眼却只能看到这些小小的瑕疵,而看不见星球的万丈光芒。
(选自《简·爱》)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试卷源自 试卷上新,欢迎访问。hóu咙( ) 惩罚( ) 练习簿( )
(2)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万丈光芒”相同的一项是( )
A. 月色朦胧B. 谦逊有礼C. 节日祝福D. 热爱家乡
(3)选文中的事件发生在______学校(填名称),A是______(填人名)。
(4)“他们的两眼却只能看到这些小小的瑕疵,而看不见星球的万丈光芒。”简·爱这样一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她的身上也有“万丈光芒”,请联系整本书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①. 喉 ②. chéng ③. bù (2)C
(3) ①. 洛伍德(罗沃德) ②. 海伦(彭斯或海伦·彭斯)
(4)示例:简·爱身上的“万丈光芒”体现在她敢于反抗、善良淳朴、自尊自立、追求精神上的平等自由,比如在重回失明的罗切斯特身边和与圣约翰兄妹平分叔父遗产等事件上,尤能体现她身上的光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喉咙:hóu lóng,咽部和喉部的统称,也叫嗓子。
②惩罚:chéng fá,处罚,对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加以惩治。
③练习簿:liàn xí bù,供学生做习题或写作练习用的本子。也叫练习本。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短语结构。
“万丈光芒”是偏正短语。
A.主谓短语;
B.并列短语;
C.偏正短语;
D.动宾短语;
故选C。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由“可如今我竟站在一个耻辱台上示众。我心中的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然而,正当我百感交集,……有个姑娘走上前来,从我跟前走过,在经过我的面前时,她朝我抬起了眼睛,那对眸子里闪出多么奇特的光芒啊……”可知,这是简•爱在罗沃德学校时,布罗克赫斯特先生因听信了里德太太对简•爱的污蔑而对简•爱进行羞辱和摧残,海伦•彭斯在关键时刻,拯救了简•爱。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1847年首次出版。该小说讲述孤女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于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洛伍德义塾(洛伍德学校)去。洛伍德义塾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毕业两年后,简应聘去当家庭教师谋生。主人罗切斯特性格忧郁、喜怒无常,但经过较长时间接触,简发现罗切斯特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刚毅,渐渐对他产生了感情。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简痛苦地发现,原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伯莎·安托瓦妮特·梅森。简悲伤地离去。后来,与她离散多年的叔父约翰·爱病故,遗赠给她巨额财产。因不能忘情于罗切斯特,她重回故地,才知数月前疯女人纵火而死,罗切斯特为救她一只眼睛被砸了出来,另一只眼睛发炎也看不见了。简立刻去向他倾诉衷情,两人终缔良缘。后来,罗切斯特在伦敦医好了一只眼睛,和简·爱生下了一个男孩。《简·爱》中简·爱的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据此结合具体情节来分析简·爱身上如何体现“万丈光芒”即可。
示例:简·爱的反抗精神是她身上最耀眼的光芒之一。在罗沃德学校,她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和舅妈的不公对待,而是选择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在桑菲尔德庄园,她面对罗切斯特先生的强势和权威,依然保持自我,不卑不亢,甚至在得知罗切斯特已婚的事实后,她毅然决然地离开,这充分展现了她敢于反抗的精神。
3. 复兴学校在“4·23世界读书日”举办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下图是校学生会为读书日活动设计的一张宣传海报,它赢得了师生们的赞赏,请你分析原因。
(2)下面是活动中收集的一副对联,选项中最适合做下联的一项是( )
上联:挑灯春秋明大义
下联:______
A. 皓首方悔读书迟B. 常饮翰墨儒胸臆
C. 读书万卷报家国D. 十年忍得寒窗苦
(3)学生会小军为本次活动撰写结束语,请你帮他修改并补充完整。
在此次读书活动中,我们共赴一场知识的盛宴,共同品味智慧的深邃。书籍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甲】______,______。
去读书吧,让心灵得到滋养,让智慧得以提升。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宝藏,等待你去发掘它的价值。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乙】我们通过读书,目的旨在陶冶情操,成为更加有内涵的人。
【丙】虽然读书活动即将结束,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带着收获与感悟,继续前行在阅读的道路上,探寻更多未知的世界,追求更高的境界。
①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甲】处补写一句话。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你修改。
【答案】(1)海报构图美观,读书人的形象,毛笔以及摊开的书本,营造出读书的氛围;文字部分则直接点明了本次活动的主题。 (2)C
(3)①示例一:书籍如同罗盘,指引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示例二:书籍如同钥匙,开启了我们智慧大门
②将“目的”一词删去。
③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面的句号放在引号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审题可知,海报的构图十分美观且富有创意。海报中央描绘了一位沉浸在书籍世界中的读书人形象,这一形象不仅生动展现了读书的乐趣,还巧妙地传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渴求。同时,旁边的毛笔和摊开的书本作为背景元素,进一步强化了读书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海报内容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本次活动的主题——“4·23世界读书日”。这样的设计使得海报的主题一目了然,方便人们快速了解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同时,文字字体和排版也符合整体设计风格,与图像元素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通过描绘读书人、毛笔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海报不仅传达了读书的信息,还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换言之,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结合对联平仄的要求,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仄起平收。
上联“挑灯春秋明大义”:结构上,“挑灯”是动宾短语,“春秋”是名词,“明大义”是动宾短语,整体上构成了“动宾短语+名词+动宾短语”的结构。内容上,描述的是夜晚挑灯学习,理解春秋大义(指儒家经义)的情景,传达了勤奋好学的精神。
A. 皓首方悔读书迟:结构上,“皓首”是名词,“方悔”是动宾短语,“读书迟”是动宾短语,与上联的结构不完全匹配。内容上,表达的是老年时才后悔读书太晚,这与上联的勤奋好学精神不符。
B. 常饮翰墨儒胸臆:结构上,“常饮”是动宾短语,“翰墨”是名词,“儒胸臆”是偏正短语,与上联的结构不完全匹配。内容上,表达的是经常读书学习,使儒家学问充满胸中,这与上联的勤奋好学精神有一定的关联性,但结构不匹配。
C. 读书万卷报家国:结构上,“读书”是动宾短语,“万卷”是数量短语修饰名词,“报家国”是动词短语,整体上与上联的“动词短语+名词+动词短语”结构相匹配。内容上,表达的是勤奋读书,以报答国家的情感,与上联的勤奋好学精神相契合。
D. 十年忍得寒窗苦:结构上,“十年”是时间名词,“忍得”是动宾短语,“寒窗苦”是偏正短语,与上联的结构不完全匹配。内容上,表达的是忍受十年寒窗苦读的不易,虽然与勤奋学习有关,但更侧重于苦读,与上联的积极情感不完全一致。
故选C。
【小问3详解】
(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照例句句式,采用比喻修辞拟写即可。
示例:书籍如同翅膀,赋予我们翱翔知识天空的力量。
(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原句“我们通过读书,目的旨在陶冶情操,成为更加有内涵的人”中,“目的”和“旨在”这两个词在这里都表示“为了”或“目的在于”的意思,属于重复表达。可修改为:“我们通过读书,旨在陶冶情操,成为更加有内涵的人。”或者“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成为更加有内涵的人。”
(3)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是完整引用,属于句子的一部分,句号应在双引号外。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与山
谢光明
①父亲78岁了,身体尚好,每天还去附近的山上走走。“你在家哪里都不要去,不生病,没有意外就是帮我挣钱。”我如此反复说他,他总是“嗯嗯”答应着,可一会儿就不见人了。
②父亲走得并不远。大多时候,他是去看看茶园里的茶叶有没有发芽,竹园里的笋子有没有出头,油茶树结果多不多,然后顺便捡一些干柴回来。“家里这么多干柴,液化气都是满的,不需要你捡。”我说。父亲自恃年轻时长期从事伐木等重体力劳动,练就一个好身体,不服老。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他总要去凑热闹,想帮忙,人家看他年纪大,心意领了,帮忙则婉拒,请他去喝茶吃糕点。久而久之,他也觉得自讨没趣,便独自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望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和连绵不绝的层层青山。
③俗话说,靠山吃山。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天一早,父亲就腰挂柴刀,手拿锯子或斧头上山去了。他总是穿一双草绿色的“解放鞋”,鞋子经常被露水打湿。肩膀上挎一个包袱,包袱里是中午的午饭。傍晚,等父亲收工回来,是我最期待的事。他带着一身浓浓的汗味而归,从饭盒里取出我梦寐以求的野果:春天的覆盆子,夏天的杨梅,秋天有毛栗、猕猴桃,冬天有野生的香菇与木耳。看见树林里白鹇长长的羽毛,豪猪尖锐的倒刺,他也会捡来插在家里作装饰。在我眼里,山上是神秘的,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还拥有数不清的“宝藏”。
④父亲一辈子几乎没离开过山,没见过大海和平原。他见过最平坦的地是自家一亩三分的水田,那块田比村小学的操场还大。“咱家有两头牛。”春暖花开的时候,父亲赶着水牛犁田,妈妈站在田埂上,搂着我调侃父亲。妈妈说,这坵大田,父亲一天就能把秧苗莳好,秋天同样一天把稻谷割好,村里人都佩服他,想请他帮忙做事。父亲从不让妈妈下田上山。
⑤我读初一那年,父亲把水牛卖了,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说要把这块大田也卖了,为的是给妈妈看病。妈妈的病看不好了。整整一年,父亲都没干活,第二年才慢慢恢复过来,他向亲戚借钱,又买了一头小牛。生活还得继续。
⑥妈妈去世后,父亲一改常态,只要是放假,就把我带到山上去劳动,告诉我自家的山场四至,还教我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和草,辨别各种各样的野果。运气好的时候,能遇见一些野兽:虚张声势的麂子,悄无声息的林鹰,鲁莽的野猪和慌张的野兔。秋天,他带我上山捡苦槠籽和橡树籽,哪座山,哪棵树,他如数家珍。无论多高多粗的树,他都能爬上去,站在树冠上用力摇树枝,苦槠籽雨点般哗哗落下来,在寂静的森林里,像一首简单欢快的歌在飞扬。
⑦长大后,我在市区找了一份工作,租了一间房子,便连骗带哄,把他接到城里来。第一件事,我想让他像个城里人,首先将他的穿戴改变一下。可是西装夹克,他怎么穿怎么别扭。“你这是山里脚。”鞋店导购员拿着一双皮鞋,无可奈何地看着父亲的脚。39码的脚,41的鞋子穿不进去。父亲的脚背高高隆起,像两座山。鱼儿离不开河,父亲离不开山,待不了几天,他魂不守舍,抱怨睡不着觉,嫌街上太吵,像个孩子似的,催我带他回家。他是高山上的古树,生命早已融入山中,拒绝任何的生活移植。
⑧父亲去了哪儿?他肯定在村庄附近的山里。“喏,那不是你爸吗?”三婶用手指朝东边一指,指向山上的石板路。果然,石板路上,父亲的身影在移动。石板路的山坡上,是我妈妈的墓地,坟头一棵茶花树,已经有三十年了。
(选自《安徽日报》2024年第26期)
4. 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年老的父亲每天去山上走走,可见大山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B. 文章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父亲与山的若干琐事,其中也隐含父亲对我的深厚感情。
C. 第⑦段中父亲因城里生活的种种不适应而对我心生不满,父子间产生了隔阂。
D. 结尾处父亲的身影、山间石板路、母亲坟头的茶花树等场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5. 阅读②~⑦段,梳理文章情节。
父亲上山查看作物,帮忙被拒独自看青山→______→父亲不让母亲下田上山,卖牛为母亲治病→______→“我”接父亲到城里生活,父亲魂不守舍坚持回山。
6. 请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1)他总是穿一双草绿色的“解放鞋”,鞋子经常被露水打湿。(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苦槠籽雨点般哗哗落下来,在寂静的森林里,像一首简单欢快的歌在飞扬。(从修辞的角度)
7. 有同学认为第⑤段可以删去,对此你有不同意见,请阐述你的理由。
8. 本文在《安徽日报》副刊“人间百味”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案】4. C 5. ①. 父亲去山里劳作,给“我”带回各种野果; ②. 父亲带“我”上山劳动,教“我”识别树草野果。
6. (1)“总”指父亲一直穿草绿色解放鞋下地劳动,表现出父亲的勤俭朴素,“经常”写父亲上山次数多,暗指父亲上山的时间早,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苦槠子比作雨点,苦槠子落下的声音比作一首简单欢快的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苦槠子落下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勤劳能干的赞美之情。
7. 这一段丰富了父亲的形象,通过写父亲不让母亲下田下地、为母亲看病等事件,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心系家人、有责任担当的父亲形象。同时也为下文写父亲的变化做铺垫,与结尾处相呼应。
8. “人间百味”指向人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父亲与山》中蕴含的情感丰富,有父亲对大山的依恋之情,有相濡以沫的亲情,有父母之间朴实温馨的爱情,有家人离世的悲情等。这百般滋味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与“人间百味”栏目主题定位相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第⑦段中描述了父亲在城里的不适应,他抱怨睡不着觉,嫌街上太吵,并催促“我”带他回家。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对“我”心生不满或父子间产生了隔阂。父亲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他习惯于乡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而城市的喧嚣和陌生环境让他感到不适。这更多地体现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对自然的依赖,而非对“我”的不满或父子间的隔阂;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节概括。
第一空,结合③段中“俗话说,靠山吃山。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天一早,父亲就腰挂柴刀,手拿锯子或斧头上山去了。他总是穿一双草绿色的‘解放鞋’,鞋子经常被露水打湿。肩膀上挎一个包袱,包袱里是中午的午饭。傍晚,等父亲收工回来,是我最期待的事。他带着一身浓浓的汗味而归,从饭盒里取出我梦寐以求的野果:春天的覆盆子,夏天的杨梅,秋天有毛栗、猕猴桃,冬天有野生的香菇与木耳”可概括为:亲去山里劳作,给“我”带回各种野果;
第二空,结合⑥段中“妈妈去世后,父亲一改常态,只要是放假,就把我带到山上去劳动,告诉我自家的山场四至,还教我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和草,辨别各种各样的野果”可概括为:父亲带“我”上山劳动,教“我”识别树草野果。
【6题详解】
(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总:副词,一直;一贯。经常:副词,常常;时常。结合“他总是穿一双草绿色的‘解放鞋’,鞋子经常被露水打湿”可知,“总”字在这里强调了父亲一贯的穿着习惯,即他总是选择穿那双草绿色的“解放鞋”去山上劳作。这种一贯性不仅体现了父亲对旧物的珍惜和节俭,也反映出他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他并不追求时尚或舒适,而是坚持实用和朴素,这种品质在“总”字的强调下更加突出。“经常”一词则暗示了父亲上山的频率很高,并且这些上山的活动通常发生在清晨露水较重的时候。因此,他的鞋子“经常被露水打湿”。这个词语不仅描绘了父亲劳作的艰辛,也突出了他勤劳、坚韧的品格,表达了对父亲勤劳能干的赞美。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苦槠籽雨点般哗哗落下来,在寂静的森林里,像一首简单欢快的歌在飞扬”的内容,由“苦槠籽雨点般哗哗落下来”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下的苦槠籽比作雨点,形象地描绘出苦槠籽下落时密集而快速的场景,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态感,表达了对父亲勤劳能干的赞美之情,使得句子在情感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结合⑤段中“我读初一那年,父亲把水牛卖了,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说要把这块大田也卖了,为的是给妈妈看病。妈妈的病看不好了。整整一年,父亲都没干活,第二年才慢慢恢复过来,他向亲戚借钱,又买了一头小牛。生活还得继续”的内容可知,第⑤段通过描述父亲为了给母亲看病而卖掉家里的水牛和值钱物品,甚至打算卖掉自家的水田,展现了父亲对家庭深厚的情感与责任感。这种描述丰富了父亲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仅勤劳朴实,而且心系家人、有责任担当的父亲。这种情感深度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结合⑥段中“妈妈去世后,父亲一改常态,只要是放假,就把我带到山上去劳动,告诉我自家的山场四至,还教我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和草,辨别各种各样的野果”可知,第⑤段为下文写父亲的变化做了重要的铺垫。在母亲去世后,父亲开始带我上山劳动,并教我认识各种树和草,以及辨别野果。这种变化并不是突兀的,而是与第⑤段中父亲为家庭付出的经历相呼应。通过这种铺垫,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父亲为何会做出这样的改变,也使得文章的叙述更加连贯。
结合⑧段中“父亲去了哪儿?他肯定在村庄附近的山里。……果然,石板路上,父亲的身影在移动。石板路的山坡上,是我妈妈的墓地,坟头一棵茶花树,已经有三十年了”可知,第⑤段与结尾处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结尾处提到父亲的身影出现在母亲坟头的山间石板路上,这与第⑤段中父亲为母亲看病、卖牛等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呼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所以不能删去。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本文主要内容讲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父亲对山林的深厚眷恋。作者描述了父亲尽管年事已高,但仍坚持每天去附近的山上走走,捡拾干柴,并回忆了小时候父亲上山劳作带回各种野果的情景。文中还提到,尽管父亲一辈子几乎没离开过山,但他仍努力为家庭付出,包括为母亲看病而卖掉家里的财物。在母亲去世后,父亲开始带作者上山劳动,教作者认识山林中的树木和野果。然而,当作者试图将父亲接到城里生活时,父亲却表现出对山林生活的深深眷恋,最终选择回到山林之中。文章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父亲勤劳、朴实、有责任感的形象,以及他对山林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人间百味”意味着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体验,包括辛酸、甜蜜、苦涩和香醇等。据此结合对文章内容理解进行叙述即可。
示例:“人间百味”栏目旨在展现人生的丰富情感体验和真实生活写照。本文通过描绘父亲与山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情感变化,充分体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百味杂陈。文章中蕴含了父亲对大山的深深依恋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文,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同时,文章也描绘了相濡以沫的亲情,通过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家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此外,父母之间朴实温馨的爱情,以及面对家人离世时的悲情,都使得文章情感层次丰富,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受。这与栏目的定位高度契合,使得文章成为该栏目的佳作之选。
[二](17分)
【材料一】
不同时期,网红城市出圈方式有所不同。没有网络之前,城市走红拼的是综合实力、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主要是北京、上海、桂林,可视为现代网红城市1.0版本。网红城市2.0版本,是在传统媒体强盛和自由行风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些城市大都为人们营造了一种脱离传统都市的生活方式,如香格里拉、丽江、拉萨。3.0版本则是新媒体时代初代网红,如重庆、成都等,这些城市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场景,有意无意通过图文、视频广泛传播,再由官方根据走红特点打造城市IP,比如提到成都就想到悠闲和巴适,提到长沙就离不开美食和追星……网红城市4.0版本伴随视频流量时代而生,代表城市有淄博、隆回、江门、榕江、鹤岗、随州、柳州等,这些城市或凭借极具烟火气的地方饮食、生活场景,或踩中当代年轻人的关注点甚至痛点,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下一炮而红。
(摘编自《时代周报》2023年11月9日)
【材料二】
“尔滨”做对了什么?事实上,哈尔滨旅游的火爆绝非偶然,而是当地文旅部门精心策划的成果。黑龙江文旅厅厅长何晶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已经为此做了一年的准备。何晶说,当地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多维度宣传,还邀请文旅界头部博主为黑龙江冰雪旅游引流。当地文旅工作者在市场宣传过程中还能够换位思考,游客“需要什么就上什么”“让老百姓多一点可玩、可吃、可感受的东西”,何晶说,当地政府根据反馈及时满足游客需求,例如有游客感慨地说“在索菲亚大教堂拍照片有个月亮就更好了”,于是当地就“造”了一个又大又圆的人工月亮;有游客抱怨户外太冷,于是当地就搭起了小暖房子……游客们自发地把自己感受到的“舒适”和“被尊重”发到互联网上,于是造成了哈尔滨的“火爆”。哈尔滨出圈后,东北三省各地文旅部门负责人都“坐不住了”,纷纷前往哈尔滨,在街道上与游客互动,推荐当地旅游项目。鹤岗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丛培甲站在烤炉前,一边为鹤岗招揽游客,一边宣传发福利;鞍山市文旅局局长赵萍也现身哈尔滨中央大街为游客免费发放鞍山特产。“文旅部门的‘台风’大变,有意见就接受,有批评就调整,迅速形成了良性互动,市场效果也立竿见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总结说。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1月19日)
【材料三】
最近几年,一批“网红”城市“火出圈”,吸引人们前去“打卡”。与此同时,如何持续吸引关注、从“网红”走向“长红”,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深入开掘城市文脉,涵养城市文化,城市形象才会更鲜明,城市才有更持久的吸引力。数字媒介可以丰富城市故事的讲述手段。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和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双双上榜。二者的走红,离不开用新技术新媒介呈现历史文脉的持续探索。大唐不夜城以新颖独特的创意刷新人们的观感,成为网络热议的文旅话题。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则借力热门剧集,不仅高度还原剧集场景,还跳出原作,融入更多城市历史与传统文化元素,让游客感受到古人生活滋味,探寻文化基因。善用数字媒介,并不是简单将城市故事“搬上网”,而是通过对传统节庆、民俗和生活方式的现代演绎,将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融入历史文脉,塑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形象,赋予城市文化更大吸引力。对层出不穷的沉浸式街区来说,建成只是第一步,围绕主题不断刷新形象,带来对城市文化的新认知,才是“长红”的密码。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12日)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网红城市从1.0版本到4.0版本的升级离不开媒体的助推与催化。
B. 香格里拉、丽江、拉萨等城市的走红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非传统都市生活方式的追求。
C. 哈尔滨“火爆”的启示是,只有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多维度宣传才能成为“网红城市”。
D. 数字媒介的加入,让城市故事的讲述手段更加丰富,让游客们的体验也更加真实具体。
10. 请你围绕“尔滨做对了什么”,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11. 材料三中列举大唐不夜城和长安十二时辰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分析。
12.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谈谈“网红城市”如何才能长红?
【答案】9. C 10. 首先,提出疑问——“尔滨”做对了什么;然后指出这是当地文旅部门精心策划的结果,并详细阐述其做法;接着,介绍东北三省各地文旅部门的纷纷效仿;最后总结文旅部门的转变对市场效果带来的积极影响。
11. 论证了善用数字媒介,丰富城市故事讲述手段的重要性;用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2. 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以吸引更多游客;文旅部门等政府单位的大力支持;善用数字媒介,开掘城市文脉,涵养城市文化。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根据材料二,哈尔滨“火爆”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因为借助了新媒体平台的多维度宣传。文中提到,当地文旅部门还进行了精心策划,包括邀请文旅界头部博主为黑龙江冰雪旅游引流,以及根据游客反馈及时调整旅游项目以满足游客需求。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哈尔滨的“火爆”,而不是仅仅依赖新媒体平台的多维度宣传。因此,本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不正确;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行文思路。
结合“‘尔滨’做对了什么?事实上,哈尔滨旅游的火爆绝非偶然,而是当地文旅部门精心策划的成果。黑龙江文旅厅厅长何晶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已经为此做了一年的准备。何晶说,当地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多维度宣传,还邀请文旅界头部博主为黑龙江冰雪旅游引流。当地文旅工作者在市场宣传过程中还能够换位思考……”的内容可知,首先,提出疑问——“尔滨”做对了什么,然后指出这是当地文旅部门精心策划的结果,并详细阐述其做法;
结合“哈尔滨出圈后,东北三省各地文旅部门负责人都‘坐不住了’,纷纷前往哈尔滨,在街道上与游客互动,推荐当地旅游项目。鹤岗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丛培甲站在烤炉前,一边为鹤岗招揽游客,一边宣传发福利;鞍山市文旅局局长赵萍也现身哈尔滨中央大街为游客免费发放鞍山特产。‘文旅部门的“台风”大变,有意见就接受,有批评就调整,迅速形成了良性互动,市场效果也立竿见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总结说”可知,接着介绍东北三省各地文旅部门的纷纷效仿,材料最后总结文旅部门的转变对市场效果带来的积极影响。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结合“数字媒介可以丰富城市故事的讲述手段。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和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双双上榜。二者的走红,离不开用新技术新媒介呈现历史文脉的持续探索。大唐不夜城以新颖独特的创意刷新人们的观感,成为网络热议的文旅话题。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则借力热门剧集,不仅高度还原剧集场景,还跳出原作,融入更多城市历史与传统文化元素,让游客感受到古人生活滋味,探寻文化基因”的内容可知,通过列举大唐不夜城和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案例,证明了通过数字媒介丰富城市故事的讲述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论证了善用数字媒介,丰富城市故事讲述手段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事例为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依据,使得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材料一中“何晶说,当地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多维度宣传,还邀请文旅界头部博主为黑龙江冰雪旅游引流。当地文旅工作者在市场宣传过程中还能够换位思考……”等内容可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以吸引更多游客;
结合材料二中“鹤岗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丛培甲站在烤炉前,一边为鹤岗招揽游客,一边宣传发福利;鞍山市文旅局局长赵萍也现身哈尔滨中央大街为游客免费发放鞍山特产”“文旅部门的‘台风’大变,有意见就接受,有批评就调整,迅速形成了良性互动,市场效果也立竿见影”的内容可知,文旅部门等政府单位的大力支持;
结合材料三中“与此同时,如何持续吸引关注、从‘网红’走向‘长红’,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深入开掘城市文脉,涵养城市文化,城市形象才会更鲜明,城市才有更持久的吸引力”的内容可知,善用数字媒介,开掘城市文脉,涵养城市文化。
[三](16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蜀氏遇晋饥,辈三五人,挟木弓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市井繁盛,了不见鹿。徐行市中,以问人曰:“此处何也?”人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俊,俊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
(节选自《宋史·艺文志》)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具答之 具:______ (2)因值鹿群骇走 值:______
(3)但见城市栉比 但:______ (4)徐行市中 徐:______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遂出穴,密志归路。
16. 【甲】、【乙】两个语段结尾都写到寻找“隐秘世界”没有结果。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3. ①. 详细 ②. 遇到,碰上 ③. 只是 ④. 慢慢地
14. 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
15. (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这人)于是就出了洞穴,沿回去的路秘密地做记号。
16. 都强调了隐秘世界的神秘性,暗示隐秘世界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都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
(2)句意为:正好遇到一群鹿受到惊吓逃走。值:遇到,碰上。
(3)句意为:只看出城市楼房整齐排列。 但:只是。
(4)句意为:在市场中慢慢地行走。徐:慢慢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这是小成都,不是平常人可以来到的,你不能久留。
“此小成都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此”是代词,作主语;“小成都耳”是谓语部分,描述主语的性质,即“这里是像成都那样的小城”。“非常人可到”同样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非常人”是主语,“可到”是谓语,表达了一种非寻常人可以到达的含义。“子不宜久住”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其中“子”是主语,“不宜”是谓语,“久住”是宾语,表示“你不应该长时间住在这里”。
正确划分: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今:现在。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句重点词语:遂:于是。密志:秘密地做记号。归:回去。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甲】文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跟随他寻找,却“不复得路”,这凸显了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社会的超现实性质,暗示它并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一个理想化的、难以触及的所在。【乙】文中同样,蜀氏捕猎者偶然进入一个繁盛的城市“小成都”,但当他试图带领太守的人再次寻找时,也“失其旧所”,再次强调了这种隐秘世界的不可捉摸和神秘性。
在【甲】文中,桃花源被描绘为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然而,当现实社会的人们试图去寻找这个理想社会时,却发现它无法找到,这既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难以实现的无奈。【乙】文中,“小成都”作为一个繁盛的城市,同样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而寻找失败则表达了同样的无奈。
综上所述,【甲】【乙】两个语段结尾都写到寻找“隐秘世界”没有结果,这既是对隐秘世界神秘性的强调,也是对作者政治理想和对理想社会向往的寄托,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难以实现的无奈。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桃花源的见闻。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标记,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乙
蜀家遇饥荒之年,家族中有三五个人拿着木弓到白鹿山捕猎用来充饥。正好遇到一群鹿受到惊吓逃走,一个人看见鹿从两座悬崖间钻入,仅容一人通过,随即去追赶它。跑了十几步,只看出城市楼房整齐排列,市场无比热闹,却看不见鹿的踪影。这个人在市场中慢慢地行走,问其他人:“这是什么地方?”其他人说:“这是小成都,不是平常人可以来到的,你不能久留。”这个人于是又从洞穴中出来,秘密地作上标记,回来看报告太守刘俊,刘俊派人随他前往,却无法找到原来的地方。
三、写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贾平凹来说,那棵在风雨中绽放的小桃树为他迷茫痛楚的生活增添了一抹绿色;对迅哥来说,善良正直的藤野先生为他的异国求学生活增添了一抹暖色;对苏轼来说,承天寺的那轮明月为他灰暗的贬谪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景,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添色。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那一抹书香,点亮我的心灵
初中的日子里,如同繁重的学业画卷般漫长,我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寻觅。然而,正是在这茫茫书海中,那一抹书香,如同明灯般点亮了我的心灵,为我初中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那是一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我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林黛玉的哀怨、贾宝玉的执着、王熙凤的精明……每一个角色都如同真实存在,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我的心弦。书中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让我懂得了珍惜和感恩。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之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除了《红楼梦》,我还喜欢读《史记》。这部史书让我领略了古代英雄的风采,也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厚重。每当我读到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浴血奋战时,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敬意和自豪。这些故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此外,我还喜欢读一些散文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冰心的《繁星·春水》则让我领略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韵。这些散文如同清泉般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地。
那一抹书香不仅点亮了我的心灵,也为我初中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每当我感到疲惫或迷茫时,我便会翻开一本书,让书中的故事和人物陪伴我度过那些难熬的时光。这些书籍如同我的朋友般陪伴着我成长,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都会勇敢地面对。因为我知道那一抹书香将永远点亮我的心灵,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首先,我们要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题目提到,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景,都能为我们的生活添色。这里的“添色”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色彩,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如为生活带来希望、温暖、乐趣等。因此,审题立意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我的初中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人或事物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改变或影响,这些改变或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然这些立意一般都是积极向上的,我们能从这个人或这些事物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第二,构思选材。要求写记叙文。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具体的中心人物或事物,这个人物或事物必须在你的初中学习和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能够引起你的深刻感触。例如,可以选择一个在你困难时期给予你帮助的同学,或者一个在你迷茫时给你指引的老师,也可以是一个陪伴你度过美好时光的物品或景色。围绕这个中心人物或事物,回忆与之相关的具体经历。这些经历应该是真实的,能够体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你与它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例如,可以描述一次你与同学共同克服困难的经历,或者描述老师如何在你迷茫时给你指点迷津,也可以描述那个物品或景色如何给你带来安慰和力量。在叙述经历的过程中,要突出“添色”的主题。即这个人物或事物是如何给你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这种影响是如何改变你的,以及你对此有何感悟。例如,可以写同学的帮助让你学会了团结和坚持,老师的指引让你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物品或景色的陪伴让你在困难中找到了力量。在构思时,要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用一段引言引出中心人物或事物,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或情感变化来叙述相关经历,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你的感悟和体会。在叙述经历时,要注意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展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以及你与它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感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1,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用0,请简要分析第⑭段的作用,请简要分析文本二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