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通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宋的文人园林走出了另一派风格,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小园小山,便可达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成就了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比如,司马光的独乐园,“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其曰读书堂者,数十椽屋。浇花亭者,益小。弄水、种竹轩者,尤小”。然而这样的小园却颇为世人钦慕,以此为题的诗文也风行于世。所谓构园必题名,司马光的园子名为“独乐”,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
苏州的沧浪亭亦然。今天我们去参观沧浪亭,依然觉得这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亭台水榭相得益彰,假山古木妙趣横生。不过我们最在意的也许还是它背后的故事:北宋庆历四年新政失败后,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以四万钱买入,在北面筑亭名曰“沧浪亭”,取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后以亭名为园名。
宋代文人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是深远的。造园如作诗文,“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亦是造园之理。诗情画意的园林在宋代真正得到了发展,建筑学家曹汛在《中国造园艺术》一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三批人将诗情画意写入亭园:第一批是山水田园派诗人、散文家,他们以诗文描绘自然之美,也以此主导园林建造;第二批是画士,他们崇尚具象之美,对园林进行精细的布局和摆设;最后一批人是职业造园匠师,在园林艺术形成后,将之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深耕细作。
(摘编自闻白《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作文与造园息息相通。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建筑、花木和人文“景境”共同组成的,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人文景境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而文字又是人文景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文字及其蕴含的语言文化,在古典园林中有外显和内化的功能。外显者,纯粹从视觉欣赏和信息传达上具有意义。而内化,则是园林借助文字,沟通人与物、人与境,使园林与文字的两种“意象”产生互相提示、共鸣的作用,引导观者达到某种意境。内外两个方面的功能往往不可分割,正因其共生,故文字艺术在古典园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看,文字在园林中有着以下功能。
中国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汉字品题是园林中显性的艺术样式。名称是园林的灵魂,园林本身、山水、建筑、景点都有命名品题,一石一木也可能有其名,处处体现园主的立意。以园名来看,可知造园的旨趣,如“拙政园”的“拙”是儒家价值观,王献臣表示自己不愿意巧言令色混迹官场;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这三海象征着海上仙洲。
古代上至帝王,下至文人,游园吟赏总是风雅活动的核心。诗文酒会,留下无数名篇佳作,如《兰亭集序》人人尽知。有人将唱和吟咏的诗文墨迹刻于石上,以传后人观览。同时,优秀的诗文扩大了园林的影响,吸引人们一睹风采。
文字艺术品既属于造园工艺的装修门类,又属于文化功能的艺术品。文字在园林中不以简单的纸墨形式出现,更多地与其他工艺相结合,以立体化和视觉效果强烈的形式出现,一般制成匾额、楹联、屏板、砖雕、书条石等,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是一种艺术品,是一种园林建筑构件,也是园景的一部分。匾额的样式蕴含着礼仪制度,如故宫御花园的匾额都是“华带牌”,是皇家园林身份的象征,明显区别于士大夫园林。楹联匾额又往往与景点、建筑相配合,真草篆隶各有不同,又出自名家之手,园林俨然是一座书法展示馆。
中国古代美学,首重意境,同一种意境可以用不同形式来表现。“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陈从周《说园》)诗歌的意境生发了绘画,绘画又生发了园林,从根本上说,园林就是诗境的实景呈现。园林艺术,是以实景为基本要素的空间艺术,景不足待文,文不尽待景,虚实相生,互补衬托,方能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
园林楹联匾额的措辞,随景点、建筑的不同而配置,厅堂上多儒家礼制色彩,体现着鲜明的实用功能;在书斋、藏书之处,往往以隐逸为基调,强调修身养性;在山水之间,就更为活泼,吟赏风月、离世出俗。这些名句典故中的意境有浓淡远近明暗之别,透露出造园者的意趣。游赏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方能于山水文字之间领略无限的美妙。
(摘编自潘佳《文心园象:古典园林与文字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士对园林发展有重要影响,他们对园林进行布局,使其有具象之美。
B.在园林中,文字与其他工艺结合,成为园林建筑构件,起到装饰效果。
C.园林以山水等实景为基本要素,这种实景也是诗境的根本之所在。
D.中国园林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要想领略其美妙之处,游赏者需有文化底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的园林崇尚小园小山,认为这样可达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这成就了中国园林独特的美学。
B.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的发展离不开三种人;第一种是隐逸文人,第二种是画士,第三种是职业造园匠师。
C.文字借助古典园林,沟通人与物、人与境,让观者进入到某种意境,从而体悟到园林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境界。
D.名称是园林的灵魂,园林本身、山水、建筑、景点都可以命名品题,以体现园主的立意,如“沧浪亭”“拙政园”。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文字对园林作用的一项是( )
A.明代费瀛《大书长语》:“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然,故题署匾榜曰颜其堂云。”
B.陈从周《说园》:“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C.宋代司马光《独乐园记》:“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命之日见山台。”
D.宋代欧阳修《丰乐亭记》:“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张表格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园林Ⅰ名字含义丰富,体现了命名者立意的巧妙。
B.园林Ⅰ中多植松竹,寒色渐染、碧色莹人,体现了文人园林独特的美学特点。
C.园林Ⅱ因《枫桥夜泊》闻名遐迩,人们更在意诗歌背后的故事。
D.园林Ⅱ中名人诗文、碑文残片等增添了它的吸引力。
5.材料一说“造园如作诗文”,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文人和园林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足够了。
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的,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悠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伴随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也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
D.“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泰山的崩颓暗示他政治理想的破灭,预示其人生将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和无人过问的孤独。
B.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出仲尼对理想的执着。
C.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现在,孔子潦倒落魄,两者间形成对比。
D.小说中的对话没有用引号,而大量使用了破折号,行文简洁生动、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8.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9.本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别是如何塑造仲由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施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内失其行,名声堕于外。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己》)
文段二:
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①放;子贤不过舜,而瞽叟②顽;兄贤不过舜,而象③傲;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诗》曰:“自求伊祜。”此之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丹朱:尧之子,傲慢荒淫,后被放逐。②瞽叟:舜之父。③象:舜之弟。
10.文段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此非A迂B言C也D丘闻E之F得之G于身者得之人H失之I于身者J失之人。
11.下列对文段一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与“舍本逐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B.反,与“始一反焉”中的“反”词义不同。
C.寡,与“清汤寡水”中的“寡”词义不同。
D.薄,与“日薄西山”中的“薄”词义不同。
12.下列对两则文段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如果弃君道于不顾,而是致力于追求机巧权谋、奸诈之术,攻战不止,那么就会导致国家灭亡、自身受辱的处境。
B.夏启和有扈氏交战而不胜,他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没有再次发动战争,而是注重多方面修身,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
C.对于人们“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可以了”这个观点,鲁哀公认为这是迂阔之言,而孔子则持有不同观点。
D.狐卷子用丹朱、瞽叟、象、管叔等人的事例回应了魏文侯怒气冲冲的质问,说明了人贵自立、勿恃他人的道理。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
14.按照文段一的观点,文段二中的魏文侯能否被称为“圣明之君”?为什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江汉【注】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公安等地,写下了这首诗。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地处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联对自我进行了定位,“思归客”写出了诗人晚年漂泊之苦、思归之切;“一腐儒”是诗人的自嘲,虽满腹经纶,但仍未摆脱穷困。
B.颔联用到了“片云”“孤月”等经典意象,用“共”“同”等词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情、孤单之思。
C.颈联中“落日”为虚写,比喻诗人年老,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怀雄心壮志;“秋风”为实写,秋风飒飒而至,诗人的病情渐渐好转。
D.尾联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不必取长途”意为不必使用老马走长途,诗人借老马为喻,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
16.必修下册选入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同样写于大历三年,请比较《登岳阳楼》与《江汉》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____”,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家的各村镇里,都有各自的高跷表演队。从正月初一一大早开始,就可披挂上街,正式演出,说到踩街,虽然和“逛街”仅一字之差,实际上是A_________的。踩街就是腿上绑着高跷木桩行进在街道上,边走边表演。村与村之间大多路途不远,只有区区几里地的间距,地界相连,血缘相亲,尤其是节日里互相串门,关系B_________。
①高跷走村踩街,锣鼓阵阵,唢呐声声,高跷点地,花脸嬉闹……②这样的节庆活动村民争着参与,但表演队伍有人数限制,村镇里负责组织演出的是德高望重的老把头,他挑选演员的眼光犀利而独到。村民们都C_________,但大多数都入不了老把头的法眼,说破了天也不成——村镇与村镇之间演出效果的比拼,那是代表着老少脸面的,一年就这一遭,一点也马虎不得。③踩高跷这活儿,一般人见了会头晕打战,真正要玩好,没个胆量是不行的。④表演人员用绑在腿上的五六尺长的木棍行走,既要不恐高,还得走得稳当直溜,关键时候还得翻身跳跃,表演出真功夫。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都”与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都是昨天这场雨,害得我们误了一天工。
B.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
C.饭都凉了,快吃吧。
D.《人民日报》是人民的日报,应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
20.“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俗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进入春季,①___________。静电容易造成衣物紧贴身体,影响美观,且容易沾灰,还会使发丝飘竖起来、皮肤有触电感等。②___________?春季时,人们穿的衣服化纤类材质偏多,衣服之间、衣服和皮肤之间互相摩擦容易产生大量电荷。而春季空气和皮肤往往较为干燥,电荷没有途径释放,积累的电荷产生的电压便会越来越高,导致静电放电刺痛皮肤。如何有效防止静电烦扰?首先要保持湿润,可以通过房间加湿、皮肤涂抹润肤产品等保持湿润,可防止电荷的聚集。③___________,可尽量多选纯棉类织物。再次,在织物清洁与护理时辅助使用一些抗静电产品,比如柔顺剂、抗静电喷雾等。在最后一遍漂洗时加入柔顺剂,其中含有大量阳离子,能够在衣服表面形成保护膜,起到中和负电荷的功能,进而消除静电。抗静电喷雾是一种“便携式”产品,对着衣物在出门时喷一下,即可瞬时消除静电烦扰。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了老家的高跷表演队。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高跷踩街,“踩”出浓浓年味。
龙年春晚,一曲《上春山》火爆全网。其歌词“字字有典故,句句好春光”,其曲调融合了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歌词富有诗意,旋律青春活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这种实景也是诗境的根本之所在错误,由原文”诗歌的意境生发了绘画,绘画又生发了园林,从根本上说,园林就是诗境的实景呈现”可知,诗境是实景的根本。选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项,“北宋的园林”扩大范围,原文为“北宋的文人园林”。B项,“隐逸文人”错误原文是“山水田园派诗人、散文家”,二者不能等同。C项,“文字借助古典园林”错误:原文是“园林借助文字,沟通人与物、人与境”。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介绍的是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而且使园林具有画意,并没有体现文字对园林的作用。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C项中“人们更在意诗歌背后的故事”说法绝对,人们在意诗歌背后的故事只是一种猜测。
5.答案:①文人以诗文主导园林建造,使园林成为以实景呈现的诗境。②文人通过为园林命名来体现自己的旨趣和价值观念。③文人的故事及诗文丰富了园林的底蕴,扩大了它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诗情画意的园林在宋代真正得到了发展”“山水田园派诗人、散文家,他们以诗文描绘自然之美,也以此主导园林建造”和材料二“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建筑、花木和人文’景境’共同组成的,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人文景境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而文字又是人文景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诗歌的意境生发了绘画,绘画又生发了园林,从根本上说,园林就是诗境的实景呈现”可知,文人以诗文描绘自然之美,然后把这种意境通过园林体现,使园林成为以实景呈现的诗境。由材料一“所谓构园必题名,司马光的园子名为'独乐’,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和材料一“以园名来看,可知造园的旨趣,如’拙政园的‘抽’是家价值观”可知,园林名称体现的是造园者的志趣和价值取向。由材料一“今天我们去参观沧浪亭,依然觉得这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亭台水榭相得益彰,假山古木妙趣横生。不过我们最在意的也许还是它背后的故事”和材料二“古代上至帝王下至文人,游园吟赏总是风雅活动的核心诗文酒会,留下无数名篇佳作”“优秀的诗文扩大了园林的影响,吸引人们一睹风采”可知,文人故事及诗文使园林的底蕴更加深厚,扩大了它的影响。
6.答案:D
解析:“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错,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
7.答案:C
解析:“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错误,结合原文“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可知,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也是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
8.答案: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论语》这部儒家典籍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②抒情性:小说淡化情节,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
9.答案:本文通过孔子的回忆,以代表性事件、典型动作和孔子的评价,表现仲由的忠诚、勇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子路的神态、语言和孔子的点评,表现子路的轻率急躁和不谦让。
10.答案:D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不是迂腐的说法。我听说过:“能得到自身修养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心,失去自身修养的就失去人心。”“也”为判断句标志,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闻”的宾语为“之”,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和“失之于身者失之人”句式相同,所以应在“失之”前面断开,即在H处断开。故在DFH处断开。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均为“指事物的根本、基础的东西”。句意;大凡做事的根本。/指做事舍弃根本的部分,却过多地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B.错误。均为“通‘返’,返回”。句意:所以,返回到修养自身的根本原则上自身就完善了。/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C.正确。“少/寡淡”。句意:我的百姓不少。/菜肴清淡,没有油水。D.正确。“浅薄/迫近”。句意:这是(因为)我的德行太浅薄/太阳靠近了西山。故选B。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没有再次发动战争”错误。由原文“夏后伯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可知,六卿请求再战,表明大臣主张发动战争,是夏后启没有同意。故选B。
13.答案:(1)亲近亲人,敬重长辈,尊重贤才,任用能人。(这样)满一年后,有扈氏就归服了。
(2)期望别人的人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依靠别人的人不会长久。大王您想治理好国家,请从自身开始。
解析:
参考译文:
文段一:
汤问伊尹:“想要取得天下该怎样做?”伊尹回答说:“想要取得天下,天下不可能取得。可以取得(天下)的话就要先取得自身。”大凡做事的根本,首先一定是修身。过去,先代圣王成就自身从而成就天下,整治好自身就可以整治好天下。所以,返回到修养自身的根本原则上自身就完善了;推行仁义就能使众人完善了;乐于施行为君之道,那么百官就已经管理好了,百姓就有利了。所以,如果君王失去了为君之道,边疆就会被外敌侵扰,在国内丧失德行,在国外声名败落。当今之世,技巧谋略同时使用,奸诈的手段相继使用,攻战不止,使国家灭亡、遭受羞辱的国君越来越多,是因为他们致力于不重要的方面啊。
夏代的君主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开战没有胜利,六卿请求再战。夏君伯启说:“不可以。我的土地不少,我的百姓不少,但是打不赢,这是(因为)我的德行太浅薄,教化不好。”从此,他坐的时候不铺两张席子,吃的时候不上两种以上的菜肴,不打开琴瑟,不整修钟鼓,亲近亲人,尊敬长者,尊重贤良的人,任用能干的人。满一年后有扈氏就归降了。所以说,想战胜别人的人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评论别人的人先要评论自己,想了解别人的人先要了解自己。
孔子拜见鲁哀公,哀公说:“有人对我说:‘治理国家的人,治理好殿堂上的事就行了。’我认为这是迂腐的说法。”孔子说:“这不是迂腐的说法。我听说过:‘能得到自身修养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心,失去自身修养的就失去人心。’不用出门就可以治理天下的人,只要懂得反省自身就行了!”
文段二:
魏文侯问狐卷子道:“父亲贤明能够依赖吗?”狐卷子回答道:“不能。”问:“儿子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兄长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弟弟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臣子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也不能。”魏文侯一下子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向你征询了这五种情况,你竟全都认为不能,是什么道理呢?”狐卷子回答道:“父亲贤明没有超过尧,但是他的儿子丹朱却被放逐;儿子贤明没有超过舜,但是他的父亲瞽瞍却被拘禁;兄长贤明却没有超过舜,但是他的弟弟像却被流放;弟弟贤明没有超过周公,但是他的哥哥管叔却被诛杀;臣子贤明没有超过商汤王和周武王的,但桀和纣却被讨伐。指望别人的人不能达到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不可能长久。你想把国家治理好,就要从自身做起,怎么可以依赖别人呢?”《诗经》说:“自己求取福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14.答案:不能。①文段一认为圣明之君应通过提升自我修养来治理好天下。②而魏文侯却是想通过依靠他人来治理好天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可知,材料一认为圣明之君应通过修身来治理好天下。由原文“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可知,魏文侯却是想通过依靠他人来治理好天下。所以,根据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二中的魏文侯不能被称为“圣明之君”。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意和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D项“不必”为“不一定”,“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说法错误。此句意为自古留养老马并不是为了取其体力,而是因为其智可用,诗人表达的是自己虽然已经年老,但壮心不已,仍可为国效力的情感。
16.答案:同: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异:《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的忧思;而《江汉》却流露出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诗的首联和颔联“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的意思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天上飘着云彩,长夜中的月亮更让诗人感到孤独。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思归客”“天共远”“月同孤”等表达了作者的思乡和孤独之情。诗的颈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是写诗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壮心不已,秋风吹来,感觉自己的病体都将要痊愈。此句表明作者虽然年老多病,当仍壮心不已的心情。最后,在诗的尾联“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中,诗人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自比为“老马”,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已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为国家做贡献的拳拳报国心。《登岳阳楼》,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的忧思;《江汉》却流露出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17.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
(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4)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8.答案:A截然不同/迴然不同/大相径庭B亲密无间C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空,根据前文“说到踩街,虽然和逛街!仅一字之差”及“实际上是”可知,此处应该形成转折关系,故可填“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大相径庭”等成语。B空,根据前文“地界相连,血缘相亲,尤其是节日里互相串门”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故可填“亲密无间”。C空,根据前文“村民争着参与”和后文“但大多数都人不了老把头的法眼”这个转折关系,可以填“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等成语。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都”表示总括;A项,“都”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B项,表示“甚至”;C项,表示“已经”:D项,表示总括。故选D项。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意思是,对同一种事物,懂行的会了解研究,掌握事物的规律,发现它的精彩与内涵;不行的,只会凑凑热闹,见见稀奇古怪。与3处“踩高跷这活儿,一般人见了会头晕打战,真正要玩好,没个胆是不行的”衔接紧密。①表现踩高跷的热闹,是“外行”的角度:②是表演队伍的组织,和俗语内容无关:34是就踩高跷这活儿的具体内容来说,分析踩高跷的做法,这是“内行”的角度。据此分析可知,最为恰当选C项。
21.答案:①随处可见静电烦恼;②为何春季静电特别多;③其次要选好衣服材质
解析:①由后文“静电容易造成衣物紧贴身体,影响美观,且容易沾灰,还会使发丝飘竖起来、皮肤有触电感等”可知主要是说“静电”带来的烦恼,可填:随处可见静电烦恼。②此处是一个问题,应该与“静电”有关;再由后文“春季时,人们穿的衣服化纤类材质偏多……导致静电放电刺痛皮肤”,这是在解释春季静电多的原因,可填:为何春季静电特别多。③此处是防止静电的做法,前面谈到春季静电多的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衣服化纤类材质多,二是空气和皮肤干燥;二横线前面是解决的空气干燥问题,这里应该与衣服材质相关,“可尽量多选纯棉类织物”,可填:其次要选好衣服材质。
22.答案:①“柔顺剂”调至“在最后”前(或“其中”改为“柔顺剂”);②“功能”改为“作用”;③“在出门时”置于“对着衣物”前。
解析:原句语病有:①“其中”表意不明,可将“柔顺剂”调至“在最后”前(或“其中”改为“柔顺剂”)。②搭配不当,“起到……功能”不搭配,将“功能”改为“作用”。③语序不当,“对着衣物在出门时”不合表达习惯,“在出门时”置于“对着衣物”前。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有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写的是老家的高跷表演队。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直到现在,高跷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高跷踩街,踩出浓浓年味”。第二则材料谈的是火出圈的《上春山》,这首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化用了大量的诗词,“字字有典故,句句好春光”,尽显文学之美,让传统诗词焕然一新,让人们认识到,中华诗词经千年风雨,依然春和景明,生生不息。它的曲调由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而成,这种创新精神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更富活力。综合两则材料不难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会流传发展。因此材料意在启示我们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由此树立起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以虔敬之心守护其精神内核,也要以创新之力激活其时代生命唯有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更好地浸润时代人心,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滋养。
参考立意:①扬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②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园林
建造年代
名字由来
Ⅰ苏州留园
明代万历年间
本名“东园”,更名“寒碧山庄”,后为书画家刘恕所得,改称“留园”
Ⅱ苏州寒山寺
南朝萧梁天监年间
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时名僧寒山在此主持,故改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夏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基础知识,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包钢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