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经开区2024年九年级中考二模理科综合试卷 -初中化学(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u-64
一、选择题
1. 做西红柿炒鸡蛋时,选用的下列食材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 西红柿B. 鸡蛋C. 花生油D. 食盐
【答案】B
【解析】
【详解】A、西红柿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C、花生油中富含油脂,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食盐中富含无机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自来水厂将天然水净化为饮用水,无需进行的操作是
A. 降温结晶B. 絮凝沉降
C. 杀菌消毒D. 细沙滤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为:天然水→加絮凝剂→沉降→过滤→吸附→加消毒剂→自来水。
故无需进行的操作为降温结晶。
故选A。
3. 实验室利用在催化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并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回收(难溶于水)。选项所示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正确的是
A. 制取氧气B. 溶解
C. 过滤D. 蒸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A、加热固体时,铁夹夹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选项A操作正确;
B、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故选项B操作正确;
C、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要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溅出,故选项C操作错误;
D、蒸发操作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选项D操作正确;
故选:C。
4. 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某同学的下列化学笔记中,书写错误的是
A. 硫元素:SB. 铝在空气中形成的致密氧化膜:
C. 两个氮原子:2ND. 在氧化镁中镁元素显正二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硫元素的符号是:S,选项正确;
B、铝在空气中形成的致密氧化膜是氧化铝,化学式是:;选项正确;
C、数字在元素符号前表示原子个数,两个氮原子:2N,选项正确;
D、物质中元素化合价标在化学式该元素正上方,正负在左,数字在右,氧化镁中镁元素显正二价表示为,选项错误;
故选:D.
5.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里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物质甲一定是化合物
C. 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A、设整个容器为单位“1”,反应后由柱形图可知b=1-40%-10%-42%=8%,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柱形图可知a=1-14%-6%-70%=10%,反应后甲减少28%,乙减少6%,丙增加34%,丁不变,反应后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多的是生成物,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所以该反应为,如:,故物质甲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单质,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反应后丁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C正确,符合题意;
D、反应后甲减少28%,乙减少6%,所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28%:6%=14:3,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图1所示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溶解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
B. A烧杯内的溶质是甲
C. 若加入物质的质量为40g,则得到乙的溶液质量为140g
D 将时A、B两杯溶液降温至,析出晶体质量A大于B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故A说法正确;
B、t2℃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A烧杯内固体全部溶解,B烧杯内有固体剩余,则说明A烧杯内的溶质是甲,故B说法正确;
C、由B分析可知,A烧杯内的溶质为甲,B烧杯内的溶质为乙,若加入物质的质量为40g,B烧杯内有固体剩余,即40g乙物质不能完全溶解,则得到乙的溶液质量<140g,故C说法错误;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A烧杯内固体全部溶解,B烧杯内有固体剩余,B烧杯内为乙的饱和溶液,将 t2℃ 时A、B两杯溶液降温至 t1℃ ,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A析出晶体的质量=B析出晶体的质量+B中原来没有溶解的固体,故析出晶体质量A大于B,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7. 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和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X>Y
B. t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C. t3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D. t3时,消耗盐酸的质量:X=Y
【答案】D
【解析】
【详解】A、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是X>Y,正确;B、由图可知,t2时,X已经消耗完,Y还没有消耗完,开始时两者的质量相等且酸是过量的,所以t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正确;C、由题干可知,金属的质量相等,且酸是足量的,所以最后金属全部反应完,图示中t3时刻两者的气体质量不再变化,说明金属已经完全反应,又金属的质量相等,所以消耗金属的质量X=Y,正确;D、t3时,产生气体的质量是X>Y,所以消耗盐酸的质量应该是X>Y,错误。故选D。
8. 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A. 积极植树造林B. 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
C. 推行无纸化办公模式D. 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积极植树造林,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B、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白色污染,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符合题意;
C、推行无纸化办公模式,减少树木的砍伐,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D、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节约能源,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甘蔗榨汁B. 棉纱织布C. 海水晒盐D. 烧制陶瓷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甘蔗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棉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烧制陶瓷,有新物质生成,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10. “航天点亮梦想”。液氢是航天工业常用的一种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 分子种类B. 原子种类C. 分子质量D. 分子间隔
【答案】D
【解析】
【详解】氢气液化是指氢气变为液态的氢则分子的间隔变小,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分子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间隔改变故选:D。
11. 实际生活中很多应用都有其相应的科学原理。以下应用与科学原理对应不正确的是
A. 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金刚石硬度很大
B. 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C. 闻其声知其人——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D. 用炉具清洁剂清洗油污——炉具清洁剂含有碱,碱能与油脂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刚石硬度大,因此可用于切割玻璃,选项正确;
B、近视镜是凹透镜,不是凸透镜,选项错误;
C、闻其声知其人是由于音色不同而辨别,选项正确;
D、炉具清洁剂含有碱,碱能与油脂反应因此炉具清洁剂能清洗油污,选项正确;
故选:B
12. 分类是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 萘和干冰都是晶体B. 酒精和红磷都是易燃易爆的物质
C. 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D. 台秤和弹簧测力计都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A、萘和干冰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不符合题意;
B、酒精和红磷都具有可燃性,都是易燃易爆的物质,不符合题意;
C、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不符合题意;
D、台秤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是测量重力的工具,符合题意。
故选D。
13. 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一瓶是饱和氯化钠溶液,一瓶是蒸馏水。为了把它们区分开,同学们提出了以下方法: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测pH④加入氯化钠⑤加入食醋⑥肥皂水。你认为可行的是
A. ①②④B. ①②⑥C. ②③④D. ②③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饱和食盐水的密度大,蒸馏水的密度小,测密度可以鉴别,故正确;
②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够导电;蒸馏水中几乎不含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可以鉴别,故正确;
③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都是中性溶液,用pH试纸测试的结果是一样的,pH都是7,不能鉴别,故不正确;
④饱和食盐水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加入氯化钠不会溶解,蒸馏水加入氯化钠会溶解,可以鉴别,故正确;
⑤加入食醋后,都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故不正确;
⑥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是硬水,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都属于软水,滴加肥皂水振荡都会产生大量泡沫,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不正确;
故正确的有①②④;
故选:A。
14. 对图示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摩擦后的塑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纸屑与梳子带同种电荷
B. 乙:在冰面上小明推小华,自己却向后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 丙:底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丁:进入瓶中的水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答案】A
【解析】
【详解】A.摩擦后塑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由于摩擦而使塑料梳子带了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塑料梳子摩擦后,靠近碎纸屑会发现梳子吸引碎纸屑,小纸屑和梳子接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所以当纸屑与梳子接触后又迅速分离,故选项分析错误,符合题意;
B.在冰面上小明推小华,小明对小华施加向前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华同时对小明产生向后的反作用力,因此小明会后退,故选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并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下面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上面的蜡烛火焰后熄灭,故选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D.红磷燃烧耗尽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装置冷却至室温后,瓶中的液面上升了约 1/5 ,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 1/5,故选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填空及简答题
15. 按图示进行实验。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后,观察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U形管中的红墨水左低右高。
(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锥形瓶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
(3)U形管中红墨水出现“左低右高”现象是由于镁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导致锥形瓶内气压______外界大气压。
【答案】(1)
(2)溶液变浑浊
(3)大于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
【小问2详解】
由于镁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使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会析出氢氧化钙固体,因此现象是:变浑浊。
【小问3详解】
温度升高使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将U型管内左侧的液体压低。
16.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使生活更美好。
(1)厨房中用不锈钢制作的炊具或餐具很多,不锈钢属于_________材料。
(2)衣服通常是纤维织成的,晴纶、涤纶、纯棉中属于天然纤维的是________。
(3)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是根据________(填空气成分)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而制成的。
(4)加碘食盐中添加了少量的碘酸钾(),加“碘”的目的是预防________。
(5)自行车的支架喷漆处理后可以防止其生锈,防锈的原理是__________。
【答案】(1)金属 (2)纯棉
(3)稀有气体 (4)甲状腺肿大 (5)隔绝空气和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小问2详解】
纯棉属于天然纤维,晴纶、涤纶属于合成有机材料;
【小问3详解】
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光,因此用于制作霓虹灯;
【小问4详解】
人体缺碘会患甲状腺肿大,因此加碘食盐中添加了少量的碘酸钾(KIO3),加“碘”的目的是预防甲状腺肿大;
【小问5详解】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因此喷漆起到保护膜的作用,隔绝了空气和水。
17. 根据图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装置内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把铁丝伸入到他收集的氧气瓶中,没有观察到铁丝燃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答一种)。
(2)乙为“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的实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得到该结论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集气瓶 ②. 防止溅落的熔化物使集气瓶炸裂
③. 氧气纯度不高(合理即可)
(2) ①. 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氧气的速率 ②. 第一支试管内的木条不复燃,第三支试管内的木条复燃
【解析】
【小问1详解】
如图所示,仪器a是集气瓶;
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火星四射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使集气瓶炸裂,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内注入少量的水;
当氧气纯度不高或铁丝过粗时铁丝不易点燃;故填:氧气纯度不高(合理即可)
【小问2详解】
根据对比实验可知,第一支试管内的木条没有复燃说明此时试管内没有产生大量的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之后在第三支试管内的木条复燃,说明此时出现了大量的氧气,证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氧气的速率。
18. A∼L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红棕色固体,H为红色单质,B、E和L为气体,J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为_______。
(2)反应①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为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Cu (2)炼铁
(3)置换反应 (4)
【解析】
【分析】A为红棕色固体,A是氧化铁;H为红色单质,H是铜;J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J是碳酸钙;B为气体,根据转化关系,B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E是二氧化碳,D是铁;根据转化关系,C可以是氯化铜、硫酸铜等,G是氯化亚铁或硫酸亚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可转化为碳酸钙和水,F是氢氧化钙,I是水;氢气和氧化铜可转化为铜和水,L是氢气,K是氧化铜。代入检验,推断合理。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H是铜,化学式为Cu。故填:Cu。
【小问2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反应①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①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为炼铁。故填:炼铁。
【小问3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反应④是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水,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
【小问4详解】
反应③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三、实验探究题
19. “吹气生火”魔术是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玻璃管插入棉花团中吹气,稍后棉花团剧烈燃烧起来。同学们为了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淡黄色固体成分是过氧化钠();②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③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④氯化钙溶液呈中性;⑤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分析讨论】
(1)根据棉花团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反应中除了生成氧气外,还说明过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作出猜想】同学们发现残留固体呈白色,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猜想:
(2)猜想Ⅰ:固体成分是,与发生反应;
猜想Ⅱ:固体成分是NaOH,与发生反应;
猜想Ⅲ:固体成分是________,与分别与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足量且潮湿的气体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充分反应后,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3)验证Ⅰ: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小明认为固体成分是。
验证Ⅱ: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大于7,小红认为固体成分是NaOH。小刚认为此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
验证Ⅲ: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_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取出上层清液,加入酚酞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再取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验证3验证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
(4)由验证Ⅲ的结果可知,验证Ⅰ的结论错误,因为它不能排除__________的存在。
【拓展延伸】
(5)根据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你认为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__________的用量。
【答案】(1)放热 (2)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
(3) ①. 可能有碳酸钠存在 ②. CaCl2(合理即可) ③. CaCO3+2HCl=CaCl2+H2O+CO2↑
(4)NaOH##氢氧化钠
(5)水##H2O
【解析】
【小问1详解】
棉花团剧烈燃烧前需要吸收热量使其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从而说明过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小问2详解】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那么与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反应生成的固体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小问3详解】
验证Ⅱ:小刚认为此结论不正确,是因为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均呈碱性,它们的pH均大于7,其中可能有碳酸钠存在;
验证Ⅲ:为验证并除去碳酸钠,可以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向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如果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存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小问4详解】
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产生明显的现象变化,所以验证I不能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
【小问5详解】
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要控制水的用量,避免滴水太多吸收较多的热量使棉花的温度升高较慢不易燃烧或不能燃烧。
四、计算应用题
20. 兴趣小组同学将150g稀硫酸等分成三份,依次加入盛有25g铜与氧化铜粉末固体混合物的烧杯中,每次均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请计算:
(1)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7g##7克
(2)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加入50g稀硫酸,恰好与25g-17g=8g氧化铜完全反应,设50g稀硫酸中的溶质硫酸的质量为x,
x=9.8g
则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解析】
【小问1详解】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和稀硫酸反应,第一次加入50g稀硫酸,滤渣减少的质量为25g-17g=8g,第二次加入50g稀硫酸,滤渣减少的质量为17g-9g=8g,根据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说明50g稀硫酸完全反应恰好消耗8g氧化铜,第三次加入50g稀硫酸后,滤渣减少的质量为9g-8g=1g,说明第三次实验时,氧化铜已经反应完全,则最终剩余滤渣的质量即为铜的质量,故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7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稀硫酸质量/g
50
50
50
滤渣质量/g
17
9
7
157,河北省邯郸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模拟检测理科综合试卷(精练型)-初中化学: 这是一份157,河北省邯郸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模拟检测理科综合试卷(精练型)-初中化学,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40 Zn-65,4%,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Si,54gX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