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展开考向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价值引领1 传统文化——从文化融合角度看“百家争鸣”(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价值引领2 社会责任感——从儒学面临的挑战看宋代理学的兴起(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1.历史理解——儒家思想的趋势更新
2.历史解释——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视角:百家争鸣与治国理政(2023·青岛一模)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韩非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A.重视民众的治理 B.轻罪重刑的策略C.外儒内法的思想 D.以刑辅德的理念
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对民众要采取宽厚和刚猛相结合的政策,韩非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对民众采取重刑的措施,两者都体现了对民众治理的重视,故选A项;韩非的主张体现了重刑的策略,但孔子主张宽厚和刚猛相结合,排除B项;孔子为儒家代表,韩非为法家代表,两者的思想没有体现外儒内法,排除C项;韩非只强调刑罚,没有强调以刑辅德,排除D项。
2.视角:太学教育与儒学独尊(2023·济南一模)《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B.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成熟C.国家取士政策的调整D.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尊崇儒术,设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取士的主要条件,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选C项。
4.基于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解考查孔子的“乐教”思想(2023·全国甲卷,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答案 原因:分封制度的瓦解;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克己复礼”主张的提出;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教具有育人才、齐风俗的作用;是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答案 影响:有利于提升个人自我修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5.基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认识“大一统”观念的意义(2023·长沙长郡中学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论题:儒家提倡的“大一统”观念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述:“大一统”是儒家提倡的政治观念,尤其是在汉代,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大一统”理论,提倡国家统一,加强中央权威。自秦汉以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迅速发展。秦汉以来,郡县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由此可知,儒家提倡的“大一统”观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价值引领1 唱和之风——社会秩序对社会风尚的影响(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价值引领2 文化传承——从唐人崇尚“晋贤真迹”认识唐代书法艺术风格(2022·江苏卷,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价值引领3 崇尚富贵——从有关绘画的诗句看南宋艺术的发展(2022·湖南卷,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科技
(1)科技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2.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
1.视角:艺术作品与文化格局(2023·长沙联考)下表为隋唐时期南北方绘画文化要素分布对比表。据此可知
A.南北方文化状况总体较均衡 B.文化发展深受经济南移影响C.文化发展受历史惯性的影响 D.隋唐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根据材料可知,绘画要素南北方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格局,反映了隋唐时期文化,尤其是绘画深受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影响,C项正确。
2.视角:时代变化与文学发展(2023·重庆二模)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推动门第观念的淡化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文学受众群体发生变化,促使很多普通人都能成为小说主角,故选D项;程朱理学强调的儒家伦理道德和重义轻利的观念与“小市民、工匠、商贾”成为小说主角无关,排除A项;门第观念的淡化与此时期小说主角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宋代印刷术的发展不会影响小说主角的变化,排除C项。
3.视角:社会观念与明代科技(2023·黄冈模考)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一千多种动植物进行了统计,然而这部领先西方二百年的杰作献给朝廷却遭到冷落;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序言中曾辛辣地指出:“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坚持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种现象表明A.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发展C.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D.古代科技凝聚着人民的智慧
根据材料可知,李时珍的著作受朝廷冷落,宋应星在著作中表达了写书不是为了功名,结合明清时期科技发展概况可知,政府轻视技术阻碍了科技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中国科技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明代科技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与古代科技凝聚人民智慧无关,排除D项。
4.基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认识宋元文化的时代特征(2023·肇庆模拟)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答案 总体特征: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成因:宋代长期积贫积弱;宋代始终面临少数民族对立政权的威胁;宋代相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和求和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 原因: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层加入创作队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影响:创新了传统文学形式;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古代戏剧艺术的发展。
4.去伪存真 抓本质特征——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
史料信息是由两个层面和九个要素构成的。两个层面是指显性的信息与隐性的信息。九个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实、观念、意图、内容、形式和价值。时间、地点、人物属于显性的信息,常于史料中直接获取;事实、观念、意图,一般需读者在史料内外钩沉索隐;内容、形式、价值往往是在其他要素的基础上概括而成。隐性信息一般可从材料中论述的观点、材料关键词或结合所学知识获取。
抓住信息本质特征的关键
(2022·河北卷,5)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品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
图一 《水程图》第56帧 济宁
图二 《水程图》第72帧 沧州
1.(2023·淮南一模)清代每逢重大战事结束,由军机大臣负责对战役中形成的各类材料加以裁剪,以时序进行编撰,呈现出战役的完整过程,编撰成带有纪事本末特征的方略或者纪略。清代此举旨在A.保存历史文献 B.塑造正统形象C.巩固王朝统治 D.服务边疆治理信息辨别:每逢重大战事结束,编撰成带有纪事本末特征的方略或者纪略
第11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1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考点,知识链接,利用儒家思想,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明历史解释,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自身因素,与时俱进趋时更新,秉唯物史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1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1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传统文化优秀内涵,答案A,答案D,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