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多份
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章 溶液7.2 物质溶解的量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章 溶液7.2 物质溶解的量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逐点导讲练,课堂小结,作业提升,学习目标,课时讲解,课时流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时导入,感悟新知,观察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的表示 (1)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 (2) 列表法气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能不能无限的溶解在溶剂里?溶液能“吃饱”吗?
1.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若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溶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
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规律: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特殊情况:饱和石灰水 不饱和石灰水因此改变溶质、溶剂的量及温度可使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间进行相互转化。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温(大多数)
增加溶剂或升温(大多数)
4. 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特别提醒: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的条件是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中”,因为温度、溶剂量改变,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就可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原来的溶质,但可以溶解其他物质,如往一定温度下的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可看到固体逐渐溶解,因此一定要强调是哪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 饱和溶液中加KNO3 晶体,溶液质量增大B. 饱和溶液是指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再溶解同种溶质的溶液C.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溶解蔗糖D. 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考向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题型1 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解题秘方:对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一是注意强调两个条件,二是明确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解析:向KNO3 饱和溶液中加KNO3 晶体,KNO3 晶体不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原溶质,若温度、溶剂量发生改变,它可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原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能再溶解蔗糖,A、B、C不正确。
误区警示:描述饱和溶液时,要注意“三要素”——温度、溶剂、溶质,即明确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的条件下,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温度、溶剂量改变,饱和溶液可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原来的溶质,但能溶解其他物质。
[中考·济宁] 利用20 ℃时的KNO3 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KNO3 晶体,如图Ⅰ所示)进行下面实验:①加入NH4NO3固体后,实验结果如图Ⅱ所示;②加入NaOH 固体后,实验结果如图Ⅲ所示。
题型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分析实验过程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B. 随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增强C. 图Ⅰ、图Ⅱ中,硝酸钾溶液都是饱和溶液D. 图Ⅲ中,硝酸钾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解析:本题可结合现象分析法解答。加入NH4NO3 固体后,温度降低,说明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A 正确;加入NaOH 固体后,试管底部硝酸钾的量减少,说明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增强,B 正确;图Ⅰ、图Ⅱ中,均有硝酸钾固体剩余,则图Ⅰ、图Ⅱ中,硝酸钾溶液都是饱和溶液,C 正确;图Ⅲ中,加入NaOH 固体后,温度升高,KNO3 晶体全部溶解,所得硝酸钾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饱和,D 错误。
方法点拨:一定条件下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1. 溶液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2. 加入原溶液中的溶质,加入的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注意:在一定温度下,往一定量溶剂中加入一定量固体,若固体全部溶解,所得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要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的是( )A. 降低溶液温度B. 加入较多同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搅拌均匀C. 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D. 再加入一些硝酸钾
题型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解析:要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加入硝酸钾或恒温蒸发水可达到目的;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同温度下往不饱和溶液中加入饱和溶液,得到的仍然是不饱和溶液。
方法规律:改变溶液温度,溶质、溶剂的质量可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不过要注意一般规律与特殊情况,如大多数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饱和石灰水升温却析出晶体,仍为饱和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 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D. 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题型4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间的关系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该溶质,已经溶解的物质可能多也可能少,因此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同理稀溶液是指溶液中已经溶解的物质比较少,但它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也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因此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不同种溶质的溶液,由于溶解性不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可能比另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稀。
1.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 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主要因素);(2)外因:温度。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等。
3. 溶解度和溶解性之间的关系(在20 ℃时)
[中考·济南] 下列对“20 ℃时KNO3 的溶解度为31.6 g” 的解释正确的是( )A. 20 ℃时,31.6 g KNO3 溶解在水中B. 20 ℃时,100 g 溶液中含有31.6 g KNO3C. 31.6 g KNO3 溶解在100 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 20 ℃时,31.6 g KNO3 溶解在100 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考向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题型1 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解题秘方:理解固体溶解度,需紧扣“四要素”:一定温度、100 g 溶剂,饱和状态,单位为“g”。解析:A 项没有指明溶剂质量、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A 错误;20 ℃时131.6 g 饱和溶液中含有31.6 g 硝酸钾,B 错误;C 项没有指明温度,C 错误;D 项符合溶解度的概念,D 正确。
误区警示:理解固体溶解度时,要注意:1. 完全溶解≠饱和状态,即固体完全溶解可能还能继续溶解。2.100 g 是指溶剂质量,不是溶液质量。3. 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同,因此一定要指明是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 中考·宜昌] 如图4 所示,将5 mL 液体加入装有一小粒固体的试管中充分振荡,
题型2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A. Ⅰ和Ⅱ对比——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B. Ⅱ和Ⅳ对比——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C. 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D. Ⅲ和Ⅳ对比——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解析:Ⅰ和Ⅱ对比,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故A 选项说法正确;Ⅱ和Ⅳ对比,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故B 选项说法正确;Ⅱ和Ⅲ对比,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均不同,不能得出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的结论,故C 选项说法错误;Ⅲ和Ⅳ对比,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D选项说法正确。
易错提醒: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因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外因是温度。当溶质、溶剂确定时,就只能通过改变温度来改变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改变固体的溶解度。
将3 g 某物质在20 ℃时溶于200 g 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属于( )A. 易溶性物质 B. 可溶性物质C. 微溶性物质 D. 难溶性物质
题型3 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解题秘方:先求出物质20 ℃时的溶解度,再确定溶解性。解析: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5 g,1 g < 1.5 g < 10 g,故属于可溶性物质。
易错提醒:根据20 ℃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才能判断其溶解性。当然也可以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推算物质20 ℃时的溶解度,然后确定溶解性。
1. 列表法——以表格的形式表示某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1)优点:列出的数据精确,一目了然。(2) 缺点:①不能反映未列出的数据;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不能直观表述。
2. 曲线法——溶解度曲线(1) 概念: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曲线。(2)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如下表):
(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① 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为曲线坡度陡增,如KNO3 等。② 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表现为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等。③ 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现为曲线下降,如Ca( OH)2 等。
方法点拨:溶解度曲线的作用:1. 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2. 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3.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4.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5. 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下表是KCl、NH4Cl、KNO3 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考向 固体溶解度的表示
题型1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 )A.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KClB. 40 ℃时,100 g KNO3 饱和溶液中含有63.9 g KNO3C.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KNO3D. 在0~100 ℃以内的相同温度下,KCl 和NH4Cl 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解题秘方:认真分析表格中溶解度的数据信息,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解析:比较物质溶解度大小时,要指明温度,否则没有意义,故A 错误;40 ℃时,KNO3 的溶解度是63.9 g;40 ℃时,163.9 g KNO3 饱和溶液中含有63.9 g KNO3,故B 错误;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可以看出,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KNO3,故C 正确;在0~100 ℃以内的相同温度下,KCl 和NH4Cl 的溶解度不可能相等,故D 错误。
方法点拨:1. 根据溶解度数据表可以查出某一具体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数值,进而得出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也可进行简单计算。2. 若两种物质( 如甲、乙) 在一定温度t ℃时溶解度相等,需满足以下条件,即小于t ℃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温度大于t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中考·连云港] NH4Cl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6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NH4Cl 的溶解度比NaCl 的大B. NH4Cl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NaCl 的大C. 20 ℃时NH4Cl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 ℃时仍是饱和溶液D. 60 ℃时,在100 g 水中加入40 g NaCl,形成不饱和溶液
题型2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解题秘方:找准溶解度曲线中的“点”,认清“线”的变化趋势。解析: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需要指明温度,A 错误;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氯化钠的大,B 正确;20 ℃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 ℃,氯化铵的溶解度增大,会变为不饱和溶液,C 错误;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 g,在100 g 水中加入40 g 氯化钠,固体不能全部溶解,形成的是饱和溶液,D 错误。
方法点拨:通过改变温度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陡升型(如硝酸钾):升高温度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下降型(如氢氧化钙):降低温度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中考·重庆] 如图7 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按要求填空。(1)在____ ℃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2)t1 ℃时,将乙溶液的状态由M 点变为N 点,方法是____________ 。
题型3 溶解度曲线的综合应用
(3)t3 ℃时,将40 g 甲放入50 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 g。(4)t3 ℃时,将125 g 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应再加入______ g 丙才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解题秘方:根据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确定溶解度,比较大小并进行计算,根据“线”分析变化情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解析:(1)由图可知,在t2℃时,甲、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该温度下,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2)t1℃时,M点为乙的饱和溶液,N 点为乙的不饱和溶液,该温度下,将乙溶液的状态由 M 点变为N 点的方法是增加溶剂。
方法提醒:根据溶解度曲线解题要善于“看”:1. 一看“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可通过溶解度计算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比较溶质或溶剂质量大小、定量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 二看“线”: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推断: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溶液的变化。解题时注意:一定温度下,溶液质量等于溶剂质量与溶解的固体质量和,而不是固体质量与液体质量直接相加;饱和溶液升温得到的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 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 kPa 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 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2. 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2) 外因:温度和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CO2 气体的饮料)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材料二:海水、河水或湖水中,都溶解了一定量的O2,但气温高时,养鱼池中常常要设法增加水中的O2 含量。把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大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水中O2 的溶解量。
(1) 材料一说明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2)为增加水中O2 的含量,把水喷向空中常常出现在___________(填“夏季”或“冬季”)。
解题秘方:首先分析每种现象中造成气体溶解度变化的因素,再得出结论。解析:(1)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会出现气体喷出的现象。(2)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夏季温度高,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所以为增大水中O2 的含量常将水喷向空中。
特别提醒:改变气体溶解度可采用改变温度和压强的方法。如工业上利用增大压强,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来制碳酸饮料;实验时通过加热煮沸的方法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将水煮沸来除去氧气。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章 溶液7.2 物质溶解的量教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我没吃饱,我刚好饱了,我吃饱了,我是不饱和溶液,我刚好是饱和溶液,我是饱和溶液,外因温度,2列表法,1语言直叙法,3溶解度曲线图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2 物质溶解的量教课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知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温度有关,KNO3,1内因,2外因,溶解度,溶解度四要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2 物质溶解的量课堂教学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知学习,硝酸钾全部溶解,g硝酸钾,mL水,氯酸钾全部溶解,g氯酸钾,1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