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章 溶液7.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1课时教案
展开(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能根据溶质和溶剂质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3.能计算配制一定质量的质量分数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质量。
4.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果珍溶液,根据颜色认识溶液的浓、稀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和稀释溶液,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和相关计算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认识到严格控制浓度在生产、科研中的作用,通过配制16%的溶液和稀释溶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配制16%的氯化钠溶液。
三、教学难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水、药匙、果珍、氯化钠、玻璃棒、100ml烧杯、50ml量筒、托盘天平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实验引入: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g、2g、3g果汁,搅拌,得到的溶液哪个最浓?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区分溶液的浓稀。但在科研、医药、工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质的含量。溶液的组成的方法有多种,今天我们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第三杯溶液最浓,判断依据是颜色最深,或者说溶剂的质量相等,而第三杯溶质质量最多。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交流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例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植物营养液等这些溶液都标有一定的浓度。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课讲授25分钟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比,计算式为:
请同学们计算刚才配制的果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老师巡视、检查学生计算情况。
追问:你从溶质质量分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以10%的氯化钠溶液为例说明。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然后计算果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讨论从10%氯化钠溶液中获得的信息。(1)每100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10g氯化钠;(2)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10;(3)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9等信息。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能力,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追问:将以上公式变形可以得到哪些式子?
讲解:根据推导出的公式,我们可以根据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也可以根据一定量的溶质,求出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质量。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请同学们填写下列表格中的空白。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追问,在20℃时,能配制40%的氯化钠溶液吗?
学生推导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学生计算,填写表格中空白。请三名学生到黑板板书,并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印象。
学生讨论,得出不能配制40%氯化钠溶液。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和运算。
通过讨论理解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布置试验:农业上常用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请同学们利用所给仪器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注意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并用相机拍下一些错误的操作,实验完毕,将所拍照片投影出来,和学生分析可能产生的误差。
学生动手实验。
交流错误操作产生的误差。
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读数,配制溶液浓度会对偏小或偏大。
烧杯中有水,结果会偏小。
培养动手能力,将所学知识利用到生活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课堂小结3分钟
1.溶质质量分数含义和有关计算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配制溶液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误差分析:称量固体药品时,量取液体时都会产生误差。
化学科粤版7.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科粤版7.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1课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