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
    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
    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全新世气候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从全新世气候转暖起始,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灿烂的古文明;夏商周处于大暖期的后期,中华文明得到延续,诞生了最初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由温暖转温凉,战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杀戮;秦至东汉晚期气候相对温暖,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进入寒冷期,这是一个极糟糕的战乱不已的时代;隋唐气候总体温暖,一度展现盛唐气象;唐中叶并延至五代时期气候转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宋朝经济繁荣曾经举世无双;明清气候相对寒冷,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都与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
    (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
    B.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气候转暖开始,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
    C.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
    D.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8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大。
    B.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
    C.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于全新世。
    D.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偏低。
    3.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
    B.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
    C.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
    D.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图1说明,气温高时,雪山的雪线就高;气温低时,雪线也会相应变低。
    B.中国气温与挪威雪线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说明气温在时空上有复杂性。
    C.从图2来看,在历史上,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
    D.图2显示,中国气温在唐代整体上偏高,与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基本吻合。
    5.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大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将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想想吧。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想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想,想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想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写凤仙花如此美好,但是这个小地方的人却不知道它,将其称为指甲草,意在表现这个地方的人的落后。
    B.大奶奶把种指甲草的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是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
    C.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D.三个女孩子都明白大奶奶为什么只挑了三颗花种子并且要求摁出手印,但大叶和梅灵没有说出来,只有二叶说出来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如话家常,本色质朴。
    B.小说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致入微。
    C.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风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D.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等。
    8.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分)
    9.阅读本篇小说后,班级读书小组认为《凤仙花》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如果据此写一篇文学短评,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得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税,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税。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贵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材料二: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五六月A中B北窗C下D卧E遇凉风F暂至G自谓H是羲皇上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况,比,与《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抓乎”中“况”的意思不同。
    B.白,禀告,陈述,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白”的意思相同。
    C.致,招请,与《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致”的意思不同。
    D.适,享有,与苏轼《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适”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曾经创作《五柳先生传》,描写了他的生存境况,表达人生态度和志向追求。
    B.因为陶渊明的曾祖在晋朝担任大司马,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所以他拒绝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邀请。
    C.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因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遂归隐田园,并创作了《归去来兮辞》。
    D.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然真率,曾通过抚弄无弦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体现他对世俗礼节的超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4分)
    (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4分)
    14.材料二中萧统称“尚想其德”,结合材料一分析陶渊明的“德”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初夏
    赵长卿
    睡起风帘一派垂。失巢燕子傍人飞。日长深院委香泥。
    绿笋出林翻锦箨,红葵著雨褪胭脂。微风度竹入轻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睡起风帘一派垂”描绘了初夏时节宁静的庭院景象,风帘垂落,给人静谧的感觉。
    B.“失巢燕子傍人飞”表现了燕子失去旧巢,寻找新居,表达词人对自由向往的主题。
    C.“日长深院委香泥”通过“日长”和“深院”传达了夏日白昼漫长和庭院深邃之感。
    D.下阕前两句赋予绿笋和红葵动态形象,展现了初夏时节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16.本词最后一句写到“风”,这与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的“风”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善于运用神话典故,以“______”交代蜀道开辟之艰难,以“______”表现蜀道山峰之高峻。
    (3)李密《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问文字,完成18~20题。
    ①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②珠光宝气,未能免俗。③真不想去。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虽摩肩接踵,但也少有人再去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④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 A 的地方应推青岛。
    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 B 。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
    青岛不产水果,但作为山东半岛许多名产的集散地,各种水果 C 。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口感上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
    (选自梁实秋《忆青岛》,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上”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谁都不知道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上哪去了。
    B.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
    C.鲁迅先生的《祝福》首发在《东方杂志》上。
    D.“平上去人”的变化或许是受到了某读音的影响。
    20.“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两句民间流传的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夏季,被蚊子叮咬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据报道,并非所有蚊子都会吸血,只有雌蚊会吸食人体或动物血液而雄蚊则吸食花蜜或植物汁液。那么,蚊子是如何找到叮咬目标的呢?蚊子寻找猎物不是依靠眼睛,而是依靠二氧化碳感受器。当它们“感觉毛”上的二氧化碳感受器接收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流时,便会向这股气流飞去,并精准地降落到人体皮肤上。蚊子在叮咬过程中会分泌一种抗凝剂以阻止人体血液凝固。为了抵抗这种抗凝剂,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组胺”的化学物质,它可以让人体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但也会使人体皮肤产生不同症状。
    有的人在被蚊子叮咬后自身免疫系统反应不强烈,皮肤表面毫无症状;大多数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但很快会消退;而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在被叮咬后免疫反应比较强烈,皮肤表面会出现瘀斑、肿痛等症状,并且持续很长时间才能消退。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蚊子是依靠二氧化碳感受器找到叮咬目标的”,语义基本一致,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有新闻报道一些学校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教学辅助工具(例如:在课堂上,通过人工智能程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批改英语作文,并指出语法错误和改进建议)。有人认为这将极大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为学生带来更多便利和个性化学习体验;但也有人担心会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学生过度依赖技术等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上学期高二5月大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不能依靠数据”错。材料一是“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 …… ”,可见,不是不能依靠数据,应是不依靠气象监测数据,因为从第二段“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看,其研究也依靠“数据”。)
    2.B(A.“‘世’的层级最大”错,从全文看,“世”的层级最小。C.“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于全新世”错,前后推理不当。材料一是“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原文只是说从全新世开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并不能推出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的结论。D.“同时期北美气温偏低”错,从原文来看,应该是偏高。)
    3.A(“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错,因为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数量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的方法不科学。)
    4.C(“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错,读图2,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走势虽不完全一致,但整体上走势是一致的。)
    5.①不断提高对长期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③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④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5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C(A.“意在表现这个地方的人的落后”错,作者这样写意在表现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B.“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错,奶奶把花盆放在鸡窝顶上,是想让孙女们在指甲草刚一冒芽儿时就能看见。D.“三个女孩子都明白……”错,大叶和梅灵是否明白大奶奶为什么只挑了三颗花种子在文中并未说明,她们都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要求摁出手印。)
    7.A(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这里没有比喻。C.“情节一波三折”错误,原文描写老人捻蚕丝织绸布,替爱美的孙女们种指甲草,叙写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琐碎,流露出乡村大地寻常百姓家老人和儿子孙女的款款温情,情节舒缓有致,并未一波三折。D.“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没有闪现出哲思之光。)
    8.①小说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2分)②“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1分)③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小说淡化情节,小说没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呈现给读者的大多是片段式的生活场景。②小说淡化人物性格,小说对奶奶和三个孙女没有过多的描写,重在描写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③小说在取材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特点,围绕人情美、人性美的主旨串联了凤仙花名字的由来、种凤仙花的器具、捻蚕丝、种凤仙花的时节、种凤仙花的情景等场景。④小说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写奶奶捻蚕丝、撒花籽儿,捕捉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10.BEG(参考标点: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D(A.动词,比/连词,何况。B.均为禀告,陈述。C.动词,招请/名词,情致。D.舒适、适意/享有。)
    12.B(强加因果,文中没有直接说明陶渊明拒绝江州刺史的原因是不满官场的腐败;陶渊明的曾祖官至大司马,与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也没有关系。)
    13.(1)他喜欢读书,不追求深入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时,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采分点:“好”译为“喜欢”;“不求甚解”译为“深入理解”或“过分解读”;“会意”译为“领悟”或“理解”;“欣然”译为“高兴”或“愉快”。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州里征召他担任主簿,他不去任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因此患上了瘦弱的病。(采分点:“召”译为“征召”或“召唤”;“不就”译为“不去任职”;“躬耕”译为“亲自耕种”或“自己种田”;“自资”译为“自给自足”或“养活自己”。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②热爱读书,追求知识和智慧。③真率自然,不拘泥于世俗礼节。④清静寡欲,追求简朴的生活。⑤有高尚的情趣,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答出1点给1分,答出三点即可)
    15.B(“表达词人对自由向往的主题”错,“失巢燕子傍人飞”并不是表达对自由向往,而是描绘燕子失去巢穴后,依赖人类环境的景象,更多反映了燕子的无奈和对旧巢的留恋。)
    16.①赵长卿的是一种轻松的情感。“微风度竹入轻衣”描绘了初夏时节的微风,给人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体现了初夏的宁静和美好。这里的“风”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初夏的景色相结合,传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②相比之下,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风”,则带有沉痛的情感色彩。这里的“东风”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特别是在夜间,增添了一种凄凉和哀愁的情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昔的怀念。(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2)地崩山摧壮士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18.A流连忘返/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B心向往之/心驰神往 C应有尽有/比比皆是(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9.B(A.动词,到,去某个地方。B.方位词,表示某一方面。与文中的“上”意义相同。C.方位名词,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D.音调,shǎng.)
    20.A(“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两句民间流传的谚语引出下文“天堂”,放在①前最恰当。)
    21.①原文通过疑问句引出了后面的解释,使语义流畅顺理成章,读起来更流畅;而改写后的句子直接陈述结论,缺乏引导。②原文通过否定句式“不是……而是……”强调了蚊子寻找猎物的独特方式,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蚊子依赖二氧化碳感受器而非视觉的事实。(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22.因为自身免疫系统反应的强烈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的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表面出现的症状也不同。(5分,意思对即可)
    23.【参考立意】①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提升效率与质量,为学生创造更优学习条件,应大力推进。②人工智能引入教育或致师生关系疏远等问题,不能盲目乐观,需谨慎对待。③人工智能于教育有好有坏,应理性辩证,融合发展,让教育因之而精彩。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也有人说渊明字元亮,是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潜少年时心怀高雅的志趣,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说:“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于是就以此为号)。他清闲安静很少说话,不爱慕功名利禄。他喜欢读书,不追求深入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时,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他这样的境况,有时就置办酒席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希望是一定要醉。醉了以后就回去,从来没有留恋不舍的样子。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还是安然自若的样子。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他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但他不能忍受官吏的生活,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征
    召他担任主簿,他不去任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因此患上了瘦弱的病。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五十亩种粳米。郡里派遗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经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被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食,在半路的栗里迎候他。曾经九月九日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离开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郡将(官职名)看望陶潜时,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用头上葛布制的头巾过滤酒液,过滤完了又把头巾戴在头上。(陶潜)从幼年起就喜爱读书,只喜欢清静寡欲,读书有所获得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曾经说:在五六月间,高卧在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说自己像義皇。(陶潜)在元嘉四年去世,时年六十三岁,世称靖节先生。
    材料二:
    我一直喜欢陶渊明的文章,读起来总是爱不释手,非常向往他的品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粗略地分类编目(结了一个集子)。

    相关试卷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师大思沁高级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师大思沁高级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7页。

    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