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小升初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题
展开《司马光》中,司马光用什么方法救出了掉进缸里的小孩?
2.“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持”是什么意思?
3.解释《司马光》中“众皆弃去”的“皆”。
4.《守株待兔》中,那个宋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
5.“兔不可复得”的“复”是什么意思?
6.说说《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的寓意。
7.《精卫填海》中,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8.“常衔西山之木石”的“衔”是什么意思?
9.用自己的话描述精卫的形象。
10.《囊萤夜读》中,车胤是如何读书的?
11.“胤恭勤不倦”的“恭勤”是什么意思?
12.从车胤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品质?
13.《铁杵成针》中,老媪在做什么?
14.“太白感其意”的“感”是什么意思?
15.《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6.解释“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
17.《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具体指什么?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表达了怎样的学习理念?
19.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什么?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情感?
22.解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笃志”是什么意思?
24.《诫子书》中诸葛亮认为君子的行为操守是什么?
2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静”和“俭”的重要性是什么?
26.“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致远”是什么意思?
27.解释“非淡泊无以明志”。
28.“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说明了什么?
29.“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30.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目的是什么?
31.《杨氏之子》中,孔君平为什么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
3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现了杨氏之子怎样的特点?
33.解释“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中的“甚聪惠”。
34.用自己的话讲讲《杨氏之子》这个故事。
35.《伯牙鼓琴》中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
36.“伯牙破琴绝弦”说明了什么?
37.解释“志在高山”。
38.从《伯牙鼓琴》这个故事中能体会到什么情感?
39.《书戴嵩画牛》中杜处士对《斗牛图》的态度是怎样的?
40.“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含义是什么?
41.解释“尤所爱”。
42.说说《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3.《学弈》中两人学习态度有何不同?
4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45.《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6.解释“专心致志”。
47.《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48.“及其日中如探汤”中的“探汤”是什么意思?
49.孔子面对两小儿的辩论为什么不能决?
50.从《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两小儿有什么特点?
51.解释“孰为汝多知乎”。
52.《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53.“人问之”的“之”指代什么?
54.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55.用自己的话复述《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
56.解释“取之,信然”。
57.《夸父逐日》中夸父逐日的原因是什么?
58.夸父逐日的过程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59.解释“饮于河、渭”。
60.《夸父逐日》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题的详细答案:
1.《司马光》中,司马光用石头击破水缸的方法救出了掉进缸里的小孩。
2.“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持”是拿、握着的意思。
3.解释《司马光》中“众皆弃去”的“皆”是全、都的意思,表示所有的人。
4.《守株待兔》中,那个宋人因为曾经在树桩旁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就以为还会有这样的好事发生,所以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
5.“兔不可复得”的“复”是再次、又的意思。
6.说说《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讽刺那些妄图不劳而获的人,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
7.《精卫填海》中,精卫因为被大海淹死,所以要填海报仇。
8.“常衔西山之木石”的“衔”是用嘴含着的意思。
9.用自己的话描述精卫的形象:精卫是一只意志坚定、不屈不挠、具有顽强精神的神鸟。
10.《囊萤夜读》中,车胤用白色薄绢做成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
11.“胤恭勤不倦”的“恭勤”是谨慎勤劳的意思。
12.从车胤身上我们能学到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
13.《铁杵成针》中,老媪在磨铁杵。
14.“太白感其意”的“感”是被……感动的意思。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16.解释“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
17.《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具体指多次自我反省,包括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表达了重视复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的学习理念。
19.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的道理。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现了孔子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珍惜。
22.解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2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笃志”是坚定志向的意思。
24.《诫子书》中诸葛亮认为君子的行为操守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静”能让人内心宁静从而修养身心,“俭”能培养品德。
26.“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致远”是达到高远目标的意思。
27.解释“非淡泊无以明志”: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
28.“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说明了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9.“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表达了时光飞速流逝,意志随着岁月而消失的感慨。
30.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目的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31.《杨氏之子》中,孔君平因为杨梅和杨家同姓,所以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
3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现了杨氏之子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特点。
33.解释“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中的“甚聪惠”是非常聪明、有智慧的意思。
3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5.《伯牙鼓琴》中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关系。
36.“伯牙破琴绝弦”说明了伯牙对子期的死感到非常悲痛,觉得世上再无知音,于是摔坏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37.解释“志在高山”:心里想着高山。
38.从这个故事中能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友情的情感。
39.《书戴嵩画牛》中杜处士对《斗牛图》非常喜爱。
40.“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含义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女。
41.解释“尤所爱”:特别喜爱。
42.说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43.《学弈》中两人学习态度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
4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不同。
45.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6.解释“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精神集中。
47.《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辩论的焦点是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的远近。
48.“及其日中如探汤”中的“探汤”是把手伸进热水里的意思,这里形容天气非常炎热。
49.孔子面对两小儿的辩论为什么不能决是因为当时的科学知识有限,孔子也无法确定谁对谁错。
50.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辩论的特点。
51.解释“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52.《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因为知道李子树长在道路旁边而果实很多,一定是苦的,所以不去摘李子。
53.“人问之”的“之”指代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54.王戎是个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55.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56.解释“取之,信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57.《夸父逐日》中夸父逐日的原因可能是想把太阳摘下,让光明永远留在人间。
58.夸父逐日的过程体现了他的坚持不懈、勇于追求的精神。
59.解释“饮于河、渭”:到黄河、渭水喝水。
60.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夸父渴死了。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攻略: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攻略: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共15页。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攻略: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攻略: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共12页。
小学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练习(共4则,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练习(共4则,附参考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徐有功秉公执法,商鞅立信,欧阳询观古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