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通用)2024届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I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通用)2024届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I,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为文段拟写一个标题,要求,4%,可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图文,完成小题。
(图一)
(图二)
根据2023年8月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过去一年中,(图一)_____①_____,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开始接触和使用互联网。这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空间。但报告也指出了中国互联网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图二)_____②_____。
让数字化发展红利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运用数字技术的根本目的。互联网真正成了致富网、幸福网、圆梦网;“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为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深入推进,信息惠民便民成效显著。努力推动互联网发展既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规律,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时有更多获得感。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符合图表信息,逻辑严密,结论完整。不超过15个字。
19. 请为文段拟写一个标题,要求:对仗工整且能涵盖文段主要内容,不少于10个字。
18. ①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②互联网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空需要根据图一内容来填,图一是从2021年6月到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根据文本中的提示“2023年8月”“在过去一年中”,以及后文“同时,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可知,此处要填2022年6月到2023年6月这一年的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观察图表可知,到2023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6.4%,可填: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②此处要填写中国互联网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观察图二可知,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远高于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可见二者发展不平衡,可填:互联网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19. 弥合城乡差距,共享互联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拟写小标题的能力。本题要求拟写的小标题对仗工整且能涵盖文段主要内容,不少于10个字。第一段根据2023年8月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说明了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提高,然后最后一句用“但”转折,指出中国互联网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第二段是互联网真正惠及人民群众,最后一句指出“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时有更多获得感”。由此上段可概括为,弥合城乡差距;下段可概括为,共享互联成果。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2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汇聚全国20余个戏曲剧种,既有各剧种领军人物同台演绎的剧目荟萃, ① 。秦腔与京剧《锁麟囊》、河北梆子与赣剧《四郎探母》、川剧《别洞观景》等 A 的经典唱段经过精心编排,历久弥新;在情景表演《一脉相传》中,84岁高龄的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和孩子们同台表演,展现了戏曲传承 B 的活力。
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除了集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之外, ② 。地域特色秀《巴适得板》将方言说唱与戏曲曲艺结合,多场景联动,描绘充满幸福感的人间烟火气;影视戏中戏《武林风云会》打破台上台下的空间界限,将戏曲中的精彩武戏动作融入生活日常,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
以新技术、新理念开展“戏曲+”的生动实践,用更国际化的语言、更时尚的表达吸引海内外年轻人。露天主会场、地域特色十足的古戏台与现代数字技术和科技手段 C ,将虚拟现实技术完美融入戏曲节目,带来极具张力的酷炫体验。戏曲舞蹈《梦回三星堆》 ③ ,呈现国风国潮的别样魅力,展现了戏曲舞蹈的多元创新性;戏歌《国风超有戏》将戏曲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创编,发出国风国潮的时尚新声,展现最具“中国范儿”的民族特色。
18. 请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为文中①②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20.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人民当下最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B.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C. 人们常常用“杏林春满”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D.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18. A.原汁原味(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B.生生不息 C.相辅相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语境是指秦腔与京剧《锁麟囊》、河北梆子与赣剧《四郎探母》、川剧《别洞观景》等家家户户都知道的经典唱段,应用“家喻户晓”,或者“耳熟能详”“原汁原味”。原汁原味:形容食物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和汤汁,也广泛用于比喻事物的原有风格、特性等未发生变化。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B.语境是指展现了戏曲传承不断地生长、繁殖的活力,应用“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C.语境是指古戏台与现代数字技术和科技手段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应用“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19. ①也(又)有戏曲大家和萌娃倾情互动的情景表演(再现)②也深入表现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还展现了人们幸福的日常生活)③将戏曲舞蹈及科技深度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秦腔与京剧《锁麟囊》、河北梆子与赣剧《四郎探母》、川剧《别洞观景》等家喻户晓的经典唱段经过精心编排,历久弥新;在情景表演《一脉相传》中,84岁高龄的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和孩子们同台表演”可知,介绍了各剧种领军人物的剧目和艺术家与孩子们同台表演,再根据“既有各剧种领军人物同台演绎的剧目荟萃”可知,与“既有”搭配的应该是“也(又)”,所以应该填写“也(又)有戏曲大家和萌娃倾情互动的情景表演(再现)”。第二空,根据下文“描绘充满幸福感的人间烟火气;影视戏中戏《武林风云会》打破台上台下的空间界限,将戏曲中的精彩武戏动作融入生活日常”可知,介绍了人民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再根据“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除了集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之外”可知,与“除了”搭配的是“也(还)”,所以应该填写“也深入表现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还展现了人们幸福的日常生活)”。第三空,根据上文“将虚拟现实技术完美融入戏曲节目,带来极具张力的酷炫体验”可知,将科技融入了戏曲节目,所以戏曲舞蹈《梦回三星堆》是将戏曲舞蹈及科技深度融合,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将戏曲舞蹈及科技深度融合”。
20.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的用法表示突出强调。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直接引用;D.表示突出强调。故选D。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3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3年11月26日上午,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以下简称“丽香铁路”)正式建成通车。
①由于丽香铁路的通车填补了滇西北地区铁路网络的空白,②增加了内陆和该地区之间的联系,③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丽香铁路的开通扩大了香格里拉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辐射范围,减少了游客前往香格里拉的时间A________________(此处填写词语),提高了丽江等核心节点城市的游客深度游转化效率,为云南的大环线旅游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也为香格里拉的高品质休闲度假产品提质升级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丽香铁路起点为丽江站,向北经过虎跳峡和小中甸镇,B________________(此处补写不超过10字的句子)。丽香铁路沿线有C________________(此处填写成语)的旅游资源,迪庆州拥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梅里雪山、茶马古道等多个世界级旅游品牌,自南向北贯穿香格里拉市和德钦县的国道214线,被誉为“中国最美最低调的景观大道”,汇聚虎跳峡、小中甸花海、松赞林寺、巴拉格宗等景点;而云南丽江拥有三项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根据要求填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使前后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4分)
20.为避免形成旅游特种兵现象(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请你为迪庆州的国道214线设计一则竖立于景观大道入口处的宣传标语。要求:运用一种修辞,语言优美,不少于10个字。(2分)
18.A.成本B.最终抵达香格里拉C.得天独厚/数不胜数(A处1分,B处2分,C处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补写词语和句子的能力。
19.答案:①句,将“由于”删掉,虚词赘余导致句子结构不清。②句,“增加了……的联系”搭配不当,将“增加”改为“增强”或“加强”。(每处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20.答案:示例一:漫步景观大道,慢赏花海峡谷。
示例二:峡谷是浪漫的诗行,茶马古道是古老而唯美的历史画廊。(修辞1分,内容恰当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材料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Ⅲ选取了一幅有关注意力构成的示意图,选材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探究自己注意力构成机制有启发作用。借助命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借助文中信息、结合社会生活情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4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茶无处不在,在拜师、婚庆、社交、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这一礼仪中表达得(①),充分释放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醇厚甘冽的中国茶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所折服,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
交融互鉴,文明共享,一直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商队一路(②),漂洋过海,将中国茶叶运到世界各地,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也就传遍全球。现在,中国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她迈着和平的脚步已经走遍了120多个国家,向世界展示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和洒脱豁达的大国风度。世界友人也通过一片小小的茶叶,了解到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到中华文化的(③)。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两种修辞,请找出并简析它们的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18.①淋漓尽致(酣畅淋漓) ②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③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解析】第一空,结合语境“充分释放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处是说表达得很充分,可填“淋漓尽致”或“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第二空,此处与“漂洋过海”照应,可从“山”的角度强调中国的茶和茶文化走过了遥远艰难的路途传遍全球,可填“翻山越岭”或“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形容在外工作的艰苦或旅途的遥远。“跋山涉水”:意思是指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第三空,语境是修饰“中国文化”,强调历史悠久,文化广博高深,可填“博大精深”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19.修改示例一: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社交以及拜师、婚庆、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
修改示例二: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拜师、婚庆、商业聚会等重要社交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
修改示例三: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拜师、婚庆、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
(共三处语病,改对一处2分,改对两处3分,改对三处4分)
【解析】原句的语病有:一、不合逻辑中的语序不当,把“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茶无处不在”改为“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二、不合逻辑中的并列不当,且与后文不能连贯,把“在拜师、婚庆、社交、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改为“在社交以及拜师、婚庆、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在拜师、婚庆、商业聚会等重要社交场所/在拜师、婚庆、商业聚会等重要社交场所。三、搭配不当,把“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改为“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
20.①使用比喻,把“中国茶”比作“使者”,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中国茶”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
②运用拟人,用“迈着和平的脚步”“走遍”“展示”“洒脱豁达”等赋予“中国茶”人的行为和气质特征,突出表现了“中国茶”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
(每个修辞赋2分,分别是找出+分析构成1分(找错或分析错都不得分),效果1分)
【解析】从“中国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可知,此处使用了比喻,把“中国茶”比作“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能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使“中国茶”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可感,突出说明了“中国茶”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从“她迈着和平的脚步”“走遍了120多个国家”“展示了……洒脱豁达的大国风度”可知,划线句子运用了拟人,赋予“中国茶”人的行为和气质特征,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使“中国茶”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突出表现了“中国茶”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突出表达了对“中国茶”的赞美之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5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览古今,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 ① 。虽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 ② ,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身居尘世,递生人海,面对争名逐利之潮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其中, ③ ,难免身不由己。唯“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定力自生,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
“无争”是一种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灵之心,精神自与天地大通。如启天聪天目,自能独步当时,感悟超凡脱俗的真知灼见,聆听天鸣地籁的化外之音。偶与心弦鸣和,豁然解悟,信手拈来,辄得千古奇作。这些极具才情、极其聪慧、性情又极为乖张的人,历来被世人视为“异类”。A在造成独立人格的同时,B他们是点染历史,C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艺术绝品,D这些艺术绝品使历史更精彩。E倘若把历朝历代这些异类大家的绝世作品全部剔除,F真不知该怎么写中华文学艺术史还会剩下什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几个句子中有三个有语病,请分别找出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顺应天性,进退自如,是天地间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5分)
18.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②千差万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 ③随波逐流(随声附和)(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及在具体情境中准确运用的能力。根据空缺①处上下文语境中的“于万万人中仅是”“大有参差”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形容少之又少,故可填“凤毛麟角”;根据空缺②处上下文语境中的“大有参差”“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强调差别之大,故可填“千差万别”;根据空缺③处上下文语境中的“争名逐利之潮起”“人人跻身其中”“身不由己”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受潮流摆布,故可填“随波逐流”。
19.示例:A把“造成”改为“形成”;B在“点染历史”后面加“的旷古奇人”;F删除“该怎么写”或“还会剩下什么”。(修改正确即可,一处1分;其他修改,合理的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A“造成”和“人格”搭配不当;B成分残缺,可以在“点染历史”后面加“的旷古奇人”;F句式杂糅,可以删除“该怎么写”或“还会剩下什么”。
20.①原文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前四个分句均为六字短句,句式整饬,反复铺排,正反相成,表意丰富,简练明快,有韵律感;后两个分句用散句,错落有致。(3分)②原文仿骈偶句式,点缀文言字词,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句式活泼,语言雅洁,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2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原文的句式结构、句型功能、行文风格等角度揣摩、比较、体会。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整散结合的短句表达,前四个分句是六字短句,表意丰富,句式整齐,有气势;后两个分句是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简练明快。运用文言字词与句式,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行文简洁,典雅,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8 语言文字运用(手法类)语言文字运用-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8语言文字运用手法类语言文字运用-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8语言文字运用手法类语言文字运用-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语言文字运用(简答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语言文字运用(简答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全国通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