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 文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艺术家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生活中可能有的人、事为基础创造艺术真实。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想象、联想、夸张、象征、推理等方式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的过程,旨在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艺术家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在艺术虚构中创造出艺术真实。那么,艺术创作是如何借助艺术虚构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呢?艺术创作始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要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必须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发生一定的联系。而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所形成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所爆发的火花,这火花就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虚构的开端。在艺术虚构的过程中,艺术家调动全部生活积累,使这火花变得越来越明亮,直到融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真实之中。艺术虚构受艺术家自觉的理性制约,经过艺术虚构进入艺术真实之中的,不只是艺术家的真实思想,还有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对作为表现对象的客观生活事件所蕴含的社会内容的认识和提炼。如果这种认识和提炼是正确的,如果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是与人民相通的,那么,这个作品就符合了艺术真实的部分要求。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是辩证统一的。要想创造出艺术真实,一般来说既不能没有生活真实,也不能没有艺术虚构。虚构而达不到艺术真实,或真实而没有虚构,都要不得。离开了生活真实,就没有正确的艺术虚构;离开了正确的艺术虚构,就没有更高的真实,即艺术真实。正如歌德所说, “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达不到艺术真实的虚构是对艺术真实的歪曲,是对生活规律的背离,是虚假的艺术。要想做到艺术虚构与艺术真实的完美融合,艺术家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洞察生活本质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也许有人认为,艺术真实这个概念,对文学艺术中的大部分作品是适用的,却不适用于山水诗、风景画等艺术作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除了其中所体现的作者某种特殊审美情趣之外,又何尝不是寂静山林的典型写照?至于从维纳斯的雕像到齐白石的花鸟虫鱼画,无不在典型中见真实,无不在个别中显示着某种普遍性,蕴藏着某种发人深省的内在涵义,体现着事物的生命和灵魂。
(摘编自郁沅《艺术真实与现实主义》、“百度百科”)
材料二:
艺术典型是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它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独有的审美感受。它在文学作品中具体是指典型形象,同时也指典型环境或典型事件。艺术典型是个别与一般(本质、规律)的统一,是对艺术真实的最高要求。艺术创作就是要从个别中显示一般,经过虚构创造一种“不是现实而神似现实”的艺术真实, 以实现对现实本质的真实反映。
高二 语文 (共4页)
有些艺术形象即使是艺术家采取夸张或幻想等表现形式创造的,其艺术真实性亦为人们所认可。《儒林外史》中有一段关于严监生之死的精彩描写,虽然运用了夸张的形式,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一个垂危的病人在“痰响”弥留之际竟然因为油灯中多点了一根灯芯而“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久久不断气。这显然是漫画式的夸张,是一种虚构。亚里士多德说: “为了获得诗的效果,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正如梁祝化蝶,虽然在生活中不真实,但在艺术中却是“可信”的。 因为它所运用的方法,仍然是典型化的方法, 即在个别中显示一般。
艺术典型必然带有作家的主观因素和理想品格。别林斯基说:“如果艺术作品只为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如果没有任何基于时代主要思想的强烈的主观激情,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号泣或欣喜的颂歌,那么,它就是死的。”可见,主观因素与艺术理想,是艺术典型不可缺少的要素。当然,艺术典型也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胡思乱想,那种“为了理想而忘掉现实,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倾向是错误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典型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总之,艺术创作就是从“个别”开始的,作家经过艺术虚构,对“个别”进行改造与加工,使“个别”鲜明化, 同时使“个别”中的“一般”深刻化,塑造出艺术典型,从而创造出艺术真实。
(摘编自龚耀生《艺术真实与典型的辩证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家借助艺术虚构的手法,创造出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
B.艺术虚构始于创作者与生活真实发生联系产生的火花,受创作者真实思想感情的影响,是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一种手法。
C.《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之死的表现形式与生活真实的形式并不完全相符,因它运用了典型化的方法,能够达到艺术的真实。
D.创作者在艺术创作时缺失强烈的主观情绪和明确的褒贬态度,是“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错误倾向,是无法创造出艺术典型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创作者需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
B.材料一引用歌德的话,在指明艺术创作最高任务的同时告诉读者,艺术创作需要正确的虚构,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
C.艺术家创造艺术典型,必须从现实中的个别对象出发,采用艺术夸张或幻想的形式,赋予“个别”以本质意义。
D.两则材料都围绕“艺术真实”进行论述,但材料一重在论述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材料二重在论述艺术真实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C )(3分)
A.《变形记》以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唯利是图、亲情淡薄的现实,承载着作者对“孤独”与“异化”的深刻思考。
B.《促织》中成名之子死后变成了蟋蟀,使成名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这一离奇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给百姓带来灾难的现实。
C.《祝福》中祥林嫂经历了两次丧夫、一次丧子,遭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后悲惨死去,反映了黑暗封建社会给底层妇女带来的沉重灾难。
D.《窦娥冤》中窦娥受迫害被判死刑,刑场上她发出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表现了她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精神。4.读下面的《枯木怪石图》,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画家是如何创造出艺术真实的。(4分)第
2 页
5.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发表后,很多读者表示阿Q颇像自己。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9小题
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
杨秀廷
①走进时光斑驳的隆里古城,仿佛一脚跨入六百年时空隧道。那首吟唱隆里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又在青阳门鼓楼风铃的伴奏下萦绕耳畔:
青阳门上的老铃铛,
风一来就歌唱,
唱杨花落尽的江南和起雾的山岗。
它听过马蹄破城墙,
见过烽烟染夜郎……
②诞生于明王朝“调北征南” “屯田戍边”金戈铁马激流中的隆里古城,大气雄沉的底色里,也流淌着灵动的气韵。
③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古典意蕴与新生力量,在隆里古城蓬勃、抑扬、激荡,一如龙标书院守望岁岁年年琅琅书声的荷塘,一如流连于古城街巷中南来北往游客的惊叹。
④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⑤汉戏与“花脸龙”“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汉戏是隆里古城的一径文化血脉,那些折子戏,一折一折的,从征战、结义到歌颂忠烈,豪放中透出婉约的音韵。十多年前在隆里看的那场汉戏,锣鼓唱腔还萦绕在耳边。那戏班的“面相”和戏是别样的出彩。上好妆的老戏人,在观众的簇拥中,有板有眼地忙碌起来。随着一声铜锣响起, 《三气周瑜》的三个角子相继登场。小生周瑜由七十三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他身披盔甲,手执纸扇,英气逼人。张飞的饰演者是五十多岁的李连培,身材魁梧,一副黑脸扮相,一声“末将张飞来也”一下把全场镇住。而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六十三岁的胡炳兰担纲,她是古城汉戏班子中年纪最长的旦角。演出时,锣和鼓表现得很兴奋,在伴奏乐音中,京胡的峭拔和绵长成了主角。最急切的是童林祥执掌的铜钵,那种声调,起初是嘈嘈切切,忽而似洪流翻卷,涛声震天……人物、剧情、环境相互映衬、激扬,在时空穿越中,把观众带进了刀光剑影的历史深处。
高二 语文 (共4页)
⑥岁月流走,那些残破的戏服已经被新的戏装取代,不变的是隆里人代代传承的激情鼓点。一个族群,在明王朝“调北征南”的烽烟里,由北而南,从东往西,如漂萍,似苍耳,在异乡扎下了根。六百年后,这些屯军的后裔,用抑扬的唱腔和彩绘的脸谱,追忆铁马金戈,回望千里乡关。
⑦“花脸龙”是隆里古城别具风骨的一道风景。舞龙者皆画“花脸”,旦、末、净、丑咸集,每条龙的舞者因位置不同而脸谱不一,一条舞动的“花脸龙”即如一出京剧。元宵节的隆里古城,“花脸”如云,绝色,惊艳。激越的锣鼓依然如六百年过往时空一样,引领隆里人又一年的舞龙狂欢热潮。
⑧“花脸龙”由军傩戏演变而来,又融入了祈福迎祥的传统习俗。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取材于宋朝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故事,隆里先民将它和舞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传统民间活动。明代洪武年间屯军带它入隆里,六百年古风愈久愈浓。舞龙者脸谱和扮相夸张,每条龙都是龙尾居首,由执掌龙尾的丑角“蓝季子”带动整条龙进退,这在全国的舞龙活动中,是独一无二的。
⑨锣鼓一响,古城东、南、西、北各门的龙队,从古城千户所门前来到西门外龙溪河畔状元祠,在这里“出龙”。仪式结束,爆竹惊空,金鼓齐鸣,各路“花脸龙”会聚城中广场。舞龙者便展示各种绝活,花样迭出,势若翻江倒海,场面恢宏壮观,令人目不暇接。隆里人以前所未有的色彩和想象,绘就了“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
⑩隆里“迎故事”也叫“迎春”,剧情、人物、衣着等与演戏一样,不同的是演出的舞台是活动的。剧中人物彩妆立于舞台上,他们所穿的衣服,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订制,以绫罗绸缎制成, 色彩艳丽。妆扮巡游的“天女散花” “西天取经” “观音送子”,把隆里古城从古代的传说中托举而出。 “迎故事”演出的剧目,意在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祝福带给各家各户。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十六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舞台上的人物凌空游走于古城上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喜庆热闹。至迎接“故事”的人家门前,将舞台放下,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米花、麻叶、糖果等茶点,接受祝福。
⑪隆里“迎故事”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是“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每一个来到隆里观看“迎故事”的人,不管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那样的时刻,是隆里古城最美的时光。
⑫隆里古城就是以这样的情怀,放下腰身,轻卷珠帘,透出些许醺醉,又泛出几分欣悦。
⑬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文化传承葆育隆里的灵魂,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 自在,乐观, 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吟唱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开篇,既写出了隆里古城的自然风貌,又表现出它的气韵灵动和历史厚重感。
B.作者在描述《三气周瑜》的汉戏表演时交代角色的年龄,表现出老戏人对汉戏的热爱,突出汉戏历史悠久。
C.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表面上是描写乐器的“情态”和乐音的特点,实际上是表现乐器演奏者激情演奏的情形。
D.文中隆里人作为屯军后裔的独特族群,守护传承着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虽时光流逝,但情怀不变。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3页
第3
A.文章不惜笔墨描写汉戏角色的面相和表演、 “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是为了衬托风俗独特、富于艺术魅力的“迎故事”。
B.文章在介绍三大文化瑰宝时,既多角度描写表演场面,又穿插补充相关历史与文化,彰显了古城的沉厚与轻盈,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C.第⑪段中的“迎”字,道出隆里人对传统文化的虔敬之情,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⑨段中“出龙”的引号用法不同。
D.文章最后一段以诗一般的语言,深情地赞叹隆里古城六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及文化对隆里人的滋养,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8.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
(2)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9.同学们准备把隆里古城“迎故事”的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姓萧氏。初,皇妣张氏尝梦抱日,已而有娠,遂产帝。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有文在右手曰“武”。及长,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帝与沈约、谢朓、王融等并游焉,号曰“八友”。融俊爽,识鉴过人,尤敬异帝,每谓所亲曰: “宰制天下,必在此人。”寻以皇考艰去职,归建邺。
建武二年,魏将王肃、刘昶攻司州刺史萧诞甚急,齐明遣左卫将军王广之赴救,帝为偏帅隶广之。后遣徐玄庆进据贤首山,魏绝其粮道。众惧,莫敢援之,惟帝独奋请先进。于是广之益帝精甲,衔枚夜前。失道,望见如持两炬者,随之果得道,径上贤首山,广之军因得前。时王肃自攻城,一鼓而退,刘昶有疑心,帝因与书,间成其隙。一旦,有风从西北起,阵云随之来,当肃营,寻而风回云转,还向西北,帝曰:“此所谓归气,魏师遁矣。”令军中曰: “望麾而进,听鼓而动。”肅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城中见援至,因出军攻魏栅,魏军表里受敌,因大崩。肃、昶单骑走,斩获千计,流血绛野。得肃、昶巾箱中魏帝敕曰: “闻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待吾至;若能禽此人,则江东吾有也。”
高二 语文 (共4页)
帝少而笃学,能事毕究,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然烛侧光,常至戊夜。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于是四方郡国,莫不向风。爰自在田,及登宝位,躬制诏诰、诛、奏诸文,又百二十卷。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 卜筮、 占决、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身衣布衣,木绵阜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然仁爱不断,亲亲及所爱愆犯多有纵舍,故政刑弛紊。每决死罪,常有哀矜涕泣,然后可奏。
(节选自《南史·梁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B.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C.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D.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皇考,是对亡父的尊称, “朕皇考曰伯庸”中的“皇考”就是这个意思。 《礼记·曲礼下》中有“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
B.戊夜,指五更之时,又称五鼓、平旦、平明。 《孔雀东南飞》中说到“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五更是指夜晚11 点至凌晨1点。
D.登宝位,指登上帝位。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至尊”同义, “车架”“万乘” “九重” “天子”等同为帝位代称。
C. 卜筮,古代民间占卜凶吉的的方法。 《氓》中有诗句说: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人把用龟甲占卜叫卜,用蓍草占卜叫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梁武帝出身兰陵萧氏,母亲张氏做梦抱日而孕,出生就有一种异常的光,相貌特殊,右手有文为“武”字。
B.梁武帝长大后进入竞陵王萧子良开创的西邸文人集团,是“竟陵八友”之一,被见识过人的王融看重。
C.梁武帝用写信的方式造成王广之和刘昶的矛盾,又通过望气的方式,预言魏军败退,决定趁机进攻。
D.梁武帝亲人和所爱的人因过失而触犯刑律却常常被原谅,对于死罪,常因人哭泣说情,便同意了他们的奏请。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惟帝独奋请先进。于是广之益帝精甲,衔枚夜前。
(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14.世人称赞梁武帝萧衍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请根据文本概述原因。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视频脚本
背景音乐的风格
喜庆、热闹
远镜头
特写镜头
视频解说
(不超过50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用“薄似纱”来形容“世味”,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朝中陷害自己的小人的厌恶,对朝廷的不满。
B. “谁令”一句,说明诗人对此次京城之行提不起兴致。诗人的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感情基调。
C.诗歌尾联先化用魏晋南北朝诗人陆机的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接着表达了离开京城,早点回家的决心。
D.整首诗首尾呼应,中间四句自然贯通。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直被人们所欣赏。
16.本诗中间两联,表达感情比较含蓄,试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贾谊《过秦论》 “ , ”两句,形象写出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派遣得力手下把守要塞,盘问过往行人,来防备百姓起兵造反的情形。
(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
(3) “荷”,又称莲、芙蓉、芙蕖等,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意蕴丰富,或取其美好形象表达愉悦畅快之情,或取其高洁品质寄寓高尚的情操,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生总会遇到挫折,由此产生的痛苦往往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打击。此时,许多人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 以摆脱内心痛苦,带来心理的轻松。一种常见心理是“酸葡萄”心理。追求职位而不得,就说职位越高,责任越重,不如现在自在。这其实是为了冲淡自己得不到某样东西时的自我宽慰。另外一种常见心理是“甜柠檬”心理。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以此减少内心的失望。这两种心理实质上都是通过否定、掩盖、转移等方式来掩饰内心的失败感。如果任由这样的消极心理防御机制占据我们内心,我们就会放弃行动,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
面对人生磨难,我们需要学会启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一种是补偿法,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客观或主观存在的一些缺陷。①荣获“中国按摩学会十佳精英”称号的盲人王俊,面对失明的不幸,即使一味地抱怨老天不公,也不能让他恢复视力。②如果任由自己陷入悲伤情绪,也许还会失去更多的东西。③但王俊通过训练身体其他感官的敏感性,弥补了丧失视力的缺陷,最终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④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使自己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最终也能走向成功。
18.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6分)
高二 语文(共4页)
19.“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0.下面《茶馆》第二幕节选片段中两处划线的人物台词有何言外之意?请加以分析。(4分)
[街上卖报的喊叫: “长辛店大战的新闻,买报瞧,瞧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报童向内探头。]报 童 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
王利发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报 童 ①也许有,您自己找!
王利发 走!不瞧!
报 童 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样打仗!(对唐铁嘴)先生,您照顾照顾?
唐铁嘴 ②我不像他,(指王利发)我最关心国事!(拿了一张报,没给钱即走)
[报童追唐铁嘴下。]
王利发 (自言自语)长辛店!长辛店!离这里不远啦!(喊)三爷,三爷!你倒是抓早儿买点菜去呀,待一会儿准关城门,就什么也买不到啦!嘿!
(听后面没人应声,含怒往后跑)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 “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21.感叹号连用可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请据此分析文中画横线处连用两个感叹号传达出的情感。(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如果改为“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舂米、撑船”,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父母师长经常告诫我们要“少走弯路”。 “少走弯路”的心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怎样才能“少走弯路”? “弯路”一定能少走或要少走吗?行路人和领路人应该怎样对待“弯路”?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写应用文(书信、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二阶段测试答案 (20240531)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9分)
材料一:
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艺术家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生活中可能有的人、事为基础创造艺术真实。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想象、联想、夸张、象征、推理等方式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的过程,旨在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艺术家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在艺术虚构中创造出艺术真实。那么,艺术创作是如何借助艺术虚构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呢?艺术创作始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要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必须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发生一定的联系。而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所形成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所爆发的火花,这火花就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虚构的开端。在艺术虚构的过程中,艺术家调动全部生活积累,使这火花变得越来越明亮,直到融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真实之中。艺术虚构受艺术家自觉的理性制约,经过艺术虚构进入艺术真实之中的,不只是艺术家的真实思想,还有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对作为表现对象的客观生活事件所蕴含的社会内容的认识和提炼。如果这种认识和提炼是正确的,如果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是与人民相通的,那么,这个作品就符合了艺术真实的部分要求。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是辩证统一的。要想创造出艺术真实,一般来说既不能没有生活真实,也不能没有艺术虚构。虚构而达不到艺术真实,或真实而没有虚构,都要不得。离开了生活真实,就没有正确的艺术虚构;离开了正确的艺术虚构,就没有更高的真实,即艺术真实。正如歌德所说,“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达不到艺术真实的虚构是对艺术真实的歪曲,是对生活规律的背离,是虚假的艺术。要想做到艺术虚构与艺术真实的完美融合,艺术家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洞察生活本质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也许有人认为,艺术真实这个概念,对文学艺术中的大部分作品是适用的,却不适用于山水诗、风景画等艺术作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除了其中所体现的作者某种特殊审美情趣之外,又何尝不是寂静山林的典型写照?至于从维纳斯的雕像到齐白石的花鸟虫鱼画,无不在典型中见真实,无不在个别中显示着某种普遍性,蕴藏着某种发人深省的内在涵义,体现着事物的生命和灵魂。
(摘编自郁沅《艺术真实与现实主义》、“百度百科”)
材料二:
艺术典型是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它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独有的审美感受。它在文学作品中具体是指典型形象,同时也指典型环境或典型事件。艺术典型是个别与一般(本质、规律)的统一,是对艺术真实的最高要求。艺术创作就是要从个别中显示一般,经过虚构创造一种“不是现实而神似现实”的艺术真实, 以实现对现实本质的真实反映。
有些艺术形象即使是艺术家采取夸张或幻想等表现形式创造的,其艺术真实性亦为人们所认可。《儒林外史》中有一段关于严监生之死的精彩描写,虽然运用了夸张的形式,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一个垂危的病人在“痰响”弥留之际竟然因为油灯中多点了一根灯芯而“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久久不断气。这显然是漫画式的夸张,是一种虚构。亚里士多德说:“为了获得诗的效果,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正如梁祝化蝶,虽然在生活中不真实,但在艺术中却是“可信”的。 因为它所运用的方法,仍然是典型化的方法, 即在个别中显示一般。
艺术典型必然带有作家的主观因素和理想品格。别林斯基说:“如果艺术作品只为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如果没有任何基于时代主要思想的强烈的主观激情,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号泣或欣喜的颂歌,那么,它就是死的。”可见,主观因素与艺术理想,是艺术典型不可缺少的要素。当然,艺术典型也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胡思乱想,那种“为了理想而忘掉现实,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倾向是错误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典型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总之,艺术创作就是从“个别”开始的,作家经过艺术虚构,对“个别”进行改造与加工,使“个别”鲜明化,同时使“个别”中的“一般”深刻化,塑造出艺术典型,从而创造出艺术真实。
(摘编自龚耀生《艺术真实与典型的辩证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艺术家借助艺术虚构的手法,创造出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
B.艺术虚构始于创作者与生活真实发生联系产生的火花,受创作者真实思想感情的影响,是生活真实转化
为艺术真实的一种手法。
C.《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之死的表现形式与生活真实的形式并不完全相符,因它运用了典型化的方法,能够达到艺术的真实。
D.创作者在艺术创作时缺失强烈的主观情绪和明确的褒贬态度,是“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错误倾向,是无法创造出艺术典型的。
【解析】原文说:“艺术典型必然带有作家的主观因素和理想品格。”别林斯基说:“如果艺术作品只为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如果没有任何基于时代主要思想的强烈的主观激情,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号泣或欣喜的颂歌,那么,它就是死的。”可见,主观因素与艺术理想,是艺术典型不可缺少的要素。那种“为了理想而忘掉现实,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倾向是错误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典型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见,这个主观因素是基于现实的,而非强调作家的主观情感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为了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创作者需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
B.材料一引用歌德的话,在指明艺术创作最高任务的同时告诉读者,艺术创作需要正确的虚构,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
C.艺术家创造艺术典型,必须从现实中的个别对象出发,采用艺术夸张或幻想的形式,赋予“个别”以本
质意义。
D.两则材料都围绕“艺术真实”进行论述,但材料一重在论述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材料二重在论
述艺术真实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解析】由原文:艺术创作就是从“个别”开始的,作家经过艺术虚构,对“个别”进行改造与加工,使“个别”鲜明化,同时使“个别”中的“一般”深刻化,塑造出艺术典型,从而创造出艺术真实。可知,文中没有强调必须从现实中的个别对象出发。“个别”的创造需要正确的虚构,同时也要出于并且高于生活真实。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C )(3分)
A.《变形记》以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唯利是图、亲情淡薄的现实,承载着作者对“孤独”与“异化”的深刻思考。
B.《促织》中成名之子死后变成了蟋蟀,使成名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这一离奇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给百姓带来灾难的现实。
C.《祝福》中祥林嫂经历了两次丧夫、一次丧子,遭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后悲惨死去,反映了黑暗
封建社会给底层妇女带来的沉重灾难。
D.《窦娥冤》中窦娥受迫害被判死刑,刑场上她发出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表现了她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精神。
【解析】原文观点有:“有些艺术形象即使是艺术家采取夸张或幻想等表现形式创造的,其艺术真实性亦为人们所认可。”“因为它所运用的方法,仍然是典型化的方法, 即在个别中显示一般。”A、B、D均使用了虚构或者夸张的创作方法来反映社会现实。
4.读下面的《枯木怪石图》,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画家是如何创造出艺术真实的。(4分)
【答案】作者以真实生活常见的事物树与石头为基础,按照他的美学理想,通过想象、联想、夸张、象征、推理等方式进行艺术虚构,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并且融入作者真实的思想与情感,创造出苕术真实;这种艺术真实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显示着某种发人深省的内在涵意,体现着事物的生命和灵魂。
5.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发表后,很多读者表示阿Q颇像自己。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6分)
【答案】“颇像自己”意为“像自己但不是自己”。阿Q是鲁迅创作的一个艺术典型,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反映了许多原型人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自然符合一些读者的特点,所以感觉“像自己”;鲁迅在创作阿Q这个艺术典型时,虽然源于生活真实,但经过了作家的艺术虚构和重新加工,加入了作家的主观思想情感,所以感觉“不是自己”。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
杨秀廷
①走进时光斑驳的隆里古城,仿佛一脚跨入六百年时空隧道。那首吟唱隆里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又在青阳门鼓楼风铃的伴奏下萦绕耳畔:青阳门上的老铃铛,
风一来就歌唱,
唱杨花落尽的江南和起雾的山岗。
它听过马蹄破城墙,
见过烽烟染夜郎……
②诞生于明王朝“调北征南” “屯田戍边”金戈铁马激流中的隆里古城,大气雄沉的底色里,也流淌着灵动的气韵。
③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古典意蕴与新生力量,在隆里古城蓬勃、抑扬、激荡,一如龙标书院守望岁岁年年琅琅书声的荷塘,一如流连于古城街巷中南来北往游客的惊叹。
④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⑤汉戏与“花脸龙”“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汉戏是隆里古城的一径文化血脉,那些折子戏,一折一折的,从征战、结义到歌颂忠烈,豪放中透出婉约的音韵。十多年前在隆里看的那场汉戏,锣鼓唱腔还萦绕在耳边。那戏班的“面相”和戏是别样的出彩。上好妆的老戏人,在观众的簇拥中,有板有眼地忙碌起来。随着一声铜锣响起,《三气周瑜》的三个角子相继登场。小生周瑜由七十三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他身披盔甲,手执纸扇,英气逼人。张飞的饰演者是五十多岁的李连培,身材魁梧,一副黑脸扮相,一声“末将张飞来也”一下把全场镇住。而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六十三岁的胡炳兰担纲,她是古城汉戏班子中年纪最长的旦角。演出时,锣和鼓表现得很兴奋,在伴奏乐音中,京胡的峭拔和绵长成了主角。最急切的是童林祥执掌的铜钵,那种声调,起初是嘈嘈切切,忽而似洪流翻卷,涛声震天……人物、剧情、环境相互映衬、激扬,在时空穿越中,把观众带进了刀光剑影的历史深处。
⑥岁月流走,那些残破的戏服已经被新的戏装取代,不变的是隆里人代代传承的激情鼓点。一个族群,在明王朝“调北征南”的烽烟里,由北而南,从东往西,如漂萍,似苍耳,在异乡扎下了根。六百年后,这些屯军的后裔,用抑扬的唱腔和彩绘的脸谱,追忆铁马金戈,回望千里乡关。
⑦“花脸龙”是隆里古城别具风骨的一道风景。舞龙者皆画“花脸”,旦、末、净、丑咸集,每条龙的舞者因位置不同而脸谱不一,一条舞动的“花脸龙”即如一出京剧。元宵节的隆里古城,“花脸”如云,绝色,惊艳。激越的锣鼓依然如六百年过往时空一样,引领隆里人又一年的舞龙狂欢热潮。
⑧“花脸龙”由军傩戏演变而来,又融入了祈福迎祥的传统习俗。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取材于宋朝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故事,隆里先民将它和舞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传统民间活动。明代洪武年间屯军带它入隆里,六百年古风愈久愈浓。舞龙者脸谱和扮相夸张,每条龙都是龙尾居首,由执掌龙尾的丑角“蓝季子”带动整条龙进退,这在全国的舞龙活动中,是独一无二的。
⑨锣鼓一响,古城东、南、西、北各门的龙队,从古城千户所门前来到西门外龙溪河畔状元祠,在这里“出龙”。仪式结束,爆竹惊空,金鼓齐鸣,各路“花脸龙”会聚城中广场。舞龙者便展示各种绝活,花样迭出,势若翻江倒海,场面恢宏壮观,令人目不暇接。隆里人以前所未有的色彩和想象,绘就了“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
⑩隆里“迎故事”也叫“迎春”,剧情、人物、衣着等与演戏一样,不同的是演出的舞台是活动的。剧中人物彩妆立于舞台上,他们所穿的衣服,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订制,以绫罗绸缎制成, 色彩艳丽。妆扮巡游的“天女散花” “西天取经” “观音送子”,把隆里古城从古代的传说中托举而出。“迎故事”演出的剧目,意在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祝福带给各家各户。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十六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舞台上的人物凌空游走于古城上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喜庆热闹。至迎接“故事”的人家门前,将舞台放下,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米花、麻叶、糖果等茶点,接受祝福。
⑪隆里“迎故事”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是“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每一个来到隆里观看“迎故事”的人,不管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那样的时刻,是隆里古城最美的时光。
⑫隆里古城就是以这样的情怀,放下腰身,轻卷珠帘,透出些许醺醉,又泛出几分欣悦。
⑬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文化传承葆育隆里的灵魂,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 自在,乐观,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文章以吟唱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开篇,既写出了隆里古城的自然风貌,又表现出它的气韵灵动和历史厚重感。
B.作者在描述《三气周瑜》的汉戏表演时交代角色的年龄,表现出老戏人对汉戏的热爱,突出汉戏历史悠久。
C.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表面上是描写乐器的“情态”和乐音的特点,实际上是表现乐器演奏者激情演奏的情形。
D.文中隆里人作为屯军后裔的独特族群,守护传承着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虽时光流逝,但情怀不变。
【解析】第5段内容原文:“小生周瑜由七十三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张飞的饰演者是五十多岁的李连培,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六十三岁的胡炳兰担纲”,可知,文章交代的是扮演者的年龄,无法表现汉戏的历史悠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文章不惜笔墨描写汉戏角色的面相和表演、“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是为了衬托风俗独特、富于艺术魅力的“迎故事”。
B.文章在介绍三大文化瑰宝时,既多角度描写表演场面,又穿插补充相关历史与文化,彰显了古城的沉厚与轻盈,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C.第⑪段中的“迎”字,道出隆里人对传统文化的虔敬之情,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⑨段中“出龙”的引号用法不同。
D.文章最后一段以诗一般的语言,深情地赞叹隆里古城六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及文化对隆里人的滋养,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解析】文中第⑤段和第⑨⑩段内容,根据原文内容,汉戏与“花脸龙”“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汉戏角色的面相和表演、“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是为了彰显汉戏作为文化血脉的特色,选项将其与“迎故事”混为一谈。
8.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
【答案】“盛满”运用比拟的手法,把隆里古城与故事比作器物,形象地写出古城底蕴的深厚与丰富。
(2)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答案】“风景”一语双关,既指隆里古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指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风俗;
含蓄有深度,增强了语言表达力,使读者获得了启示和感悟。
9.同学们准备把隆里古城“迎故事”的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文言文阅读(6小题,共20分)
①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姓萧氏。初,皇妣(皇上已故的母亲)张氏尝梦抱日(怀抱太阳),已而(不久)有娠,遂产帝。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有文在右手曰“武”。及(等到)长,竟陵王子良开(开设)西邸(官舍名),招(招揽)文学,帝与沈约、谢朓、王融等并游(交游)焉,号曰“八友”。融俊爽,识鉴(见地和鉴别人才的能力)过人,尤敬异帝,每(常常)谓所亲(亲近的人)曰: “宰制(主宰控制)天下,必(一定)在此人。”寻(不久)以皇考艰(父亲去世)去职(离职),归(回到)建邺。
【梁高祖武皇帝名叫衍,字叔达,姓萧氏。起初,皇上已故的母亲张氏曾梦见自己怀抱太阳,随后就有了身孕,于是生了高帝。高帝生下来就有一种异常的光,相貌特殊,右手有文为“武”字。等到长大后,竟陵王萧子良开设了西邸,招揽文学人才,武帝和沈约、谢朓、王融等人一起交游,号称“八友”。王融俊爽,见识过人,尤其敬佩和看重武帝,常常对他亲近的人说: “主宰天下,必是此人。”不久武帝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回到了建邺。】
②建武二年,魏将王肃、刘昶cháng攻(进攻)司州刺史萧诞甚急(十分猛烈),齐明遣左卫将军王广之赴救,帝为偏帅(副将)隶(隶属)广之。后遣徐玄庆进据贤首山,魏绝(断绝)其粮道。众惧,莫敢援之,惟(只有)帝独奋(奋勇)请(请求)先进(首先进军)。于是广之益(增加)帝精甲(精锐的军队),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夜前。失道(迷失道路),望见(看见)如持两炬者,随之果得道,径(直)上贤首山,广之军因视频脚本
背景音乐的风格
喜庆、热闹
远镜头
①众人敲锣打鼓, 人们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 人们舞动“花脸龙”、唱着汉戏。
特写镜头
②众人托举舞台, 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 供奉茶点; 游人引颈仰望。
视频解说
(不超过50字)
③“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之一, 也叫“迎春”, 其舞台是移动的,糅合多种艺
术, 表达祈福迎祥之意, 表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敬仰。
2得前(前进)。时王肃自(独自)攻城,一鼓而退,刘昶有疑心,帝因与书,间(挑拨使人不和)成其隙。一旦(一日),有风从西北起,阵云随之来,当肃营,寻而风回云转,还向西北,帝曰:“此所谓归气,魏师遁(逃跑,逃走)矣。”令军中曰:“望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而进,听鼓而动。”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魔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城中见援至,因出军攻魏栅,魏军表里受敌,因大崩。肃、昶单骑走,斩获千计,流血绛野。得肃、昶巾箱中魏帝敕曰: “闻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待吾至;若能禽此人,则江东吾有也。”
【建武二年(495),魏国将领王肃、刘昶进攻司州刺史萧诞十分猛烈,齐明帝派遣左卫将军王广之前往救援,武帝为偏帅隶属于王广之。后来派遣徐玄庆前往占据贤首山,魏军断绝了他的粮道。众人害怕,没有谁敢前去援助他,只有武帝独自奋勇请求首先进军。于是王广之增加武帝的精兵人数,在夜里口中衔枚,以防出声,急速前进。后来迷失了道路,远远望见好像有人手持两支火炬,随着前进果然找到了道路,直上贤首山,王广之的军队从而才得以前进。当时王肃独自攻城,第一次击鼓就退了回来,刘昶有了疑心,武帝于是又给他写信,造成他们之间的矛盾。一天,有风从西北刮起,黑云随着压来,走到王肃军营的上空,一会儿又风回云转,返回西北,武帝说: “这就是所谓归气,魏军就要败退了。”便对军中下令说: “望旗而进,听鼓而动。”王肃把十万军队全部排成人墙,在江北列阵,武帝挥舞旗帜,军士鼓噪,响震山谷,敢死的兵士,拿着短刀首先冲锋,大刀长矛掩护两翼。城中见援兵到来,于是也出兵攻击魏军的栅栏,魏军表里受敌,因而全军崩溃。王肃、刘昶单骑逃走,斩杀、俘虏数以千计,流血染红了田野。在王肃、刘昶的衣箱中找到了魏帝的敕令,其中说: “听说萧衍善于用兵,不要与他争锋,等我到达,如果能捉到此人,则江东就归我所有了。”】
③帝少而笃学(专心好学),能事毕究(研究,探求),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放下,舍弃)手,然烛侧光,常至戊夜(五更)。修饰(修整)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增广生员(封建科举制时代,在太学等处学习的人统称生员,唐代指在太学学习的监生,明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于是四方郡国,莫不向风(仰慕其人之品德或学问)。爰自在田,及登宝位,躬(亲自)制诏诰、诛、奏诸文,又百二十卷。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身衣布衣,木绵阜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每冬月四更竞,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然仁爱不断,亲亲及所爱愆(罪过,过失)犯多有纵舍,故政刑弛紊。每决死罪,常有哀矜(同情)涕泣,然后可奏。
【武帝少年时候就很爱学习,凡是能做到的,都要研讨。虽然后来日理万机,事务繁多,还是手不释卷,点燃蜡烛斜对烛光,常常看到五更。他修整国立学校,增加生员,建立五馆,设置五经博士。于是四方州郡,无不仿效。从他在野,到登上皇位,亲自写作的诏诰、诔、奏等文字,共一百二十卷。六艺都很娴熟,棋艺登上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无不精妙。武帝身穿的是布衣,用的是木棉皂帐,一顶帽子戴三年,一条被子盖二年。常常是冬季凌晨四更天的时候,他就命令点起蜡烛阅读文件,拿笔受冻,手因此而皲裂。然而仁爱不断,对亲人和所爱的人因过失而触犯刑律常常宽大原谅,所以政治、刑法松弛紊乱。每当决定死罪,常常有人悲哀哭泣,然后就同意了他们的奏请。】 (节选自《南史·梁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3分)
A.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B.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C.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D.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解析】句意:王肃把十万军队全部排成人墙,在江北列阵,武帝挥舞旗帜,军士鼓噪,响震山谷,敢死的兵士,拿着短刀首先冲锋,大刀长矛掩护两翼。 “倾壁十万”意为十万军队全部排成人墙,“阵于水北”意为在江北列阵。“阵”是动词, “于水北”是后置状语,“阵于水北”不能断开,就此排除BD。 “鼓噪”不为“响振山谷”的主语,宜断开, “执短兵”用来修饰“先登”,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3分)
A.皇考,是对亡父的尊称, “朕皇考曰伯庸”中的“皇考”就是这个意思。 《礼记·曲礼下》中有“祭父曰
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 。
B.戊夜,指五更之时,又称五鼓、平旦、平明。 《孔雀东南飞》中说到“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五更
是指夜晚11点至凌晨1点。
D.登宝位,指登上帝位。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至尊”同义, “车架” “万乘” “九重”
“天子”等同为帝位代称。
C. 卜筮,古代民间占卜凶吉的的方法。 《氓》中有诗句说: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人把用龟甲占卜叫
卜,用蓍草占卜叫筮。
【解析】B.五更在3~5点,又称五鼓、戊夜、平旦、平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3分)
A.梁武帝出身兰陵萧氏,母亲张氏做梦抱日而孕,出生就有一种异常的光,相貌特殊,右手有文为“武”字。
B.梁武帝长大后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开创的西邸文人集团,是“竟陵八友”之一,被见识过人的王融看重。
C.梁武帝用写信的方式造成王广之和刘昶的矛盾,又通过望气的方式,预言魏军败退,决定趁机进攻。
D.梁武帝亲人和所爱的人因过失而触犯刑律却常常被原谅,对于死罪,常因人哭泣说情,便同意了他们的奏
请。
【解析】 “造成王广之和刘昶的矛盾”错,根据原文,用写信的方式造成王肃和刘昶的矛盾。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惟帝独奋请先进。于是广之益帝精甲,衔枚夜前。
只有武帝独自奋勇请求首先进军。于是王广之增加武帝的精兵人数,在夜里口中衔枚(以防出声),急速前进。
(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秦惠王担忧这件事,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国。
14.世人称赞梁武帝萧衍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请根据文本概述原因。 (3分)
【答案】①博学多通,精于谋略。 ②为人节俭,以身作则。 ③勤于政务,孜孜不怠。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首句用“薄似纱”来形容“世味”,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朝中陷害自己的小人的厌恶,对朝廷的不满。
B. “谁令”一句,说明诗人对此次京城之行提不起兴致。诗人的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感情基调。
C.诗歌尾联先化用魏晋南北朝诗人陆机的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接着表达了离开京城,早点回家的决心。
D.整首诗首尾呼应,中间四句自然贯通。“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直被人们所欣赏。
16.本诗中间两联,表达感情比较含蓄,试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诗人表面上写自己一夜静听春雨,次日清早遥闻深巷中卖杏花的声音的快乐,实际上抒发了长夜不寐的郁闷惆怅。
②诗人白天闲作草书,细乳分茶。表面上写自己客居京华时的闲雅,实际上暗示了自己无所事事的无聊。
③中间两联通过一些日常细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得不到重用,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理想落空的苦闷和伤感。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两句,形象写出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派遣得力手下把守要塞,盘问过往行人,来防备百姓起兵造反的情形。
(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 “荷”,又称莲、芙蓉、芙蕖等,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意蕴丰富,或取其美好形象表达愉悦畅快之情,或取其高洁品质寄寓高尚的情操,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3分)
人生总会遇到挫折,由此产生的痛苦往往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打击。此时,许多人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 以摆脱内心痛苦,带来心理的轻松。一种常见心理是“酸葡萄”心理。追求职位而不得,就说职位越高,责任越重,不如现在自在。这其实是为了冲淡自己得不到某样东西时的自我宽慰。另外一种常见心理是“甜柠檬”心理。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以此减少内心的失望。这两种心理实质上都是通过否定、掩盖、转移等方式来掩饰内心的失败感。如果任由这样的消极心理防御机制占据我们内心,我们就会放弃行动,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
面对人生磨难,我们需要学会启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一种是补偿法,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客观或主观存在的一些缺陷。①荣获“中国按摩学会十佳精英”称号的盲人王俊,面对失明的不幸,即使一味地抱怨老天不公,也不能让他恢复视力。②如果任由自己陷入悲伤情绪,也许还会失去更多的东西。③但王俊通过训练身体其他感官的敏感性,弥补了丧失视力的缺陷,最终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④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使自己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最终也能走向成功。
18.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6分)
【答案】遇到挫折时,启动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固然可以带来心理的轻松,但容易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19.“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解析】根据前后语境内容,上文叙述王俊通过训练弥补自身缺陷,最终打开成功大门。叙事完整后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失”一“收”来概括总结王俊,衔接紧凑而自然。由此,再引出后文的归纳推理—由个体到一般的感慨。
20.下面《茶馆》第二幕节选片段中两处划线的人物台词有何言外之意?请加以分析。(4分)
[街上卖报的喊叫:“长辛店大战的新闻,买报瞧,瞧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报童向内探头。]
报 童 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
王利发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报 童 ①也许有,您自己找!
王利发 走!不瞧!
报 童 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样打仗!(对唐铁嘴)先生,您照顾照顾?
唐铁嘴 ②我不像他,(指王利发)我最关心国事!(拿了一张报,没给钱即走)
[报童追唐铁嘴下。]
王利发 (自言自语)长辛店!长辛店!离这里不远啦!(喊)三爷,三爷!你倒是抓早儿买点菜去呀,待一会儿准关城门,就什么也买不到啦!嘿!
(听后面没人应声,含怒往后跑)
【答案】①现在天天都在打仗,怎么可能会有不打仗的新闻。
②王利发胆小怕事,怕惹上麻烦,对国事避而不谈。(每句2分,意思合理即可)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21.感叹号连用可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请据此分析文中画横线处连用两个感叹号传达出的情感。(3分)
【答案】连用两个感叹号展现了阿Q对未庄的人们“只拿他玩笑”等行为的强烈不满,传达出了阿Q内心的愤怒,凸现了阿Q的性格特征。(3分,大意相同即可)
22.文中画波浪线处“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如果改为“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春米、撑船”,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4分)
【答案】①“割麦便割麦,春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运用了反复手法,凸显了阿Q处境艰难、生活中别无选择的状况; ②“割麦、春米、撑船”无法传达这种意味,只是表明了阿Q的短工身份。(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