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29099/0-17176101018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29099/0-17176101019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29099/0-171761010199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29099/0-17176101020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29099/0-171761010210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29099/0-171761010218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29099/0-171761010222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29099/0-171761010228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图文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大学之道,《礼记》,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推究事物的原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理解本文主旨2.鉴赏本文说理透彻、深邃隽永的写作特点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主要作品:《礼记》。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曾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后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逐渐被官方认可和推崇,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文化常识——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听朗诵音频,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中所包含的情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
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近爱抚民众,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知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获得知识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1.“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
2.第一段连用五个“后”有何作用?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第一段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4.“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有、治国、平天下)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6.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是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
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7.分析本文说理透彻、深邃隽永的写作特点。
(2)运用排比、顶真,突出气势。
本文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点与论据浑然一体,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本文语言气势充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运用排比、顶真的手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气势。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5.2* 大学之道图文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八目”是什么,“八目”的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完美版ppt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礼》与《礼记》,作品简介,第一段分析,第一段,思考练笔,第二段分析,“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备课课件ppt,共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