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界并没有作为实体的气候,它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英文“climate”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为“倾斜”,可简单表述为:地面上太阳辐射倾斜角度一致的区域。直到十六世纪,法语文学作品中才将climate与天气联系起来,这意味着至少到那时,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就科学观念而言,气候至十九世纪形成了其科学定义: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天气的平均状况。气候与每天变动不息的天气不同,它通常意味着一种稳定状态。
    中文的“气候”则是另一个故事。儒家经典文献《礼记·月令》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月令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关于气候的一种典型认识。它描述了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四时运转、寒暑交替、草木荣枯、鸟兽化生,都在气的循环中,乃至于人的身体变化也在此循环中,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气的四时循环与候(时候、物候)一起,联结天、地、物的三才系统,构成了一整套关于气候的理论。气候的异常改变属于传统灾异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一统或地方政权的政治紧密相关。
    (摘编自孙萌萌《气候如何成为洪水猛兽》)
    材料二:欧洲历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发生在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这是否是一种巧合?关于鼠疫杆菌的溯源,今天的流行病学家依然在研究,通过DNA溯源,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鼠疫是从亚洲传到欧洲的。人们往往看重直接的途径,如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从欧亚草原的旱獭传人直至欧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进攻缅甸的蒙古骑兵把黑死病病菌带到了欧亚草原并带到了欧洲和中国。但无论哪种说法,人们似乎忘却了一个事实,即这一时期发生了地球上的气候剧变,而且欧洲发生变化的时间总是与东亚不同步,总是要晚一些,但总体上是一致的。竺可桢在193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文章指出:“如猫、狗和老鼠等,除了身体的一小部分,是没有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很高气温,一只老鼠在静止的空气中,气温若增加到38℃就会死。”气候变冷给鼠类繁殖与活动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而气候巨变也可能引发致病菌使其产生变异,这极大地增加了老鼠身上致病菌传播的风险。蒙古骑兵只是扮演了传播黑死病的有形的手,而真正推动这一切的则是气候这只看不见的手。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在元末明初经历数十年的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饥荒、瘟疫等死亡因素,《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记载:“人口至少减少了15%,甚至可能减少了三分之一。”
    (摘编自杨海峰《生态历史与自然的重建》)
    材料三: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气候变暖,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日趋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气候变暖肇始于地球大气层的一种重要机制——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虽然温室效应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但是万事皆有度,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的加剧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某些灾难性的结果。
    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气候系统的范畴,后者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由于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摘编自邬锐《火山喷发——气候变化背景下被忽略的“灰犀牛事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基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人和天地万物相同,都处于气的四时循环,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是一致的。
    B.作为黑死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老鼠的身体大部分都没有汗腺,因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更易于繁殖和活动,传播病毒的危害更大。
    C.温室效应是在太阳辐射下地表发出的大量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导致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D.对人类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统一物理系统,破坏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后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
    B.欧洲的气候剧变发生的时间总体上都是与东亚不一致的,总是要比东亚晚一些。
    C.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
    D.全球气候变暖是总趋势,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3.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二画线句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B.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在元末明初经历数十年的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C.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从欧亚草原的旱獭传人直至欧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进攻缅甸的蒙古骑兵把黑死病病菌带到了欧亚草原并带到了欧洲和中国。
    D.据《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记载,人口至少减少了15%,甚至可能减少了三分之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希腊时期,气候与太阳辐射倾斜角度有关(扩展)→16世纪,气候在日常用语中与天气联系起来(发展)→19世纪,形成气候的科学定义。
    B.中国古代的气候理论(核心)→天、地、物的三才系统(包括)→气的四时循环与时候、物候。
    C.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有利)→鼠类繁殖、活动以及致病菌传播(导致)→欧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
    D.全球气候变暖(表现)→地表温度增高,极端天气日趋频繁(原因)→无度的焚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并焚烧。
    5.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低估了气候的价值,低估了它在推动、塑造人类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马雪涛
    蒙福森
    时间,像捧在手心里的沙子,一点一点地流走。
    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
    窗外,万籁俱寂夜色斑斓。梁嵩已收拾好行李。其实,他的行李极为简单:一个包袱、几件衣服、一点几碎银,一沓旧书而已。抬头看看天色,墨绿色的夜空中,月明星稀,他踱步到后院马槽去,那匹跟随了他多年的白马正在低头吃草。他轻轻地拍了拍马背,加了一把草料。梁嵩看夜色尚浓,便躺到床上闭目养神。此时,远处浔阳寺的钟声隐约传来,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格外悠扬雄浑。
    浔阳寺古朴简陋,在武陵郡桃源东三里。每晚更深夜静,在城里隐约可闻钟声。梁嵩初到武陵任职,到过那里。相传,东晋陶渊明写下名篇《桃花源记》后,邑人在此建寺,寺门楹联曰:“灯落云霄璃色焕,钟鸣烟雨偈音长。”读之似闻钟鸣烟雨之中和尚诵经唱和之音。
    芸娘已经做好了煎饼,包好,以备梁嵩路上充饥之用。她坐在厨房门口发呆,陷入沉思之中。五年前,芸娘的家乡遭遇旱灾,颗粒无收,她和爹爹投奔亲戚,来到武陵。没想到,这里的旱灾更严重,田地龟裂,草木枯死,饿殍遍野。爹爹饿死在路上,她也饿得奄奄一息,差一点儿没命,幸好梁嵩上任,路过这里,救了她一命。后来,他带她回府衙里,让她做点儿杂活儿。
    天色微亮,梁嵩去马槽牵马,跟府衙的人交代完毕。这座在此读书生活办公了几年的武陵太守府,他熟悉得跟家里一样。梁嵩一步三回头地牵马出了大门。就在他要上马的那一刻,听到一声呼喊:“等等我——”芸娘追出来了,站在门口,看着他颀长的背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潸然泪下。梁嵩不敢回头,眼角有亮晶晶的液体在流淌,是泪水吗?他深深地叹息一声,翻身上马,马鞭一挥,白马驮着梁嵩,徐徐而去。
    白马穿过武陵城的大街小巷。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碎,清脆如磬。那时,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仿佛沉睡了一般,大风拂过空旷无人的街道。在远处传来的一阵打更声中,梁嵩出了城门,回头凝视。蓦然间,他快马加鞭,飞驰而去。
    武陵城外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绵延到远处。郊外,树木繁密溪水如练,时闻虫声唧唧,鸟声相和。此时,月朗星稀,秋草露冷。几年前,武陵遭遇旱灾,加上蝗灾,赤地千里,满目荒凉,老百姓无法生活,纷纷逃离家园。梁嵩到任,为武陵太守。他开仓济民,扩桑田,修水渠,上书请免赋税。几年过去了,武陵郡百业俱兴,百姓安居乐业。
    梁嵩怀里报着那封家书。家书上只有寥寥几字:“母病重,急盼儿归。”母亲消瘦的脸庞蓦然间浮现在梁嵩的脑海中,使他浮想联翩。父亲早逝,他与老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十几年前,梁嵩以一首《荔枝诗》高中状元,并以其中“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的诗句闻名天下。中状元后,梁嵩任翰林院编修,后任武陵太守。他正想把母亲接来,在母亲膝前尽孝,没想到,母亲却病倒了。随后,梁嵩上书请辞,朝廷不准;再上书,依然不准。遂含泪以母亲之名作《代母作倚门望子赋》,此文情真意切,感情丰富。梁嵩终获准辞官,并允免其家乡龚州三年赋税。天亮时,梁嵩已经离开了武陵城,往西北而去。不久,他策马来到沅水边,正欲过桥时,忽听背后人声鼎沸,有人大声高喊:“梁太守,请留步——”梁嵩转过头来一看,禁不住愣了——黑压压的一群人追来,高声大呼:“梁太守——梁太守!”
    原来是闻讯而来的武陵百姓送行来了。梁嵩本想偷偷离开,不惊动百姓,不知道是谁走漏了他卸任离开的消息。刹那间,他心热眼酸,摇手叫百姓们回去:“请父老乡亲们留步,梁嵩就此别过!”
    可百姓哪听他的啊!继续追来。梁嵩拨过马头,飞起一鞭,两腿一夹,那匹白马飞快地冲下石桥,踏着波涛,从水面上削了过去,身后,溅起一片迷迷蒙蒙的水雾。梁嵩到了沅江右岸,恰好百姓们也赶到了沅江左岸,大声哭喊:“梁太守,您就让我们送送你吧——”梁嵩心里特别不好受,声音哽咽,泪花闪烁,回头看着百姓们。此时,那白马一声嘶鸣,梁嵩拍了拍白马:“老伙计呀,你跟随我多年,我不带你回去了,我再找一匹马,你留下来吧。”白马似乎了解梁嵩之意,伸出热乎乎的舌头,舔了舔他的手背,不忍离别。梁嵩下马,向对岸的百姓挥手告别。早有人在此岸等候梁嵩,他换乘另一匹马,往桃源方向策马而去。
    那匹白马原路返回,可由于一路奔跑,体力消耗过大,在渡江时,竟然被滔滔江水吞没了。梁嵩思母心切,卸任后归心似箭。他快马加鞭,晓行夜宿。回到广西藤县,恰遇大雨,江水暴涨,梁嵩骑马渡过东濠河时,不幸遇难。
    梁嵩走后的第二天,芸娘独自一人来到沅江边。此刻,晴空万里,江风吹拂,云水苍茫,波浪一下一下地拍打着岸边。空旷寂静的江边,除了江水、几只沙鸥、一艘旧船,空无一人。开阔的江面上,碧波荡漾,浪花奔涌。恍然间,芸娘仿佛看见梁嵩骑着白马在江上飞奔;白马扬蹄奔驰,鬃毛扬起,在江水中飞腾,在碧波中跃动,与白色的浪涛浑然一体。后来,武陵人谓此景曰“白马雪涛”,为桃源县八景之一。后人有《白马雪涛》诗云:“层澜叠浪势轰雷,怒雨号风涌雪堆。半夜四天云墨黑,恍疑白马闯江来。”
    “唉——”
    芸娘似乎听到了自己心里的一声轻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写梁嵩骑马出城时的马蹄声,急促而又清脆,写出他离开心切,生恐走得太迟,会惊动城中百姓。
    B.小说描写武陵城外绵延不尽的稻田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乐祥和,褒扬了梁嵩的政绩。
    C.文中插入梁嵩《荔枝诗》的诗句,不仅体现了梁嵩出众的文学才华,也表现了他的豪迈自信、志向恢弘。
    D.梁嵩挂念母亲,辞官却未获准,最终借写母亲望子之情的文章才感动朝廷,得以如愿,可见他深受朝廷倚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到浔阳寺的钟声后,补充交代了浔阳寺的建寺背景,衬托了梁嵩的形象,也使作品更富历史底蕴。
    B.小说写百姓为梁嵩送行时,插入“不知道是谁走漏了他卸任离开的消息”一句,此处是用限知视角叙事,更为真实。
    C.小说描写梁嵩策马过江的画面,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精准传神,力度十足,体现出其离别时强忍不舍,干脆果决。
    D.小说以时间为轴,多处通过天色之变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叙事节奏舒缓,情节推进自然,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
    8.芸娘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浔州府志》载,梁嵩回乡时,“野渡无舟,乘白马过河,强渡遂殁于水”;而本文则加入梁嵩留马,白马返渡溺亡的情节。这一设计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逮乎锺、王以降,略可言焉。锺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节选自《晋书》)
    材料二:夫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波①,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节选自王羲之《启心章第二》)
    ①波:书法术语,指平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3分)
    但A其体则古B而不今C字则长D而逾E制F语其G大量H以此为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肇”,开始,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的“肇”字意思相同。
    B.“竞”,竞争,比赛,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竞”字意思不同。
    C.“江表”,即江外,古时在中原人看来,江南在长江以外,故江南即江外。
    D.“播”,传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播”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评论王献之和萧子云的书法,认为他们的书法作品一个缺少创新,一个缺少大丈夫的豪气,都是名过其实。
    B.材料一认为王羲之的字,一点一画都极其工整,整体看,像云雾飘飞、露水凝结,笔迹似断实连,让人反复品味也不觉厌倦。
    C.材料二中王羲之认为如果笔画平直呆板,字写得像摆算筹,上下前后方正整齐,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法。
    D.材料二中王羲之认为好的书法应该遒劲有力,还能使蒙昧的人逐渐感到心情顺遂,使博识的人更加通达开朗。
    13.把课本或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2)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14.材料一、二中都谈到了书法家锺繇,各有何作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鼎”和“山林”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个“梦”字表明无论何种选择都是虚幻的,所以可以坦然面对。
    B.“人间宠辱休惊”句意为对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心惊。诗人认为只需要在清静闲适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
    C.“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在秋季用酒杯承接清露的情形,表达了词人告诫祐之要安于清贫。
    D.本词不同于作者的豪情爱国之作,加入了家居闲适的场景,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冲淡、舒缓雍容的特点。
    16.这首送别词结尾两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用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的孤独情境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项脊轩志》中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__________。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②__________?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③__________,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18.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等我先问话。窗外绿柳红花。
    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一心一意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
    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和队友一道睡在工棚厨房里。白天你们一起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的裤腿冻成冰棍;在春天里,风沙肆虐,你秀气的脸上长出皱纹;夏天,炎炎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21.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何营造现场感。(3分)
    22.请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形成整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改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ChatGPT横空出世,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接踵而至,很多文字从业者受到冲击,但是那些优质的原创作者依旧无法取代;Sra即便威胁影视工作者,但是无法淘汰那些有无限创意的人。所以与一般人和智能机器人相比,未来你最大的优势应在于:如果你是编剧,要能写出构思更为巧妙的剧本;如果你是模特,要有和他人截然不同的气质;如果你是医生,除了医术精湛还要更有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保姆,要更有情趣更懂生活……
    AI时代,我们当何去何从,值得每一位新青年的思考。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
    说明: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00字,40分以下给分;45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850字,必须有分论点或段首中心句。
    高二语文月考二答案
    1.C【解析】C.“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错。文中说“温室效应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温室效应的加剧”造成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见温室效应本身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是有益的,只有“过度的”“加剧的”温室效应才会造成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
    2.D【解析】A项,“十六世纪以后”错,原文说“直到十六世纪,法语文学作品中才将climate与天气联系起来,这意味着至少到那时,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B项“总体上都是与东亚不一致的,总是要比东亚晚一些”错,原文是“欧洲发生变化的时间总是与东亚不同步,总是要晚一些,但总体上是一致的”。C项因果颠倒,原文是“由于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的连锁反应”。
    3.B【解析】A是作诠释,C是分类别,D是列数字,只有B项和画线句是举例子。
    4.B【解析】B.由原文“气的四时循环与候(时候、物候)一起……构成了一整套关于气候的理论”可知,中国古代气候理论的核心并非“三才系统”,“三才系统”也不包括“气的四时循环与时候、物候”。
    5.①气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稳定关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②气候巨变导致了生物系统的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③气候危机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气候的异常改变属于传统灾异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一统或地方政权的政治紧密相关”可知,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基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人和天地万物相同,都处于气的四时循环,气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稳定关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
    由材料二原文“欧洲历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发生在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可知,气候巨变导致了生物系统的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对人类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统一物理系统,破坏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后果。由材料三原文“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可知,气候危机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6.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急促”“离开心切”错,白马穿行在武陵城时,马蹄声应是轻缓的,梁嵩离别亦有不舍,是出了城门后方才快马加鞭离开。)
    7.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A.“衬托了梁嵩的形象”说法有误。浔阳寺的建寺背景与梁嵩人物形象没有直接关联,这里没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8.①芸娘在危难之际得梁嵩救助,使梁嵩宽厚爱民的形象更为鲜活立体。②芸娘与梁嵩离别时难言的不舍,丰富了小说的情感意蕴,使故事更为细腻动人。③梁嵩走后,芸娘的思念与想象进一步强化了百姓对梁嵩的感恩与爱戴。④文末以芸娘心里的一声轻叹作结,使小说更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一点2分,写出3点即可。文中提到芸娘的来历,从梁嵩救下并收留芸娘这一情节可以更鲜明地看出梁嵩宽厚爱民的形象。文中对芸娘详细描写的部分,主要在梁嵩出门时芸娘含泪相送的部分,这使文章增加了无比浓厚的情愫,丰富了小说的情感意蕴,使故事更为细腻动人。文章后半部分还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百姓们送别梁嵩的情节,芸娘的思念与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广大武陵百姓们对梁嵩的思念和想象的具象化描写,也进一步强化了百姓对梁嵩的感恩与爱戴。文章最后,还出现芸娘第二天独自到江边的情节,此时,作者以“芸娘似乎听到了自己心里的一声轻叹”单独成段做结,千言万语似乎全都浓缩成这短短的一句话,使得小说更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9.①留马之举表现了梁嵩对浔阳百姓的难舍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动人;②白马返渡溺亡的情节引出了下文芸娘的想象,寄托了百姓对梁嵩的爱戴和怀念;③小说加入与白马相关的情节,赋予了“白马雪涛”这一景观以深厚的人文底色;④两个情节的加入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小说更为引人入胜。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一点2分,写出3点即可。梁嵩留马之举出现在他发现百姓们赶到沅江左岸送别他时,“心里特别不好受”,于是留下白马,想让白马代替自己继续关怀浔阳百姓。这也进一步丰富了梁嵩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动人。对于白马的结局,文中写到“那匹白马原路返回,可由于一路奔跑,体力消耗过大,在渡江时,竟然被滔滔江水吞没了”,而梁嵩却继续远去。滔滔江水路途险阻,又没有相熟的白马相伴,梁嵩此行是否安全?文末芸娘的想象与担忧,也正是百姓们的担忧。由此可见,这部分在情节上也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寄托了百姓对梁嵩的爱戴和怀念。文章最后提到“后来,武陵人谓此景曰‘白马雪涛’,为桃源县八景之一”。这一景色原本应该是源于浪潮奔涌的自然景观,但作者加入白马坠江而亡这一情节,也就跟末尾“恍然间,芸娘仿佛看见梁嵩骑着白马在江上飞奔”这一想象相呼应,赋予了“白马雪涛”这一景观以深厚的人文底色。作者所加的白马坠江而亡以及梁嵩“强渡遂殁于水”都出自地方志或地方传说。因此,加入这些情节,也使得故事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写实,而是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小说更为引人入胜。)
    10.CF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正确断句: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句意:不过,他的字体合于古而不合于今,字形长,超过了标准,大抵而言,这就是他的缺点。所以,“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结构一致,故在C、F两处断开;“以此为瑕”为完整的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故在H处断开。
    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开始”之意。句意:文字的出现,开始于中古/一开始就把美好的名字赐给我。B.“不同”错。都是“竞争,比赛”之意。二者相同。句意:争相夸耀,比赛书法优劣(工拙)。/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堆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赛奢华。C.正确。D.正确。句意:凭着这样的书法传扬美名,岂不成了虚名吗?/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传扬)他的仁爱。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一点一画都极其工整”错。材料一中“观其点曳之工”的意思是细观他的书法点画精巧。
    13.(1)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2)所以详细考察古今书坛,精心研究书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一人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乃,本来,就。一、齐:把……看作一样/相等。为:是。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短命。(2)详:详细,仔细。篆素:写篆书于素帛,泛指书法作品。其,表推测,大概。惟:只有。
    14.①材料一谈到锺繇的书法特点(1分),是为了突出王羲之书法的精巧自然(1分);②材料二叙述锺繇叱责学生宋翼之事(1分),是为了说明写字时笔画不要平直呆板(1分)。(满分为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锺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以此为瑕”“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可知,材料一谈到锺繇的书法特点,是为了突出王羲之书法的精巧自然;由材料二“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可知,材料二叙述锺繇叱责学生宋翼之事,是为了说明写字时笔画不要平直呆板。
    参考译文:
    材料一:文字的出现,开始于中古,那些结绳和模仿鸟兽足迹的文字,实在很不中看。后代舍弃质朴而追求华美,展开纸张挥笔书写,争相夸耀,比赛书法优劣(工拙)。到了锺繇、王羲之以后(以降),书坛大致有一些名家可以谈论。锺繇虽然一时独享美名,他的书法也超群卓绝,但要说他的书法尽善尽美,或许还有疑惑。至于笔画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字体结构的疏密,运笔伸展和收敛的形状,这些都无可非议。不过,他的字体合于古而不合于今,字形长,超过了标准,大抵而言,这就是他的缺点。王献之虽然具有他父亲的书风,但其书法很不新巧。看他的字势稀瘦,像深冬的枯树一般;再看他的运笔拘束,犹如管理严格的家庭中饥饿的奴仆一样。萧子云最近出现,在江南享有名声,但他的书法只能说仅能成字,没有一点儿男子汉的刚劲气势。一行一行就像春天的蚯蚓萦绕,一字一字恰如秋天的长蛇盘结(绾);凭着这样的书法传扬美名,岂不成了虚名吗?这几位书法家,都是名声超过(过)了实际。所以详细考察古今书坛,精心研究书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一人啊!细观他的书法点画精巧,布局巧妙,有如烟雾飘飞、露水凝结,笔迹似断而实连;又像凤飞龙绕,字似斜而实正。反复品味(玩)它不觉厌倦,观赏它不知其究竟,心中仰慕,手上临摹,我只是推崇王羲之一个人罢了。
    材料二:学习书法的方法,先要磨好墨,集中意念,静下心来,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笔锋脉络相连。构思成熟了,然后才可落笔写字。如果笔画平直呆板,一个字一个字像摆算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法,顶多不过会一些点画的写法而已。过去,锺繇的学生宋翼就曾经这样写字,锺繇严厉批评了他,使得宋翼三年都不敢见老师,而是潜心改变笔法。每写一笔平捺(波,书法术语),要有三次折笔;每写一笔撇,要隐锋藏头;每写一个横画,如同天边层积的云彩;每写一个“戈”,如同拉开百钧的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如同从险峰上坠下的石头;每写一曲折,其转折处如钢钩坚挺有力;每写一笔牵丝,如万年的枯藤;每写一个纵捺,如疾步奔走。形状好像惊蛇出水,激扬楚水之浪而成自然的纹理。书写像蜿蜒的虬龙,这是比喻它的妙处;像鸾凤徘徊,这是说它的英勇。运笔左摆右拨似惊雷掣电,这就是用笔的空灵神奇,一瞬间笔墨立见沉浮。笔端统摄铿锵的力量,这足以启发人们的意气,能使蒙昧的人,逐渐感到心情顺遂;使博识的人,更通达开朗。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酒杯秋吸露”意为只愿秋饮如同甘露之美酒,而不是“用酒杯承接清露”,更无告诫弟弟安于清贫之意,此句是词人希望弟弟能达观淡泊,寄情美酒与诗句。
    16.①本词结尾写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②结尾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虽是送别,但不作悲戚忧伤之态,写得洒脱、豁达。(每点3分)
    【解析】“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虽是送别词,但不作悲戚忧伤之态。
    本词大意为:不管是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还是啸吟山林的隐居生涯,都是一样的都不过虚无的梦幻。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心惊。只需要在清静闲适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秋来饮美酒,冬到吟佳句,有了好心情,触处皆画境。你该不会忘记,当年风雨之夜,我们窗前相聚;油灯之前,我们闲坐畅谈。如今,你要远去浮梁,这漫漫长途有谁伴你而行?好在还有一路好风景:傍晚,山峦秀美青翠,宛如佳人的双眉;秋水澄澈透明,好像晶莹的明镜。
    17.(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A.表示疑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B.表示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C.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是指表示不能肯定的人。D.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据以上分析看出B项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B。
    19.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②有什么限度 ③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可看出是在说明戴上耳机可以安静下来不被打扰,所以可填“你只需要一副耳机”。第二空,根据后文“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可知是说使用耳机的限度,又联系语境“那么,使用耳机?”,此处应是一个问句,所以可填“有什么限度”。第三空,根据前文“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再结合语境“但事实上,还可能逐渐升级”,可看出是说过度使用耳机对耳朵有损伤,所以可填“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20.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成分残缺,“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缺少主语,可去掉“会使”,让“听觉毛细胞”作主语。二是搭配不当,“形成”与“听力下降”不搭配,可改为“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故改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i.①使用第一人称“我”,写出了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真实自然,富有现场感;②使用第二人称“你”,将采访对象沧桑的形象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亲切,富有现场感;③“我”“你”人称交替出现,营造访谈时“我”“你”之间的对话感,真实再现访谈时的场景,富有现场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的能力。根据“我见到你”“我心里一顿”“我脑际本装着”等内容,可知第一人称的运用使得叙述变得个人化,仿佛作者正在直接与读者分享其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这种直接的个人体验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与叙述者产生共鸣,增强了场景的现实感和紧迫感。
    根据“你敲门进来”“你已50岁”“你对我笑笑”等内容,可知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感觉仿佛自己就是被叙述的对象,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这种直接的称呼方式将读者直接放在了场景之中,与被采访者处于同一空间,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场景。一二人称交叉使用,共同营造出一个生动、具有现场感的采访场景,这种写作手法在新闻通讯中非常有效,可以让读者更加贴近新闻事件,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氛围和情感。
    22.示例:春天,肆虐的风沙将你秀气的脸上冲出沟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句式结构上,参考前后文关于“冬天”“夏天”的两个句子,让三个句子形成整句,可以将时间状语“在春天里”改成“春天”,并单独停顿,而后“肆虐的”放在主语“风沙”前做定语,“你秀气的脸上长出皱纹”压缩后作句子的宾语。再次,从具体内容上,考虑使用某种修辞手法,如使用比喻手法,可以将主语“风沙”比作时时冲刷着的流水,脸上的“皱纹”像“沟壑”一样,不是自己长出来的,而是“流水”冲出来的。
    23.【写作指导】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首先用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指出AI技术盛行,让文字从业者和影视工作者受到冲击,但是那些优质的原创作者和有无限创意的人是无法被取代和淘汰的。然后得出结论,通过列举一系列的职业,来分析未来人类的优势。第二段文字据此提出问题:AI时代我们当何去何从?启发考生思索。
    可见,本次作文材料主要围绕AI时代对人类职业和能力的挑战展开,提到了ChatGPT、Sra等AI工具的出现对文字从业者的影响,以及AI无法取代具有独特创意和人文情怀的现象。材料鼓励人们在AI时代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如编剧的巧妙构思,模特的独特气质、医生的人文情怀等,并指出这是未来新青年应当思考的方向。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和职业的问题,更深层次地涉及人性、创造力、情感以及社会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和思辨的机会,特别是关于技术与人性的关系、未来社会的走向以及个体在其中如何定位等问题。
    据此可以有如下立意:①“与AI和谐共生”,尽管AI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人类,但真正的创意和深度情感表达仍然是人类独有的,人类和AI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这种创意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我们应该学会与AI和谐共生,利用AI的优势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②“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在AI时代,技术为生活带来便捷与创新,而人文则赋予了技术深度与温度。这种融合不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作为新青年,我们应积极探索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之道,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③“AI时代的挑战与机遇”,AI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新青年来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适应和创新,以在这个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升自己,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④“技术与人性的辩证关系”,AI技术虽然强大,但它缺乏人类的情感、道德和创造性。这引发了对技术与人性的关系的深刻思考。我们如何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确保人性不被侵蚀?⑤“未来社会的多元视角”,AI时代将带来怎样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例如,技术乐观主义者可能看到无限的可能性,而技术悲观主义者可能担忧失业和社会不平等。
    当然,审题立意时也不能完全否定AI的作用,这种立场忽略了AI在多个领域的积极贡献,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同时,也不能过度强调AI的威胁,虽然AI确实带来了一些挑战,但过度强调其威胁可能导致忽视人类自身的潜力和价值。从“认识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分析AI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然后阐述这种挑战和机遇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分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并充分把握好机遇。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选取一个方面来谈。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1.AI浪潮下的人文价值再审视。2.技术革新路,情感领航灯。3.智能舞翩跹,创意谱华章。4.AI创新界,人文守未来。5.AI助智领先,原创情怀永恒。
    【范文示例】以主人姿态,与AI共生
    冬去春来,沧桑巨变,AI的时代已然到来;合理规划,精准掌控,青年的学习永不停息。AI的发展,让一些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一些人沉迷于游戏、抖音不可自拔,或者躺平、摆烂……时间潮流滚滚向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AI时代,新时代青年又该何去何从呢?
    理智地使用AI,让技术为人生赋能,以主人姿态掌舵时间。
    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万物互联、智能家居、软件应用……人类有了高科技的加持,极大地提升了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得以更加自由地支配时间。随身携带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记录美好、分享快乐,就可以视频会议、实时办公,这时,我们是时间的主人,能让幸福定格,也能让效率翻倍;随手打开电脑,我们就可以与这个世界接轨,把遥远的空间距离消弭于无形,把遥不可及的过往拉回当下。这时,我们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推动社会进步。
    科学地使用技术,让技术为社会效力,助力国家日新月异。
    我们要善用技术,掌舵时间,以“数字”赋能产业,以情怀直播助力。曾几何时,农村大丰收,却屡遭卖货难;而在一些大城市,农产品的价格却居高不下,根源到底在哪儿?怪农民扎堆儿种植?怪产品不优质?恐怕都不是。信息不透明,供给与需求中间环节过多,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互联网时代,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减少中间商盘剥,才能让农民真正赚到钱。所以,科学地利用技术赋能农业,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为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按下“快进键”,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AI再智能,却没有灵魂;青年当与时俱进,莫被技术异化心灵。
    睡前“抖音”熬半宿,不如早起“头条”看世界。是啊,一个硬币有两面,科技是把双刃剑。很好地利用技术,掌舵时间,你将成为时间的主人;反之,如果被技术异化,你将成为技术的仆人。正如《荀子·修身》中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即君子可以控制对物质的追求,小人只能被物质所左右。所以,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小视频软件野蛮生长,游戏层出不穷,他们以技术的进步不知不觉偷走了你的精气神,让你终日沉迷,虚度时光。试问:被技术异化和奴役的你,真的快乐吗?
    AI技术,应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骏马,不是可以随意驱使我们的主人。有人借助技术,更好地掌控了时间,活出了最好的自己;但也有人因此迷失,成了时间的仆人。聪明的你,要做哪一个呢?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