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_2024学年12月黑龙江大庆肇州县肇州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2023_2024学年12月黑龙江大庆肇州县肇州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第1页
    2023_2024学年12月黑龙江大庆肇州县肇州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第2页
    2023_2024学年12月黑龙江大庆肇州县肇州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_2024学年12月黑龙江大庆肇州县肇州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_2024学年12月黑龙江大庆肇州县肇州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小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12月黑龙江大庆肇州县肇州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费先生曾说:“又要西方,又要中国,我两面都有了。”一方面,他提倡学术自立。他认为我们应当注
    意社会的个性。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社会学绝对不是西化和洋化。另
    一方面,费先生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当年在评价关于乡村与工业的论文时,他就指出乡村工业这一研究课题
    具有世界意义。费先生提出的要建立“文化自觉”也是指,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
    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
    ②费先生在其八十寿辰聚会上,针对当年在伦敦经济学院的老同学艾德禁·李奇对他工作的批评,曾经意味
    深长地讲了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推己及人》一书中,费先生进
    一步表达了这一世界文化观:“在世界上生活的各个群体,在认为自己的传统价值标准是‘美’的之外,各群
    体之间还应当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承认别人的传统价值标准也是‘美’的,做到‘美人之美’。在这个基础
    上,全人类建立起一套大家愿意共同实行的价值标准,达到全人类和平共处、‘美美与共’的境界,实现‘天
    下大同’。”
    ③毋庸置疑,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最终目的是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一般的理论原则,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前
    者。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有赖于我们的共同努力。
    摘自王勋《费孝通是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典范》
    材料二:
    ①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尽管费孝
    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
    看,作为一个人类学领域已浸淫数年的研究者来看,他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开弦弓村的造访将会触犯人类
    学的“文野之别”。
    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清规戒律?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与这一学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发现后
    欧洲殖民的历史有极大的相关。十九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未开化民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人类学
    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加之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与以西方现代
    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之间发生了接近与融合。
    ③如果说“文野之别”的跨越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
    的转变”,那么对传统上的研究“异文化”的人类学来说,这种转变在费孝通那里还存在着对“他己之别”的

    跨越。
    ④利奇一再强调,某些社会人类学家,欲图研究本社会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也值得称赞,但危害重
    重。按照人类学当时的观点,研究熟悉的社会,先入之见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如果是单纯的陌生人去研
    究,就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要避开利奇的忧虑,保证研究的客观公正,或者说要实现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
    者就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强调但青年时代已逐渐养成的能力——文化自觉。
    ⑤我认为,在社会学领域你必须具备如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想象力”,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
    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
    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可以说,正是有赖于这种同样能够增进理性、看清世事
    的心智品质,费孝通才能在江村调查中实现对“文野之别”的从容跨越。
    ⑥一般而言,在从事文化或者社会研究之时,与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关的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其一
    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
    究问题。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者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
    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
    ⑦针对上述问题,费孝通1997年在《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六个宇高度概
    括了上述研究的难题。
    ⑧如果说与异文化的接触能够使研究者摆脱对家乡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对本土文化的“知之”或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自觉”,那么此时开弦弓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所发生的迅疾的社会变迁则快速促进了这
    种“知之”或“文化自觉”的养成。
    ⑨如果说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浸淫其间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布莱希特的
    “问离效果”),而这陌生化保证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来”,那么按费孝通的理解,在这多少被动
    的“陌生化”之外还有一条主动的“陌生化”路径可走,即致力于“对一般人类学理论方法和海外汉学人类学
    研究的深入了解”。
    ⑩解决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时能够“出得来”的问题,其实只是回应了前述“利奇之忧”的
    一半,另一半同样甚至更为棘手:以费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人类学家的微型社区研究,能
    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概括幅员辽阔、错综复杂的中国国情?用费孝通的话来说,“这个问题的矛头直指我
    的要害,因为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的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如果不能通过对江村及后
    来的云南三村的研究获得对中国的概括性认识,所有的一切皆会前功尽弃。
    ⑪费孝通通过《江村经济》及其后的微观社会研究而认识中国的努力并非没有留下遗憾。就“从特殊到一
    般”的认识过程来说,如果说无论是江村还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带有某种偶然性的话,那么如何能够
    保证在这种偶然的类型“捕获”中不致挂一漏万,依旧不仅是一个揉作上的难题,更是一个理论上的难题;而
    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说,费孝通的遗憾则更为鲜明,尽管那是一个需要历史来负主责的问题。
    摘编自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

    【小题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费孝通先生主张社会学研究要走中国化道路,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
    化,同时不忘和国际接轨。
    B.材料一费孝通先生以“各美其美”强调了在世界上生活的各个群体之间应当彼此尊重,求同存异,相互理
    解的世界文化观。
    C.材料指中以费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人类学家的研究,实际上是通过“陌生化”避免先
    入之见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
    D.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文化自觉”强调学术上的冷静与理性,与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文化自觉”侧重点不
    同。
    【小题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得去”要求以当地人视角、世界观对陌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避免浅薄。
    B.“出得来”要求对本土民族成员或文化调查研究时能够尽量做到客观,避免偏见。
    C.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主动“陌主化”和“文化自觉”有助于调查研究者“进得去”。
    D.急速社会变迁导致的被动的“陌生化”(间离效果)有助于调查研究者“出得来”。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自然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总体概括,再分别谈到费先生学术研究的本上化和世界化。
    B.材料二第七段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分别概括了第六段“其一”和“其二”这二个难题。
    C.材料一第二段分别以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解读了费先生的十六字箴言,阐释了他的世界文化观,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小题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一谈费孝通先生是如何认识“他己之别”的。
    【小题5】《乡土中国》的“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关于“社会变迁”有这样的论述:
    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
    所谓社会变迁,无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让他变的。要让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
    人的需要。
    社会变迁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
    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
    结合上述材料,请分析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十九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影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6年的债务
    铁 凝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
    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
    钱。后来,也忘了为什么……就是没有把钱还给人家。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
    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万宝山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人称六娃。父亲见六娃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
    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这里装着该还的钱,当然不能是五块。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年算利
    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五十八块左右。
    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信封,发现信封下方有红色仿宋体“市人民医院”字样,不觉在心里感慨:到底是
    父亲,一辈子精打细算。万宝山将信封塞进衣兜,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
    娃张开了两条胳膊。万宝山从小就不喜欢父亲,在他印象中,父亲朋友很少,因为他那出了。名的吝啬。父亲
    的吝啬也不时带给年幼的万宝山一些难堪。现在生命垂危的父亲用这种类似外国人的方式要和万宝山拥抱,他
    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
    几天后,父亲去世了。
    父亲在春天去世,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秋天了,新中国六十
    年大庆,学校在国庆节之后组织老师和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从前李玉泽和万家住对门,两家都住在纺织厂宿舍。关于父
    亲的借钱不还,万宝山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 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他和几个孩子围着宿舍楼门口推冰棍车的
    奶奶买冰棍。他们都知道,这个卖冰棍的奶奶是可以赊账的。万宝山也想先吃冰棍后给钱,旁边一个大点的孩
    子立即指着他,揭短似的说,“他们家大人借钱不还!”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声烫着似的赶紧缩
    了回来。 那时的他还没有能力用“羞愧”来形容自己,却明白地知道,借钱不还会让一个人抬不起头。再大一
    点,他知道了五块钱在1956年的价值,便愈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1956年,在这个离北京三百公里的城
    市,父亲一个月挣三十六块钱就能养活全家八口人。 虽然日子拮据,但总能将就着过去。
    1956年,五块钱,父亲从对门借的,为什么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拒不还钱呢?长大一点的万宝山鼓足勇气
    去问父亲,父亲却不似母亲那么激动,他说,那五块钱啊,第一,我没说不还;第二,李玉泽家只一个独子,
    比咱家条件好不少,他又不急等这五块钱用;第三,人家李玉泽都从来没催过我还钱,你们着什么急呢!还有
    第四,父亲说,就在他准备好还钱的时候李玉泽调到北京去了,一下子就隔了一个城市啊……在万宝山印象
    里,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老是觉得饿,他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放开肚子吃过饭。
    2009年,一个秋日的早上,万宝山坐在去往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衣兜里装着父亲嘱咐他要还的钱。他不吃
    一口零食,不喝一口需要花钱的水。他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这习性是不是受父亲的影响呢?

    北京到了。万宝山和同事们一起感叹,到底是首都,到底是开过奥运会的首都,到底是不一样啊……想到
    在北京打手机太贵,他又谎称自己的手机没电了,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
    泽打了电话。
    电话是李玉泽本人接听,万宝山听出那是一个有点耳背的嗓音洪亮的老人。他大声向老人报出父亲的名
    字,简单说明是代父亲来看望他老人家的。他没在电话里提到还钱,也没告之父亲已经去世。李玉泽很痛快地
    答应万宝山来家中拜访,又详细告诉万宝山乘车的路线。他挂掉电话,顺利找到了李玉泽的住址,一个名叫绿
    水庄园的地方。原来这是一片别墅,当万宝山确凿地站在庄园门口,盯着眼前那两扇巨大的、铸有一对鎏金麒
    麟的黑色铁艺大门。 万宝山正犹豫着不知如何进门,一个身穿藏蓝色制服的保安从警卫室里跑出来,问他贵
    姓,他报了姓名,保安客气地说,刚才 A8座的业主已经通知我们,对您放行。
    保安引万宝山进了大门,热心地指给他去往A8座的路径。万宝山按照保安的指示走上那座弧度并不太大但
    跨度不小的罗锅桥,他下了桥,走两百米,他看见了一幢屋顶覆盖着铁灰色龟背形油毡瓦的红房子。一大片修
    剪整齐的毛茸茸的草坪由房脚处伸展开来,院门的浅褐色毛石门柱上,镶嵌有“A8”字样的紫铜门牌。万宝山
    站在门口,隔着院墙看见一大片落地窗和一个从落地窗探出的白色大阳台,几位老人正闲坐在那里。在他们当
    中,应该有一位是李玉泽吧。庭院草坪上有铺着雪白台布的长方形餐台,不远处还有一架烧烤炉,两名头戴雪
    白高帽的厨师站在炉前忙碌。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大叫: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二
    十六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一阵莫名的瑟缩。他忽然不想让草坪上的人们看见他。虽然他早已知道李玉泽父子
    的富裕生活,但眼前的场景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李玉泽和李玉泽的儿子会怎样看待一个老邻居的儿子奉
    还的这五十八块钱呢?他们难道当真会记得五十三年前被别人借过的五块钱么?万宝山继而对自己有些怨忿起
    来:他这是干什么,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不远几百公里,又打电话又问地址,最后煞有介事地向这幢别墅交
    出一个皱巴巴的轻薄的信封。这简直有点滑稽。
    一想到滑稽这个词,万宝山决意离开A8座。他沿着来时的路,迅速朝着远远的那座罗锅桥走去。他步履轻
    快,不一小会儿就行至桥下。他拔腿往桥上走,过了桥,就离这庄园的大门口不远了。就在这时,他的腿出了
    问题:他的腿忽然迈不开步了,他没有办法上桥。他定定神,换一条腿再迈步,不行,他还是走不动。片刻,
    他镇静着自己慢慢调转身向着相反的方向——A8试着迈步,两条腿立刻又听他的使唤了。
    夕阳西下,在桥的两岸开阔的草地上,几个仰着脸放风筝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随着孩子们的目光仰
    望天空。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
    望。他仰望着空中的黑鹰,但那一刻他心生畏惧。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 A8座走,那空中的老鹰依然在他头顶的天空翱翔,似是监督,似是护送。万宝
    山勇敢地把胳膊舒展开来的时候,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
    感觉到了平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排行老六的万宝山要亲手替他把钱还上,父亲说那是 1956年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
    老同事李玉泽借的钱。
    B.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发现信封下方有“市人民医院”字样,顿时在心里鄙
    视父亲一贯的吝啬。
    C.“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声烫着似的赶紧缩了回来”,这一动作描写体现了万宝山的羞愧,他
    一生都因此抬不起头。
    D.长大一点的万宝山曾鼓足勇气问父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没还钱的原因,父亲进行了解释,主要觉得李玉
    泽家不急等这五块钱用。
    【小题2】关于文中“万宝山还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宝山一直拖到秋天才执行父亲的遗嘱,万宝山为了节约成本,他借着学校组织去北京参观的机会当面向
    李玉泽还钱。
    B.万宝山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接电话的老人有点耳背但嗓音洪亮,答应了万
    宝山的拜访。
    C.万宝山顺利找到了绿水庄园,他按照保安的指示,最终来到了 A8座。万宝山站在庭院的门口,辨认出了
    李玉泽。
    D.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忽然不想让草坪上的人们看见他。万宝山觉得李玉泽和他的儿子可能不记得这被借
    过的五块钱。
    【小题3】万宝山上北京替父亲还债,他来到李玉泽居住的 A8 座院门前之后,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简要说明。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万宝山。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理由
    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
    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
    “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
    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

    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
    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
    .
    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
    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扔躯切谏,亏命为邦。
    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
    .
    .
    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
    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
    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
    .
    封候,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小题5】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
    三、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①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 失江路 。
    夜深江月弄清辉④,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 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 去如飞。
    【注】①岳阳:湖南洞庭湖边岳阳城。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②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③失江路,指
    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④清辉:皎洁的月光。⑤阕:乐曲终止。⑥短楫:小船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
    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
    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
    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
    【小题2】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福清道中作①
    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
    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②。
    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③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
    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
    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注】①此词作于刘克庄从建阳罢官归莆田,途经福清之际。②金罍(léi):饰金的大型酒器。③鼓缶:《庄

    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成玄英注:“盆,瓦缶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负金罍”四字,写的是作者因病而不能饮酒消愁,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B.“萧瑟捣衣时候”运典写景,兼点时令。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勾起对往日的回忆,抒发了悼念之情。
    C.“多情”一句是说自己于旅店住宿,虽然孤独寂寞,但有店主守灯陪伴,勉强可以得到安慰。
    D.本词情景交融,词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厚意,读来自然真切,让人深感凄美悲痛。
    【小题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同是悼念亡妻,苏轼在梦
    中都想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而现实中的刘克庄“归鞍”却“徘徊”,请结合诗句分析刘克庄“归鞍”却“徘
    徊”的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紧紧围绕“人事”来谈论五代后唐庄宗宠幸伶人带来的后果,最后主题升华,
    得出两句结论“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君主靠严刑来督察百姓,靠威怒来威吓百姓,那么,就会出
    现“ ”的结果。

    ”,结尾“岂独伶人也哉”发人深省。

    (3)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让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词中对其赞叹不已,如“
    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
    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
    ______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______,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
    ______,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______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
    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真相。
    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
    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

    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
    者不失赤子之心。”( )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
    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
    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小题1】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生长
    B.再生
    C.再生
    D.生长
    无所忌讳
    无所忌讳
    无所不为
    无所不为
    相反
    相反
    但是
    但是
    一知半解
    孤陋寡闻
    一知半解
    孤陋寡闻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涵养厚的人,就像是婴儿)。”
    B.李贵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C.乔布斯说:“成功源于童心,清新的童心可以带来亮丽的人生。”
    D.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儿童的心灵。”
    8.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我们的生命事业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两句话我很欣赏:生命是一种过程,
    事业是一种结果。
    我们每一个人是活在每一天的,假如说你每一天都高兴了,其实你一辈子就是幸福快乐的!有次我用矿泉
    水瓶灌了一瓶黄河水,放在路边,我发现,四分之三已经变成了清澈的水,而只有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
    沙。假如我们把这瓶水的清水部分比喻成幸福和快乐,而把沉淀的泥沙比喻成我们的痛苦的话,当你摇晃一
    下,生命中整个充满的是浑浊,但是当你把心静下来,尽管泥沙总量没有减少,四分之一的痛苦和烦恼沉淀,
    生命中的四分之三就是幸福和快乐。
    什么叫事业是一种结果呢?作为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确实是无情的,但任何事情只要你在做的时候,他
    就不能算成功。我认为我自己是成功的,成功不在于新东方做了多大,也不在于我有多少钱,而在于我有一种
    心态:过去我摔倒过千万次,以后我也可能还会摔倒千万次,但是我依然能够爬起来。对于你做事情来说,事
    情的结果怎么样,在社会人的眼中,是成功的惟一的标准!但如果你为了一个事业目标已经竭尽全力,最后即
    使没有结果,生命本身的丰富也是最好的结果。
    ——俞敏洪演讲稿(有删改)
    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最后一段开头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既承上启下,使演讲层次分明,同时也启发了读者的思考。
    B.作者将生活中的挫折说成“摔倒”,用词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符合演讲稿通俗易懂、有感染力的特点。
    C.作为一篇演讲稿,灵活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利于演讲者与听众的交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D.文中划线句中的冒号作用为引出下文;逗号可以改为分号,修改后整个句子的结构层次会更加清晰明显。
    六、小阅读
    9.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人只能世代依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人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在《五石
    之瓠》中用这个故事指出惠子有“拙于用大”的缺点,批评了惠子的“固陋”。
    B.《兼爱》中墨子认为祸患怨恨都由“不相爱”产生,圣人治国首先要找到社会混乱的原因,就像治病要明
    确病因。墨子由此开出“药方”,即人与人不论等级、血缘关系,应“兼相爱”。
    C.《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他出海捕鱼所经历的长期孤独与困境使其深感悲苦又无处
    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这样写意在表现作者对主人公极大的同情和怜悯。
    D.《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是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时的房东,因无力偿还账务而身陷囹
    圄。他爱慕虚荣,乐观,债多不愁,喜欢讲排场,是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七、作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
    言,言多必失。”
    (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
    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
    贱者的“嘴替”。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类,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