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04 文言文对比阅读(《学弈》对比14篇)-备战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 文言文对比阅读(《学弈》对比14篇)-备战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甲】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①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②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③曰:“七录”。
(七录《明史·张溥传》)
注:①手:亲手。②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③斋:书房或学舍。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通过之善弈者也
(2)弗若之矣
(3)思援弓而缴之
(4)日沃汤数次
2.翻译下列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
(2)如是者六七始已。
3.【甲】文在写二人学弈的过程中运用了 的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不胜枚举,你还能举出一个事例吗?
【答案】1.(1)擅长,善于 (2)不如 (3)拉,引 (4)热水 2.(1)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2)像这样六七遍才停止。 3.对比;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4.示例: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善于;
(2)句意: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弗若:不如;
(3)句意: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拉,引;
(4)句意: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汤:热水。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为:因为;是:这样;智:智力;弗若:不如;与:同“欤”,吗;
(2)如是:像这样;始:才;已:停止。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蕴涵的道理。
根据甲文“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可知,将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与三心二意想拉弓射大雁的人的学棋状态与学习效果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专心致志学习的人学习效果好;启发我们学习要专心,不能分心(三心二意)。
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列举一个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即可。
示例:映月读书。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乙】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之后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
阅读《学弈》,完成下面小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学弈》选自《 》。作者用 的写作方法叙述了二人对待学习的态度。
6.翻译句中加点的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为是其智弗若与
(4)曰:非然也。
7.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一人虽听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虽与之俱学
8.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使弈秋诲二人弈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0.你从《学弈》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5.孟子•告子上 对比 6.(1)教导;(2)引,拉;(3)不如;(4)这样 7.A 8.使弈秋/诲二人弈 9.(1)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表现手法。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根据“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可知,将专心致志学习下棋的人与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的人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叙述了二人对待学习的态度。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诲:教导;
(2)句意: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引,拉;
(3)句意: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弗:不如;
(4)句意:说: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句意: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句意: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代词,指代弈秋的教导;
C.句意: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之:代词,指代大雁;
D.句意:虽然和他一起学习下棋。之:代词,他;
故选A。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
应在主语“弈秋”后断一处,“诲”为谓语,“二人弈”为宾语;
故断为:使弈秋/诲二人弈。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通国:全国;善弈:擅长下棋;
(2)其:其中;惟:只。
10.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寄寓的道理。
根据“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可知,将专心致志学习下棋的人与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的人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说明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点睛】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和他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甲}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④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执政时期。②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右军”。③笔札:书法。 ④遽:立刻,马上。
11.解释加点字:
⑴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⑵虽与之俱学( )
⑶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 ) ⑷太宗益刻意临学( )
12.翻译句子
⑴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⑵又以问著,对如初。
1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三处)。
著 曰 书 固 佳 矣 若 遽 称 善 恐 帝 不 复 用 意 矣 。
14.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启示各是什么?
甲文:
乙文:
【答案】11. 引,拉 一起 屡次,多次(写一个就行) 更加 12.⑴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与别人有差别吗?答道:并不是这样的。
⑵(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 13.著曰/ 书固佳矣/ 若遽称善/ 恐帝不复用意矣 14. 甲文:在学习生活中,既要勤奋好学,又要专心致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学有所成。(意对即可) 乙文:学习要坚持不懈而且要永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老师也要严格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成就。(意对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腰间挂着白玉环。援:引,拉;
②句意为: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俱:一起;
③句意为: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数:多次;
④句意为:于是太宗更加用心的去临习。益:更加。
1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为:因为;是:代词,他的;智:智慧;弗:不;若:比得上;与:与别人相比;曰:说;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以,拿,用;问:询问;对:应对,应答;如初:像当初一样。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据此断句为: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14.本题考查主旨理解。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结合生活实际来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甲文根据弈秋教两人下棋,伊恩专心致志,学得很好;一个人三心二意,不专注,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
乙文根据“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可知,学无止境,学习要永不满足,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乙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太宗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习书法,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有一次,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太宗规劝的成果。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学弈》
[乙]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③行云。薛谭乃谢④求反⑤,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
[注释]①讴:唱歌。②郊衢:郊外大路。③遏:阻止。④谢:道歉。⑤反:通“返”。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善弈
②鸿鹄
③非然也
④秦青弗止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4)[乙]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①下棋;②天鹅;③这样;④不。
(2)①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②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③未能学完秦青的技能,就自以为学完了,于是就告辞离开。
(3)对比手法。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详解】(1)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擅长下棋。弈:下棋。
②“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句意: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鸿鹄:大雁或天鹅。
③句意: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④句意:秦青没有劝阻他。弗:不,没。
(2)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其:其中;惟:只。
②思:想要;援:引,拉。
③穷:学完;自谓:自以为;遂:于是,就。
(3)考查写作手法及感悟启示。
结合【甲】“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甲】文记叙两人向弈秋学习下棋的不同学习态度,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意在说明: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不同的学习态度会决定学习结果,因此我们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4)考查感悟启示。
结合【乙】“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等内容可知,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彻底掌握要领就自认为自己完全掌握,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虚心且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半途而废,一定坚持到底。
【点睛】参考译文:
【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乙】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歌唱的技巧,(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路旁设酒食(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请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不敢说要回去。
阅读下列两篇选文,完成各题
【甲】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乙】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6.【甲】诗的作者是明代的 (人名),【乙】文选自《孟子》,这本书与《大学》、《中庸》、《 》(书名)合称为“四书”。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石灰吟 (2)使弈秋诲二人弈
18.【甲】诗作者抓住石灰特点,托物言志,诗中“清白”既指 ,又指 ,【乙】文以设问形式,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这个观点是 。
【答案】16. 于谦 《论语》 17. 吟诵;歌颂。 教导,教。 18. 清清白白的颜色/石灰白白的颜色 自我牺牲的高尚情操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解析】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
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歌颂石灰的品质。吟:吟诵、歌颂。
(2)句意: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诲:教导,教。
18.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石灰吟》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作者抓住石灰特点,托物言志,诗中“清白”既指清清白白的颜色,又指自我牺牲的高尚情操。
学弈的两人学习环境一样、所教的老师一样、智力水平也相当,但是学习的效果却不同,只是一个人专心致志,一个人三心二意,学习效果就差很多,突出专心致志学习的人学习效果好;进而引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以设问的方式,启发我们学习要专心,不能分心(三心二意)。《学弈》以设问形式结尾,表达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观点。
【点睛】【乙】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这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学弈》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造诣。③炳烛:点燃蜡烛照明。④昧行:黑暗中行走
——《师旷论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非然也 ④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也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B.思援弓缴而射之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C.虽与之俱学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D.为是其智弗若与?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3)翻译下列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下面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5)[乙]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 教 引,拉 这样 怎么
(2)D
(3)虽然和另外一个都在学习,但不如另一人专心。
(4)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不同作用。
(5)示例一:无论到哪个年龄,都要学习,只要学习就比不学好。
示例二:学习要抓住少年这一最好的时光,否则等年龄大了,学习就费力了。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子意思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句意:弈秋教导两个徒弟下棋。诲:教。
②句意: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援:引,拉。
③句意: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④句意: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安:怎么。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结构助词,的;
B.都是连词,表修饰;
C.都是连词,和;
D.介词,因为/动词,做;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俱:一起、都。学:学习。若:如。
(4)考查赏析语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意思是: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将不同年龄段的学习分别比作“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正午时的光芒、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不同作用。告诉人们:即使是暮年学习,也如点燃蜡烛照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从而说明了无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重要的。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涵。根据本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可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学习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重要的是迈出这一步,而且学习应贯穿整个人生,活到老,学到老。
【点睛】参考译文:
【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导两个徒弟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乙】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下》)
【乙】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①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方:正,正在。
20.解释加点的字。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未成,弃去 ④逢媪方磨铁杵
21.古文中的“之”字多数情况做代词,代替人、事、物,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之”指代什么。
(1)一人虽听之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22.用“∕”给下面这个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画一处)
使 弈 秋 诲 二 人 弈
2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惟弈秋之为听。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4.【甲】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不同的原因在于他们是否 (用文中的一个成语回答);【乙】文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
【答案】20. 擅长; 引,拉; 离开,离去; 遇到 21. 弈秋的教诲; 天鹅; 老媪 22.使弈秋/诲二人弈。 23.(1)(他)只听弈秋的教诲。
(2)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24. 专心致志 铁杵成针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
②句意: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援:引,拉。
③句意: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去:离开。
④句意: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逢:遇到。
2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1)句意: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代词,代指弈秋的教诲;
(2)句意: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之:代词,代指天鹅;
(3)句意: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之:代词,代指老媪。
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
“使弈秋”为动宾格式短语,“诲二人弈”为“使弈秋”的具体内容。因此停顿为:使弈秋/诲二人弈。
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惟:只;之:弈秋的教导。
(2)感:被……感动;意:意志;还:回去,返回;卒:完成。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结合甲“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甲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不同的原因在于他们是否专心致志;
第二空,结合乙“过小溪,逢老媼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可得:铁杵成针。
铁杵成针:意思是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点睛】参考译文:
(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乙)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老夫人自己说她姓武。现在小溪旁边还有一名为武氏岩石。
【甲】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
【乙】
西蕃①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②去。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③,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猴前。靖请以盘盛桃。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猴弈》,有删改)
【注释】①西蕃:我国西部偏远的地方。②遁:消失。③上诏:皇帝下诏书。
25.解释加点字。
①非然也( ) ②杨靖善弈( )
2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 孰为汝多知乎
B.虽与之俱学 遍国中莫之胜
C.通国之善弈者也 诏释出,之猴前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时杨靖以事系于狱
27.翻译下列句子。
弈于山中树下
28.比较《学弈》《猴弈》两篇文言文,完成表格。
【答案】25. 这样 擅长,善于 26.B 27.在山中的树荫下下棋。 28.①西蕃二仙②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③猴心牵于桃,无心弈。④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做事要抵住诱惑)。
【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②句意:杨靖擅长下棋。善:擅长,善于。
2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连词,因为/动词,认为;
B.都是代词,他;
C.助词,的/动词,来到;
D.动词,认为/介词,因为;
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弈:下棋;于:在。该句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于山中树下弈”,翻译时需调整语序。
2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第一空,结合【乙】“西蕃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可知,老师为西蕃二仙;
第二空,结合【甲】“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失败的原因为: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据此用原文作答;
第三空,结合【乙】“猴心牵于桃,无心弈”可知,猴子下棋失败的原因为:心思被桃子牵绊,没有心思下棋。据此用原文作答即可;
第四空,两文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乙】在西蕃有两位神仙,在山中的树荫下下围棋,一只老猴子每天都在树上偷偷看他们运用棋子的方法,于是就获得了他们的运用棋子技巧。国里人听到这件事都前往观看,等他们到时神仙已经隐去了,老猴就下树和人下棋,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它。国人感到这件事奇怪,把猴子献给朝廷。皇上召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但他们)全部不是老猴的对手。有人说有个叫杨靖的人擅长下棋,当时杨靖因为犯法被囚禁在监狱中,皇上下令释放他。杨靖请求用盘子来装满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老猴的心思被桃子牵绊,没有心思下棋,于是便被杨靖打败。
[甲]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①矣。”师旷曰:“何不炳②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③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⑤;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⑥;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⑦?”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暮:这里指“晚,末”。②炳:点燃。③戏:戏弄。④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⑤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⑥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⑦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2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思援弓缴 (2)非然也
(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4)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
30.你从甲乙两文分别获得了与学习有关的什么启示?
31.请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甲乙两文中的运用。
【答案】29.(1)引,拉 (2)这样 (3)向(4)怎么 30.甲文: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乙文: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要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要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学习要趁年轻,越早越好。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 31.甲文:把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进行对比,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乙文:把“老而好学”“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进行对比,生动说明学习要趁年轻,越早越好。
【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想要拉弓箭。援,引,拉。
(2)句意: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3)句意:晋平公对师旷说。于,向。
(4)句意: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的呢。安,怎么。
3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启示。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
甲文通过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章告诉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在上课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进,不能走神,不然就跟不上老师的课堂节奏,导致自己的学习变差。
乙文讲述了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师旷论学的道理告诉我们学习应贯穿于整个人生,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据此合理回答。
31.本题考查对比。
甲文的对比体现在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章告诉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在上课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进,不能走神,不然就跟不上老师的课堂节奏,导致自己的学习变差。
乙文的对比体现在把“炳烛之明”与“昧行”进行对比,说明“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学总比不学好。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个下棋的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奔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弃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乙)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
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的呢?”
师旷说:“双目失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甲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
(乙文)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
(朱熹《朱子语类》)
3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虽与之俱学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
④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33.翻译下列句子。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4.请你结合乙文解释为什么《学弈》中的后一个人会出现“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结果?
【答案】32.①教导 ②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③因为 ④所以,因此 33.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奕秋上课,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拉弓把它射下来。 34.是因为这个人“心不定”,内心躁动不安,不能让自己的心像明镜、止水一样观照万物,通晓学问。
【解析】32.本题考查重点实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他曾经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诲:教诲、教导。
②虽与之俱学: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之:代词,他。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 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为:因为。
④心不定,故见理不得:心中不安定,所以不懂得道理。故:所以。
3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重点词语如下:虽:虽然。心:心里想着。以为:认为。鸿鹄:天鹅。至:到。思:思考、想着。援:拉。之:天鹅。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另一人是因为上课想着怎样射天鹅,这是心中不安定,所以不能安心听讲。根据乙文内容,要想取得成绩,读书,需要先安定你的心,使你的心像静止的水一样,像明亮的镜子一样,这样才能学进知识。
【点睛】译文:
甲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
乙:
心中不安定,所以不懂得道理,现在要读书,需要先安定你的心,使你的心像静止的水一样,像明亮的镜子一样,不明亮的镜子怎么能照清楚呢?
【甲】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鹤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日:非然也。
(《学弈》)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35.解释加点的字。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 致:
②惟弈秋之为听 惟:
③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 谓:
④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 但:
36.翻译下列句子。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37.甲乙两文各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35.①尽,极。②只。③算是。④只要 36.(1)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2)京城子弟之变坏,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奢”“傲”这两字的。 37.①甲文反映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②乙文劝诫少年不能有奢靡和骄横的习气(或习惯)。
【分析】3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致:尽,极。
②句意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惟:只。
③句意为:不一定是华美的衣食才称为“奢”的。谓:称为,算是。
④句意为:只要使皮袍呢褂样样都有。但:只要。
3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
(1)此句为判断句式,“者也”表判断,译成“是”;通国:全国;之:助词,的;善弈:擅长下棋的人。
(2)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坏:形容词动用,变坏;未有不:没有一个不是。
3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甲文:写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两个学生,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鹤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乙文:论述了“奢”“傲”对富家子弟的危害,“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由此劝诫少年不能有奢靡和骄横的习气(或习惯)。
【点睛】甲文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到达,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商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乙文参考译文:
官宦子弟最容易犯“奢”字、“傲”字。不一定是华美的衣食才称为“奢”的,只要使皮袍呢褂样样都有,车马仆从件件齐全而自己却习以为常,这就一天天地趋于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人家粗俗鄙陋,见到雇工就摆有权有势的架子,这样一天天地习惯于骄傲了。京城子弟变坏,没有一个不是因为“骄”“奢”这两字的。
【甲】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
【乙】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若是专心,岂有不见!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
——朱熹《朱子语类》
3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③多缘心不在 ④求其放心而已矣
39.下列各项加点字和“通国之善弈者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之俱学B.使之如止水C.学问之道无他D.惟弈秋之为听
40.翻译句子。
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
41.请你结合乙文解释为什么《学弈》中的后一个人会出现“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结果?
【答案】38.①教导;②因为;③因为;④罢了。 39.C 40.于是关门在家静坐,不读书一百多天,来收回放纵散漫的心思。 41.是因为这个人“心不定”,内心躁动不安,不能让自己的心像明镜、止水一样观照万物,通晓学问。
【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①句意: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诲:教导。
②句意: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为:因为。
③句意:大多是因为心思不在。为:因为,由于。
④句意:找回来那丧失了的善心罢了。而已:罢了。
3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之:助词,的。
A.句意: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之:代词,他;
B.句意:使自己的心如静止的水一样。之:代词,指自己的心;
C.句意:做学问的目的没有别的。之:助词,的;
D.句意:只听弈秋的教导。之:代词,之弈秋的教导;
故选C。
4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遂:于是。以:来。放心:放纵散漫的心思。
4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可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因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上课心里想着怎么射天鹅,这是心中不安定,所以不能专心听讲。根据乙文内容,“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所以,是因为这个人“心不定”“暗镜照物”,所以才“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乙】以前陈烈先生苦于记性不好。有一天,读到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然顿悟说:我的心思不曾收回来,怎么能记得住书?于是关门静坐,一百多天都没有读书,从而收回放纵懒散的心思。不去读书了,于是就看得很清楚。学者读书,大多是因为心思不在,所以不明白道理。如果专心致志,怎么会不明白呢?
因为心中不确定,所以不会懂得道理。现在将要读书,必须先确定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如静止的水一样,又像明镜一样。黑暗的镜子怎么能照到物呢?
【甲】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为学(节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好
B.西蜀之去南海 去:往,到
C.孰为汝多知乎 知:知识
D.子何恃而往 恃:凭借,倚仗
43.下列各项中“而”字是表示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4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何恃而往B.以告富者C.惟弈秋之为听D.有戴嵩《牛》一轴
4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B.《为学》意在告诉我们:事在人为,后天的努力比优越条件更重要。
C.《为学》一文中,前后两句“子何恃而往”都表现了富和尚对穷和尚嘲笑讥讽的态度,语气相同。
D.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中心,浅显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答案】42.D 43.D 44.B 45.C 46.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解析】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A.“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不是“好”;
B.“西蜀之去南海”的意思是:四川距离南海。去:距离。不是“往,到”;
C.“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知:同“智”,智慧,不是“知识”
D.“子何恃而往”你凭借着什么去?恃:凭借,倚仗;
故选D。
43.考查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A.表承接;
B.表并列;
C.表并列;
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意思是: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而:表转折,可是;
故选D。
44.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
A.倒装句;
B.省略句;
C.倒装句;
D.倒装句;
故选B。
4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为学》中的两句“子何恃而往”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第一个用问号表疑问,表达的是询问贫者;第二个是用感叹号,表示不屑和鄙视的情感。故选项中“都表现了富和尚对穷和尚嘲笑讥讽的态度,语气相同”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4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为(同‘谓’,指有人说)、是(这)、弗若(不如)、与(同‘欤’,吗)、然(这样)”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点睛】参考译文:
【甲】弈秋是全国的擅长下棋的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乙】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4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学弈》
【乙】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剂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⑥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苦学》)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易:交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负笈从师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也 或依林木之下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题其衣装,以记其事
C.为是其智弗若与? 编茅为庵,削荆为笔
D.其一人专心致志 门徒悦其勤学
(3)翻译下列句子。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4)请写出【乙】文中包含的一个成语 ,请写出它的意思
(5)读了【乙】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 拉,引 背着
(2)A
(3)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4) 行尸走肉 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庸碌无能,没有理想,无所作为的人。
(5)学习贵在勤奋。围绕勤学展开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拉,引;
②句意: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负:背着。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都是“助词,的”;
B.动词,认为/连词,用来;
C.连词,因为/动词,作为;
D.代词,其中/代词,他;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若,如果;何以,凭什么;成,有所成就。
(4)本题考查成语理解积累。
根据【乙】文中“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可知,成语是行尸走肉。
行尸走肉:讽刺没有理想,无所作为的人。糊里糊涂混日子,虽然活着,同死人一样。行尸:会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肉体。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从【乙】文“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中可知,任末利用一切时间学习,读书过程中一有心得,就随时记录下来。所以,学习贵在勤奋。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古人好,我们更加应该学习任末苦学的精神,更应该学习他那种刻苦学习,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作答时围绕着“勤奋刻苦学习”来谈启示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乙】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题目
老师
最终失败者
失败原因(用原文句子)
总结两文共同观点
《学弈》
弈秋
另一人
②
④
《猴弈》
①
老猴
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2 古诗词鉴赏(最新期中好题)15首-备战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培优卷03-【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共11页。
这是一份期中培优卷03-【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原卷版),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