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等三校联考中考二模物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等三校联考中考二模物理试题,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
A. 声音产生的原因
B. 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 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振动幅度不同,用力越大,振动幅度越大,轻质小球被弹起的越高,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故选B。
2.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 蜡烛通过小孔形成倒立的像
B. 玩具小人在平面镜中形成的像
C. 叶子经露珠形成放大的像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不到1元,欢迎访问。D. 亭子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2)光照在不同介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即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详解】A.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A错误;B. 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B错误.C. 叶子经露珠成放大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正确;
D. “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D错误.故选C.
3. 下列估测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一张考试卷的厚度约为1mm
B. 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大约为3s
C. 一个大西瓜的质量约 200g
D. 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5km/h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张纸的厚度约为,故A不符合题意;
B.一般课桌的高度在0.8m左右,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间不到1s,故B不符合题意;
C.一个大西瓜的质量约为10kg,故C不符合题意;
D.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 km/h,合约1.4m/s,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声波不能传递信息
B. 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C. 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能在真空中传播
D. 太阳能、风能和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声波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播能量,故A错误;
B.当物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故B错误;
C.红外线是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
D.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故D错误。
故选C。
5. 图示课本四个示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与汽油机做功冲程相同的是( )
A. 甲图中反复弯折铁丝
B. 乙图中压缩空气
C. 丙图中盒内燃气推出盒盖
D. 丁图中取暖器通电后电热丝发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汽油机做功冲程中,缸内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A.甲图中反复弯折铁丝,人对铁丝做功,使铁丝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压缩空气,此时活塞对气体做功,使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丙图中盒内燃气推出盒盖,燃气对盒盖做功,将燃气的内能转化为盒盖的机械能,故C符合题意;
D.丁图中取暖器通电后电热丝发热,电流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如图所示,一根质地不均匀的硬棒重心在O点,将硬棒通过绳1悬挂于A点,在绳与两支架的作用下,硬棒静止(绳的形变忽略不计)。下列操作中,仍能使硬棒保持平衡的是( )
A. 仅撤去支架2B. 仅撤去支架3
C. 同时剪断绳1和撤去支架2D. 同时剪断绳1和撤去支架3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绳子只能向上施加拉力,支架只能施加向上的支持力;仅撤去支架2,以1为支点,重力和支架支持力使得杠杆的转动方向相反,可以平衡,故A符合题意;
B.仅撤去支架3,以1为支点,重力和支架支持力使得杠杆的转动方向都是顺时针,故杠杆不可以平衡,故B不符合题意;
C.同时剪断绳1和撤去支架2,以3为支点,重力使得杠杆逆时针转动,不可以平衡,故C不符合题意;
D.同时剪断绳1和撤去支架3,以2为支点,重力使得杠杆顺时针转动,不可以平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图甲中“福建舰”配备了电磁弹射车。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过强大的电流时,战斗机就受到强大的电磁力而向前弹射飞出,如图乙所示。下列实验与电磁弹射车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电磁弹射装置的弹射车与战斗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以强大电流时,即可受到强大的推力,由此可知,其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
A.图中是研究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与电磁弹射车工作原理不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有电源,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即与电磁弹射车的工作原理相同,故B符合题意;
C.图中没有电源,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为电磁感应原理,与电磁弹射车的工作原理不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两个电磁铁串联,电流相同,线圈匝数不同,吸引大头针的数目不同,说明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与电磁弹射车的工作原理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如图是我国快递“黑科技”——智能快递分拣机器人,当包裹随分拣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包裹对机器人施加的压力是由于包裹发生了形变而产生的
B. 地面对机器人的支持力和机器人所受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机器人突然停止运动,包裹受到惯性作用会继续向前运动
D. 包裹能随机器人一起匀速运动是由于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物体弹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弹力,因此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施力物体,跟它接触的物体是受力物体,所以包裹对机器人施加的压力是由于包裹发生了形变而产生的,故A正确;
B.在竖直方向上机器人受到重力、地面对机器人的支持力和包裹对机器人的压力,且此三力平衡,故B错误;
C.机器人停下来后,包裹会向前滑动是因为包裹具有惯性,但不能说 “受惯性”,故C错误;
D.对包裹进行受力分析知道,包裹与传送带一起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时,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不受摩擦力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9. 以下现象中能给分子运动提供证据的是( )
A. 甲图中美味佳肴香气扑鼻
B. 乙图中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
C. 丙图中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D. 丁图中粘有小塑料粒的气球膨胀时,塑料粒子间距离增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美味佳肴香气扑鼻,属于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符合题意;
B.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B不符合题意;
C.丙图中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能吸引纸屑,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带正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把粘有小塑料粒气球看成是宇宙,把小塑料粒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气球膨胀时,任意小塑料粒周围的其它小塑料粒都在离它远去,这是形象地说明宇宙在膨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1、S2,两电表都有示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A2测量通过灯L2的电流
B. 有灯泡损坏时,电流表A1、A2示数可能相等
C. 若灯L1发生短路,L2正常发光
D. 仅断开S1,电流表A1的示数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电路为并联电路,电流表A1接在干路上,测量干路电流;电流表A2接在L1所在的支路上,测量L1所在支路的电流,开关S1接在L1所在的支路上,控制L1的通断;开关S2接在干路上,控制整个电路,故A错误;
B.若L2断路,电路为只有L1的简单电路,两电流表均测L1的电流,示数相等,故B正确;
C.若灯L1发生短路,L2会被短路,所以不能正常发光,故C错误;
D.仅断开S1,L1断路,对L2没有影响,电流表A1接在干路上,测量干路电流,所以会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11. 如图所示,在一只轻薄透明塑料袋中装有半袋水,用弹簧测力计吊住塑料袋并将其缓慢浸入水中,当测力计示数减小为零时(塑料袋不接触杯底),发现袋内外水面相平。为了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仅提供密度不同的两种液体甲和乙(ρ甲>ρ水>ρ乙),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要求控制V袋不变,以下关于器材选用的设计方案正确的是( )
A. 将袋内水换成等体积的甲液体,袋外水不变
B. 将袋内水换成等体积的乙液体,袋外水不变
C. 将袋外水换成甲液体,袋内水不变
D. 将袋外水换成乙液体,袋内水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将带内水换成等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控制V袋不变,都浸没在水中,ρ液不变,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浮力大小不变,无法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故AB错误;
C.将袋外水换成甲液体,由于ρ甲>ρ水,所以将盛有水的塑料袋放入甲液体中时会漂浮在液面,无法控制V袋不变,故无法完成实验,故C错误;
D.将袋外水换成乙液体,由于ρ水>ρ乙,所以将盛有水的塑料袋放入乙液体中,控制V袋不变,测力计示数不为零,浮力减小,说明能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故选D。
12. 图甲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小灯泡参数“?V,?W”模糊不清。第一次只闭合开关S、S1,滑片P从a端移到b端;第二次只闭合开关S、S2,保证电路中所有元件都安全的前提下,最大范围内移动滑片P。图乙是这两次实验过程绘制的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关系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1Ω
B. 小灯泡的参数为“4V,2W”
C. 只闭合开关S、S2,电路的总功率最大时,灯与滑动变阻器的功率之比为5︰3
D. 只闭合开关S、S2,为保证电路安全,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为7.5﹣10Ω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一次只闭合开关S、S1,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R0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第二次只闭合开关S、S2,滑动变阻器与灯泡L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第一次只闭合开关S、S1,滑片P从a端移到b端,当滑片在b端时,其分得的电压为0,所以图乙中直线为滑动变阻器与R0串联时的图像,曲线为滑动变阻器与灯泡L串联时的图像;
A.只闭合开关S、S1,滑片P在b端时,电路中只有R0,此时电路中电流最大为I大=0.4A,滑片在a端时,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串联,最小为I小=0.2A,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4V;由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得
I大R0=I小R0+4V
即
0.4A×R0=0.2A×R0+4V
解得R0=20Ω,故A错误;
B.电源电压为
U=I大R0=0.4A×20Ω=8V
图乙中曲线为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时的图像,电压表示数最小为3V时,则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
U额=U﹣U小=8V﹣3V=5V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是0.4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P额=U额I额=5V×0.4A=2W
则小灯泡的参数为“5V 2W”;故B错误;
C.只闭合开关S、S2,电路的总功率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此时滑动变阻器的电压为3V,根据P=UI可知灯与滑动变阻器的功率之比为
故C正确;
D.只闭合开关S、S2,在保证电路中所有元件都安全的前提下,最大范围内移动滑片P,由图乙可知电压表示数最大为6.4V,I滑=0.32A,由欧姆定律可得,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最大电阻为
当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小,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3V,则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最小电阻为
所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为7.5Ω~20Ω,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8分)
13. 同学们手边的刻度尺可以做很多小实验
(1)如图甲,用手在A点按压塑料尺;塑料尺弯曲了,说明力能___________。按压时,手有被反弹感,说明___________;
(2) 如图乙, 物体M的长度是___________ cm;
(3)如图丙,用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碎纸屑时,纸屑会被吸引,这是因为___________。
【答案】 ①. 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 3.00 ④. 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解析】
【详解】(1)[1][2]当用手在A点按压塑料尺,塑料尺弯曲了,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当手按压塑料尺时,手给塑料尺一个向下的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塑料尺对手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手有被反弹感。
(2)[3]乙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对应的刻度值为4.00cm,物体右端对应的刻度值为7.00cm,则物体长度为
L=7.00cm−4.00cm=3.00cm
(3)[4] 用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带了电,靠近碎纸屑时,纸屑会被吸引,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14. 如图所示是一颗子弹以120m/s的速度将纸牌击穿瞬间的情形,这一情形反映了力的作用效果。子弹对纸牌的力使纸牌发生了___________。若纸牌宽6cm,假设子弹速度不变,切断纸牌需___________s,过会儿闻到一股焦糊味,这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式使纸屑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燃烧造成的。
【答案】 ①. 形变 ②. 5×10-4 ③. 做功
【解析】
【详解】[1]子弹使纸牌分成了两半,力改变了纸牌的形状。
[2]通过路程s=6cm=0.06m,速度v=120m/s。则切断纸牌需时间为
[3] 子弹通过运动做功,使纸屑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15. 下列给出了几种事例,其中利用惯性的是___________。
①从山上落下的瀑布;
②司机为节省燃油,在汽车进站时,提前关闭油门;
③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击几下;
④地面上滚动的足球最终停下来;
⑤跳远运动员都是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⑥公共汽车的乘务员,时常提醒乘客扶住车的扶手,待车停稳后再下车。
【答案】②③⑤
【解析】
【详解】①从山上落下的瀑布,是由于重力的作用,没有利用惯性;
②司机为节省燃油,在汽车进站时,提前关闭油门,由于车具有惯性会继续滑行一段,故利用了惯性;
③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当锤柄撞到物体时,锤柄静止,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所以锤头紧套在锤柄上,利用了惯性;
④地面上滚动的足球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地面对足球的阻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不是利用惯性;
⑤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是利用惯性使跳跃距离更远一些;
⑥公交车司机常提醒乘客扶住扶手,待车停稳后再下车是防止紧急刹车或突然减速时人由于具有惯性向前倾倒造成人身伤害。
故利用惯性的是②③⑤。
16. 2024年4月16日, “雪龙2号”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返回上海港,南师附中江宁校的校外指导老师李二喜参与了此次科考任务并给同学们带回了一手资料。“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破冰船满载时的排水量为14000t。
(1) “雪龙2号”满载时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_N;
(2)“雪龙2号”破冰船“首柱削尖”的构造是通过___________方法从而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压强;
(3)“雪龙2号”极限破冰能力能达到20m的厚冰层,它能在极地2m厚的冰环境中以速度5.4km/h连续破冰航行,此时受到的阻力约为2×10⁷N,则破冰10min的过程中动力做的功是___________J,破冰船的推进功率为___________W。
【答案】 ①. 1.4×108 ②. 减小受力面积 ③. 增大 ④. 1.8×1010 ⑤. 3×107
【解析】
【详解】(1)[1] “雪龙2号”破冰船满载时的排水量为
m排=14000t=1.4×107kg
“雪龙2号”满载时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2)[2][3]雪龙2号“首柱尖削”的构造,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4] “雪龙2号” 在极地2m厚的冰环境中以速度5.4km/h=1.5m/s连续破冰航行,受平衡力作用,即动力等于阻力
F=f=2×10⁷N
由得,破冰10min的过程, “雪龙2号”通过的距离为
s=vt=1.5m/s×10×60s=900m
破冰10min的过程中动力做的功
[5]破冰船的推进功率为
17. 如图甲所示,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将探头分别放在图乙所示B、C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___________(选填“<”、“=”或“>”)。
(2)在乙图清水中再加入适量清水后使B、C两个位置液体压强相等,则清水对容器底部压强___________浓盐水对容器底部压强(选填“>”、“=”或“<”)。
【答案】 ①. < 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中考物理二模试卷教师版docx、2024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二模考试物理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8cmB.乙物体重力为2,5~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教育集团中考二模物理试题&答案,共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