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音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唱歌 大雨和小雨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音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唱歌 大雨和小雨 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实践探索,拓展延伸,总结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大雨和小雨》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准确唱出《大雨和小雨》的旋律,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变化。
- 能够分辨并模仿大雨和小雨的不同声音效果,通过打击乐表现出来。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聆听、观察、模仿、创造等多种方式,体验音乐中的力度变化,增强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 结合游戏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对生活中小事物的关注和欣赏。
-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 学习并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体会并表现大雨与小雨在力度上的不同。
- 通过身体律动和乐器演奏,感知音乐的强弱对比。
教学难点
- 理解并准确表现出歌曲中大雨和小雨的力度变化,特别是通过歌声和打击乐的配合,细腻地表达这两种不同的雨声。
-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简易打击乐器,表现雨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设计:“声音魔法盒”
1. 开场白:以一段轻快的背景音乐作为课堂开始的信号,老师手持一个装满小物件的“魔法盒”,神秘地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的音乐课要来一场奇妙的旅行,去探索自然界中最美妙的声音——雨声。这个盒子里藏着能变出雨声的秘密武器,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2. 互动环节:随机邀请几位学生上台,闭眼触摸盒内的物品(如豆子、沙包等),并尝试模仿它们发出的声音,其他学生猜测这些声音像大雨还是小雨。
3. 过渡:通过学生们的反馈,教师总结引入今天的课题——《大雨和小雨》,强调音乐中也能用声音的大小来模拟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新知学习
1. 聆听与视觉化体验
- 视频引入:开始前,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剪辑,展示大雨磅礴和细雨绵绵的自然景象,伴随真实的雨声录音,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雨的不同形态和声音特质。观看后,引导学生用词语形容大雨和小雨的特点,比如“大雨猛烈、嘈杂”与“小雨细腻、轻柔”。
- 声音地图:在黑板上或使用大张纸张绘制一个简单的“声音地图”,一端代表“非常响亮”,另一端代表“非常轻柔”。请学生根据视频中雨声的印象,用贴纸或画笔标记出大雨和小雨在地图上的位置,以此加深对力度差异的理解。
2. 歌曲解析与分层学习
- 歌词解读:首先,带领学生逐句阅读歌词,解释歌词中描述的大雨“哗啦啦”与小雨“滴答答”所对应的力度和情绪,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拟声词如何通过声音的大小来体现雨的大小。
- 节奏与力度训练:
- 节奏模仿:使用鼓点或钢琴,教师先单独演示歌曲的节奏,特别是“哗啦啦”和“滴答答”部分的节奏,让学生通过拍掌、轻拍桌面等动作模仿,感受不同的节奏感。
- 力度对比:随后,通过大声念“哗啦啦”和轻声念“滴答答”,让学生实际体验并区分大雨和小雨的力度变化,强调在演唱时如何通过声音的强度来表现。
- 分句教唱:
- 先从歌曲的引子或副歌部分开始,因为这部分往往旋律鲜明,易于吸引学生兴趣。
- 使用手势提示,如手势上扬表示声音加大,下落则减小,帮助学生在唱“大雨”和“小雨”时自然调整音量。
- 每教完一句,都进行全班跟唱,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和旋律。
- 歌曲结构分析:简单介绍歌曲的A-B-A结构(假设这首歌为典型的童谣结构),指出“大雨”和“小雨”部分分别对应哪个部分,让学生对歌曲整体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
- 完整演唱与反馈:在所有部分教授完毕后,进行一次完整的无伴奏合唱,教师在旁监听并给予即时反馈,特别注意纠正力度处理不当的地方,鼓励学生相互倾听,互相学习。
3. 互动问答与巩固
- 问题讨论: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在唱‘哗啦啦’时我们要用更大的力气?”、“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歌声模仿生活中的其他声音?”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快速反应游戏:进行一个“大雨小雨反应游戏”,教师随机喊“大雨”或“小雨”,学生需要迅速做出相应的声音或动作反应,最快最准确的同学得到小奖励,以此加深记忆。
通过这样的分层次、多维度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会歌曲本身,还能深刻理解音乐中的力度变化和表现手法,提升音乐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探索
1. 创意打击乐
- 自制乐器:分组,引导学生利用教室里的简单材料(如纸杯、橡皮筋、笔帽等)自制简易打击乐器,要求每个小组至少制作一种代表大雨,一种代表小雨的乐器。
- 乐器表演: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乐器,并随着《大雨和小雨》的旋律,轮流扮演大雨和小雨的角色,进行打击乐伴奏。
2. 合作表演:全班分成两组,一半学生演唱歌曲,另一半使用自制乐器伴奏,之后交换角色,体验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四、拓展延伸
雨声创作坊
- 鼓励学生自由组合,运用歌唱、打击乐或身体动作,即兴创作一段关于雨的音乐小品,可以是描绘雨前的宁静、雨中的热闹或是雨后的清新,鼓励创新和个性表达。
五、总结评价
1. 分享展示:邀请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即兴创作,全班给予掌声和鼓励。
2.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分享今天学习的感受,谈谈对大自然声音的感悟,以及音乐如何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亲近自然。
3. 教师总结:总结本课重点,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意表现,强调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音乐元素。
课后作业
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安静的时间,聆听窗外的雨声,尝试用自己的话或者画笔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学分享。
2. 实践任务:与家人一起,利用家中的物品,创作一首关于自然的打击乐小曲,下周上课时分享。
通过这样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音乐知识,还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敏感度和创造力,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启迪心灵的钥匙。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集体舞 拍手唱歌笑呵呵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唱歌 大雨和小雨 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学唱歌曲,创编表演,歌词创编,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唱歌 有趣的声音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