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docx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docx01
    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docx02
    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docx03
    还剩4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docx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docx,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点字音,文学常识,作者思想,理清结构,课文理解,理解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重点字音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刘子骥(jì) 阡(qiān)陌交通 便要(yā)还家
    二、文学常识
    1. 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3.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有《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传世。《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序”, 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四.理清结构
    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
    五、作者思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3)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但是不能实现。
    六.内容理解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6、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7、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8.“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 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10.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反衬了世人的不幸,表现了桃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1.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躲避战乱,这里没有剥削压迫,人们生活自由快乐。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17.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19、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2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例如: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七.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八. 重点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九.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二)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⑹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⑺虽与外人间隔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⑻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⑼后遂无问津者 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⑽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三)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十.典型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小石潭记》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二.文言词语
    1.字词注音: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摇缀(zhuì)隶(lì)悄怆(qiǎ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2.词类活用
    【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3.古今异义
    【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4.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能)
    5.常规词语
    【篁竹】竹林。【珮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凉。【以为】作为。【卷】弯曲。【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差】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逝】去,离开。【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三.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主旨归纳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 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五、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侧面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闻水声,如鸣珮环。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 似与游者相乐。
    比喻: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
    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小溪源流→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水→石→树→鱼)(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
    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核舟记》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句
    1.生字词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jī 箬ruò篷 糁sǎn峨冠guān 髯rán 楫jí 篆zhuàn 壬戌rén xū 洢yī 贻yí 黍shǔ 椎chuí 髻jì
    2.积累文言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4)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5)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7)矫首昂视。 矫:举。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0)其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正视。
    (11)其船背稍夷。 夷:平。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满。
    3.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 解释为: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解释为:横放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 解释为:挑选
    4.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点拨:重点理解“罔不”“因”“象”等词语。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重点理解”峨”“冠”“髯”“为”等词语。
    (3)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轼和黄庭坚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
    点拨:古代汉语数词后往往省略量词,翻译时要补上。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点拨:重点理解“比””卷底”等词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点拨:重点理解“视端容寂”“若……然”等词语。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大概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刻成的。
    点拨:重点理解“曾””盈”“简”“修狭”等词语。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理清结构
    1.结构分析: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介绍船舱、船头、船尾,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按照船舱、船头、船尾的顺序介绍运用的是从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写船头三人是按照由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写船尾的舟子是按照由右到左的【空间】顺序。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总领全文。
    第二段至第四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核舟主题;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舟子右悠闲,左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首尾呼应,赞叹王叔远雕刻构思巧妙、技艺巧高超,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
    四、课文理解
    1、本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的人物等,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想想它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全文的介绍,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中间的分说部分以空间为顺序,先写船上,再写船背;核舟的上部,依次写中国的舱、船头、船尾;中部船舱,以船顶的箬篷写到两旁的小窗;船头三人,先总写三人位置,再写苏、黄,后写佛印;舟尾两名“舟子”,先写居右者,后写居左者;船背部分,先说题款,再说印章。内容的安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2、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核舟雕刻的内容?
    盖大苏泛赤壁云
    3、第二段介绍了哪些内容?重点介绍什么内容?介绍了核舟的体积,船舱的结构。重点介绍“小窗”。
    4、第三段介绍船头三人,分几层介绍的?
    分三层介绍。第一层总述:船头三人,各自位置。第二层介绍苏、黄共阅手卷。第三层介绍佛印和尚神情姿态。
    5、第四段介绍两个舟子,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的? 表情、动作
    6、第五段写船的背面,介绍了哪些内容? 题名、篆章的内容。
    7、第六段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 嘻,技艺灵怪矣哉!
    8、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9、课文最后一段,把桃核上雕刻的东西,分类作了统计,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话来结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它和开头一段是怎样照应的?
    最后一段把核舟上雕刻的东西,都分门别类地作了统计,用以说核舟容量之大;“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的体积之小,又补充说明了原材料具有“修狭”的特点,也由此引发出最后的赞颂之语。
    10、本文说明顺序的安排,既有利于突出核舟“奇巧”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观赏核舟的顺序。那么,介绍核舟的正面是按怎样的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先介绍核舟体积,写中间——船舱,再介绍船头部分,写三人神情、动作,而后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动作。这个顺序,是人们观赏核舟正面的顺序。“中轩敞者”最先引人注目,船头三人是“主角”,船尾二人是陪衬,“不盈寸”的小小核舟,按这个顺序才能欣赏到它的意境和情趣。
    五、主题内容
    本文通过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人物等的细致描绘,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微雕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诗经》二首知识点
    1.《关雎》
    一、重点字词
    雎鸠jū jiū 荇菜xìng 窈窕yǎ tiǎ 寤寐wù mèi 好逑hǎ qiú 芼mà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汉以前被称为 《诗》或《诗三百》 ,内容上有风、雅、颂,“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共 40篇。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就是直接地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三、理清结构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处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诗歌以眼前景物为比喻,以左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淑女难以追求,由此引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四、课文理解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爱慕,相思,幻想成亲 的故事,抒发了由喜悦到失望再到愉悦的感情变化。
    2.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求
    3.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关关鸣叫的雎鸠,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 ,描写的人物有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产生的效果是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4.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①从诗中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的情感,
    ② 从诗中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焦虑、苦闷、失望 的情感。
    ③从诗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看出,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陶醉和幸福的情感,
    ④全诗表达的是一种真挚、直率、纯洁、质朴、美好的爱情。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本诗句子之间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这样反复咏唱,作用是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五、主题归纳
    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出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2.《蒹葭》
    一、重点词语
    蒹葭jiān jiā 伊人yī rén 溯洄sù huí 萋萋qī qī
    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二、解题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 ,皆生于水边。
    三、理清结构
    第一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第二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第三章: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理解课文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芦苇、白露、秋水,景语即为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再现意境,把情感推向高潮。
    2.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3.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那个美丽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象征着一个目标、一种美好的理想或是愿望。
    4.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5.写作特色?
    重章叠句,造成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虚实结合;起兴手法;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音乐美。
    6.比较《关雎》与《蒹葭》有什么不同?
    ①内容上:《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表现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主题内容
    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本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也可理解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六、理解填空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5.《蒹葭》在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道路曲折的诗句是“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且被谱上了曲演唱,成为了歌曲的一部分。
    6.《蒹葭》写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7.反映追求的道路漫长遥远,充满艰难险阻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反映追求的道路高阻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经典例题训练
    1.(2022•淮南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岛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上面三段选文是“记”这种体裁中的精品。【甲】文选自 (朝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乙】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中的一篇,【丙】文的作者是 代(朝代)作家魏学洢。
    (2)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中轩敞者为舱。
    (4)“记”又称“杂记”,上面三段选文,或记人物事件,或记山川名胜,或记器物建筑。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这段“记”的选文,判断它与【甲】【乙】【丙】三段文字哪一段“记”的类型一样,并结合材料内容解释原因。
    【链接材料】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2.(2022•芜湖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孤帆落照中,见青山映带①,征鸿②回渚③,争栖竞啄,宿水鸣云,声凄夜月,秋飙④萧瑟,听之黯然。遂使一夜西风,寒生露白。万山深处,一泓涧水,四周削壁,石磴崭岩,丛木蓊郁,老猿洞其中,古松屈曲,高拂云颠,鹤来时栖其顶。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风声鹤唳,隙呖惊霜,闻之令人凄绝。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有删改)
    [注]①映带:景物相互映衬。②征鸿:远飞的大雁。③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④飙(biā):狂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日光下澈:
    ②佁然不动:
    ③不可久居:
    ④听之黯然:
    ⑤老猿洞其中: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闻之令人凄绝。
    (3)[甲]文中“ , ”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用原文语句填空))
    (4)[甲][乙]两文都流露出一种悲凉压抑的情感,试分析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有何不同。
    3.(2023•安徽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文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②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③若无穷,然卒④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⑤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永州八记•石渠记》)
    注:①渴:地名。②逾:越过。③睨(nì):斜着看。④卒:最终。⑤庥:同“休”,休息。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水尤清冽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昌蒲被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3)甲文、乙文都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山水游记名作。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水的特点来描写,请你简要概括两文水的特点。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2022•包河区校级模拟)文言文阅读。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
    ②日光下澈
    ③悄怆幽邃
    ④欹嵌盘屈
    ⑤不可名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
    乙文: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5.(2022•定远县校级月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③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④睹其为快也哉!
    (节选自苏轼《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用蓬草做门,用破瓮口做窗。③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④乌:哪里。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以其境过清
    ②以其境过清
    ③不可久居
    ④不以物伤性
    ⑤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3)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由甲文中哪个句子得到印证?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文在思想情感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6.(2022•瑶海区期中)阅读下面《桃花源记》,回答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②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③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④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臬(xǐ):麻的总称。②携:携带。③薪:柴。④或:如果。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悉如外人
    ②乃不知有汉
    ③能相容否
    ④所享者惟薪米鱼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4)【乙】文中洞中人的生活与【甲】文中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
    7.(2022•利辛县三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依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珊山中。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俶尔远逝
    ③悄怆幽邃
    ④但见流出山中花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小石潭记》写景动静结合,其中写动景的句子是“ , ”;《琅琊溪》写景虚实结合,其中虚写山中春意的一句是“ ”。
    (4)《小石潭记》和《琅邪溪》都是作者被贬官期间所作,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8.(2023•长丰县二模)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天目
    袁宏道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①,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②,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③之想矣。
    [注]①缟:白色精细的生绢。②石骨奥巧:山石的棱角形态巧妙,难以形容。③出缠结室:归隐山林。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以其境过清
    ④无逾此者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3)两文都描写了“石”的 ;《天目》一文描写“石”的颜色的句子是“ ”。
    (4)“触景生情”是说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感情。请简要分析两文作者“触”何景“生”出何情。
    9.(2022•包河区模拟)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②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③,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①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②树深:树丛深处。③青霭:青色的云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初极狭
    ②屋舍俨然
    ③土地平旷
    ④愁倚两三松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桃花源记(节选)》中,“ ”正面写出了桃花源人的辛勤;《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 ”暗示了道士已经外出。(请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所描绘的田园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2022•定远县校级月考)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解 析
    1.【答案】(1)东晋;永州八记;明。
    (2)D
    (3)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②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4)与【乙】段文字的“记”相同,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如材料中的“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描写了此处“月光遍布其上,呈现出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的景象”。
    【分析】参考译文:
    【甲】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乙】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丙】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链接材料】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低垂,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快到了吧。”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来作答。【甲】文选自东晋 (朝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乙】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丙】文的作者是明代(朝代)作家魏学洢。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不同,前一个“绝”是“与世隔绝”的意思,后一个“绝”是“断绝”的意思;前一个“具”是“详细”的意思,后一个“具”是“具有”的意思。
    B.不同,两个“道”都是“说”的意思;前一个“许”表示约数,后一个“许”是“答应、给予”的意思。
    C.不同,前一个“清”是“凄清”的意思,后一个“清”是“洁净”的意思;前一个“奇”指余数,后一个“奇”是“奇特”的意思。
    D.相同。两个“因”都是“根据”的意思;两个“徐”都是“慢慢地”的意思。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和意思,再初步翻译,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彻,透过;布,分布、映照。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②重点词:轩:高;敞,宽敞。句意为: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3)本题考查阅读比较。【甲】段文字是记人物事件的,【乙】段文字是记山川名胜的,【丙】段文字是记器物建筑的。【链接材料】是记山川名胜的,与【乙】段文字相同。材料中“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描写了此处“月光遍布其上,呈现出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的景象”,与《小石潭记》写景相似。
    答案:
    (1)东晋;永州八记;明。
    (2)D
    (3)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②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4)与【乙】段文字的“记”相同,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如材料中的“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描写了此处“月光遍布其上,呈现出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的景象”。
    2.【答案】( 1)①穿透;②静止不动的样子;③停留④代词,指秋风;⑤动词,打洞。
    (2)①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②听到(猿鸣后)让人(感到)无比凄凉。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文是因为周围环境激起了作者自己内心固有的悲凉、失意的情绪。[乙]文是因为深秋之景带给了作者悲凉的审美感受。
    【分析】【参考译文】
    【甲】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孤帆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两岸的青山相互映衬,远飞的鸿雁回到水渚之上,彼此争抢栖息之地和食物,在水上夜宿在云间鸣叫,声音如同夜晚的月亮一样凄凉,秋风萧瑟,听到这种声音使人黯然神伤,于是一夜的西风,寒意顿生白露降临。万山深处,一泓清泉,四周是悬崖峭壁,岩间有凿出的石磴,树木郁郁葱葱,老猿居住在穴中,古松弯曲有致,高耸入云,仙鹤飞来就栖息在其顶端。每当天色初晴降霜之晨,林间寒冷,水涧肃杀,高猿长啸,啼声凄厉,风声呼啸,仙鹤悲唳,声音之凄凉惊吓了寒霜,人听了感觉无比凄凉。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澈:穿透。
    ②句意: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③句意: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居:停留。
    ④句意:听到这种声音使人黯然神伤。之:代词,指秋风。
    ⑤句意:老猿居住在穴中。洞:动词,打洞。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翕,迅疾。似,好像。句意: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②重点词:闻,听到。令,使。凄,使……凄凉。句意:听到(猿鸣后)让人(感到)无比凄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来分析。从【甲】文“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一句可知,文章表达被贬后的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从【乙】文“声凄夜月,秋飙④萧瑟,听之黯然”“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风声鹤唳,隙呖惊霜,闻之令人凄绝”可知,深秋之景带给了作者悲凉的审美感受。
    答案:
    ( 1)①穿透;②静止不动的样子;③停留;④代词,指秋风;⑤动词,打洞。
    (2)①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②听到(猿鸣后)让人(感到)无比凄凉。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文是因为周围环境激起了作者自己内心固有的悲凉、失意的情绪。[乙]文是因为深秋之景带给了作者悲凉的审美感受。
    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建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冽,清凉。
    ②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空,在空中。
    ③句意:菖蒲覆盖着它。被,同“披”,覆盖。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忧伤的样子。句意: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②重点词语:摇,吹动;韵,悦耳的声音、声响;动,回响。句意: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回响在山谷中。
    (3)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比较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甲文,从“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尤清冽”从正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水声悦耳动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乙文中“其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小”的描写,写出了水清澈幽深、水声多变的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甲】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乙】文写作者游石渠之所见,表现水的清幽,潭边景物的美丽、幽静。题干已指出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所写,很明显作者在借景抒情,以景物的美丽、清幽,来排遣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所以,【甲】【乙】两文都运用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答案:
    (1)①清凉;②在空中;③同“披”,覆盖。
    (2)①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②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回响在山谷中。
    (3)甲文中“如鸣珮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等描写,写出了水清澈透明、声音悦耳的特点;乙文中“其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小”的描写,写出水清澈幽深、水声多变的特点。
    (4)甲乙两文都运用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4.【答案】(1)①因为;②穿透;③凄凉;④倾斜;⑤说出。
    (2)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丽)的树木与奇异的竹子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4)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分析】参考译文:
    (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道州城往西边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游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水回旋而流,清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走来走去),为它感到怅然惋惜!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
    ②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③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凄凉。
    ④句意为:它们倾斜嵌叠,回游盘曲,姿态奇特。欹:倾斜。
    ⑤句意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名:说出。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①重点词: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句意为:(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②重点词:垂阴,投下的阴影。荫,遮掩。句意为: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判断能力及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各自写水的句子,然后来分析判断。(甲)文中写水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作者是以写水中鱼的动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来表现水的清澈,所以是侧面描写。(乙)文中写水的句子是“清流触石,洄悬激注”,直接描写水的湍急。
    (4)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并联系上下文来回答。首先,两文在写法上都使用了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写法。(甲)文借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借溪水景色奇特、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甲)文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描写景物动静结合。(乙)文“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也是有动景也有静景。
    答案:
    (1)①因为;②穿透;③凄凉;④倾斜;⑤说出。
    (2)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丽)的树木与奇异的竹子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4)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5.【答案】(1)①因为;②凄清;③停留;④因为;⑤洗涤。
    (2)①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②读书人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到哪里他将不忧愁呢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思想情感:甲文中的被贬者,孤凄冷清、悲凉深沉;乙文中的被贬者则坦然从容、豁达超然。写法: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以乐景写哀情;乙文以议论为主,用对比说理。
    【分析】【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
    ②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③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
    ④句意: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以:因为。
    ⑤句意: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濯:洗涤。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可,大约。皆,都若,好像。句意: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②重点词:于,在。使,假如。何,哪里。句意:读书人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到哪里他将不忧愁呢?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甲文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正好印证了划线句的意思。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仔细阅读文章,通译全文,可以看出,甲文中的被贬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所以,文章抒发的是被贬者孤凄冷清、悲凉深沉的情感。从乙文中“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一句可看出被贬者寄情山水,坦然从容、旷达超然。《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所以,甲文是记叙描写为主,以乐景写哀情。乙文作者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所以,文章以议论为主,用对比说理。
    答案:
    (1)①因为;②凄清;③停留;④因为;⑤洗涤。
    (2)①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②读书人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到哪里他将不忧愁呢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思想情感:甲文中的被贬者,孤凄冷清、悲凉深沉;乙文中的被贬者则坦然从容、豁达超然。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以乐景写哀情;乙文以议论为主,用对比说理。
    6.【答案】(1)①全、都 ②竟然、居然 ③允许 ④只有
    (2)C
    (3)①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②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4)生活宁静、快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民风淳朴。
    【分析】甲文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文译文: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句意: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悉:全、都。
    (2)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乃:居然、竟然。
    (3)句意:能不能容留他?容:允许。
    (4)句意:(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惟:只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掉落,飘落/村落;
    B.实现/如果、假若;
    C.类/类;
    D.到处/相处。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①重难点词语有:语,告诉。足,值得。为,对,向。句意: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②重难点词语有:引,带领。必,必定、一定。句意: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从甲文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文的“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可以看出,洞中人的生活和桃花源人的生活相似在:生活宁静、快乐;从甲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的“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可以看出,洞中人的生活和桃花源人的生活相似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从甲文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乙文的“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可以看出,洞中人的生活和桃花源人的生活相似在:民风淳朴。
    答案:
    (1)①全、都 ②竟然、居然 ③允许 ④只有
    (2)C
    (3)①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②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4)生活宁静、快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民风淳朴。
    7.【答案】(1)①大约;②突然;③深;④只。
    (2)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②小溪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但见流出山中花。
    (4)《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和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忧愁。《琅琊溪》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分析】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幽深少人的山林中积雪融化,汇入小溪水位不断上涨。游客们漫步于横跨在溪上的简易木桥去到对岸。
    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离这儿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可:大约;
    ②句意:忽然向远处游去。俶尔:突然;
    ③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
    ④句意: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但:只。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下,向下;澈,穿透;布,映照。句意为: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②中重点词语有: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参差不齐。句意为:小溪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小石潭记》写景动静结合,“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写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静)“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水的清澈与鱼的活泼。《琅琊溪》写景虚实结合,“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不知溪源来远近),虚写山中的春意(但见流出山中花),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一“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的情感,令他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琅琊溪》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
    答案:
    (1)①大约;②突然;③深;④只。
    (2)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②小溪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但见流出山中花。
    (4)《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和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忧愁。《琅琊溪》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8.【答案】(1)①格外②大约③凄清④超过,胜过
    (2)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不是在山里久住的人不能详尽地知道它的形状变化。
    (3)形状 石色苍润
    (4)《小石潭记》作者初入小石潭,看鱼儿“往来翕忽”顿生喜悦之情,后因小石潭“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又生凄凉孤寂之感;《天目》作者因赏天目山的水、石、庵宇、云、树等,而生出对绝妙景物的惊叹赞美之情及隐居之意。
    【分析】译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天目
    天目山到处都是丘壑峡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精细的生绢(倾泻而下),这是第一绝。山石的颜色深沉润泽,山石的棱角形态巧妙,难以形容,石头小路盘旋迂回,石壁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虽然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耸立险峻,但寺庙都建得很好,这是第三绝。我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而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着好像婴儿的啼哭,这是第四绝。(我)早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峭壁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就像棉花,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成了美丽的琉璃海,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这是第五绝。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不是在山里久住的人不能详尽地知道它的形状变化。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伞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绝。(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叶芳香扑鼻,比龙井茶还要馥郁,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然而更加清淡悠长,这是第七绝。我说长江的南面,学佛归隐的地方,没有超过天目山的,于是就有了归隐山林的念头。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②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③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④句意为:没有胜过天目山的了。逾:超过,胜过。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为:澈:穿透:布:照映。句意为: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布:照映;
    ②重点词为:非:不是:悉其形状:详尽地知道云的各种各样的形状。句意为:不是在山里久住的人不能详尽地知道它的形状变化。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内容的理解。从《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天目》中“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可知两文都描写了“石”的形状。《天目》还写了石头的颜色,从“石色苍润”可知石头的颜色“苍润”,即青色润泽。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小石潭记》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潭中鱼可百许头”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是触景生情的手法。《天目》作者因欣赏天目山的水(飞流淙淙)、石(石色苍润,石骨奥巧)、庵宇(皆精)雷(声小若婴儿声)、云(白净如绵,奔腾如浪)、树(大者几四十围)、茶(香远胜龙井)等七个绝妙之处,惊叹赞美天目山是长江的南面,隐居深山,修心悟道的最好地方,于是触景生情,就起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这是触景生情的手法。据此分析回答即可。
    答案:
    (1)①格外②大约③凄清④超过,胜过
    (2)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②不是在山里久住的人不能详尽地知道它的形状变化。
    (3)形状 石色苍润
    (4)《小石潭记》作者初入小石潭,看鱼儿“往来翕忽”顿生喜悦之情,后因小石潭“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又生凄凉孤寂之感;《天目》作者因赏天目山的水、石、庵宇、云、树等,而生出对绝妙景物的惊叹赞美之情及隐居之意。
    9.【答案】(1)①非常 ②整齐的样子 ③宽广 ④依靠。
    (2)①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②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3)其中往来种作;溪午不闻钟
    (4)相同点:都描写了清新幽静、超凡脱俗、怡然自乐的田园景色。《桃花源记》通过勾勒出桃花源的美好的画面景致,表达了作者喜爱 桃花源,羡慕那种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表达了作者向往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以及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分析】译文:
    桃花源记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最开始非常狭窄。极:非常。
    ②句意为: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③句意为:土地平坦宽广。旷:宽广。
    ④句意为:只好依靠几棵古松。倚:依靠。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复,再。其,那。句意为: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悉,全、都。外人,桃源外面的人。句意为: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3)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正面描写了桃花源人的辛勤。《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溪午不闻钟”意思是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暗示了道士已经外出不在山中了。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两个选段,重点把握作者所使用的手法,描绘的景色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非常 ②整齐的样子 ③宽广 ④依靠。
    (2)①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②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3)其中往来种作;溪午不闻钟
    (4)相同点:都描写了清新幽静、超凡脱俗、怡然自乐的田园景色。《桃花源记》通过勾勒出桃花源的美好的画面景致,表达了作者喜爱 桃花源,羡慕那种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表达了作者向往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以及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1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酒杀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于是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
    A.芳草鲜美。句意:花草鲜嫩美丽。鲜:鲜嫩。 陶后鲜有闻。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鲜:少。
    B.既出,得其船。句意: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既:已经。既克,公问其故。句意:战胜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既:已经。
    C.因以为号焉。句意:于是以此作为自己的号。因:于是。未若柳絮因风起。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因:凭借。
    D.期在必醉。句意:希望一定喝醉。期:希望。君与家君期日中。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在中午。期:约定。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断句和对句式的判断的能力。
    ABC.正确;
    D.有误,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判断句,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为陈述句。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
    ABD.正确;
    C.有误,甲的内容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乙文是陶渊明为自己作的“传”,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①重点词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句意: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重点词有: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句意: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答案:
    (1)B
    (2)D
    (3)C
    (4)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A.来此绝境
    空前绝后
    具言所闻
    别具匠心
    B.为外人道
    说三道四
    可百许头
    以身许国
    C.其境过清
    月明风清
    八分有奇
    平淡无奇
    D.因势象形
    因地制宜
    清风徐来
    按辔徐行
    A.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属
    D.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因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期在必醉
    君与家君期日中
    相关试卷

    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内容梳理,文学常识,重点字词,问题探究,经典例题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重点字词,问题探究,经典例题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文内容梳理,单元字词汇总,问题探究,经典例题训练,逢十是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期末语文复习: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docx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