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
展开1. 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联想想象的读诗方法,形象化地描述诗歌画面,体会《登高》的艺术境界。
2.从情感和诗人形象的角度进行《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江汉》的比较阅读,从中体会诗人在苦难中的人生境界。
3.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的理想和做官、漂泊西南的经历,进一步体会其在苦难中的人生境界,从而获得心灵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 形象化地描述诗歌画面,体会《登高》的艺术境界。
2 .从情感和诗人形象的角度进行《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江汉》的比较阅读,从中体会诗人在苦难中的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查背诵,学生朗读,老师范读。
朗读指导:想象自己就是垂暮之年的杜甫,站在高山之巅,怀念远方的亲人。前两联高亢,突出其宏大、壮阔场景,尤其“无边落木”这一联最宏大,可以眼神从左到右扫视来表示。后两联抒发悲秋之情,要低沉,但“万里”是辽阔的,声音不要太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并做群文阅读,来探究杜甫是如何书写苦难的,如何面对苦难的。
二、品析《登高》中的写景、抒情,体悟其中的艺术境界与书写苦难的大背景
(1)诗人借哪些意象来渲染悲秋之情?请你用生动的词语或短语来描述意象,并试着串起整首诗的画面。
意象:疾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霜鬓、酒杯
注意古诗常有的表时间概念的意象“长江”和“白发”。诗人用无边无际的落木萧萧的场景衬托江水滚滚而来的气势。而“江水”在古诗中还喻指历史的长河,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代仁人志士常用它来感慨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的渺小。它暗示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盛年不再而壮志难酬的悲哀。因此,这是一个表示时间渺远与空间宏大的意象。还有“霜鬓”,白发如霜,也表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意思。
形象绘境示例: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个重阳节,是万民登高祈福的节日。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在瑟瑟秋风中踽踽独行,拄着拐杖登上了夔门的高山。他看见暗淡惨白的高空孤独的飞鸟在盘旋,远处清冷的小洲上沙石一片洁白;他听见秋风猎猎、猿猴凄厉的啼声,漫山遍野的丛林传来落叶细细簌簌的声音,还有那滔滔不绝的江水轰雷般奔腾而来;他想到自己八年来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又老又病,白发如霜却壮志难酬,而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一样艰难,这是多么叫人忧心忡忡啊!如此潦倒,肺病、消渴、风痹又接连找上了门,连酒都戒掉了,即便想借酒浇愁也不能了!(齐读)
拓展:杜甫潦倒——“戒酒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李白豪放、自由、飘逸——“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2)请分析诗人悲秋之情的内涵,说说其中最令诗人悲痛的是哪种感情?
万里悲秋之情——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之悲
常作客悲秋之情——常年漂泊在外之悲
百年多病悲秋之情——年老多病之悲
独登台悲秋之情——孤独之悲
艰难苦恨悲秋之情——自身和国运艰难之悲
繁霜鬓悲秋之情——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之悲
潦倒悲秋之情——潦倒之悲
新停浊酒杯悲秋之情——多病而戒酒之悲
悲秋之情可概括为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八种悲情最悲是国运艰难。诗人老弱贫病、穷愁潦倒,而不忘平生之志,更不忘忧国忧民。这就给悲秋添上悲壮的底色。
(3)说书写苦难的大背景,体悟诗歌的艺术境界。
《登高》前两联和后两联显示出强与弱、大与小的对比,但我们又能感受到广漠时空与渺小个体、雷霆之力与老儒的无力、人生大志者与潦倒废物的对比之下的弱小生命的抗争。诗人用悠远的时间、宏大的空间和大时代的背景写自身与时代的苦难,这就写出了博大深沉的境界。杜甫如此爱国爱民,这样写自己、国家和百姓的苦难,让人不觉得孱弱,反而让人感觉厚重、悲壮。(板书)
三、比较阅读之一
(1)分析《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表达感情的句子(含借景抒情、借动作写感情),说说诗人形象有何异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情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祸来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了草堂,不想遭到秋风暴雨的袭击,而他却联想到战乱以来万方多难,因而彻夜难眠。这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春望》抒情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种理解:一移情,面对乱世别离,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一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自己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止为了家书难至而忧心忡忡,更为了国家衰败、战火纷飞而忧愁,头发都快掉光了。
《登高》:旅居夔门登高怀远,贫病老弱而壮心不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暂时安居成都草堂,屋破雨漏、潦倒不堪却宁苦自己以利他人。
《春望》:安史之乱中为国都沦陷、自己被俘、家人失联而忧伤痛苦。
共同点:对待苦难的态度——虽遭苦难,仍忧国忧民。不同点:环境不同,心态不同。《春望》更为焦虑,因为自己被乱军所俘,家人又失联,而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时,是与家人共度患难的。注意: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先概括人物何时何地何事。《登高》中登高怀远,是说怀念远方的亲人。
(2)知人论世,说杜甫的苦难形象后的人生境界。
【背景】杜甫之做官与旅居夔州经历:
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杜甫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安史之乱(755年)爆发、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后冒死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履任才一个月,因上疏营救犯下大错而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而贬官。他入蜀投奔好友大军阀严武,被荐为节度史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到半年,厌倦幕府生活,返回成都。不久,严武去世,他辗转来到夔州。
杜甫做过最大的官是工部员外郎,因此又称为杜工部。他一生做官的时间不超过七个月。他不为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把做官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稷”“契”是舜的两位贤臣,日理万机而责任感很强。杜甫自比有他们的贤能。这是悲剧性的崇高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即便“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狼狈不堪,也在所不惜。时代铸就了杜甫,那种自觉承担天下苦难的高尚精神使他从自身苦难跳脱出来,观人间沧桑,也使他成了一位悲天悯人的苦难诗人,一位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小结他在苦难中的人生境界三种:视民生疾苦胜于自身苦难、老弱贫病而心犹壮,位卑而以天下为己任。
四、比较阅读之二
比较《登高》与《江汉》中诗人的悲秋之情和老马之叹,说说诗人形象的异同。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悲秋之情,包含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
老马之叹,含有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诗人形象相似点:老弱贫病而心犹壮;
不同点:《江汉》没有《登高》中的感伤情怀,多一点怨愤、自嘲与自负,也更为积极。
五、探究思考:传承杜甫衣钵
杜甫的思想境界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心灵启示?请用这个句式来表达:“秋阳和煦,我徜徉在杜公祠前,想起了……”(提示:可以写杜甫或其他人,突出杜甫思想的影响)
示例:……在悲苦中为国家兴衰、百姓流离而落泪的诗人杜甫……
……在监狱里用杜甫激励自己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集杜甫的诗成200首绝句,说凡是自己想说的,杜甫都说过了。
六、结语
我们读杜甫,不仅要记住他的诗,还要敬仰他在苦难中为我们树立的人格的丰碑。这样我们的心灵将会更丰满、更坚实,就可以看到更美的风景。我们不仅要勇于承担自我人生的苦难,还要承担起国家的苦难,这样我们的人生道路将更宽广!
七、作业
请你为杜陵书院选一首杜甫的代表诗歌,写一篇短评,并在家长会上诵读,讲解给大家听。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单元阅读策略的现代散文教学实践的研究”(编号:XJK20BJC01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板书设计
《登高》群文阅读
苦难中的丰碑
渺远 时间 自身
宏大 空间 苦难
时代 时代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5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8.2 登高教案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感知,文本探究,主题升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内容研读,拓展探究,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8.2 登高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8.2 登高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