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蓬安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蓬安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纵观中国历史,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的皇帝是( )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祖D.唐玄宗
2.大运河的开凿与下列皇帝关系密切的是( )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3.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统治期间开创的盛世局面称之为( )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4.“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情况( )
A.唐太宗B.唐玄宗C.武则天D.唐肃宗
5.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提倡节俭B.爱民如子C.善于纳谏D.勤于政事
6.文成公主入藏是历史上我国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作用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A.削弱了藏文化的影响力B.开始了唐朝对吐蕃的管辖
C.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吐蕃统一青藏高原
7.唐太宗因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能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
A.遣唐使来中国B.土尔扈特回归C.设置澎湖巡检司D.文成公主入藏
8.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铸就了时代的繁荣。下列创新发生于唐朝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B.曲辕犁C.科举制度D.活字印刷术
9.唐朝“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材料反映出唐代( )
A.社会经济的繁荣B.文体活动的兴盛C.政治风气的清明D.社会风气的开放
10.“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文中的“他”是指( )
A.杜甫B.李白C.白居易D.辛弃疾
11.“形似纺车缚以竹筒,靠水力旋转低舀水高泻水,把低水引到高地灌溉”。这一古代工具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B.纸张印刷C.农业生产D.陶器制作
12.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
A.文成公主B.松赞干布C.玄奘D.鉴真
13.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B.奢靡之风盛行C.文化兼容并包D.尚武风气流行
14.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动乱是( )
A.八王之乱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黄巾起义
15.五代十国是一个大混乱大破坏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D.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16.看如图隋唐、两宋和元朝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示意图。其中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节度使势力膨胀B.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C.北方经济趋于停滞D.科举制度不够完善
17.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无为而治B.外重内轻C.君弱臣强D.重文轻武
18.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命主持变法的人物是( )
A.司马光B.王安石C.寇准D.辛弃疾
19.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起到的作用是( )
A.达到了轻视武备和军队的目的B.保持宋辽之间的和平局面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0.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化事权B.杯酒释兵权C.设置转运使D.设置通判
二、材料题
21.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兴衰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武则天是如何完善科举制度的?
材料二: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3)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分析唐朝“外交非常活跃”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两件具体史实。并指出这两个事件有什么共同的历史意义?
2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图治。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成熟),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户外动辄数月不闭(住宅大门几个月不用关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治理国家所取得的成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A项正确;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与“统一全国”不符,排除B项;唐高祖、唐玄宗都是唐朝的皇帝,排除C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B项正确;隋文帝建立了隋朝,但是他在位期间,大运河还没有开凿,排除A项;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但是和大运河的开凿没有关系,排除C项;唐玄宗当政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使得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但是此时大运河早已经开凿完成了,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之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排除A项;“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排除B项;“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据题干“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因而所叙述的内容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情况,B项正确;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排除A项;武则天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排除C项;唐肃宗756年在灵武称帝,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引文的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太宗时期重贤纳谏的治国风范,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及时修正。他的这种胸襟尤为可贵。对于有时直言进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材料就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所说,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C项正确;削弱了藏文化的影响力说法错误,排除A项;元朝时期,设立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了唐朝对吐蕃的管辖说法错误,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之时,松赞干布已经统一青藏高原,推动了吐蕃统一青藏高原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和睦,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各族尊奉为“天可汗”,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D项正确;遣唐使来中国属于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土尔扈特回归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设置澎湖巡检司是在元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这一项创新发生于唐朝。唐朝时期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表现是,生产工具的发明,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有曲辕犁和筒车,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于秦朝,排除A项;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排除C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可知,妇女喜好骑马、打球、射箭等,尚武风气盛行,所以题干说明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包容,D项正确;社会经济繁荣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文体活动,涉及教育,体育等方面,概括不算,不符合“衣食住行等方面”题意,排除B项;政治风气的清明是指统治者的政治统治措施得当,官吏廉洁清明,社会安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诗史”和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因此文中的“他”是指杜甫,A项正确;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白居易生活在中晚唐时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魔”,排除C项;李清照是宋朝词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形似纺车缚以竹筒,靠水力旋转低舀水高泻水,把低水引到高地灌溉”可得出这是农业生产中的水转筒车,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前往天竺,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并没有把天竺的佛教等介绍到中国;鉴真是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很多国家相互往来;与少数民族和平相处。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C正确;材料只涉及“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AB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
1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这场动乱是安史之乱。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西晋时期,C项发生在唐朝末年,D项发生在东汉末年。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东汉开始衰落,排除A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指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不合题意,排除C项;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隋唐、两宋和元朝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权力过大,使中央难以控制地方,这主要是因为唐朝后期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相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涉及北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举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来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的是北宋的重文轻武的特点,D正确;无为而治、外重内轻、君弱臣强都不是题干体现的北宋的政治特点,排除ABC。故选D。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B项正确;ACD与“宋神宗任命主持变法的人物”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建立后,鉴于五代更替频繁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保持宋辽之间的和平局面的是澶渊之盟,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故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A项正确;杯酒释兵权是为了削弱武将的兵权,排除B项;设置转运使、设置通判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D项。故选A项。
21.答案:(1)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2)完善:创立殿试制度。
(3)作用: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任答三点)
解析:(1)标志: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兴衰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2)完善: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兴衰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度的表现是:创立殿试制度。
(3)作用:根据材料二“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可得出,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根据材料二“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可得出,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根据材料二“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可得出,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根据材料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可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2.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任答两点)
(2)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意义: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可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2)唐朝主动对外交往的史实:高僧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3.答案:(1)成就:粮食价格低;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2)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如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严格考查官吏,减轻刑罚;经济上,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
解析:(1)成就:根据材料“马牛布野,户外动辄数月不闭(住宅大门几个月不用关闭)”“米每斗值二钱”分析可知唐太宗时期粮食价格低,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和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严格考查官吏,减轻刑罚,经济上,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竹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