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04-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模拟卷(安徽卷)(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20分)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下列中描述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②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生物。
【详解】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指风雨适合农时,年成好,粮食丰收,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正确;
②“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是指朝南的一面向阳,树木枝叶茂盛,果子红,熟得比较透;背向的果实接受阳光少,不易成熟,特别是本性酸的李子那就更酸了;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②正确;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③正确;
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指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④错误。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仪器,它能帮助我们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用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三次,得到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正常的观察顺序是①→②→③
B.若污点在玻片上,要将污点 A移出视野应把玻片往左下方移动
C.显微镜视野中若发现有个污点 A,若移动玻片污点不动,则污点有可能在目镜上
D.换用高倍镜后,可调节反光镜使视野更亮
【答案】A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收纳。
【详解】A.显微镜通常先使用低倍物镜观察再使用高倍物镜观察,故图中正常的观察顺序是②→①→③,故A错误。
B.显微镜观察到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故若污点在玻片上,要将污点A移出视野应把玻片往左下方移动,故B正确。
C.显微镜视野中的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和玻片上。因此,显微镜视野中若发现有个污点A,若移动玻片污点不动,则污点在物镜或目镜上,故C正确。
D.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可调节反光镜的凹面镜使视野更亮 ,故D正确。
故选A。
3.俗话说“萝卜不怕痒,越锄越肯长”,锄地松土有利于萝卜进行( )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D.吸收作用
【答案】C
【分析】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吸收作用是指根系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详解】萝卜的根部需要氧气来进行呼吸作用,而锄地松土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从而促进萝卜根部的呼吸作用,保证萝卜的生长。因此,锄地松土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萝卜根部的呼吸作用,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近年来,植绿、护绿、爱绿已成为包头市民的自觉行为。如果学校举行植树造林活动,你认为选购以下哪种苗木移栽,成活率会更高( )
A.B.C.D.
【答案】D
【分析】带土移栽,目的是保护根毛和幼根,可以提高成活率;选择阴天或傍晚移栽幼苗、剪掉大量枝叶,可使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
【详解】移栽植物时,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另外,移栽植物时,往往会造成幼根和根毛受损,而使植物吸水的功能大大下降,造成植物萎蔫或死亡,所以移栽时需要带大的土坨,目的是减少幼根与根毛的损伤,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观图可知,A留有大量枝叶;B虽然去掉枝叶,但没有保护根系;C虽然保护根系,但留有大量枝叶;D既去掉大量枝叶,也保护根系,是最容易成活的。由此可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图一是人血细胞形态示意图,图二是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由图一中1、2、3组成
B.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后的初期,图一血液中1数量会增多
C.图一血细胞中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具有吞噬作用的是3
D.中医通过“切脉”可以知晓病情,“切脉”的血管类型与③相同
【答案】B
【分析】图一中,1是红细胞、2是白细胞、3是血小板。
图二中,①是毛细血管、②是动脉、③是静脉。
【详解】A.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浆的水分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是加速凝血和止血。图一中,1是红细胞、2是白细胞、3是血小板;它们仅组成血细胞,A错误。
B.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后的初期,为适应缺氧的环境,图一血液中1红细胞数量会增多,B正确。
C.血细胞中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具有吞噬作用的是2白细胞,3是血小板,C错误。
D.中医的脉诊就是通过“切脉”掌握脉象,诊断出身体的某种疾病。这里的选择的“脉”是指②动脉(桡动脉),它的结构与将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功能相适应。③是静脉,D错误。
故选B。
6.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生活史与家蚕相似,其幼虫可大量啃食玉米、水稻等多种农作物。棉铃虫齿唇姬蜂会将卵产于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成熟后钻出化蛹结茧,仅留下草地贪夜蛾幼虫干瘪透明的体壁。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地贪夜蛾与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草地贪夜蛾与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发育方式不相同
C.草地贪夜蛾幼虫干瘪透明的体壁实际上是它的外骨骼
D.在草地贪夜蛾成虫期释放棉铃虫齿唇姬蜂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答案】C
【分析】(1)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种内关系,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等。捕食关系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竞争关系就是不同种生物之间共同争夺阳光、土壤、营养物质等;寄生关系就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共生关系就是双方生活在一起,共同受益。
(2)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一生经历了卵(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并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着明显差别,这样的发育叫做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一生经历了卵(受精卵)、若虫(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并且若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没有明显差别,这样的发育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详解】A.棉铃虫齿唇姬蜂会将卵产于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从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获取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发育,成熟后钻出化蛹结茧,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故A错误。
B.草地贪夜蛾与棉铃虫齿唇姬蜂一生的发育都经历了卵(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并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着明显差别,都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因此它们的发育方式相同,故B错误。
C.草地贪夜蛾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身体外面有外骨骼,而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而长大,在昆虫的幼虫期要进行蜕皮,因此,草地贪夜蛾幼虫蜕掉的干瘪透明的体壁实际上是它的外骨骼,故C正确。
D.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害虫,其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危害农作物的时期主要是幼虫期,并且幼虫期不会飞,成虫期会飞,因此在草地贪夜蛾幼虫期释放棉铃虫齿唇姬蜂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故D错误。
故选C。
7.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全体同学在朝阳下肃立(如图),听着节奏、唱着国歌、共同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鼓膜
B.唱歌时气流引发咽部声带振动
C.肃立时双手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D.视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答案】D
【分析】(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2)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A.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可见,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耳蜗,不是鼓膜,A错误。
B.唱歌时,气流引发喉部(不是咽部)的声带振动,B错误。
C.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上肢自然下垂时,二者同时舒张;垂提重物时,二者同时收缩。可见,肃立时双手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也舒张,C错误。
D.视觉形成的过程是: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可见,视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D正确。
故选D。
8.如图所示是与遗传有关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人体的体细胞中,②的数量都为23对
B.体细胞中②成对存在,④成单存在
C.③的分子呈双螺旋结构,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④是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的③的片段
【答案】B
【分析】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基因→DNA分子→染色体→细胞核→细胞。
【详解】A.正常人体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故A正确。
B.体细胞中的②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④基因排列在染色体上,因此④基因在体细胞内也成对存在,故B错误。
C.③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C正确。
D.③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④基因,故D正确。
故选B。
9.苏轼在《种橘帖》中曾说“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描述了他擅于嫁接橘树的爱好。下列有关嫁接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应选择优良品种的枝条作为接穗
B.应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C.嫁接而成的新植株具有双亲的优点
D.嫁接与扦插、克隆都属于无性繁殖
【答案】C
【分析】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属于无性生殖。
【详解】A.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为提高嫁接成活率,使嫁接成功,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是关键,应选择优良品种的枝条作为接穗,A正确。
B.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为提高嫁接成活率,使嫁接成功,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是关键,B正确。
C.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C错误。
D.嫁接、扦插、克隆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友病和艾滋病都是传染病
B.给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确诊为水痘的学生不能到校上课,需要隔离,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控制传染源
D.蛔虫病的传染源是蛔虫
【答案】C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血友病是遗传病,艾滋病是传染病,A错误。
B.从免疫的角度看,接种的疫苗能刺激人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因此疫苗属于抗原。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错误。
C.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确诊为水痘的学生不能到校上课,需要隔离天,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控制传染源,C正确。
D.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蛔虫是它的病原体,不是传染源,D错误。
故选C。
第 = 2 \* ROMAN II卷(非选择题 共20分)
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20分。
11.图1是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序号表示生理活动),图2是某生物小组调查湿地公园的生物种类后绘制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空气、阳光、土壤及小虾等影响野鸭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图1中 (填“甲”“乙”或“丙”)表示的是图2中的浮游植物,它通过生理过程 (填序号)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
(3)某段时间湿地公园的水体中小鱼的数量增多,短期内野鸭的数量会明显 (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1)生态因素
(2)甲 ② 碳-氧
(3)增多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方面供自身,另一方面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和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蚯蚓、蜣螂等腐生性动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水等。图1中,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详解】(1)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生态因素。因此,空气、阳光、土壤及小虾、小鱼等影响野鸭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 图2中浮游植物为生产者,所以图1中甲表示的是图2中的浮游植物。它通过光合作用,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根据题图2的食物网,野鸭以小鱼为食,当小鱼数量增多,野鸭的食物丰富,会大量繁殖,短期内数量会增多。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平衡越稳定
12.“以竹代塑”是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倡议,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下图是竹子的生长发育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竹子生长发育的起点是[甲] ,图中①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内变化最明显的结构是 。
(2)经过[②] 形成了丙、研究显示,竹子的最高生长速度是每24小时可长1.21米,这与丙图中的[ ]分生组织有关。
(3)丁是由地下茎的芽发育而来的,最终长成竹子,属于 生殖。
【答案】(1)受精卵 细胞核
(2)细胞分化 C
(3)无性/营养
【分析】图中①表示细胞分裂,②表示细胞分化,A是保护组织,B是营养组织,C是分生组织,D是输导组织,甲表示受精卵,乙表示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丙表示组织,丁表示竹笋,戊表示竹子个体。
【详解】(1)卵细胞和精子都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只有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因此竹子生长发育的起点是甲受精卵。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图中①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内变化最明显的结构是细胞核。
(2)细胞分裂所产生的新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结果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竹子的最高生长速度是每24小时可长1.21米,这与丙图中的C分生组织有关。
(3)无性生殖是指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丁是由地下茎的芽发育而来的,最终长成竹子,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13.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构建学校“五育”并举格局,我校为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如图表示人体部分器官和系统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③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食物能为运动提供能量,食物中的淀粉在小肠中最终分解为 后,经过[①] 过程进入血液,通过血液中的 运输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生命活动。
(2)空气到达肺泡后,氧气穿过肺泡壁由血液中的 运输。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生命活动。
(3)血液经过程②后,氧气最先到达心脏的 (选填“左心房”或“右心房”),再经体循环输送到骨骼肌。
【答案】(1)葡萄糖 吸收 血浆
(2)红细胞
(3)左心房
【分析】图中①吸收、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③肺的通气。
【详解】(1)血浆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功能;食物中的淀粉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经过①吸收过程进入血液,通过血浆运输到组织细胞参与生命活动。
(2)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血液经过程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氧气会随肺静脉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再经体循环输送到骨骼肌。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骨骼肌细胞,最终会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参与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4.兔子是祥和、温顺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科研人员设计了如图的实验,研究兔毛长度的遗传规律(兔的长毛和短毛受一对基因A、a控制)。请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1中子代出现了长毛兔,这种现象称为 。根据实验 的杂交结果,可以判断长毛和短毛的显隐性关系。
(2)为确定实验1子代中某只短毛兔的基因组成,科研人员将其与多只长毛兔进行杂交:
①若后代性状既有短毛又有长毛,则该短毛兔的基因组成是 。
②若后代性状 ,则该短毛兔的基因组成是AA。
(3)实验2中,亲代控制兔毛长短的基因是以 为“桥梁”传递给子代的。
【答案】(1)变异 1
(2)Aa 全是短毛
(3)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成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3)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种变异叫做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变异不能遗传给下一代,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详解】(1)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称为变异,实验1中,亲代都是短毛兔,子代出现了长毛兔,这种现象称为变异。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实验1中,亲代都是短毛,子代出现了长毛,因此,根据实验1的杂交结果,可以判断长毛是隐性性状,短毛是显性性状。
(2)通过(1)分析可知,亲代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下所示:
分析可知,子代中短毛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用长毛兔的进行杂交,长毛的基因组成是aa。若后代性状既有短毛又有长毛,则该短毛兔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下所示:
若后代性状仅有短毛,则该短毛兔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下所示:
(3)因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生物:卷01-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模拟卷(安徽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卷01-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模拟卷(安徽卷)(解析版),共14页。
中考生物考前冲刺卷五(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考前冲刺卷五(原卷版+教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考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生物考前冲刺卷四(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考前冲刺卷四(原卷版+教师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考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