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微专题(精品讲义)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材重点实验清单》(精品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材重点实验清单》(精品讲义),共8页。
01.用刻度尺测长度
①认识刻度尺: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正确使用刻度尺
放:有刻度线的一端紧靠被测物体。
读:视线正对刻度尺,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③用刻度尺测细铜丝的直径
将细铜丝紧密排绕n圈,用刻度尺测量出n圈细铜丝的宽度L,则细铜丝直径d=L/n。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常考点
(1)若零刻度线磨损,应以其他清晰刻度线为“零点”。
(2)测量时一般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3)读数时,估读值的下一位数字无意义,因此估读值并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02.测量平均速度
①实验原理:υ=s/t
②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
③操作:由静止释放小车,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
④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段,小车的平均速度不同。
常考点
(1)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时,要注意“头对头”或“尾对尾”。
(2)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减小实验误差。金属片要跟斜面垂直。
(3)斜面坡度不宜过小,否则不利于小车运动;坡度也不宜过大,否则小车运动太快,时间太短,不便于测量。
03.探究水的沸腾
①安装顺序:自下而上。
②操作:在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停止记录。
③现象: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大变小;水沸腾后,上升气泡由小变大。
④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常考点
(1)水需升高到一定温度时再进行记录,避免操作时间太长。
(2)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提高水的初温;减少实验用水的质量;给烧杯加盖等。
04.探究平面镜成像
①实验原理:光的反射。
②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A点燃,蜡烛B不点燃放在平面镜两侧,并观察像与物是否重合。
③测量像与物的距离关系:利用刻度尺测量。
④判断平面镜是否成虚像:在蜡烛B处放置光屏,眼晴在蜡烛B一侧进行观察。
⑤结论: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成虚像。
常考点
(1)实验环境的光线适当暗些,便于观察到更清晰的像。
(2)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选择两个相同的物体是为了验证像和物是否等大。
(4)确定像的位置时,要注意从不同方位观察,消除视差。
(5)实验时注意薄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垂直。
05.探究凸透镜成像
①共轴调节,三心同高(烛焰中心、光心、光屏中心)。
②分别使u>2f、u=2f、f<u<2f,观察像的正倒,大小以及像到透镜的距离。
③使u=f、u<f,观察能否在光屏上找到像,分析像的性质。
④口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常考点
(1)用凸透镜接收平行入射的光,找到最亮最小的光点,测出光,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可粗略得出凸透镜的焦距。
(2)注意记录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光屏上没有像的原因:①u≤f;②焦距太大,成像在光具座外;③三心没有在同一高度。
(4)用一张不透明的纸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光屏上仍有完整的像,只是像会变暗些。
06.测量密度
①实验原理:ρ=m/V
②用特殊方法测量物体密度(溢水法、等效替代法、标记法)
③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用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为m;
▶将小石块完全浸入量筒的水中,测出小石块体积为V2-V1;
▶小石块的密度ρ=m/(V2-V1)
④测量盐水的密度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为m1;
▶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为V;
▶小用天平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为m2;
▶盐水的密度ρ=(m1-m2)/V
常考点
(1)使用天平过程中要注意用镊子移动游码和夹取砝码。
(2)使用天平前,须将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3)测量固体体积时,要把固体完全浸在水中,且固体不溶于水。
(4)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相平。
(5)测量质量时,当放入最小砝码仍不能平衡,应取下最小砝码,移动游码。
07.探究滑动摩擦力
①猜想:a.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b.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②方法:控制变量法。
③原理:二力平衡。
④探究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⑤探究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⑥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常考点
(1)木块必须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无关。
(3)实验优化:为操作方便,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实验。
08.探究浮力大小
①猜想:a.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b.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c.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
②原理:F浮=G-F。
③方法:控制变量法。
常考点
(1)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要调零。
(2)物块浸没在液体中时,注意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3)读数时,应等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09.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①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左高向左调,右高向右调)。
②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改变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
平位置再次平衡。多做几次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
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④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⑤将钩码换成测力计的优缺点
优点:直接测出拉力大小。
缺点:测力计本身的重力对实验有影响。
常考点
(1)实验前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便于测量力臂。
(2)实验过程中,不能再次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可通过加减钩码数量或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再次水平平衡。
(3)实验中记录多组数据的目的是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10.探究串、并联电路
步骤:①设计实验,画出电路图。
②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注意连接时开关要断开,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进“-”出。
③换用不同规格灯泡,测量多组电流值和电压值。
④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⑤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且等于总电压。
常考点
(1)连接电路或改接电路时,应断开开关。
(2)电流表或电压表使用前要进行调零。
(3)实验中应选用不同规格的灯泡重复实验,提高结论的普遍性。
11.探究电路三兄弟
①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a.保持电阻不变。
b.调节滑动变阻器,记录多组数据。
c.画出I-U关系图象。
②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a.保持电压不变。
b.调节滑动变阻器,记录多组数据。
c.画出I-R关系图象。
③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常考点
①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
②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使不同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③在两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都有保护电路的作用。
12.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①原理:R=U/I。
②实验步骤
a.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b.移动滑片,记录多组对应的电流值和电压值。
c.分析数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计算电阻的阻值。
③用伏安法测待测电阻阻值
a.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b.记录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表示数和电路中电流表示数。
c.重复上述步骤。
d.求平均值计算待测电阻阻值。
常考点
(1)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并将滑片移至阻值最大处。
(2)采用试触法确定电表的量程。
(3)电表量程选择要恰当,电表指针最好能偏转满刻度的1/3以上。
(4)操作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眼睛观察电压表示数。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密度测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精品讲义),共4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中考物理热学知识进阶》(精品讲义),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温度计,物态变化,比热容,热机效率——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压强〗逻辑关联网》(精品讲义),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五步受力分析,F压和G的典型关系图,5种典型h,公式推导的4个条件,将液体和气体的压强等效为“柱”,连通器原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